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件_第1页
经济学原理课件_第2页
经济学原理课件_第3页
经济学原理课件_第4页
经济学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导言一﹑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和演变1、亚当·斯密(AdamSmith

英):经济学之父

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1)经济社会通过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2)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制针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3)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4)政府的作用:守夜人(5)绝对优势理论2、萨伊(J.B.Say)1815年,《政治经济学概论》

三位一公式: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3、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

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劳动价值论,比较优势理论4、卡尔.马克思:(KarlMarx)1870年,《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5、1870’s边际学派

(1)1871年,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理论

(2)1871年,门格尔(奥地利),《国民经济学原理》(3)瓦尔拉斯(法)1874《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

主要贡献:将边际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分析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局部均衡分析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2)关注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他把贫困问题归因于劳动市场;(3)对以前经济学的思想进行了综合整理;(4)1890年,《经济学原理》问世,第一次用经济学一词取代政治经济学,并成为第一本西方国家经久不衰的教科书。7、庇古

Cecil

Pigou(Arthur英)1920年《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之父

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为大多数人带来福利,必须通过改进社会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矫正8、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初步建立起宏观经济学框架,提出了国家干预理论(财政政策)9、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

美)1970’s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供给是决定生产价值基准的因素,通货膨胀的根源是货币的供给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学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无尽的欲望与稀缺的资源

雍正《悦心集》收录的无名氏《不知足诗》,拾来共赏。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回。

资源稀缺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的

2、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核心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的利用资源研究内容:研究人类社会有效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类欲望的选择原则

研究效率的实现问题,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选择的成本:机会成本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微观:单个经济主体如何选择(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分配)宏观:整个社会资源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生产可能性曲线: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最优配置下社会总的生产量

微观经济学★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变量的决定和变动

★核心问题是价格的决定

★资源配置的效率宏观经济学

★总体经济的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律★总体经济变量的决定和变动

★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决定★资源利用的效率三、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基本假设)1、资源稀缺假设(略)

资源危机(水、石油、矿产)粮食危机不同历史阶段的资源的重要性不同

2、经济人(理性人假设):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主体行为:

(1)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2)消费者:追求效用(满足程度)最大化

(3)政府: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自利=损人?人的四种行为选择3、制度给定假设:产权是私有的,并且得到良好的保护4、信息充分假设

四、经济学研究的方法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应该怎么样?带有个人观点实证分析:是什么?不带有自己观点通常用数字说明2、边际分析

增量分析,增加一单位带来的变化,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既定诸条件下的相应结果,忽略时间和变动的过程.比较静态分析:既定诸条件中某一条件变化,与原相应结果进行比较动态分析:既定诸条件下,考察时间和变动的过程,并得出结果.3、均衡分析

(1)局部均衡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如商品市场(2)一般均衡分析所有市场的均衡,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劳动力、资本等)市场总的均衡4、经济模型表达方式:文字图形函数(数学公式)

边际(margin)分析

边际利益(MB)

生产一单位产品权衡增加

减少边际成本(MC)

MB>MCMB<MCMB=MC不增不减(二)需求函数

1、定义需求数量和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函数。

2、函数表达式

Qd=f(P,T,Y,Pr,E)简化:Qd=f(P)

二、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定理

1、需求表:用表格描述不同价格下的需求量如表2-12、需求曲线:用曲线在坐标图上将需求表中不同价格及其相应的需求量描述出来可以为直线也可为光滑的曲线

3、需求定理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成反比

需求定理的函数表达公式:

Qd=α-βP三、需求量和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化

(1)影响因素:该商品价格

(2)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move)如图2.2(a)

2、需求的变动

(1)影响因素:该商品价格以外的因素

(2)表现:需求曲线的移动(shift),如图2.2(b)四、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略)

市场需求是个别需求的加总

第二节供给原理一、供给函数1、供给(Supply)的含义理解:时间既定愿意而且能够能够:生产能力2、影响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P)正相关

(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正相关

一般而言,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会降低成本,增加供给

问:中国劳动力相对于美国十分廉价,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是否能真正降低成本?(3)其他商品的价格负相关

(4)生产要素的价格负相关,如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5)生产者的预期正相关(二)供给函数

(1)定义供给数量和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函数。

Qs=f(P,T,Pr,Pf,E·····)

2、简化的函数表达式

Qs=f(P)二、

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定理

1、供给表:用表格描述不同价格下的供给量如表2-22、供给曲线:用曲线在坐标图上将供给表中不同价格及其相应的供给量描述出来可以为直线也可为光滑的曲线

3、供给定理: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成正比三、供给量与供给的区别

1、供给量的变化

(1)影响因素:该商品价格

(2)表现:为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move)

如图2.5(a)

2、供给的变动

(1)影响因素:该商品价格以外的因素

(2)表现:供给曲线的移动(shift),如图2.5(b)四、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略)

市场供给是个别供给的加总第三节均衡价格的决定一、均衡(Equilibrium)的含义二、均衡价格(Equilibriumprice)的形成:

