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课件_第1页
国际贸易学课件_第2页
国际贸易学课件_第3页
国际贸易学课件_第4页
国际贸易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21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3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亞當·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亞當·斯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斯密涉獵甚廣,包括經濟學、管理學、倫理學、政治哲學等領域,生前只出版了《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兩部著作,但也是其所有著作中最具影響力的兩部。在斯密看來,資本家是國家進步、國家財富增長的天然的、無個性的工具。他之所以擁護資產階級,只是因為資產階級的利益與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利益相一致。這個觀點從斯密一直傳到李嘉圖,並且成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斯密的《國富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遺產,是18世紀經濟思想的頂峰。4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分工與交換是斯密理論的邏輯起點。斯密認為互通有無、物物交換是人類共有的,也是人類所特有的傾向,這種傾向導致了分工的產生,即斯密認為,交換出自人類天性,這種交換的傾向形成了分工。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先天稟賦和後天技術的共同影響下,各國生產某種產品的勞動生產率會有絕對的差異,這種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導致了各國生產成本的差異,並進而導致了國際貿易的產生。5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一、斯密的自由貿易思想斯密在對重商主義的批判中提出了自由貿易思想。同個人行為一樣,一個國家也要將某種產品的本國生產費用和從國外購買的費用進行比較,才能決定是自己生產還是從國外進口這種產品。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之間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絕對優勢是由生產成本來衡量的:如果一國某種產品的生產成本絕對低於自已的貿易夥伴國,那麼,該國就具有生產這種產品的絕對優勢。國際貿易的模式為:各國集中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本國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同時,斯密指出,這種分工和貿易對每個國家都有利,因此,各國不應限制進口,而應進行自由貿易。6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二、絕對優勢理論的模型分析1.模型的基本假設(1)2×2×1模型(兩個國家,兩種商品,一種生產要素:勞動);(2)兩國在不同商品上的生產技術不同,存在著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3)勞動決定商品價值,且所有勞動都是同質的;(4)給定生產要素(勞動)供給,要素充分就業,並且可以在國內不同部門流動,但不能在國家之間流動;(5)規模報酬不變;(6)完全競爭市場:各國生產的產品價格都等於生產成本,無經濟利潤;(7)無運輸成本和其他貿易障礙;(8)兩國之間的貿易是平衡的。7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二、絕對優勢理論的模型分析2.絕對優勢理論的例證分析設兩個國家是英國和法國,兩國都僅生產兩種產品:毛呢和小麥,但兩國勞動生產率不同。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兩國有相同的勞動力資源,都是100人。表2-1英國和法國的勞動生產率毛呢(匹/人·天)小麥(公斤/人·天)英國11.5法國0.528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二、絕對優勢理論的模型分析2.絕對優勢理論的例證分析表2-2絕對優勢下貿易產生的福利影響封閉經濟開放經濟毛呢(匹)小麥(公斤)毛呢(匹)小麥(公斤)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消費量英國50507575100500100法國2525100100050200100世界75751751751001002002009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三、對絕對優勢理論的評價斯密的貿易理論揭示了國際分工能夠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說明了分工的重要性;指出了貿易的互利性,使人們認識到了自由貿易的好處。應該說,絕對優勢理論第一次從經濟學原理角度探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貿易模式以及貿易利益,為以後的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斯密理論有3個獨立的理論分支,即絕對優勢、剩餘外溢和市場擴張(或生產力擴大)。僅從經過抽象和提煉的絕對優勢概念出發,是不能合理理解亞當·斯密的地域分工說的深刻內涵的。如果將斯密的絕對優勢、剩餘外溢和市場擴張原理結合起來,地域分工學說不僅能解釋不同勞動生產率水準國家間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也可以解釋相同勞動生產率水準國家間的水準型分工模式。因此,探討國際分工與貿易理論和現實問題,有必要重構亞當·斯密的地域分工說。10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三、對絕對優勢理論的評價1.絕對優勢應該是動態的亞當·斯密從勞動價值論出發,提出相對生產成本、相對價格完全由相對勞動投入決定的命題。這一命題的結論為:各國之間商品生產的不同成本,是用生產商品的勞動耗費量來衡量的,成本的差異歸結為勞動生產力的差異。因此,勞動生產力的絕對優勢是國際分工與貿易產生的根源。形成各國商品生產勞動生產力差異的基礎是各國所擁有的絕對優勢不同。11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三、對絕對優勢理論的評價1.絕對優勢應該是動態的絕對優勢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優勢,就是超乎人力範圍之外的氣候、土地,礦產和其他相對固定狀態的優勢;另一類是獲得性優勢,即工業發展所取得的經濟條件,如資本、技術優勢等。二者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國家在生產和出口某種產品上具有的勞動生產力絕對優勢。由此可見,絕對優勢的取得,也包含了資本、技術因素的作用,因而絕對優勢應該是動態的。可以認為,傳統上對於斯密絕對成本實證檢驗的技術不變假定條件的理解,並不一定符合亞當·斯密的原意。12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三、對絕對優勢理論的評價2.專業化與市場擴張的遞增報酬斯密認為,專業化分工的好處是:“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種工作,通常要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個人能做許多人的工作。”斯密還認為,市場範圍制約社會分工,而外國市場的存在,則有助於克服國內市場狹小所帶來的限制。因為當國內產業為世界市場生產時,就會克服國內市場容量小對分工的限制,使生產的專業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專門生產大量產品的國家,通過改進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就必然會在這些產品的生產中取得自我強化的絕對優勢。這種自我強化的絕對優勢的來源就是技術創新。因此,對外貿易能夠使國內產業更大程度地利用分工,獲得動態遞增報酬。所以,對絕對成本檢驗的規模報酬不變的假定也不符合斯密的專業化分工原理。13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三、對絕對優勢理論的評價3.剩餘外溢與需求擴張斯密認為,外國需求是國內需求的延伸,一國的出口產品總是那些相對於國內市場已經剩餘的產品,而出口貿易常常發生在那些國內消費市場已經飽和的產業部門。也就是說,某一種產業,首先成長於國內市場,當國內市場對這種產品的有限需求接近極限時,這類產業便應轉而尋求國際市場,出口使需求擴大,剩餘產品外溢。因此,國際分工規模的擴大也是國內外需求擴張的結果。14第一節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三、對絕對優勢理論的評價亞當·斯密的地域分工學說的產生,對當時在歐洲流行的重商主義學說提出了挑戰,因而,為走向自由競爭階段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貿易政策的出臺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斯密關於通過國際分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增加貿易雙方財富的觀點,雖然是主流國際分工理論的核心和基礎,但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相對於絕對成本從理論實際運用的廣泛意義上講,確實長期佔有主導地位。152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16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1772-1823年)大衛·李嘉圖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和完成者。李嘉圖受亞當·斯密《國富論》一書的影響,開始對政治經濟學產生了興趣。其研究的領域主要包括貨幣和價格,對稅收問題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圖的主要經濟學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在書中形成了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李嘉圖對國際貿易理論有開創性的貢獻。他是貿易自由主義的堅決支持者,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論對外貿易”一章中,他對蘇格蘭和葡萄牙的外貿進行了研究,用精彩的例子“葡萄酒”和“棉布”說明了比較成本,並得出貿易使得各貿易參與國更加富裕的結論,即後來人們所稱的比較優勢理論。17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一、李嘉圖的貿易思想與斯密的理論意義,李嘉圖也以個人為例,從形成個人分工的原因推廣到國家貿易產生的原因。英國的情形可能是生產棉布需要100個人勞動一年,而如果釀制葡萄酒則需要120人勞動同樣長的時間。因此,英國發現通過出口棉布來進口葡萄酒對自己比較有利。葡萄牙生產萄萄酒可能只需要80人勞動一年,而生產棉布卻需要90個人勞動一年。因此,對葡萄牙來說,出口葡萄酒以交換棉布是有利的。即使葡萄牙進口的商品在本國製造時所需要的勞動少於英國,這種交換仍然會發生。雖然葡萄牙能夠以90個人的勞動生產棉布,但他寧可從一個需要100個人的勞動生產的國家進口棉布。對葡萄牙來說,與其挪用種植葡萄的一部分資本去織造棉布,還不如用資本來生產葡萄酒,因為由此可以從英國換得更多的棉布。因此,英國將以100個人的勞動產品交換80個人的勞動產品。經典舉例18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一、李嘉圖的貿易思想可見,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生產不同產品的比較成本差異。比較成本較低的產品是一國的比較優勢產品,則國際貿易的模式是:每個國家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這種分工與貿易的結果是:勞動生產率不同的兩個國家,通過對外貿易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勞動所能生產的更多的產品,從而使貿易雙方獲利。19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二、比較優勢的模型分析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簡化了現實中錯綜複雜的國際貿易關係,而只突出了比較成本的差別。但要使比較成本的分析得以成立,必須滿足與絕對成本分析一樣的假設條件。1.比較優勢的度量李嘉圖的貿易理論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認為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或者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各要素的投入比例是固定的,而且勞動力是同質的,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生產一單位這種商品所投入的勞動量,從而可以用相對勞動生產率來判斷一國的比較優勢。然而,在實證分析中難以用相對勞動生產率法判斷一國的比較優勢。1936年,哈伯勒提出了判斷比較優勢的機會成本法,這一方法被廣泛用於比較優勢理論的實證檢驗。20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二、比較優勢的模型分析

