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中的艺术特点分析4300字(论文)】_第1页
【庄子-逍遥游中的艺术特点分析4300字(论文)】_第2页
【庄子-逍遥游中的艺术特点分析4300字(论文)】_第3页
【庄子-逍遥游中的艺术特点分析4300字(论文)】_第4页
【庄子-逍遥游中的艺术特点分析4300字(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逍遥游》中的艺术特点分析目录TOC\o"1-2"\h\u23851《庄子-逍遥游》中的艺术特点分析 13901引言 17800一、逍遥游的含义及其境界 125889二、雄奇瑰丽的想象 217923三、独特怪诞的寓言 33832四、复杂矛盾的情感 34796(一)理想与现实 418231(二)出世与恋世 45987参考文献 5摘要:《逍遥游》在《庄子·内篇》之中占据首篇,《逍遥游》以其雄奇瑰丽想象力、怪诞的寓言及复杂矛盾的情感等方面完美展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本文主要分析庄子的《逍遥游》及其艺术特征,从逍遥游来论述庄子散文的特点。关键词:逍遥游;庄子;艺术引言《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作为《庄子》全书的纲领,历来被推为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清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庄子》同《离骚》、《史记》、《杜诗》、《牡丹亭》、《水浒传》等一起列为“六才子书”,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认为:“(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闲也。”《逍遥游》中雄奇瑰丽的想象、独特怪诞的寓言和复杂矛盾的情感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一、逍遥游的含义及其境界逍遥游之意,是指没有任何限制,没有任何依赖地自由地遨游。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天下篇》),在文中提出了一切听任其自然的思想,创造了一个超越一切时间、空间限制,绝对自由地任其随意遨游的逍遥境界。作者开篇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来形象的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仁”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遨游”,并非“逍遥”之游,自然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是难得的。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但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也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那只有“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那么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所谓“无己”就是忘记白身的存在,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自然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如此也就能绝对自由地去作逍遥游了。庄子在揭示逍遥的内涵和境界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二、雄奇瑰丽的想象为了描绘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了他雄奇瑰丽的想象翅膀。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大无比的馄鹏及其所活动的极其辽阔、雄伟、磅礴的天地:“北冥有鱼,其名曰鳃,馄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北冥、南冥之大,我们可以借奇大无比的馄鹏的活动迁徙去任意驰骋我们的想象力。这种雄奇无比的想象,带给我们的是惊心动魄的震惊和耳目一新的感受。再看时间之渺远。汤问棘日:“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更无极也。”其实庄子的“无极之外,更无极”的宇宙意识,不仅是宇宙空间的无限,更是宇宙时间的无限延伸。在科技还处在蒙昧状态的远古之时,庄子对时空竟有如此瑰丽的想象,实在令人叹绝!这种想象还体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树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物事、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在庄子的笔下,鱼可以化而为鸟,冲天而起;鸟可以自视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神奇无比的想象在庄子的笔下任意驰骋,终而形成一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理想化的境界。为使这个境界人格化、具体化,作者还用生花妙笔,瑰丽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姑射山神人的美丽形象。把一个虚幻的形象写得如此实在,惟庄子也!三、独特怪诞的寓言庄子是个哲学家,他的文章饱含哲理,但他通常不抽象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善于运用寓言来传达。正如庄子自己所说,他写文章是“寓言十九,借外论之。”(《庄子·寓言》)《逍遥游》几乎就是一篇寓言的大荟萃。庄子的寓言非常与众不同。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是善用寓言,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论辩,韩非多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不仅如此,庄子的寓言还具有多义性。