通过竞争自发形成

1、均衡价格:

市场供给Qs=市场需求Qd时的价格

2、形成过程

(1)市场价格P高市场过剩→生产者竞争→P

↓;

(2)市场价格P低市场短缺→消费者竞争的→P

(3)均衡价格通过供求双方竞争自发形成

3、达到均衡数量Qs=Qd时,市场出清(market-clearing)

三、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一)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动:正相关

1、需求上升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2、需求下降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下降(二)需求不变,供给发生变动:均衡价格负相关,均衡数量正相关

1、供给上升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2、供给下降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3.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化(略)(三)商品市场的非均衡形成过剩或短缺如图2.9所示第五节弹性理论一、弹性(elasticity)的概念1.含义:因变量Y对自变量X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2.弹性系数:

表示弹性的大小公式:(1)Y变动的百分比/X变动的百分比理解:自变量X变动1%→因变量Y变动的?%,?的大小即为弹性系数

(2)当变量趋于无穷小时,进行求导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其计算

1.含义: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

2.大小:用价格弹性系数(Ed)表示

Ed=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2.3)二、需求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demand)含义:价格变动1%→需求量变动的?%Ed:为?的大小求导

Ed=﹣(dQ/dP)(P/Q)(2.4)(2.3)和(2.4)为点弹性公式,

弧弹性公式(略)

(二)需求价格弹性∣Ed∣的分类:5种

(1)需求完全无弹性∣Ed∣=0含义:价格变化,需求不变例:火葬服务毒品(对上瘾者)图形:垂直于横轴,如图2.12

(2)需求缺乏弹性0﹤∣Ed∣﹤1含义:价格变化1%,需求量变化小于1%,但大于0例:生活必需品(粮食、食盐)

图形:较陡峭,如图2.13(3)需求单位弹性∣Ed∣=1偶然的状况含义:价格变化1%,需求量变化等于1%图形:正双曲线或45度线,如图2.14(4)需求富有弹性∣Ed∣>1含义:价格变化1%,需求量变化大于1%例:奢侈品,服装、旅游、保健品图形:较平缓,如图2.15(5)需求完全有弹性∣Ed∣=∞含义:价格不变,需求无限例:银行对黄金的收购,战时对铜的收购图形:水平线,如图2.16

问:需求价格弹性和斜率是什么关系?

(三)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1.商品的必需程度生活必需品:∣Ed∣较小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Ed∣较大

2.商品的可替代性替代性越强,∣Ed∣越大

3.在总开支的比重一种商品的支出占总开支的比重越小,∣Ed∣越小

4.商品类别的大小大类:∣Ed∣较小大类中的小类:∣Ed∣较大例:牙膏

5.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Ed∣越大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因变量都是需求量,自变量不同需求价格弹性Ed

:自变量→自身价格需求收入弹性EI:自变量→收入需求交叉弹性EXY

:自变量→其它商品价格1.需求收入弹性EI

(1)公式:EI=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EI=(△Q/Q)(△I/I)

含义:收入变化1%,需求量变化?%

(2)大小:●正常品EI

>0

奢侈品EI>1生活必需品0﹤EI﹤1●劣质品EI﹤02.需求交叉弹性EXY(1)公式:EXY

=X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Y商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EXY=(△QX/QX)/(△PY/PY)。

含义:Y商品价格变化1%,X商品需求量变化?%

(2)大小:替代品EXY>1

;互补品EXY﹤

1

;无相关品EXY=0三.供给弹性1.供给弹性的含义及计算含义: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又称为供给的价格弹性。公式:Es=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1%→供给量变动的?%

Es=(△QS/QS)(△P/P)2.供给弹性Es的分类:5种3.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

(1)进入和退出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弹性越大(2)时间的长短极短:接近0;短期:随时间推移,弹性变大;长期:非常大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3)生产周期产品生产周期越长,弹性越小

一、价格控制

1.最高限价(ceilingprice):限制价格

(1)定义:略理解:低于市场均衡价格Pe

(2)利弊●好处:

①抑制某些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应对通货膨胀

②保护穷人的利益(基本生存需要),维护社会稳定

③限制某些行业(特别是公用事业的价格)●弊端

①形成超额需求(短缺)解决办法:☆黑市:黑市价格不仅最高限价P1,而且高于市场均衡价格Pe原因:违法成本+管理成本

第六节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排队☆搭配:搭配劣质产品☆票证供给:如粮票、布票☆灰市(走后门)

☆抓阄

②降低产品质量

③投资枯竭生产者缺乏利润,无法增加投资,不仅难以扩大再生产,而且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④向生产者和消费者传达错误信息☆信息:低价☆行为:生产者供给减少,消费者需求增加☆结果:进一步短缺2.最低价格(pricesupport):价格支持(1)定义:略理解:高于市场均衡价格(2)利弊●好处:支持某些行业的发展:农业和新兴产业●弊端

