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一、单选题1.758年,唐肃宗任命第五琦推行盐政,他仿照汉朝桑弘羊的盐法,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榷盐法。762年,盐铁使刘晏改革盐法,创立了“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通商法。这一改革(

)A.废除了盐铁专卖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减少了财政收入 D.体现了官商分利2.敦煌遗书《唐户部格残卷》载,垂拱元年(685年)敕令:“诸蕃商胡,若有驰逐,任于内地兴易”,其籍贯属于安西、北庭等州府者,“验有公文,听于本贯以东来往。”该敕令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B.丝绸之路全面繁荣C.商贸政策有限开放 D.抑商政策逐步废弛3.康熙版《滋阳县志》记载:“烟叶即焉,顺治四年,城西三十里颜村店创种,相习渐广,至今遍地栽焉”“城外植烟多,城内烟坊兴”;1829年包世臣记载:济宁“其出产以烟叶为大宗,业此者六家,每年买卖至白金二百万两,其工人四千余名。”由此可知,济宁地区的烟草种植业(

)A.刺激了制烟工业的繁荣 B.反映当地农业的市场化倾向C.受制于世界市场的拓展 D.冲击了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4.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使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埃及(

)A.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B.商业贸易获得一定发展C.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D.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5.唐朝百姓热衷于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而契约本身也形成了相对严密的系统整体,包含契首、正文和尾部三个部分。契首确定了契约的性质和种类,正文是契约的核心,对标的物、对价、权利义务和效力担保都要明确规定,尾部标明了立契时间。这说明,唐朝时期(

)A.契约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B.政府严厉打击借贷行为C.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活跃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6.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A.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7.“在宋代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据这段描述可知,宋代的情形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交子开始使用 C.中外交往密切 D.都市生活丰富8.清代户部所属共二十四关,嘉庆十六年(1811年),粤海关的税收额约为117万两,其余二十三关税收总额是311万两;嘉庆十七年(1812年),粤海关的税收总额为135万两,二十三关税收总额为313万两;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粤海关的税收额达180万两。而嘉庆十七年(1812年),广东全省实征地丁银为105万两。这一时期()A.清朝海外贸易获得发展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萌发 D.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9.宋朝初年以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戎人得钱,悉销铸为器”,于是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宋朝的这一转变()A.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B.凸显了中原地区经济优势C.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D.基于维护边疆安全的需要10.《后汉书》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武威郡治所)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后世出土的敦煌汉简有“远客”“东方来客”“有客从远方来”参与“通关市”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A.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 B.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C.朝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11.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载:“车驾行在临安,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西门则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严陵、富阳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湖米则来自北关。”材料反映(

)A.城乡经济联系密切 B.政府规范商品贸易C.苏湖已成产粮中心 D.市民用水依赖汴河12.唐代在京经商的商人,可以将大量现钱交给节度使的进奏院,然后拿着进奏院开出的票据,到相应的藩镇取款办事。宋代初年中央政府在开封开设便钱务,规定商人可以将现钱交给国库,然后由便钱务发给票据,商人凭票到各州府取款。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促进长途贸易发展 B.剥夺藩镇的财政权C.方便商人进行交易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13.贵州清镇平坝13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上有题字:“元始三年(公元3年),广汉郡(位于今四川)工官造乘舆霖羽画木黄耳格⋯⋯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羽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这些文字介绍了漆耳杯制造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制造和监督的人员名单。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重视监管市场交易 B.私营手工业发展速度加快C.官营手工业的分工细密 D.国家对生产的垄断性增强14.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不仅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还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这反映了宋代()A.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政策调整促进了民族交融C.海陆丝绸之路兴盛 D.工商业主导地位得到巩固15.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 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 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16.宋朝时房州(现在湖北房县)、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有载麻布出产。房州一带“男子烧畲为田,妇人绩麻为布,以给衣食”,“衣裙尽是‘麻’气”,均州也是“桑麻蔽山,衣食自足”。熙宁年间,房州、均州所在的京西南路交麻布数量达到了几万匹之多。据此可知,宋朝时该地区(

)A.桑麻占据了种植业主导 B.农业经营实现了规模化C.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D.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钟羡芳、徐文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1)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2)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变迁,并谈谈对海上丝路变迁的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材料二

