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莱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因为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的人物塑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而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则毫无价值。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

B.窦娥善良孝顺,为了不让婆婆受酷刑,只能含冤认罪,但她刚毅顽强,又极富反抗精神。

C.《百合花》中原本羞涩的新媳妇,庄严而坚定地为牺牲的小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服。

D.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狡猾、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4.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她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

5.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简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1.C

2.A

3.D

4.①艺术典型是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的人物形象。宝钗具有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有自己真实的社会欲求和少女情怀的艺术典型。②《红楼梦》写出了宝钗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性格深处的不安、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是人物魅力所在,因此能成为艺术典型。

5.①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②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③局限性还在于人的性格中不是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两则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解析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解析,更不是最佳解析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C.“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错误。林黛玉说的话“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并没有流露出对宝玉心疼的情感。

故解析为:C。

2.B.“分裂的”错误。原文“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

C.“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错误。依据原文“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性格和心理状态并非性格元素的简单相加,所以即使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不一定一致。

D.“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则毫无价值”错误,说法太绝对,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复杂性,与材料一“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中“一些”的表述不符,“一些”不代表全部。

故解析为:A。

3.D.选项中的人物忠奸分明,是脸谱化的,形象单一,不复杂。不符合性格二重组合原理。

故解析为:D。

4.材料一提到“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而材料二中说“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可见,宝钗具有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有自己真实的社会欲求和少女情怀的艺术典型。

材料一中提到“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而材料二中说“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尘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可见,《红楼梦》写出了宝钗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性格深处的不安、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是人物魅力所在,因此能成为艺术典型。

5.从材料一说“‘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而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所以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

从材料一“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可知,简单地将“魔鬼”与“仙子”相加来体现人物性格,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材料一“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局限性还在于人的性格中不是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

(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地打着节拍,从一侧提甲出场,云手、踢脚、跨腿、整袖、正冠,凭着记忆,却也把一套“起霸”做得如行云流水。没想到骑马蹲裆时,老刘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在戏台上。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

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歪着脖子想了好久,唱点儿什么呢?小时候老爹教的那些唱段,什么时候忘得这么干净了呢?

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

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用老刘媳妇的话说:“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

“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你呀,妇人之见!”老刘字正腔圆地来了一段念白,一甩袖子,把目光转向小刘,“儿啊,你又会是戏中何人?”

小刘把长长的鼻涕猛一下吸回鼻腔,看着老刘的手指点在他的额头上。

“懒得管你!”媳妇冲着老刘翻白眼。

老刘哈哈一笑,跑了出去。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小刘听不懂,只知道看热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

哼的啥?不知道。

等到小刘成了老刘,依旧喜欢唱戏,走路说话也常如戏中人,却还是记不住唱词,只是哼哼。媳妇问:“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

老刘眼睛一翻,说“在唱戏”。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

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说完,便让秘书小虞来了一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

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

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

回家后的老刘夜不能寐,总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便常常跑到戏台上。有些话不能说,唱戏便让他有了宣泄的出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

儿子在台下摇头晃脑地看着老爹,觉得爹就是那包龙图,包龙图就是爹。

老爹喜欢唱这段戏,便要教儿子。

孩子娘说:“孩子那么小,教他还能会咋的!”

老爹大手一挥:“一个老娘们儿,懂啥!我不只是教他唱戏,他是教他做人呢。”

儿子不懂:“教做人?像老包那么黑?还是像老包那样做龙图阁直学士?哧,傻不傻!”小刘撇着嘴吃吃地笑,没等老爹大脖溜子扇过来,早已跑得没了影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

老刘正了正衣领,高亢地吼完第一句,下句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刘便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跟老爹学戏。他呆呆地站在戏台上,竟有了刹那间的失神。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气势磅礴的西皮原板在耳边铿锵响起,老刘回头,白亮亮的阳光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晕在眼前跳跃。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

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

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

“下跪何人?”