21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二、比較優勢的模型分析1.比較優勢的度量(1)相對勞動生產率法表2-3英國和法國的勞動生產率沒有絕對差異的情況毛呢(匹/人·天)小麥(公斤/人·天)英國12法國0.51.5表2-4英國和法國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毛呢(匹/人·天)小麥(公斤/人·天)英國0.52法國0.33322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二、比較優勢的模型分析1.比較優勢的度量(1)相對勞動生產率法表2-4是根據表2-3計算所得的相對勞動生產率。觀察可得:法國毛呢的相對勞動生產率(0.33)低於英國毛呢的相對勞動生產率(0.5),因此英國具有生產毛呢的比較優勢;法國小麥的相對勞動生產率高於英國小麥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因此,法國具有生產小麥的比較優勢。23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二、比較優勢的模型分析1.比較優勢的度量(2)機會成本法根據機會成本理論,某產品的機會成本是指在資源一定且被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多生產一單位該產品所必須放棄的另一種產品的產量。一國某產品的機會成本低於另一國,則該國具有生產該產品的比較優勢。根據表2-3對應的例證,法國生產1匹毛呢需要2人·天,而2人·天在法國可以生產3公斤小麥,為了多生產1匹毛呢需要減少3公斤小麥的生產,因此,法國毛呢的機會成本是3公斤小麥;英國生產1匹毛呢需要1人·天,而該國1人·天可以生產2公斤小麥,為了多生產1匹毛呢需要減少2公斤小麥的生產,因此英國毛呢的機會成本是2公斤小麥。英國毛呢的機會成本低於法國,故英國具有生產毛呢的比較優勢;同理,法國具有生產小麥的比較優勢。在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下,用相對勞動生產率法和機會成本法都可以度量比較優勢,而且結論是相同的。24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二、比較優勢的模型分析2.比較優勢理論的例證對表2-1對應的例證而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所得的貿易模式與斯密絕對優勢理論所得的貿易模式是相同的,而且兩國均可以獲得貿易利益。當用表2-3替換表2-1時,情形就不同了。根據表2-3,法國在任何產品上都沒有絕對優勢,但是,法國毛呢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為0.33,英國毛呢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為0.5,顯然英國具有生產毛呢的比較優勢;同理,法國具有生產小麥的比較優勢。而且,在封閉經濟條件下,法國國內1匹毛呢的價值相當於3公斤小麥的價值,英國國內1匹毛呢的價值僅相當於2公斤小麥的價值;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法國顯然願意用小麥去交換英國的毛呢,而英國亦願意用毛呢去交換法國的小麥,此時形成了建立於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國際分工模式。25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二、比較優勢的模型分析2.比較優勢理論的例證假設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兩國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平均分配勞動力,即各用50人生產毛呢,餘下的50人生產小麥。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趨利動機使得英國多生產毛呢而法國多生產小麥,由於法國的勞動生產率過低,其全部資源都用於生產小麥亦不能滿足兩國對小麥的需求,此時,英國會將生產資源在毛呢與小麥的生產中分配。假設最終法國將全部資源都用於生產小麥;英國用80人生產毛呢,20人生產小麥。兩國在滿足原有需求的基礎上互換剩餘產品,設最終世界市場比價關係為2:

