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检测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据《史记·夏本纪》《殷本纪》,夏朝传国共十七代,商朝则三十代。商朝的世数所以多于夏主要的政策因素是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2.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交通大动脉。下列关于大运河描述正确的是A.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 B.大运河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C.大运河以西安为中心修建 D.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3.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4.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5.据载,长翅帽(如图所示)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这一改变有助于A.增加决策透明度 B.提高议事效率C.缓和大臣间矛盾 D.加强皇权统治6.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8.“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10.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1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A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B.结束了封建帝制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12.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A.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B.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D.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13.据《辽史太祖纪赞》记载,“辽之先,自出炎帝”。金朝入主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以中国自居。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 B.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C.文化认同增强 D.各民族习俗趋于一致14.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依法担任大皇帝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15.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B.以反满方案为宗旨C.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D.脱离了中国实际16.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17.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18.二战结束后,顾维钧代表中国提出香港何时收回的问题时,丘吉尔说,以后再说吧。1997年香港顺利地实现了回归。实现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B.“一国两制”政策的高明C.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英国对香港统治的力不从心19.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此次“壮举”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D.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20.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21.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坚持“我愿意学生事件僻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服罪。”以下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A.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B.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C.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D.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22.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于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3.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有①圆周率计算方法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黄帝内经》④《授时历》⑤活字印刷术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④⑤24.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25.《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A.监督尚书行政B.审核国家政令C.草拟皇帝诏令D.执行中书政令26.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开明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悟过来,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当时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A.军事技术 B.政治制度 C.民主思想 D.经济思想27.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称:……接折(阅读奏折)——减免(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28.观察下列示意图,其中“?”处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争霸与争鸣中的东周 B.统一与巩固中的两汉C.变化与创新中的隋唐 D.鼎盛与危机中的清朝29.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这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B.国力贫弱、政治黑暗C.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 D.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30.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1)墨色浓淡不均;(2)有个别字排倒;(3)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A.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B.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31.“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B.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32.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33.“(它)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的介入而趋于雅化。它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其主流以‘婉约'、'阴柔’为主,但也有豪放一派。”该艺术形式是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汉赋34.辛弃疾《清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反映了宋朝时期人们掌握和使用较为娴熟的技术是A.火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印刷术35.明代担任过丞相的有四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有三人被皇帝杀了,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及至废撤丞相,明太祖终少了不眠之苦。这实质上说明了A.丞相位高权重,居功自傲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丞相拥兵自重,意图谋反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36.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郑和下西洋虽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有"厚往薄来"之说,从而也使得远航难以为继,但却名垂青史……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精湛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37.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其贱乃不得与齐民齿。”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A.西班牙侵略澳门 B.台湾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C.荷兰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D.荷兰人传播新的政治文明38.某一电影主题曲:“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岳飞抗金二、非选择题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家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编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日本间谍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材料二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材料三美国当时集中力量扩充在太平洋的势力,难以顾及远东,故对日本采取了扶持的做法,希望能够“利用日本在远东与英法抗争”。德、法两国也希望日本发动战争,以便趁火打劫。英国在侵略东亚的过程中,经常同俄国发生争夺。为了对抗俄国,便采取了接近日本的态度。1894年7月16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在军事方面的区别,并指出形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2)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41.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朱熹《朱子文集》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2)据材料二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理学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理学的影响。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检测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据《史记·夏本纪》《殷本纪》,夏朝传国共十七代,商朝则三十代。商朝的世数所以多于夏主要的政策因素是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实行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权力,故商朝的世数多于夏朝,故D项正确;西周才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政治制度,夏商实行世袭制,排除B项;夏商都是世袭制,故C不是商朝的世数多于夏朝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交通大动脉。下列关于大运河描述正确的是A.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 B.大运河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C.大运河以西安为中心修建 D.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这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D项正确;大运河是隋炀帝开凿的,排除A项;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排除B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修建的,排除C项。故选D项。3.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4.