“我……我是你儿子……”

两旁站立的人喊起堂威:“威——武——”

声音互相接应,此起彼伏。

老刘不由得胆战心惊,颤抖着伏在地上,冷汗涔涔而下。

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

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

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

“醒了?梦到你爹了吧?看你这汗流的哟。”娘在他头顶上一下一下地扇着蒲扇。

老刘忽地起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老家炕上,墙上照片里的老爹穿着戏服看着他。老刘恍然想起,老爹已经去世多年了。

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老刘表演戏剧的动作及平时爱“哼哼”的行为,表明老刘对父亲唱戏的印象深刻。

B.洽谈业务的老总并不是看中了老刘公司的文化底蕴,而是投其所好以便签下合同。

C.老刘回到老家后内心煎熬、夜不能寐,说明他深知公司所受损失之大,良知尚存。

D.“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词直接体现了老刘坚定地要做像包拯一样正直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老刘唱戏,再写老刘父亲的故事,倒叙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富有波澜。

B.小说擅长语言描写,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曲唱词,还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口语,都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人物个性。

C.“冷森森的铡刀”“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等典型的梦境描写,表现了老刘因犯错后产生的惊惧之感。

D.小说于结尾处留白,并未明写老刘将会何去何从,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和推测,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8.有评论认为,老刘父亲是文中重要的人物,也是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人物。请简要分析老刘父亲的形象特点。

9.小说以“下跪何人”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D

7.A

8.①痴迷戏剧,老刘父亲将戏剧唱得金声玉振、气吞山河。②为人豁达,他免费担任小戏团的团长,义务奉献,什么活都干,活得心安愉悦。③正直无私,他言传身教,教育儿子“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9.①从读者角度看,小说以问题作为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小说情节内容上看,“下跪何人”是老刘梦中父亲扮演的包龙图的一句问话,小说写老刘从小爱看戏,父亲以戏教他做人道理,在公司哼戏被蒙骗错签合同,又因梦境中极具震撼力的问话幡然醒悟,小说标题与情节相呼应,形象可感。③从主题上看,老刘因戏明理,戏词让他认识到自己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以“下跪何人”为题,揭示了人要勇于承担错误、改正错误的主题。

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解析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

(4)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6.D.“直接体现了老刘坚定地要做像包拯一样正直的人”分析不当,唱词体现了老刘良心未泯,他因犯了错而想到包拯。

故解析为:D。

7.A.“倒叙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中“倒叙”分析不当,这是在正常的叙述中插入过去的内容,应是插叙。

故解析为:A。

8.从文中“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可知,老刘父亲痴迷戏剧,将戏剧唱得金声玉振、气吞山河。

从文中“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员……”“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等内容可知,老刘父亲为人豁达,他免费担任小戏团的团长,义务奉献,什么活都干,活得心安愉悦。

从文中“‘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可知,老刘父亲正直无私,他言传身教,教育儿子“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9.(1)从读者角度看

“下跪何人”是一个问句,以“下跪何人”这一问题作为小说的标题,读者一定项知道到底何人因何下跪,所以,该标题起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2)从小说情节内容上看

根据“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下跪何人’”“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分析,“下跪何人”是老刘梦中父亲扮演的包龙图的一句问话,小说写老刘从小爱看戏,父亲以戏教他做人道理,在公司哼戏被蒙骗错签合同,又因梦境中极具震撼力的问话幡然醒悟,小说标题与情节相呼应,形象可感。

(3)从主题上看

根据“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下跪何人’”“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分析,老刘因戏明理,戏词让他认识到自己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以“下跪何人”为题,揭示了人要勇于承担错误、改正错误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文言文阅读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①,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浇讹:浮薄诈伪。②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C.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的“矜”字含义相同。

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②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1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

10.DHM

11.D

12.B

13.①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

②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

14.①论及百姓教化时,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的;②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③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唐太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口渴的人容易对喝的东西满足。”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封德彝反对说:“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魏征说:“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世渐渐变得浮薄狡诈,那么到现在,应该都成了鬼怪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话。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十三日),唐太宗对诗臣们说:“我翻阅《隋炀帝集》,看到这本书文辞深奥渊博,隋炀帝也知道肯定尧、舜,否定桀、纣,然而他做事为什么就相反了?”魏征回答说:“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隋炀帝依仗他出众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说的话,而做的是桀、纣所做的事。又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国家灭亡。”太宗说:“前事不远,我们要以此为鉴。”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因为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特别怜爱她,命令有关部门给公主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相比。’令封给他儿子的领地比分给楚王、淮阳王的封地少一半。现在陛下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这和汉明帝的想法不同了吧?”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皇后感叹道:“妾屡次听到陛下赞赏魏征,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陛下不可以不听从。”于是请求派遣宫中宦官赏赐魏征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很正直,今天终于见到了,所以赏赐这些财物。希望场你始终保持这份忠心,不要改变。”太宗有一次罢朝回宫,愤怒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堂上让我难堪。”皇后听了退进内室,穿好朝服立于厅堂,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皇后说:“妾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正直,现在魏征忠直,是由于隆下的贤明,妾怎能不祝贺。”太宗才高兴起来。

