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解析:A项中的“早茶”、C项中的“爆竹”、D项中的“放灯"都是中国传统习俗,B项中的“自来火”是指电灯,因此正确答案为B。答案:B2.1871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某记者在广州的一篇游记,描写广州“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店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B.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建筑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所以正确选项是C。到1871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多处通商口岸,A错误;材料中不能反映“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B错误;从“阁楼”“宝塔"等中国传统建筑可判断,D错误.答案:C3.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选C。答案:C4。2007年12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了一份特殊的“告示"。它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长102。3厘米,宽58.2厘米。内容为毛笔书写:“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据此判断,此则“告示"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编结毛辫"“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可以判断它是指中华民国推行的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再紧扣题意“最早”,故得出时间是20世纪初。答案:B5.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解析:“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B。答案:B6.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组号流行语流行服饰文娱形式阅读A最可爱的人列宁装扭秧歌苏联小说B时间就是金钱唐装看电视剧古典文学C破“四旧”军装学唱样板戏毛选D上网中山装跳交谊舞时装杂志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比较流行,人们的业余娱乐方式较少,由于抗美援朝等运动,军人成为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故A项符合建国初期的特征。B项中“时间就是金钱”“唐装”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C项内容是“文革”时期的;D项“上网”是90年代出现的.答案:A7.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 B.汽车C.电报 D.火车解析:电话传入中国是1882年,汽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电报在中国发展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A、B、C三项与题意不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描述的特点相符.答案:D8。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推断,应是19世纪70年代,当时,外国商人修筑了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因此答案为A.答案:A9.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答案:D10.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A.电话 B.电报C.电视 D.互联网解析:根据材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可以排除电视和互联网,中国出现电视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互联网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应是电话,本题选A项。答案:A11.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解析:《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于1905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A、C、D三项错误。答案:B12.2010年11月12日,新民网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解析:材料反映出网络购物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A、B、C三项符合时代特征,但网络经济并没有取代工业经济成为经济的主导。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单位:%):选择项目择偶年代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5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513。9学历10。611.712.625。3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材料2: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1)概括材料1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6分)(2)材料2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解析: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1中所列出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学历”三项择偶标准变化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和提炼。第(2)问根据材料2回答婚姻习俗发生变化的表现及原因,可围绕材料作答,切忌脱离材料。第(3)问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1977年后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比1976年前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略有波动;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关注度持续下降;学历关注度持续上升.(2)变化:解放前结婚办嫁妆、坐花轿.解放后,茶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鞠躬行礼.原因:新中国对旧观念、旧风俗的批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的传播;社会对消费、不经济习俗的批评;对毛主席的崇拜。(3)择偶标准的变迁有利于减少政治生活对婚姻的严重影响,促进平等观念和重视教育风气的形成;婚姻习俗的变迁有利于冲击传统观念,形成删繁就简的婚俗和勤俭节约的风尚。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行借款兴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卢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张之洞从1889年起,以武汉为中心,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在湖北新建了卢汉铁路,督办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由于诸多的因素,川汉铁路修建激发了四川的保路运动,清政府被迫调集湖北地区的新军前往镇压。材料2:新中国铁路大事记: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西部地区首次开通铁路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铁路建设以中国北部为主1970年7月成都至昆明铁路建成,改善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1983年京秦铁路通车,这是中国新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1992年大秦铁路全线贯通,第一条采用全线光纤通信系统的线路,科技含量达到了国际水平。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正式开工。此前,武汉到广州、郑州到西安等20多条时速200~350公里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建设,新建设的高速铁路规模达到8000余公里2008年7月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时速最高超过了每小时350公里,这是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21世纪初中国铁路已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铁路总里程达到8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八纵八横"铁路运输通道基本形成。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1)据材料1概括清末铁路发展的特点。有学者称“川汉铁路搞倒了一个王朝",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8分)(2)材料2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西部地区首次开通铁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铁路建设以中国北部为主"。试用实例加以说明。(4分)(3)据“新中国铁路大事记",概括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归纳出特点,结合四川保路运动的客观影响以及对武昌起义的促进作用得出认识;第(2)问,结合所学答出建国后的铁路建设;第(3)问,综合所给图表信息进行概括,并从政策引导、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政府的支持;资金来源多样(或:政府投资与民间集股、借款等并举);洋务运动的推动;铁路布局集中在东部不均衡。认识:清政府为筹建川汉铁路曾发行股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准备把川汉铁路的修建权转让给外国,侵吞股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