5,法國用75公斤小麥從英國換取30匹毛呢,此時世界的總產量和總消費量增長了,各國的消費量亦有所增長,國際貿易使得各國福利水準提高(見表2-5)。26第二節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二、比較優勢的模型分析2.比較優勢理論的例證表2-5比較優勢下貿易產生的福利影響封閉經濟開放經濟毛呢(匹)小麥(公斤)毛呢(匹)小麥(公斤)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消費量英國5050100100805040115法國2525757503015075世界7575175175808019019027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三、比較優勢與貿易利益下麵我們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說明貿易利益。貿易利益不僅體現為生產效應——產出水準與產出結構的變化,而且體現為消費效應——消費水準與消費結構的變動。我們假設英國與法國的勞動總供給分別為L=120、L’=180,在封閉條件下,兩國各用一半勞動生產毛呢和小麥,毛呢和小麥的相對價格分別為Pa和Pb。在開放條件下,假設貿易條件為T=Pc/Pf

=2.5(Pc、Pf分別表示毛呢、小麥的價格),兩國單位產品的勞動生產率或勞動投入量由表2-3提供,並假設是完全分工,即英國把所有勞動都投入到毛呢的生產上,法國把所有勞動都投入到小麥的生產上。若法國用130公斤小麥從英國換取52匹毛呢,英國與法國貿易前後生產與消費的變動及福利變化便可用表2-6及圖2-1表示。28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三、比較優勢與貿易利益表2-6比較優勢下貿易產生的利益及分配封閉經濟開放經濟毛呢(匹)小麥(公斤)毛呢(匹)小麥(公斤)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消費量生產量消費量英國6060120120120680130法國4545135135052270140世界10510525525512012027027029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三、比較優勢與貿易利益OQfQcOQfQcIA’IACAPaAT1203002401301206068IBIB’CBBPbT270140135901084552(a)英國(b)法國圖2-1比較優勢條件下貿易利益的一般均衡分析30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三、比較優勢與貿易利益貿易前,英國和法國各自的生產點和消費點,英國為A(60,120),法國為B(45,135),兩國毛呢與小麥的相對價格分別為2(PA=Pc/Pf=120/60)和3(PB=Pc/Pf=135/45),國民福利水準分別由社會無差異曲線IA與IB表示。貿易後,英國與法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雖然沒有變化,但由於進行完全專業化分工,即英國專門生產毛呢(120匹/天),而法國專門生產小麥(270公斤/天),兩國可接受的貿易條件即毛呢與小麥的相對價格是2~3之間,現在貿易條件為T=Pc/Pf=2.5,是英國與法國都願意參與交換的價格,貿易後英國消費點變為CA(68,130),比封閉條件下多消費8匹毛呢和10公斤小麥,而法國消費點變為CB(52,140),比封閉條件下多消費7匹毛呢和5公斤小麥,兩國國民福利水準分別由社會無差異曲線由IA上升到IA’與由IB上升到IB’表示出來。31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四、比較優勢貿易利益的合成圖2-2比較優勢貿易利益的合成按照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進行分工與貿易,可以獲得的利益有兩種:一是得自交換(或參與貿易)的利益,二是得自分工的利益。如圖2-2所示。OYXI2C1PWAPWPABI1I0C232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四、比較優勢貿易利益的合成從圖2-2中可以看出,PA和PW分別表示一國國內相對價格與國際相對價格,該國生產X具有比較優勢,但在沒有貿易的情況下,其生產與消費都只能是在A點,達到的福利水準為I0;如果該國生產不變,仍處在A點,但是參與對外貿易,從而可以通過出口X,進口Y,使消費達到C1點,福利水準也提高到I1;若該國不但參與貿易,而且參與國際專業化分工,使其生產移至B點,而消費達到C2點,則得到的福利水準更高,達到I2。因此,可以看出,該國得自專業化分工的利益要大於得自只參與交換的利益(I0到I1的變化幅度小於I1到I2的變化幅度)。33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五、比較優勢理論的簡要評價比較優勢理論比絕對優勢理論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說明國際貿易的產生不僅在於絕對成本的差異,而且在於比較成本的差異,從而闡明了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可以從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中獲得利益。從整體來看,這些觀點對世界市場的擴大、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貿易在更廣泛的領域展開都無疑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為了論證其比較優勢理論,李嘉圖把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情況抽象成為靜態的、凝固的狀態,儘管這些假定有些基本上是合理的和有意義的,但畢竟使得由此得出的比較成本理論與現實的國際經濟狀態有較大的差距,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比較成本理論的適用性。事實上,現代國際貿易理論正是力圖突破這些假設,爭取更大限度地接近國際貿易現實,以增加貿易理論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34第二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五、比較優勢理論的簡要評價另外,雖然比較優勢理論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但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是不徹底的,因為它認為國內的勞動等價交換規律不能適用於國際交換。或者說,比較成本說的一個主要缺陷是未能解釋兩國進行商品交換的比率問題,即貿易利益或利得是如何在貿易雙方分配的。這一事實反映了比較優勢理論解釋國際交換中的價值規律的困感,李嘉圖本人也只好說:“支配一個國家中商品相對價值的法則不能支配兩個或更多國家間互相交換的商品的相對價值。”同時,比較優勢理論也未能解釋比較優勢的根源問題,即一國為何具有比較優勢。以俄林為代表的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從均衡分析法出發,將決定國際分工的因素由單純的勞動成本擴展到資本和勞動兩種生產要素,並以各國要素稟賦不同為依據,在解釋比較優勢來源問題上取得了進展,亦比較好地解決了李嘉圖的困惑。353李嘉圖模型的擴展36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美國經濟學家弗蘭克·陶西格(FrankTaussig,1859-1940年)在肯定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擴展,認為應將生活中的各種因素如貨幣、利息、多種商品等置於模型之中,從而能更符合國際貿易的現實。針對古典貿易理論模型的9個假設,陶西格提出應對其中的4個假設進行修正與擴展:(1)商品的生產成本即生產費用不是以勞動時間計算的,而是以貨幣計算的,國際貿易不是單純的物物交換,而是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因此在理論假設中必須加入貨幣因素。(2)商品的生產成本是由工資和利息組成的,在實際中,各國和各部門的工資水準和利息水準不同,單位成本隨產量的變化也不相同;此外,運輸費用也需要考慮。這些因素都應考慮進去。(3)在實際中,參加國際貿易的是多個國家和多種商品,因此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的理論假設條件必須擴展。(4)商品的國際價格是隨著商品的供求關係而不斷調整的。37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一、貨幣化的李嘉圖模型★在現實生活中,貨幣充當交易的媒介,絕大多數的經濟交易並非是易貨交易。當兩國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時,又該如何度量比較優勢呢?貨幣化的李嘉圖模型38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一、貨幣化的李嘉圖模型(1)假設英美兩國匯率水準為1英鎊=1.8美元。則由表2-7給出的數據計算可得,英國1匹毛呢的美元價格為5.4美元,1匹亞麻布的美元價格為2.7美元,均高於美國同種產品的價格,此時,英美兩國的貿易是單方向的,僅有美國向英國輸出產品,而無英國的出口,因此,貿易是不平衡的。表2-7英國和美國的勞動生產率、貨幣工資與價格工資毛呢亞麻布勞動生產率價格勞動生產率價格英國1.5英鎊/人·天0.5匹/人·天3英鎊1匹/人·天1.5英鎊法國4美元/人·天1匹/人·天4美元1.5匹/人·天2.67美元39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一、貨幣化的李嘉圖模型(2)假設英美兩國匯率水準為1英鎊=1.5美元,根據表2-7計算可得,英國1匹毛呢的美元價格為4.5美元,高於美國毛呢的價格,因此,英國會從美國進口毛呢;英國1匹亞麻布的美元價格為2.25美元,低於美國亞麻布的價格,因此,美國會從英國進口亞麻布。(3)假設英美兩國匯率水準為1英鎊=1.3美元,根據表2-7計算可得,英國1匹毛呢的價格為3.9美元,1匹亞麻布的美元價格為1.95美元,均低於美國同種產品的價格,因此美國僅會從英國進口商品,而無美國的出口,因此,貿易亦是不平衡的。在上面的例證中,我們僅變換了匯率,而固定了工資水準和商品的勞動生產率。如果匯率水準、工資水準與勞動生產率狀況都是可變的,三者的變化亦會產生不同的貿易模式。總體看來,貿易是否發生不僅取決於兩國相對生產率的比較,還受到匯率與工資水準的影響。40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一、貨幣化的李嘉圖模型