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说明唐太宗治国任人唯贤,不拘一格,故C符合题意;材料“惟贤是与”说明用人并非单凭血缘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突出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但没有涉及唐太宗革故鼎新,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5.据载,长翅帽(如图所示)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这一改变有助于A.增加决策透明度 B.提高议事效率C.缓和大臣间矛盾 D.加强皇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宋太祖发明长翅帽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官员之间暗中交通,这一举措有助于加强皇权,D正确;大臣并没有决策权,排除A;长翅帽改变了官员在朝堂之上的沟通方式,并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C与长翅帽无关,排除。6.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工部具体实施,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8.“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答案】B【解析】【详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故B符合题意;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故A不符合题意;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而长城阻碍其游牧生活,且游牧民族不习惯农耕生活,故不会开发江南,故CD不符合题意。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5世纪”“洛阳”“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联系所学,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繁荣,D项正确;隋朝建立于581年,时间不符,A项错误;南朝偏安江南,而洛阳是北方城市,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士族制度受到冲击,“北民南迁”,士族制度在江南得到发展,C项错误。10.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动和商人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故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明朝中叶前后,依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商业伦理道德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受儒家思想的禁锢,当时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没有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1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A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B.结束了封建帝制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可以定位这场运动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清王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故选D。太平天国没有推翻清王朝,排除A;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国民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C。12.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A.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B.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D.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说明是辛亥革命时期,此时剪辫子是与清政府的决裂,具有革命的政治色彩,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不是实现了社会上易风移俗,故A项错误;剪辫子这一举措也不能破除封建守旧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剪辫子不能说明是人人平等的观念体现,故C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联系所学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分析解答。13.据《辽史太祖纪赞》记载,“辽之先,自出炎帝”。金朝入主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以中国自居。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 B.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C.文化认同增强 D.各民族习俗趋于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辽之先,自出炎帝”等内容可得出,材料反映出辽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加强,C项正确;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也没有关系,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4.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依法担任大皇帝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可知,人民希望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袁世凯的出现是人民选举的结果,是形势的需要,B正确;A、C不是材料主旨;D与材料无关。15.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实现了民主革命目标B.以反满方案为宗旨C.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D.脱离了中国实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日之革命家……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可知,当时社会变化有限,进而证明辛亥革命在社会改造方面效果有限,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辛亥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宗旨,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导致其革命失败,但并不能据此否定这一阶级的民主革命实践,排除。16.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答案】D【解析】【详解】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31年日本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良友》重刊此画并呼吁“国难日亟”警醒国人不要让甲午惨剧重演,激励民众共御外悔,故选择D项;“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排除A项;1894年甲午战争不是时事,是旧事,排除B项;九一八已经发生,无法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排除C项。17.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随后又进行了十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78年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故选择A项;对外开放在1978年开始,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1992年才明确提出,排除C项;城乡差别缩小是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表现,排除D项。18.二战结束后,顾维钧代表中国提出香港何时收回的问题时,丘吉尔说,以后再说吧。1997年香港顺利地实现了回归。实现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B.“一国两制”政策的高明C.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D.英国对香港统治的力不从心【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综合国力的强大是中国收回香港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一国两制”只是实施手段,不是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每个国家的外交基点都是以本国的利益为中心的,排除C项;D项说法没有根据。19.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此次“壮举”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D.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刘伯承”“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结合所学,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从此,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故B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时间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不合题意,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0.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21.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坚持“我愿意学生事件僻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服罪。”以下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A.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B.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C.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D.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梁漱溟认为纵然三人罪大恶极,但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学生不能因为是爱国急公的行为而侵犯、加暴他们。据此D项说法符合材料。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22.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于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于都、瑞金老巢西窜”可知应该是指1934年中央红军放弃红色首都瑞金,被迫长征,属于国共政权对峙时期,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A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B。23.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有①圆周率计算方法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黄帝内经》④《授时历》⑤活字印刷术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④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时期,①圆周率计算方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②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③《黄帝内经》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④《授时历》是在元朝,⑤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因此属于3-13世纪的科技成就有①④⑤,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4.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说明戊戌变法促进了知识分子明确了时代使命,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正确;资产阶级的实力来自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信息未强调资产阶级实力,故A错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故B错误;材料和增强了革命的社会基础无关,故D错误。