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马”转变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汴河两岸,店铺林立,人流密集,甚至出现了夜市。城市格局不再有坊、市的严格区分,坊制对商业的空间制约越来越小。——摘编自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专业市镇,如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枫泾镇、洙泾镇居民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专业市镇的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表现。——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三

清顺治年间,严禁商民下海交易。后来又进一步厉行海禁并下了迁海令,同时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海禁政策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摘编自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商业活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商业活动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述明中期以后商业市镇发展的状况。(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实施海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

胡光墉破产案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胡光墉进入左宗棠幕府,为左氏办理军需后勤,兼办洋务。1876年,左宗棠西征新疆,胡光墉为左氏筹借巨额洋款被朝廷嘉许,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后来,胡光墉依仗与左氏的关系,在东南各省开设钱庄和票号,甚至经营当时私人票号被禁止的官款业务。1883年,上海爆发金融危机,加上中越边境紧张,胡光墉的阜康票号因挤兑风波而倒闭,紧随而来的是官款索赔问题。清政府谕令左宗棠查办阜康官亏案。左宗棠虽与胡光墉私交甚密,但因阜康票号官亏案牵涉事大,并没有对其偏袒。按制,亏空的款项由当事人用自己的财产抵偿亏损的公款即可。本以为此案就此结案。然而,陕督谭钟麟质疑胡光墉在西征借款中存在“不当得利”,由此牵涉出户部清算胡光墉历史经济问题的两大案件。第一、华商股份案。西征筹饷过程中,胡光墉按章设立乾泰公司,共筹集350万两,其中汇丰银行和华商各认股175万两。胡光墉被质疑华商股份为其隐形资产。左宗棠认为“华商股内实有洋行伙友附股”,肯定胡光墉“并无股份”,并有债票为据。而户部阎敬铭认为胡氏“出身市侩,积惯架空罔利”。1884年7月,户部在无确切证据的前提下,凭借权力认定华商股份是胡氏隐形资产,并强行追索15万两。第二、行用水脚银案。行用水脚银是胡光墉经手西征借款因公报销的相关费用。此费符合清政府默许的“援案开报”、汇单奏销的惯例。户部对此提出质疑,认定行用水脚等106784两皆为胡光墉“擅扣滥支”之款。左宗棠等人回应了户部的相关质疑,称水脚银“驻鄂粮台有案可查,非胡革道所能掩饰”。曾国荃称报销依据并非户部标准,而是“轮船之定章,特数目多寡之间有不可概论耳”。案件的最终结果是:清政府谕令浙江省从胡氏产业内迅速变价照数凑齐106784两,于闰五月以前解交甘肃粮台应用。胡光墉资金周转失灵,又受外商排挤,被迫贱卖资产。最终,胡光墉被革职抄家,郁郁而终。——摘编自牛澎涛《析论清政府对胡光墉破产清算案的审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胡光墉破产案的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历史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刘晏改革盐法,将盐的产销权部分下放给了商人,由民制、官收、商运、商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商人的优势,提高盐的销售效率和范围,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也体现了官商分利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改革并没有废除盐铁专卖,只是在专卖制度下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刘晏改革盐法的措施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并没有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项;这一改革提高了盐的销售效率和范围,会增加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诸蕃商胡,若有驰逐,任于内地兴易”可知,胡商进入内地进行商业活动,可以在全国各地区进行,地区上不加限制,且安西、北庭等地的人可以在各地往来,说明唐代商贸对少数民族商人进行开放,并不多加限制,C项正确;胡商不是外商,材料看不出外国商人的活动,无从体现外贸频繁,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全面繁荣”说法错误,排除B项;古代中国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仅体现了对胡商允许经商,对内地商人的政策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城外植烟多”“出产以烟叶为大宗”信息可知,清代的济宁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趋势明显,B项正确;济宁的烟草种植业确实刺激了制烟工业的繁荣,但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而是体现了烟草种植业利于当地烟草加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无关,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近代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烟草种植业没有动摇这一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材料“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古埃及开始使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可知,此时期古埃及的借贷较为规范,且出现了金属货币,这都反映了古埃及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借贷和金属货币,没有涉及古埃及的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法律只涉及法律保护借贷行为,据此不能反映法律的体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商税及商税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唐朝(中国)。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被民间广泛采用并且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有利于维护民众的私有财产,这说明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活跃,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契约的组成,没有说发展过程,不能体现不断发展和完善,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政府打击借贷行为,排除B项;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A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在宋代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业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朝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材料反映出宋朝都市生活丰富,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朝的货币使用以及对外交往,排除BC项。故选D项。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嘉庆十七年(1812年),粤海关的税收总额为135万两,二十三关税收总额为313万两;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粤海关的税收额达180万两。而嘉庆十七年(1812年),广东全省实征地丁银为105万两。”