41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一、貨幣化的李嘉圖模型

42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二、兩種商品與多個國家的李嘉圖模型

43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二、兩種商品與多個國家的李嘉圖模型

44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三、兩個國家與多種商品的李嘉圖模型——多恩布希-費雪-薩繆爾森模型

45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四、運輸成本與不可貿易品古典學派對國際貿易的解釋都假設不存在運輸成本。但實際上,將產品從一國運到另一國的運輸成本是顯然存在的。為了分析運輸成本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我們用勞動投入量來衡量運輸成本,並假設所有的運輸成本都由進口商支付,從而將運輸成本加到生產的勞動投入中。46第三節李嘉圖模型的擴展四、運輸成本與不可貿易品

47關鍵術語勞動生產率生產成本絕對優勢比較優勢機會成本相對價格貿易利益交換所得分工所得48

特定要素模型第一節基本假設第二節生產的可能性第三節產品的價格、工資和勞動配置第四節特定要素模型的數學推導第五節生產要素增長的影響第六節貿易對相對價格的影響第七節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491基本假設50第一節基本假設(1)一國能生產兩種產品,一種是製成品M(機器),另一種是農產品F(糧食)。(2)該國有三種生產要素:勞動(L)、資本(K)和土地(T)。(3)農產品用土地和勞動(不用資本)生產;製成品用資本和勞動(不用土地)生產。(4)土地和資本是特定的生產要素,不能移動,只能用於一種產品的生產;而勞動可在兩個部門中使用,是流動要素。該國兩種商品的產出(產量)受制於其要素的數量:機器或製成品的產量用QM來表示,糧食的產量用QF表示,則機器和糧食的生產函數分別為QM=QM(K,LM)(3-1)QF=QF(T,LF)(3-2)其中,LM表示投入在機器生產上的勞動,LF表示投入在糧食生產上的勞動,且L=LM+LF(3-3)勞動可以在兩個生產部門之間轉移,但資本不能用於生產糧食,土地不能用於生產機器。51第一節基本假設該國兩種商品的產出(產量)受制於其要素的數量:機器或製成品的產量用QM來表示,糧食的產量用QF表示,則機器和糧食的生產函數分別為QM=QM(K,LM)(3-1)QF=QF(T,LF)(3-2)其中,LM表示投入在機器生產上的勞動,LF表示投入在糧食生產上的勞動,且L=LM+LF(3-3)勞動可以在兩個生產部門之間轉移,但資本不能用於生產糧食,土地不能用於生產機器。522生產的可能性53第二節生產的可能性

54第二節生產的可能性圖3-1表示產品產量與勞動投入量的關係,機器和糧食的產量與勞動投入的關係是類似的。OL(勞動投入)

圖3-1要素投入與產量55第二節生產的可能性用MPLM表示機器的勞動邊際產量,即機器生產部門每增加一單位勞動力,機器產量增加的數量。MPLF表示糧食的勞動邊際產量。根據邊際報酬遞減性質,我們作出勞動力投入和邊際產量的關係圖(見圖3-2)。圖3-2邊際產量遞減OL(勞動投入)

56第二節生產的可能性如果一單位勞動從機器生產部門轉移至糧食生產部門,機器的產量將下降,糧食的產量將上升。根據邊際報酬遞減的性質,隨著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轉移至糧食部門,每單位轉移引起的機器產量下降越來越多,糧食產量上升越來越少。因此,生產可能性邊界PPC是凹向原點的,如圖3-3所示。圖3-3生產可能性邊界O

PPC57第二節生產的可能性在李嘉圖模型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即是機會成本不變的。然而,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其他要素的加入會使生產可能性邊界變為一條曲線。曲線的彎曲反映了各部門勞動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邊際報酬遞減是特定要素模型和李嘉圖模型的關鍵區別。583產品的價格、工資和勞動配置59第三節產品的價格、工資和勞動配置

60

第三節產品的價格、工資和勞動配置圖3-4邊際產量與相對價格O糧食機器BA

61第三節產品的價格、工資和勞動配置圖3-5相對價格與勞動力配置O機器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值BA