25.《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A.监督尚书行政B.审核国家政令C.草拟皇帝诏令D.执行中书政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的职责是审核诏令,即审核国家政令,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提到了中书省和门下省,没有涉及到尚书省,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书,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执行中书政令,故D选项错误。26.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开明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悟过来,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当时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A.军事技术 B.政治制度 C.民主思想 D.经济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见其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选项A正确;资产阶级主张学习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选项B、C排除;资产阶级实业家主张商战,提倡实业救国,选项D排除。27.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称:……接折(阅读奏折)——减免(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接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下发旨意”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A项正确;从材料“接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下发旨意”过程中并不能看出军机处参与了决策、谋划了战事,排除BD两项;C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项。28.观察下列示意图,其中“?”处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争霸与争鸣中的东周 B.统一与巩固中的两汉C.变化与创新中的隋唐 D.鼎盛与危机中的清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制度强化”“文化兴盛”“经济繁荣”“疆域开拓”“闭关锁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鼎盛与危机中的清朝,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项正确;东周、两汉、隋唐与“闭关锁国”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29.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这反映了宋代A.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B.国力贫弱、政治黑暗C.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 D.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结合所学,程朱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具有重要影响,故A正确;B不能体现材料反映的宋代文人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排除B;材料反映的现象与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关系不大,排除C;D项中“普及”表述过于绝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联系程朱理学的影响分析解答。30.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1)墨色浓淡不均;(2)有个别字排倒;(3)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A.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B.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墨色浓淡不均;(2)有个别字排倒;(3)有隔行线的痕迹。”表明此印本为活字印刷,说明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答案为C;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出现雕版印刷品,且材料没有体现雕版印刷,A错误;从材料“选字出力者”可知不是雕版而是活字印刷,B错误;材料中没有把西夏和宋代印刷术进行比较,D错误。31.“生我兮父母,长我兮疆土,我生不逢时兮,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该诗歌主要颂扬了戚继光A.平定了准噶尔叛乱B.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倭寇”“戚继光”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B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疆土多遭倭寇侵辱,救我再生兮,就是戚继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颂扬戚继光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与平定准噶尔叛乱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与戚继光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颂扬戚继光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而打败了沙俄侵略军是在清朝,故D项错误。32.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统治者大力推崇道教,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唐朝时期正统思想仍是儒学;C选项错误,唐朝实行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些措施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D选项错误,唐朝统治者并未摒弃儒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3.“(它)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的介入而趋于雅化。它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其主流以‘婉约'、'阴柔’为主,但也有豪放一派。”该艺术形式是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汉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词的内容开始大多是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与材料中的内容相符合,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34.辛弃疾《清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反映了宋朝时期人们掌握和使用较为娴熟的技术是A.火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印刷术【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对火药制成的烟花描述,A项正确;材料与造纸术、指南针及印刷术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35.明代担任过丞相的有四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有三人被皇帝杀了,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及至废撤丞相,明太祖终少了不眠之苦。这实质上说明了A.丞相位高权重,居功自傲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丞相拥兵自重,意图谋反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明太祖废除丞相,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丞相居功自傲,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36.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郑和下西洋虽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有"厚往薄来"之说,从而也使得远航难以为继,但却名垂青史……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精湛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但却名垂青史……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通过朝贡贸易加强了中外之间的交流,是友好交往历史的印证,故C正确;朝贡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会增加收入,只会增加支出,排除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中国社会并没有因此而转型,排除D。37.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其贱乃不得与齐民齿。”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A.西班牙侵略澳门 B.台湾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C.荷兰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D.荷兰人传播新的政治文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可得出其反映的是荷兰对台湾的侵扰。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澳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台湾的社会制度变化,也没有体现新的政治文明的传播,排除BD项。故选C项。38.某一电影主题曲:“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岳飞抗金【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倭奴”可知,这一事件与日本有关,是指明朝戚继光抗倭,B正确;郑和下西洋和“杀尽倭奴”无关,排除A;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的是荷兰殖民者而非日本,排除C;岳飞抗金与日本无关,排除D。二、非选择题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家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编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的影响。【答案】(1)制度:郡县制和皇帝制。举措: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其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设五经博士,等。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解析】【分析】【详解】(1)制度:根据“拥有84个郡”“皇帝”得出郡县制和皇帝制。举措: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课件
- 《中海国际社区Y》课件
- 网络布线施工规范-洞察分析
- 司法考试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洞察分析
- 数字营销在医药行业的应用-洞察分析
- 网络调度实时性优化-洞察分析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玻璃体改变研究-洞察分析
- 云计算平台安全性对比-第1篇-洞察分析
- 医疗干部评职称的述职报告范文(9篇)
- 《市政道路施工技术》课件
- 2024年心理咨询师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重庆市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必刷测试卷(1)含答案
- 中建塔楼幕墙屋面环轨拆卸专项施工方案
- 2024年四川省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诊断性考试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青春的选择
- 场地道路施工方案
- 《工业互联网平台规划设计方案》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二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
- 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范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八上道法知识点默写+答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杉达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