10.句意: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

“魏征书生”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生”的后面应加句读,故选D;

“若”表假设的连词,故在“若”的前面应加句读,故选H;

“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为表假设的句子,“若信其虚论”为假设的条件,“必败国家”为假设所引起的结果,故“若信其虚论”与“必败国家”中间应加句读,故选M。

故解析为:DHM。

11.A.正确。“深”,表程度,很/与“浅”相对。句意: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B.正确。

C.正确。“矜”,均指骄傲、得意之意。句意: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蟋蟀昂首挺立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

D.“含义相同”错。“故”,原因/交情。句意: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

故解析为:D。

12.B.“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错。原文“上然其言,入告皇后”意思是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

故解析为:B。

13.得分点:

(1)“虽”,即使;“受”,接受;“竭”,竭尽。

(2)“引”,援引;“抑”,抑制;“乃”,才。

14.①由原文“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①,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可知,论及百姓教化时,他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的。

②由原文“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可知,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

③由原文“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可知,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15.(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名篇名句默写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一句传神的表现出孔子含蓄委婉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子路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

②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③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夫子哂之;其言不让;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哂”“坼”“乾”“练”“簇”。

故解析为:(1)夫子哂之;其言不让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C.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依然能写出游春的诗篇。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7.请概括本诗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16.A

17.①表述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述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名句;名篇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看解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解析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6.A.“与外界不通音讯”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这一标题中“奉和”是“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的意思,”次韵”就是使用朋友寄来得诗歌的原韵字,“见寄”即“寄给我”,皮日休之前给写过一首《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可见并非“与外界不通音讯”。

故解析为:A。

17.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述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述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语言文字运用1

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南泥湾》歌词被其一气呵成。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家喻户晓,舞得,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

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昂扬……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对其表述效果进行简要赏析。

18.血气方刚;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19.作曲家马可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了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顿时激情澎湃。

20.①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他们唱着……唱着……唱着……唱着……”,形式上构成排比,语势贯通,增强了节奏感;②内容上,“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着《金不换银不换》”“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不断变换人们熟悉的经典歌曲,“续写”“书写”颂扬南泥湾精神,增强句子的抒情性,表现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干劲。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方法首先要提取句子的主干,单独成句;然后再剥离句子的定语、状语等,让这些成分单独成句,尤其要注意多层定语的剥离和改写;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句序,使改写后的句子逻辑合理,表述通畅。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述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8.第一空,从前文“年方19岁”可知,此时的贺敬之正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可以使用“血气方刚”。“血气方刚”,为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第二空,前句有“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此处是说表演形式有歌有舞,可填“载歌载舞”。“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地欢乐。

第三空,从前文“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可知,《南泥湾》是向劳动者致敬,所以舞者作为劳动者的一员,心情应该是快乐的。可以填入“喜气洋洋”。“喜气洋洋”,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

19.本题中,句子可提炼主干为“作曲家马可激情澎湃”,“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为句子的状语,修饰“激情澎湃”;“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为定语,修饰“马可”;要想将其变成短句,就先从这定语、状语中找到相关的动词“捧读”“考入”,分析可知,都是与“马可”相关的事件。因此可理解为“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马可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再加上主干“作曲家马可激情澎湃”。这就将长句变成了三个短句,然后根据句子内容的内在逻辑将各个独立句子排序,再对人称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写后的句子为:作曲家马可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了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顿时激情澎湃。

20.首先,在句子的形式上,“他们唱着……唱着……唱着……唱着……”,画线句由四个“唱着……”动宾结构的句子构成,形式上构成排比,排比的作用是使语势贯通,增强句子的语势,也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性,更好的抒发了的情感,从而加强了句子的表述效果。

内容上,“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着《金不换银不换》”“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不断变换人们熟悉的经典歌曲,通过这些歌曲让读者联想到在不同时期我们党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同时,“续写”“书写”颂扬南泥湾精神,表现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干劲,排比使得这种赞颂精神更加强烈,也增强了句子的抒情性。

(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语言文字运用2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不少人认为,小时候吃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炒菜也很有滋味。而现在买的西红柿,虽然有些颜色鲜艳,果形饱满,但是果硬皮厚,缺少汁水,口味不佳,甚至用开水都烫不掉皮,做菜有时还得另加一些番茄酱增味。有人说:就连西红柿都“变了心”。