糧食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值O’機器部門使用的勞動力LM糧食部門使用的勞動力LFC

A’62第三節產品的價格、工資和勞動配置圖3-5表示勞動在兩個生產部門的均衡配置。圖中橫坐標全長即線段OO’表示所有勞動力,橫坐標上的每一點都對應全體勞動力在兩個部門的一個分配。例如,對應圖中的A’點,OA’表示機器部門使用的勞動力投入LM,A’O’表示糧食部門使用的勞動力投入LF。圖中縱坐標表示兩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值。在圖3-5中分別繪出了機器部門和糧食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值。根據邊際報酬遞減原理,在機器和糧食價格給定時,每部門投入的勞動力越多,邊際產值就越低。63第三節產品的價格、工資和勞動配置

644特定要素模型的數學推導65

第四節特定要素模型的數學推導66第四節特定要素模型的數學推導

67

第四節特定要素模型的數學推導68

第四節特定要素模型的數學推導69

第四節特定要素模型的數學推導705生產要素增長的原因71第五節生產要素增長的影響我們進一步考慮在產品價格給定時,要素稟賦變化對生產的影響。考慮一個國家,如果由於某些原因,土地資源突然增加而產品價格不變,勞動力將會在兩個生產部門間流動,要素價格和產品產量也會隨之變化。圖3-6表示土地資源增加引起的變化。O機器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值BA糧食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值O’機器部門使用的勞動力LM糧食部門使用的勞動力LFA1B1B2圖3-6土地增加的影響72第五節生產要素增長的影響圖中A1為機器生產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值線,B1為土地增加之前的糧食生產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值線,A點為原產出均衡點。土地資源增加以後,在勞動力投入數量相等的條件下,糧食生產部門的邊際產值上升,所以新的糧食生產部門的邊際產值線B2在B1線上方。B點為新的產出均衡點。由此可以看出,在價格相等時,如果土地資源增加、資本變得相對匱乏,則這一國家將傾向於生產更多的糧食,勞動力也從機器生產部門流向糧食生產部門。在兩個部門,勞動力邊際產值都增加,工資也隨之上升。73第五節生產要素增長的影響如果勞動力增加,則會出現如圖3-7所示的情形。在圖中,設原有勞動力總量為OO’,現勞動力增加O’O’’單位,故把橫坐標延長O’O’’。此時,糧食生產部門所用勞動力從點O’’開始向左,機器生產部門所用勞動力仍然為從O點開始向右。原糧食生產部門邊際產值線B1向右平移O’O’’至新的邊際產值線B2,而機器生產部門的邊際產值線不變,仍為A1。新的均衡點為圖中的B點。從圖中可以看出,兩部門所用勞動力都增加了,因此產量也都隨之增加。但勞動力邊際產值有所下降,因此工資也會下降。74第五節生產要素增長的影響O機器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值BA糧食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值O’A1B1B2O’’圖3-7勞動力增加的影響756貿易對相對價格的影響76第六節貿易對相對價格的影響假設存在A和B兩個國家,A國人均擁有的資本存量大於B國,而B國人均擁有的土地量大於A國。設兩國居民的消費偏好都相同,由此可以畫出兩國的相對供給曲線和相對需求曲線。在圖3-8中,橫坐標為機器或機械與糧食的相對數量,縱坐標為相對價格。D1為相對需求曲線,因為兩國居民的偏好相同,因此兩國的相對需求曲線重合。因為A國人均擁有的資本存量較高,在相同的相對價格下,A國的機器/糧食相對產量大於B國,所以B國的相對供給曲線SB在A國相對供給曲線的左上方。在兩國不進行貿易時,圖中A點和B點分別是兩國的生產和消費均衡點。可以看出,A國的機器/糧食相對價格低於B國,而機器/糧食相對產量高於B國。77第六節貿易對相對價格的影響

BB’WAA’

圖3-8產品相對價格的確定78第六節貿易對相對價格的影響

797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80第七節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來看,在A國內,機器的相對價格上升使得資本邊際產量增加,所以資本價格上漲,資本所有者受益。與之相反,由於糧食的相對價格下降,土地邊際產量下降,所以土地價格也下降,土地所有者受損。勞動力的收益則不確定。而在B國,機器的相對價格下降使得資本所有者受損,土地所有者受益,勞動力收益同樣不確定。總而言之,國際貿易使得出口商品部門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益,進口商品部門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損,流動要素所有者利益不確定。由於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對收入變化的敏感度不同,使得我們在考察國際貿易對社會福利水準的影響時,難以用總收益的變化來衡量總福利的變化,因此我們通過一國消費可能性的變化來分析國際貿易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如圖3-9所示。81第七節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