他在讲故事的时候,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他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的寓意,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如《逍遥游》开篇写鲍鹏展翅几万里的故事,鳗鹏随意夸张的异化和奋飞,就完全是虚构的,而且寓意也比较含蓄;同时虽然旨在表现鲍鹏逍遥无为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能“令人拓展胸次”,不要说世俗之人难得一见,恐怕连想也不会想到的。正当人们神醉于馄鹏展翅这雄奇怪诞的境界时,庄子又用拟人的手法把鹏鸟与寒蝉、灰雀、斥鹤作比,表明了庄子的“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哲学思想,从而讽刺了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和一君,而征一国者”的自我得意者。《逍遥游》中的奇人怪事,比比皆是,简直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不仅藐姑射的神人是超越人间的“非人”,庄子笔下的葫芦也是大得出奇。他借惠子之口说:“魏王贻我大瓤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瓢落无所容。”天下哪有这等大的葫芦!而庄子却可以欣欣然把它当腰舟浮游于江湖,这不更奇怪了吗?宋人卖“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哪有那么巧,又哪有那么大的威力呢?庄子创设的这些雄奇怪诞的寓言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连缀成一个整体,令人惊叹!四、复杂矛盾的情感在《逍遥游》中很难把握的是庄子的情感。他的感情既激情澎湃又含蓄隐蔽。文中作者对逍遥游的境界是那么痴迷、向往,情感的表达是何等炽烈!请看,他是怎样描绘理想的:“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谷熟。”这个神人亦静亦动,已是天地间阴柔和阳刚的聚合物。它“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完全超越于人世间的生活需求,可以随意地顺应宇宙的阴阳、风雨、晦明变化,“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何等的逍遥!能够任意驾驭宇宙的神人又无所不在,无所不为。只有它才使万物不“疵疡”。万物都依靠这个神人而生长,而这个神人又是永不毁坏的。“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糠批,犹将陶铸尧舜者也……”如此美仑美负的描绘,如此完美的追求,其用心之笃,用情之烈又何人能及!但这种炽烈的外在情感背后却隐藏着他深深的痛苦。(一)理想与现实文中的大鹏,雄健美丽,才能无双,志向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但因为“有所待”,从而做不到逍遥游。大鹏正是作者的化身。庄子生活在战国,其故国宋,与陈、郑、蔡等国一样,春秋后一直是晋楚等大国争夺的中间地带,战争频繁,人民经受着长期战乱的祸害。公元前318年,宋君堰自称为王,暴虐无道,诸侯皆曰“莱宋”,民众又在国内饱受压迫奴役之苦。庄子晚年,宋又亡国,庄子一生生活在如此多灾多难的国度、时代里,虽其贤闻于诸侯,虽有远大的理想,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天地间,但何其难也!为摆脱重重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解放,遂有逍遥思想之产生。但真正的逍遥又如何能够获得!于是,志存高远却无法实现的痛苦便深深地隐藏在大鹏的羽翼之下,飞扬的激情中包含着他难以言说的苦情!(二)出世与恋世虽然在文中,庄子崇尚、赞美的是“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但他并非真的要弃绝一切人的私情,人的智慧,而游弋于尘世之外。我们仍然能体会到他对智慧所持的肯定,对生命所抱的热爱。当绸与鸿讥笑大鹏时,作者发自肺腑地斥责道:“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又明确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紧接着作了一番议论之后指出:人世问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和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自满自足,自以为是,和绸与学鸡的可笑程度是一样的。从而给予作者所厌恶、鄙弃的统治者以顺手一击。可见,一心要脱离人世而作“逍遥游”的庄子,要否定的并不是人世社会,而只是人世社会的愚蠢、肮脏与腐朽。从庄子的生平可以着出,庄子并没有弃世去做隐士,遁迹山林,与世隔绝。他不但喜欢和朋友、弟子探讨人生,而11喜欢周游列国,与各国诸侯频繁交谈。例如,他一边拒绝楚相千金之聘,一边又在魏王面前大发议论:“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这既傲视王侯权贵,又感叹生不逢时的矛盾行为,只能说明他并没有陶醉、沉溺于自己所描绘的理想蓝图之中,并没有忘记自己乃一乱世之人。与小人、俗人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不能;逃避社会,逃避责任,不能。矛盾中他只能保全自己,怀道而隐了,但绝非弃世而隐!庄子曾经说过:“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这句话是说,苟全生命于乱世,是保全生命待时而出的权宜之计。从这句话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庄子弃仕并不弃世,他救世之心尚未泯灭,他拒不人仕是一种怀道而隐的行为〔,这一行为显然是继承了儒家的传统,与孔子的“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现”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在《盗跖》一文中,他就借子张与满苟得的对话来表达自己与儒家思想的碰撞。一边是(子张)认为仁义重要,一仁大夫立身行事,不可一天不行仁义;一边是(满苟得)对仁义思想的批判,认为忠臣受害,因诚信而死等都是仁义造成的过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在处境困难的时候没有自暴自弃,不是“念此怀悲凄”,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在不断地寻求精神出路,直到他接受了以返归自然,游心大道为特征的老子学说为止。由此可以看出,在庄子所精心描绘的逍遥游的境界中,与其说他因超脱了自我而欣欣然,毋宁说是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