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货架上常见的西红柿品种中,13种风味化合物的含量明显下降。此外,,现代粉果西红柿、红果西红柿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都有所降低。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了?有人认为是因为反季节种植,有人认为是被催熟,有人则认为农药过多……似是而非的归因背后,很多事实有待澄清。

从种植上看,过去西红柿多为露天种植,施用猪粪、鸡粪等农家肥;现在不少西红柿改为大棚种植,在光照、温差上存在不足,影响了糖分积累;而采用化肥影响了西红柿的有机质成分。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影响了有机质沉淀;运输途中的低温贮藏也削弱了西红柿的香气。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西红柿的味道发生了改变。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变了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一些宣传片过于“高大上”,缺乏亲近感。

B.“出门靠右走!”妈妈再三叮嘱去上学的儿子。

C.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背景下拍出的照片,“漂亮”得很!

D.经过苦难的“锤炼”,他显得更加稳重与成熟。

22.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D

22.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与传统品种相比;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

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引号,先判断文章中引号的用法,再逐个判断选项中引号的用法,然后选出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意和句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

21.例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引号表示强调。

B.引号表示引用。

C.引号表示反语讽刺。

D.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故解析为:D。

22.①处,是一个问句,根据空后句“不少人认为,小时候吃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炒菜也很有滋味。而现在买的西红柿,虽然有些颜色鲜艳,果形饱满,但是果硬皮厚,缺少汁水,口味不佳”可知这里是将过去的西红柿和现在的西红柿口味作对比,说明现在西红柿不如以前好吃了,是对前面问句的回答,故此空可填“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

②处,根据空后句“现代粉果西红柿、红果西红柿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都有所降低”可知,这是现代的西红柿品种与传统品种相比的结果,根据“此外”一词,可知这里是对现代西红柿品种与传统品种相比的进一步说明,故此空可填“与传统品种相比”。

③处,根据句前的分号,可知此句与“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内容相对,根据空前句“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和空后句“影响了有机质沉淀”可知,此处是说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来了,故此空可填“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

四、作文(60分)

23.(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就会很容易折断;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

材料二: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班级计划举行关于“负重和减重”的主题讨论,请你结合材料含义和现实生活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以两句名言为切入点,引发考生对“负重”与“减重”的辩证考量。柏拉图认为如果总是处于“负重”状态,会“弦紧易绷”,过犹不及,放松紧绷的弦,轻装减重,在要使用时就能顶用。格拉西安则认为因为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前者认为减重方能持续发展,后者认为负重方能成就美好。我们辩证思考地去看待,可以发现,两人的观点都体现了对人生压力的理性认识,不同情境下不同的态度,都是有道理的。如认可“减重”,就要肯定“减重”的价值,如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压力,学会休息,调整状态,才能走得更远,由此联系生活与社会现实,如当前“双减政策”“教育焦虑”“全民内卷”“鸡娃”等,都可视为人们面对重荷做出的反应与对策。如认可“负重”,可以谈“重荷”对于人的意义,如激发人的潜能、斗志,可以让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压力越大,生活越真实,重荷可以让人变得更充实,更强大,更有可能成功,负重前行能够有助于“突围而出”。当然也可以辩证分析二者的关系。

写作要求部分,明确了任务情境,班级的主题讨论;明确了主题,即“负重和减重”;明确了文体,即“发言稿”,面向的对象“同学”。写作的时候要有文体意识,同时行文之中要注意和同学之间的互动。

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提出发言稿的话题,接着列举自然现象引出观点,如以梅花为例引出“给生命负重,它会因压力而精彩”;然后从“民族的生命因负重而精彩”“适当的压力是催化剂。让生命跑得更快。跨得更远。跳得更高”“逆境可以扭转乾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则使人亡身”的角度加以论证;最后总结,如“压力绝不是负担。而更是动力。因为生命在压力中激发潜能。创造奇迹。完成了高度的跳跃”,并发出呼吁。

立意:

1.负重,让生命更精彩。

2.肩荷巨木,猛志前趋。

3.轻装减重,步履轻盈。

4.负重以行稳,减重而致远。

5.增重有度,减重有方。

6.做好加减法,方可致终途。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往往存在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文学史上有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哈姆莱特等,从表象上看,他们的性格是杂多的,从本质意义上看,都是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性格深处的动荡、不安、痛苦、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正是人物魅力所在。正如歌德评价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奥赛罗等人物形象难以说尽,深不可测,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因为从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的忧郁与延宕中可以听见他内心世界的挣扎,深沉的思索以及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从而产生情感上的颤动,才能产生各种不尽相同、常读常新的强烈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所寻找的道路正是通向个性丰富性的道路,也是通向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塑造的道路。优秀的创也许不能完全界定什么是典型,但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追求人物个性的丰富性。