ABC圖3-9貿易與福利82第七節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

83第七節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然而,居民整體福利增加並不意味著每一個居民的福利都增加了。如前所述,A國的土地所有者和B國的資本所有者會受損。在居民整體消費增加的前提下,理論上,一個國家可以通過某種轉移支付政策,使得每一個居民的福利都得到部分增加。當然,由於現實世界的複雜性,這種轉移支付政策並不是總能實現,自由貿易通常會造成部分居民的福利水準絕對下降。福利受損的居民往往會強烈反對貿易自由化,這正是貿易自由化進展緩慢的原因。84關鍵術語生產可能性邊界邊際報酬遞減勞動邊際產量特定要素預算約束流動要素特定要素模型85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第二節標準貿易模型861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87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埃利·赫克歇爾(EliF.Heckscher,1879-1952年)埃利·赫克歇爾於1879年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是瑞典學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對經濟學的貢獻主要是在經濟理論上的創新和在經濟史研究方面引入了新的方法論——一種定量研究方法。他在經濟理論方法方面最主要的貢獻是他的兩篇文章:《外貿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和《間歇性免費商品》。1919年發表的《外貿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是現代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國際貿易理論的起源。他集中探討了各國資源要素稟賦構成與商品貿易模式之間的關係,並且一開始就運用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他認為要素絕對價格的平均化是國際貿易的必然結果。其後,這個理論由他的學生俄林進一步加以發展。88伯蒂爾·俄林(BertilOhlin,1899-1979年)伯蒂爾·俄林瑞典著名經濟學家,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人。俄林最為著名的工作是他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現代化處理,並因此獲得197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俄林受他的老師赫克歇爾關於生產要素比例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影響,並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廉斯的指導下,結合瓦爾拉斯和卡塞爾的一般均衡分析理論進行分析論證,在《區域間貿易與國際貿易》中最終形成了他的貿易理論。因此,俄林的國際貿易理論又被稱為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89一、H-O理論產生的背景與基本假設1.H-O理論產生的背景從現實世界來看,不同國家人們的偏好是較為相似的。因此,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差異。為什麼各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會存在很大差異?李嘉圖理論認為是生產技術差異或勞動生產率差異,而赫克歇爾-俄林(Heckscher-Ohlin)模型則從要素稟賦差異角度回答了這一問題。即: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貿易價格差成本差勞動生產率差異(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差異(H-O理論)90一、H-O理論產生的背景與基本假設1.H-O理論產生的背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指出,技術差異並不能完全解釋國際貿易,二人於20世紀上半葉提出並完善了要素稟賦的貿易理論體系。這一理論認為,不同國家的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原因除了技術差異之外,各國不同的要素稟賦差異也是重要因素。赫克歇爾於1919年在《外貿對收入分配的影響》(TheEffectofForeignTradeontheDistributionofIncome)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各國勞動要素差異導致了成本差異,之後,赫克歇爾的學生俄林接受和發展了他的理論,並在1933年出版了《區域間貿易與國際貿易》(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這一名著,在這部著作中,俄林系統地闡述了要素稟賦理論。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912.H-O理論的假設前提H-O理論的要素稟賦模型建立在以下幾個基本假設之上:(1)世界上存在兩個國家(A和B)、兩種商品(X、Y)、兩種要素(勞動L和資本K),即是2×2×2模型;(2)兩國相同部門的生產函數相同,即使用相同的生產技術;(3)兩國消費者偏好相同;(4)所有商品市場、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5)兩國的生產要素供給是既定不變的,且被充分利用,不存在閒置的資源;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一、H-O理論產生的背景與基本假設922.H-O理論的假設前提(6)假設一國為資本相對豐富的國家,另一國為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兩國K/L不同,即單位勞動使用的資本不同;(7)生產要素在一國之內可自由流動,在國家間不能流動;(8)一種產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另一種是資本密集型產品,且要索密集度固定;(9)完全自由貿易,商品在兩國間流動沒有運輸成本和貿易壁壘等限制。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一、H-O理論產生的背景與基本假設932.H-O理論的假設前提在H-O模型中,要素稟賦差異主要指的是相對稟賦差異而不是絕對差異。要素稟賦的實際衡量,通常是用人均資本存量來估算。但在具體測算時,往往根據經驗觀察,判斷要素稟賦差異。要素密集度:是一種相對比率,即在給定要素價格下,生產產品時的最優資本—勞動比K/L。為了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可以有不同的要素投入組合方式。要素密集度逆轉:某種產品在 A國是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在B國則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情形。在標準的H-O模型中,我們通常假設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轉的情形,即一種產品在一個國家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則在另一個國家也是資本密集型產品,雖然密集度可能不同。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一、H-O理論產生的背景與基本假設注意942.H-O理論的假設前提在兩國生產技術水準相同的條件下,國家之間要素稟賦的差異,最終會影響到兩國X和Y兩種商品的生產能力,從而引起供給能力的差別。如圖4-1所示。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一、H-O理論產生的背景與基本假設YOXBA圖4-1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952.H-O理論的假設前提圖4-1中B曲線即為B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A曲線為A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可以看出,A國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對偏向於X