可知,这一时期粤海关的税收额增长,说明清朝的对外贸易获得了一定发展,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萌发,故排除C项;这一时期抑商政策并没有发生变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戎人得钱,悉销铸为器”可知,少数民族将卖马所得的铜钱融化用来锻造兵器,威胁边疆安全,因而宋代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进行物物交换,这是为了维护边疆安全,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经济,未涉及文化融合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宋代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凸显中原地区经济优势的结论,排除B项;“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地处河西走廊地区的姑臧通过与西域的陆上贸易以及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发展成西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其中题干“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描述了武威郡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由此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在东汉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边疆民族内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河西地区,并不是西域地区,排除C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是在明朝后期,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南宋时期临安城所需要的物资要靠乡村供应,因此体现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政府行为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尽管材料中提到苏湖米,但没有粮食产量的对比,无法推知其是否是中心,排除C项;汴河是开封附近的河流,临安附近的河流是钱塘江,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长安商人到藩镇办事需要把现钱交给进奏院的节度使,宋朝时中央开设便钱务,商人将现钱交给便钱务取得票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地方权被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这一变化对长途贸易的影响不大,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商人存取货币方式的变化仅会使节度使手中掌握的现金减少,不会使藩镇的财政权被剥夺,排除B项;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其商业模式都便于商人进行交易,因此该选项不能体现材料所述变化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年(中国)。根据材料“工官造乘舆霖羽画木黄耳格”“介绍了漆耳杯制造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制造和监督的人员名单。”可看出,官营手工业的分工细密,C项正确;政府重视监管市场交易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是在说明官营手工业的制造情况,与私营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国家对生产的垄断性增强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宋朝。根据材料信息“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不仅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还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可知宋朝政府重视外贸,外商社会地位较高,外商的商业活动和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这体现了宋代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宋代政府对外贸的态度,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北方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乱阻碍而衰落,排除C项;宋代虽然商品经济繁荣,但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英。根据材料可知,英方记载马嘎尔尼访华时,英国使臣是单膝下跪,而中方记载是“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A项正确;史料可以反映历史真相,排除B项;两则记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可知,宋朝时,桑、麻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可作衣食凭依,体现了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桑麻种植多,但无法体现已经占据主导,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桑麻属于经济作物,不属于粮食作物,因此不能体现“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17.(1)表现:泉州成为重要港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贸易规模大、种类多;外商云集。原因:政府支持: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2)变迁:主导国家,由中国变为葡、西等西方殖民国家;贸易航线,从区域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认识: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外贸易:应积极推动构建海洋贸易新秩序。【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可知,泉州成为重要港口;根据材一“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号为天下最。’”可知,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一“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憧数千”“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号为天下最”可知,贸易规模大、种类多;根据材料一“涨海声中万国商”可知,外商云集。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可知,政府支持;根据材料“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数……号为天下最”“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僅数千”“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2)本题是对比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第一小问边区,根据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可知,主导国家,由中国变为葡、西等西方殖民国家;根据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可知,贸易航线,从区域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可知,可从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推动构建海洋,贸易新秩序。18.(1)原因:汉代的统一强盛(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汉武帝出击匈奴,打通了西域通道;积极对外的开放政策;张骞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手工业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变化:从不断繁荣到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中原输出物品从以丝绸为主变为以茶叶为主;贸易实体从马变成中原的茶;政府管理不断体系化、制度化。【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统一强盛(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可知,汉武帝出击匈奴,打通了西域通道;根据材料一“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可知,积极对外的开放政策,以及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手工业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以来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二“丰足彼此,皆有便利”“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得出从不断繁荣到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根据材料二“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