(摘编自王琪《高中语文教学中二重组合性格人物教学研究》,有删减)

材料二: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生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的人物塑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B.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D.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而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则毫无价值。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

B.窦娥善良孝顺,为了不让婆婆受酷刑,只能含冤认罪,但她刚毅顽强,又极富反抗精神。

C.《百合花》中原本羞涩的新媳妇,庄严而坚定地为牺牲的小通讯员擦拭身子,缝补衣服。

D.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狡猾、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4.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她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

5.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简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地打着节拍,从一侧提甲出场,云手、踢脚、跨腿、整袖、正冠,凭着记忆,却也把一套“起霸”做得如行云流水。没想到骑马蹲裆时,老刘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在戏台上。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

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歪着脖子想了好久,唱点儿什么呢?小时候老爹教的那些唱段,什么时候忘得这么干净了呢?

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

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用老刘媳妇的话说:“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

“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你呀,妇人之见!”老刘字正腔圆地来了一段念白,一甩袖子,把目光转向小刘,“儿啊,你又会是戏中何人?”

小刘把长长的鼻涕猛一下吸回鼻腔,看着老刘的手指点在他的额头上。

“懒得管你!”媳妇冲着老刘翻白眼。

老刘哈哈一笑,跑了出去。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小刘听不懂,只知道看热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

哼的啥?不知道。

等到小刘成了老刘,依旧喜欢唱戏,走路说话也常如戏中人,却还是记不住唱词,只是哼哼。媳妇问:“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

老刘眼睛一翻,说“在唱戏”。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

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说完,便让秘书小虞来了一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

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

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

回家后的老刘夜不能寐,总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便常常跑到戏台上。有些话不能说,唱戏便让他有了宣泄的出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

儿子在台下摇头晃脑地看着老爹,觉得爹就是那包龙图,包龙图就是爹。

老爹喜欢唱这段戏,便要教儿子。

孩子娘说:“孩子那么小,教他还能会咋的!”

老爹大手一挥:“一个老娘们儿,懂啥!我不只是教他唱戏,他是教他做人呢。”

儿子不懂:“教做人?像老包那么黑?还是像老包那样做龙图阁直学士?哧,傻不傻!”小刘撇着嘴吃吃地笑,没等老爹大脖溜子扇过来,早已跑得没了影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

老刘正了正衣领,高亢地吼完第一句,下句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刘便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跟老爹学戏。他呆呆地站在戏台上,竟有了刹那间的失神。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气势磅礴的西皮原板在耳边铿锵响起,老刘回头,白亮亮的阳光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晕在眼前跳跃。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

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

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

“下跪何人?”

“我……我是你儿子……”

两旁站立的人喊起堂威:“威——武——”

声音互相接应,此起彼伏。

老刘不由得胆战心惊,颤抖着伏在地上,冷汗涔涔而下。

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

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

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

“醒了?梦到你爹了吧?看你这汗流的哟。”娘在他头顶上一下一下地扇着蒲扇。

老刘忽地起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老家炕上,墙上照片里的老爹穿着戏服看着他。老刘恍然想起,老爹已经去世多年了。

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老刘表演戏剧的动作及平时爱“哼哼”的行为,表明老刘对父亲唱戏的印象深刻。

B.洽谈业务的老总并不是看中了老刘公司的文化底蕴,而是投其所好以便签下合同。

C.老刘回到老家后内心煎熬、夜不能寐,说明他深知公司所受损失之大,良知尚存。

D.“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词直接体现了老刘坚定地要做像包拯一样正直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老刘唱戏,再写老刘父亲的故事,倒叙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富有波澜。

B.小说擅长语言描写,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曲唱词,还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口语,都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人物个性。

C.“冷森森的铡刀”“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等典型的梦境描写,表现了老刘因犯错后产生的惊惧之感。

D.小说于结尾处留白,并未明写老刘将会何去何从,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和推测,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8.有评论认为,老刘父亲是文中重要的人物,也是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人物。请简要分析老刘父亲的形象特点。

9.小说以“下跪何人”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大庆期末)文言文阅读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①,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浇讹:浮薄诈伪。②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C.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的“矜”字含义相同。

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