。即在相同生產技術條件下,A國可以生產更多的X,B國可以生產更多的Y。換句話說,資本豐富國家(A)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對偏向於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豐富國家(B)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則相對偏向於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相同的商品相對價格下,A國在X上相對供給能力高於B國,而B國則在Y上相對供給能力高於A國。即資本豐富的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相對供給能力較強,勞動豐富的國家則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相對供給能力較強。根據前面給出的假設,兩國需求條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閉條件下,兩國要素稟賦差異造成兩國供給差異,供給方面的差異又造成兩國的相對價格差。所以,兩國相對價格差完全是由要素稟賦差異引起的。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一、H-O理論產生的背景與基本假設962.H-O理論的假設前提由兩國的社會無差異曲線和生產可能性曲線可以得到兩國的相對價格,如圖4-2所示。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一、H-O理論產生的背景與基本假設YOXBAEBEAqp圖4-2相對價格的確定972.H-O理論的假設前提圖4-2中直線p為A國的相對價格曲線,直線q為B國的相對價格曲線,EA、EB分別為兩國不進行貿易時的均衡點。可以看出,p的斜率小於q,這表示A國在X上具有比較優勢,而B國則在Y上具有比較優勢,即資本豐富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勞動豐富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一、H-O理論產生的背景與基本假設981.H-O理論的基本命題(1)產品生產靠單一要素是不可能的,兩種要素的比例在生產商品中非常重要,即生產成本的高低取決於生產要素價格和要素結合的比例。(2)國內、國際貿易都是不同區域之間的貿易,貿易交換雙方以K/L不同為標準條件,即一國將出口密集使用其豐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也就是K豐裕的國家將出口K密集型產品,進口L密集型產品。反之亦然。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992.基本結論如果兩國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兩國的K與L的勞動生產率一樣,也會使產品成本產生差異,兩國亦可發生貿易。(1)H-O定理H-O理論的基本結論是,如果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轉,一個國家會出口相對密集使用其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的產品,進口相對密集使用其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的產品。這一結論稱為H-O定理,也就是狹義的要素稟賦理論,又稱要素比例說。直觀來說,H-O定理認為,要素稟賦決定了國際分工和進出口產品的結構。即使兩個國家生產函數完全相同,不存在技術上的比較優勢,只要存在要素稟賦差異,也能夠引起國際貿易。要素稟賦差異也能引起不同國家生產能力上的比較優勢。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002.基本結論(2)廣義要素稟賦理論(H-O-S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H-O理論不但分析了國際分工和產品價格的變化,還可用於分析要素價格。薩繆爾森深入研究了H-O模型中的要素價格,嚴格證明了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故該定理被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即H-O-S定理。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表明,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國際貿易不但會使得各國產品價格相等,還會導致不同國家要素價格也相等。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認為,在H-O模型的基本假設下,如果兩個國家都不是完全分工,自由貿易會導致兩國同質的生產要素獲得相同的相對與絕對收入。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012.基本結論(2)廣義要素稟賦理論(H-O-S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保羅·薩繆爾森,凱恩斯主義代表人物,他對經濟理論的幾乎所有方面都作出過根本性的貢獻,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在國際貿易方面,薩繆爾森有不少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論文,涉及貿易與收入分配、價值轉移與貿易條件問題、李嘉圖模型、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以及瓦伊納-李嘉圖特定要素模型等各個方面。保羅·薩繆爾森(PaulAnthonySamuelson,1915-2009年)1022.基本結論(2)廣義要素稟賦理論(H-O-S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所謂不完全分工,就是說每個國家都不是只生產一種產品,另一種產品完全依賴進口,而是同時生產兩種產品,但一種產品不能完全滿足本國需求,還需要部分進口。而另一種產品產量高於本國需求,會部分出口到另一個國家。在圖4-3中,如果A國的生產組合是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A點,就是同時生產麵包和衣服,因而不是完全分工;而如果生產組合是A0點,就是只生產麵包,是完全分工。1032.基本結論(2)廣義要素稟賦理論(H-O-S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衣服O麵包A0A圖4-3完全分工與不完全分工圖4-4產品相對價格與要素相對價格的調整COr/ωABPb/Pc1042.基本結論(2)廣義要素稟賦理論(H-O-S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圖4-4中Pb/Pc為麵包與衣服的相對價格,r為利率即資本成本,ω為工資即勞動價格,故r/ω為資本與勞動的相對價格。麵包是資本密集型產品,衣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產品價格等於產品成本。因此,當r/ω即資本與勞動的相對價格上漲時,麵包與衣服的相對價格也會上漲。圖中Pb/Pc與r/ω是單調上升的關係。A、B兩點分別為A、B兩國不進行國際貿易時麵包—衣服價格與資本—勞動成本的均衡點,如前所述,A、B兩國分別為資本和勞動相對豐裕的國家,故A國的麵包衣服價格和資本勞動成本都低於B國。1052.基本結論(2)廣義要素稟賦理論(H-O-S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兩國進行國際貿易以後,若麵包和衣服的絕對價格相等,相對價格也相等。當面包與衣服的相對價格確定時,資本與勞動的相對價格也就隨之確定。因為兩國進行貿易後,麵包和衣服的價格會處於兩國不進行貿易時的各自國家價格之間,因此貿易後面包和衣服的相對價格也處於兩國不進行貿易時的相對價格之間。圖4-4中的C點即為貿易後的產品相對價格與要素相對價格均衡點。可以看出,此時兩國的要素相對價格相等。如果兩國要素相對價格相等而絕對價格不相等,則必然意味著其中一國的兩種要素的絕對價格都低於另一國。由於兩國生產技術相同,兩國要素絕對價格的不同會導致兩國產品絕對生產成本即產品的絕對價格不同,這與貿易後的情況矛盾。因此,兩國兩種要素的絕對價格也相等。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062.基本結論(2)廣義要素稟賦理論(H-O-S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在於證明了在各國要素稟賦存在差異,以及生產要素不能通過在國家間自由流動來直接實現最佳配置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可替代要素國際流動,間接實現世界範圍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另一方面,說明了貿易利益在一國內部的分配問題,即說明國際貿易如何影響貿易國的收入分配格局。現實中,由於運輸成本和一些貿易壁壘的存在,各國的產品價格難以達到一致,而要素價格的均等是以產品價格的均等為先決條件的。因此,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在現實中一般難以完全實現。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072.基本結論(3)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theorem)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表明,國際貿易會導致要素價格相等,但並未分析要素價格是如何變動的,即貿易會導致要素價格上升還是下降。也沒有進一步分析產品價格變化時,要素價格會如何變化。1941年,兩位美國經濟學家施托爾珀和薩繆爾森提出了著名的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即S-S定理),回答了這些問題。他們的結論是:如果一種產品相對價格上漲(下降),將導致該種產品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上漲(下降),且上漲幅度超過產品價格的上漲(下降)幅度,而另一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會下降(上漲)。如果一個國家從封閉狀態轉向開放國際貿易,在出口產品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會上升,在進口產品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會下降。因此,可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國際貿易會提高該國豐裕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082.基本結論(3)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theorem)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的基本邏輯如下: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要素在每一部門的報酬等於其邊際產值,即等於其邊際產量與商品價格的乘積。在均衡時,生產要素在所有部門的報酬應當是相同的。此時,如果麵包的相對價格上升,那麼麵包生產部門的資本和勞動的邊際報酬與衣服生產部門就不再保持一致,麵包生產部門的資本和勞動可獲得比衣服生產部門更多的邊際報酬,於是資本和勞動就會從報酬低的衣服生產部門流向報酬高的麵包生產部門。由於麵包生產部門是資本密集型的,所以麵包生產部門生產擴張需要相對較多的資本與較少的勞動相配合,但因衣服生產部門是勞動密集型的,衣服生產部門只能釋放出相對較少的資本和較多的勞動,於是在生產要素重新配置過程中,對資本新增加的需求超過了資本新出現的供給,而勞動新出現的供給則超過了對勞動新增的需求,從而在要素市場上,資本價格將會上漲,而勞動價格將會下跌。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092.基本結論(3)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theorem)另外,隨著生產要素價格的重新調整,每個部門中的廠商在生產中所使用的資本勞動比例也將發生變化。由於資本變得相對昂貴,勞動變得相對便宜,所以每個部門的廠商都會調整其要素使用比例,儘量多使用變得便宜了的勞動,來替代一部分變得昂貴了的資本。最後,每個部門所使用的資本—勞動比例都要低於麵包相對價格變化之前的要素使用比例。但要素名義價格的變化說明不了要素實際價格的變化,要素的實際報酬等於其邊際生產力。由於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條件下,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只取決於兩個要素的使用比例,與兩個要素投入的絕對量沒有關係,因此產品相對價格的變化對要素實際收入的影響只取決於兩種產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變化。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102.基本結論(3)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theorem)當面包的相對價格上升時,麵包和衣服兩個生產部門所使用的資本—勞動比率均下降。根據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當資本—勞動比例下降時,由於資本相對於勞動的投入減少,所以資本的邊際生產力上升,相反,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下降。由此我們得到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的部分結論,即某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導致該商品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報酬提高,而另一種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報酬則下降。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112.基本結論(3)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theorem)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理解了要素價格變化的方向,下麵再進一步分析要素價格變化的幅度。根據完全競爭的假設,產品價格總是等於生產成本。我們已經知道,麵包價格上漲導致兩個生產部門的資本—勞動比率都下降了,且勞動的價格也下降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資本的價格上漲幅度低於或等於麵包的價格上漲幅度,就會引起麵包價格低於生產成本,這種現象不可能長期維持。只有資本的價格上漲幅度超過麵包的價格上漲幅度才可能實現穩定均衡。這種產品價格上漲引起該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價格上漲且漲幅超過產品價格上漲幅度的現象稱為“放大效應”。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122.基本結論(3)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theorem)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的主要意義在於用來分析商品價格的變化與要素價格、收入分配的關係,即給定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結論,施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認為如果貿易前後經濟能維持充分就業,自由貿易會使得價格上升的出口部門使用的豐裕要素價格上升,而價格下降的進口替代部門使用的稀缺要素價格下降,將使豐裕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水準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水準降低。所以說,自由貿易帶來的實際福利水準的增長並非每人都可以平等地分享。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132.基本結論(4)羅布津斯基定理(Rybezynskitheorem)如前所述,兩種產品的要素投入比例分別維持不變。因此,麵包產量的增加意味著麵包生產所用的勞動力和資本投入都增加。增加的勞動力投入只能來自衣服生產部門,這意味著衣服產量的下降。由於衣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麵包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從衣服生產部門流出的資本少於麵包生產增加所需要的資本,差額由新增的資本稟賦來填補。這樣我們就完成了羅布津斯基定理的證明,如圖4-5所示。在圖中,R線即為羅布津斯基線。R線向右下傾斜,說明X的產出越來越多,而Y的產出越來越少。這一定理的證明有很多方法,如數學方法、圖形法等。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142.基本結論(4)羅布津斯基定理(Rybezynskitheorem)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OYXR圖4-5單一要素增長——羅布津斯基定理115

