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_第1页
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_第2页
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_第3页
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_第4页
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案】标题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清代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内容分析本课涉及本单元的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二是认识清朝中国政治、文化领域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来认识版图奠定的意义。一是国家前期对于边疆地区、特别是北部、西部和西北边疆地区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不同措施;二是在事实上对这些地区的有效统治也超出以往,由此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明清两朝在这个问题上的连续性。统治的变化有两个指向:一是这一时期中国出现的社会变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变化,在许多方面影响延续至今;二是这一时期国内变化与世界变化的同步性、整体性。不仅有变化,而且有危机,这是由于剧烈的变化必然对原有的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因此变化和危机或挑战相伴相生。这一学习主题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把握两个重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解决的方法是把国家对于边疆的关注和经略置于世界整体变化的框架中去,将后者视为明清国家边疆拓展和加强管理的动力。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康雍乾时期奏折制度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和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理解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及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完善。通过了解清朝版图的边境所至以及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具体举措,探究清朝处理民族事务、治理国土的特点。与同时期世界发展潮流进行对比,揭示清朝鼎盛下出现危机的本质,认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重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奠定的相关举措难点认识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与疆域奠定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新课: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展示图文信息。1.奏折制度思考1:依据教材P78第一段,概括奏折制度下的奏事过程。思考2:对比分析康雍乾时期形成的奏折制度特点及作用。2.军机处思考:依据材料,概括军机处的设立时间及其权限。3.文字狱二、疆域的奠定图文定位,引入自主探究:①梳理清朝将边疆地区纳入版图并实施有效治理的史实。②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对国土的治理体现出的特点。分析材料,阐述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及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完善,认识其历史贡献;对比同时期世界发展潮流,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未能实现现代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宏观把握时代特点。从教材提取信息,梳理流程。对比得出认识,解决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明确概念。在创设情境中完成任务,自主学习。代表发言,深化认识。梳理所学,树立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康乾盛世”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试以全球史观来论述“康乾盛世”。(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400字)【答案】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指出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全球史观的概念;然后,依据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论述“康乾盛世”,要求观点必须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而且不少于300—400字。“观点”,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康乾盛世时期西方正在实现社会转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所谓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中西对比进行论述即可。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母)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评分参考】观点:层次三:观点明确、合理(2分)。层次二:观点较为明确、合理(1分)。阐释: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及镜况(2分);②20世纪三十年代国内背景,包括民族危机严重,国内经济落后等(3分);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背景,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分)。(若从其他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2分)表述:层次三: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2分)。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1分)。层次一: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0分)。【解析】【详解】观点:据材料“《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可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评述:据材料“《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可知,1933年《申报月刊》就“中国现代化问题”发起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另一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据材料“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可知,材料强调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据材料“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可知,在这次“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中收到了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给中国现代化提出了诸多的方案,大致有两种,即欧美方案(走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方案。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解析】本题要求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据材料“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知识即可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可以多元化,例如: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等。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汉娜·阿伦特“革命这一现代概念与这样一种观念是息息相关的,这种观念认为,历史进程突然重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之前从不为人所知、为人所道的故事将要展开(意)萨托利“只有人们在革命之前就明白命之后做些什么,革命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政体。革命的创造性有赖于对一个合理或至少是有利的替代世界的展望”(美)迈克尔·罗斯金等“革命是一种快速的、剧烈的系统变革。变革在这里意味着将旧体系与它的精英一起抛弃”——摘编自陈家刚《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及其后果》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要从材料中提炼,“阐述”须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的逻辑。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党独裁统治。因此,在对原有政体的批判基础上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向前发展。示例二论题: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继承的逻辑。阐述: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最终以失败告终;后来的辛亥革命则推翻了清政府,但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这一任务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才完成。因此,中国民主革命在继承前面革命成果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示例三论题: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与继承共存的逻辑。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提示:可结合示例一与示例二的“阐述”)(“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阐述了三个学者对“革命”的论述,从材料中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的逻辑,利用所学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知识加以阐述;也可以选择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继承逻辑的角度,利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的知识论述。6.尊崇伦常前据南京留守黄兴电陈:民国肇造以来,年少轻躁之士,误认共和真理,以放恣为自由,以蔑伦为幸福。纲纪隳丧,流弊无穷。……本大总统深惟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无改。盖共和国体,惟不以国家为一姓之私产,而公诸全体之国民。至于人伦道德之原,初无歧异。……自顷以来,人心浮动,于东西各国科学之精微,未能通晓,而醉心于物质文明,以破个人道德。……抑知立国各有本末,岂能举吾国数千年之嘉言懿行,一扫而空。……若任其自然,则五季之荡无法纪,复见于今,必为人类所不容,环球所共弃。言念及此,忧心如焚。为此申明告诫,须知家庭伦理、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凡属文明之国,靡不殊途同归。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人群秩序之常,非帝王专制之规也。当此存亡绝续之际,惟愿全国人民,恪循礼法,共济时艰。本大总统痛时局之阽危,怵纲纪之废弛,每念今日大患,尚不在国势而在人心。苟人心有向善之机,即国本有底安之理。——袁世凯《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文》节选(民国元年九月二十日)问题:(1)联系所学知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哪些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2)概括《通令》中所指民国以来“纲纪隳丧,流弊无穷”的原因。(3)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一《通令》的颁布?【答案】(1)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2)年少轻燥之士,误认共和真理,以放恣为自由,以蔑伦我幸福;醉心于物质文明,未能通晓东西各国科学之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吾国数千年嘉言懿行,一扫而空。(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既能从民国初年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透视辛亥革命以来,民主共和思想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影响,又能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结合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观念交流碰撞这一主题,审视通令出台的历史必然性(背景:辛亥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冲击、传统伦理道德对于社会秩序具有安定作用)。通令反映了帝制推翻、中国道统遭到严重冲击、人心浮动时刻,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传统政治势力的保守一面,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通令》对社会现状的指斥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也不乏夸大虚妄之词,显然袁世凯企图借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拯救文化道统,否定、打压南方资产阶级革命派,彰显北洋政府的合法性、正统性,其隐含的政治意涵不言自明。水平2:能依据材料就传统文化于社会变革的作用提出观点。传统文化和儒教伦理有助于确立秩序井然的社会。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