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16

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17(4)羅布津斯基定理(Rybezynskitheorem)①圖形證明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OKLEE’XX’YY’L’L0OxKLK’K0XX’YY’L0OyOy’圖4-6單一要素L增長的影響圖4-7單一要素K增長的影響K0118(4)羅布津斯基定理(Rybezynskitheorem)①圖形證明從圖4-6可以看出,單一要素勞動(L0→L’)增長後,X的產出絕對增加(X→X’),Y的產出絕對減少(Y→Y’)。現假定X是勞動密集型的可供出口的產品,Y是資本密集型的可能進口的產品(即對進口具有替代能力的產品),由於勞動的增長,使X的產出絕對增加,出口亦絕對增加,而Y的產出減少,使得Y產品的進口亦絕對增加(若對Y的需求不變),這種增長情況被稱為超順貿易增長,即該國的進出口同時大幅增加。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19(4)羅布津斯基定理(Rybezynskitheorem)①圖形證明在現實世界中,很多國家的資本和勞動力稟賦是同時增加的。此時兩種產品產量增長的速度由資本和勞動力稟賦增長的速度快慢來決定。例如,一個國家的資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勞動力每年增速為2%。這會引起麵包產量增長速度高於10%,而衣服產量增長速度低於2%,甚至可能下降。這是經濟增長中的放大效應。羅布津斯基定理的一個典型例證是“荷蘭病”。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二、H-O理論的基本命題與結論120

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三、H-O理論的數學證明121

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三、H-O理論的數學證明122

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三、H-O理論的數學證明123自從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H-O理論以來,要素稟賦比例差異被認為是解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實證檢驗的結果對H-O理論提出了挑戰。對H-O理論最著名的檢驗是“列昂惕夫之謎”。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四、H-O理論的檢驗瓦西裏·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1906-1999年)瓦西裏·列昂惕夫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投入—產出經濟學的創始人。1973年,列昂惕夫因發展了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及這種方法在經濟領域產生和重大作用,而倍受西方經濟學界的推崇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投入—產出分析的核心是線上性化假設之下說明部門間購進和售出的相互依存關係的投入—產出表。該方法主要用於經濟計畫和經濟預測,其基本的數學工具是矩陣代數。124

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四、H-O理論的檢驗125

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四、H-O理論的檢驗1262.列昂惕夫之謎的解釋(1)列昂惕夫本人的解釋對於列昂惕夫之謎,列昂惕夫本人反思自己沒有認真評估美國的要素稟賦,想當然地假設美國是資本豐富的國家。對此,他從有效勞動(effectivelabor)角度作出如下解釋:由於各國勞動者素質不同,在同樣的資本配合下,美國的單個勞動者的生產率約為其他國家的3倍,因此若以他國作為衡量標準,則美國的有效勞動數量應是現存勞動量的3倍。美國的資本—勞動比例雖然比其他國家要高一些,但差距不到200%。因此,從有效勞動數量看,美國應為(有效)勞動力相對豐富的國家,而資本在美國則成為相對稀缺的要素,這似乎就解決了矛盾。但由於列昂惕夫使用進口替代產品進行檢驗,即以美國國內生產的產品代替進口產品進行檢驗,而且美國進口替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亦高於其他國家,因此,列昂惕夫本人的解釋沒能自圓其說。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四、H-O理論的檢驗1272.列昂惕夫之謎的解釋(2)要素密集度逆轉(factor-intensifyreversal)在要素稟賦理論的基本模型裏,我們曾假設,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兩種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之間的關係是不會改變的。但當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轉時,同樣一種產品,雖然兩國生產函數形式相同,但在兩國不同的要素價格下,可能屬於不同類型。如此就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形:資本豐富的國家可比較廉價地生產某種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在勞動豐富的國家,也可以比較廉價地生產同樣一種產品,因為該產品在勞動豐富的國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不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在這種情形下,H-O理論的基本假設不成立,兩個國家的國際分工與貿易也就不符合H-O定理了。第一節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理論)四、H-O理論的檢驗1282.列昂惕夫之謎的解釋(2)要素密集度逆轉(factor-intensifyreversal)一些研究發現,要素密集度逆轉是一種常見現象,大約8%~30%的商品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會發生。因此當商品種類增多時,要素密集度逆轉現象更容易發生,使得H-O模型的假設不能成立。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要素密集度逆轉現象雖然理論上可能出現,但現實中並不常見,這可能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