①形成超额供给(短缺),剩余产品难以处理解决办法:☆政府买单: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搭配:提供消费者不需要的服务,如飞机票不许打折…②利用垄断限制供给,维持不合理的高价:消费者买单如汽油费、电话费

③投资过剩

④向生产者和消费者传达错误信息

☆信息:高价

☆行为:生产者供给增加,消费者需求减少☆结果:进一步过剩,形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问:春节火车票为什么短缺?二、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1.总收益TR(totalreturn):即销售收入

TR=P.Q

P:商品的价格Q:销售数量在市场出清时,销售数量即可用需求数量也可用供给数量代替销售数量通常:用需求数量代替销售数量

2.总收益TR与商品弹性的关系

(1)商品富于弹性

TR=P.Q●价格上升,TR减少价格P上升1%→需求量Q下降大于1%●价格下降,TR增加与上相反(2)商品缺乏弹性

TR=P.Q

●价格上升,TR增加价格P上升1%→需求量Q下降小于1%●价格下降,TR减少与上相反

例1:设电视机的|Ed|=2,原来的价格500元,此时,销售量Q1=100台。若价格下降10%,总收益会如何变化?

解:

TR1=P1Q1=500x100=50000元(1)

价格下降10%,则

P2=450元

∵|Ed|=2

∴销售量增加20%即Q2=120台

TR2=P2xQ2=450×120=54000元(2)

总收益变化:

TR2-TR1=54000元-5000=4000元(3)

此时,电视机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例2假定面粉的|Ed|=0.5,原来的价格P1=0.2,此时,销售量Q1=100斤。现价格上升10%,总收益会如何变化?解:

TR1=P1Q1==0.2×100=20元。(1)

价格上升10%,则

P2=0.22元

∵|Ed|=0.5

∴销售量减少5%,即Q2=95斤

TR2=P2Q2=20.90元。(2)

总收益变化:TR2-TR1=20.90-20=0.90元(3)

此时,面粉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第二节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一、两种效用理论:1.基数效用(cardinalutility)用数字1、2、3等基数加以表示,并可以加总2.序数效用(ordinalutility)有偏好的顺序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二、总效用TU(Totalutility)与边际效用MU(Marginalutility)1.总效用TU:总的满足程度2.边际效用MU:增加1单位消费带来的总效用的增加量3.TU和MU的关系:当MU>0,TU↑;当MU<0,TU↓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边际效用随消费量增加而减少边际效用:大→小→零→负数四、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货币的边际效用1.作为商品的货币:边际效用递减

?穷人增加1元钱的效用与富人增加1元钱的效用相等吗

2.消费者行为分析: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公式(p48)

(二)消费者均衡假定两种商品:X和Y

MUX/PX=MUY/PY

含义:消费者每花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五、需求曲线与消费者均衡

(一)从边际效用推导需求曲线消费者愿意对每单位出价:与边际效用正相关消费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愿意出价格降低→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

(二)消费者剩余CS(Consumer’ssurplus)1.CS=市场价格-愿意出价2.CS也可用效用表示,如假定1元钱=10单位效用3.图形第三节序数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分析一、序数效用(略)二、消费者的偏好(Preference)(一)含义:爱好程度(二)性质:

两组商品组合:X组合、Y组合和Z组合

1.完备性商品组合之间可比较:如X和Y可比较三种关系:X>Y→

消费者更喜欢XX<Y→消费者更喜欢YX=Y→消费者对X和Y一样喜欢2.反身性选择组合至少和自己一样好3.传递性若X>Y,Y>Z,则X>Z4.单调性(非饱和性)

偏好更多数量的商品组合任一商品,数量多比数量少好,多多益善5.凸性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三、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一)定义(p52)

理解:两种商品(X、

Y)不同组合总效用水平相同(二)特征(p53)(1)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2)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3)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4)凸向原点

图形:图3.5(三)边际替代率MRS(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公式:MRSXY=-△Y/△X

理解:为使总效用水平相同,增加一种商品数量与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数量

MRSXY:两种商品(X、Y)增减数量的比率(四)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

1.完全替代直线

2.完全互补直角线

四、消费者的预算线(budgetline)

1.含义(p55)

理解:条件: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收入全部用于消费

→两种商品(X、Y)最大数量的各种组合

2.预算等式

PY.y+PX.x=I

假定某消费者的一笔收入为120元,全部用来购买商品1和商品2,其中,商品1的价格P1=4元,商品2的价格P2=3元。那么,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商品1可得30单位,全部收入用来购买商品2可得40单位。由此作出的预算线为图3-9中的线段AB。

(二)预算线的变动1.收入变化,两种商品(X、Y)价格不变收入增加,平行向右上方移动收入减少,平行向左下方移动2.收入不变,两种商品(X、Y)价格变化(1)X价格变化

①PX↑

预算线围绕纵轴某点向内移动

②PX↓

预算线围绕纵轴某点向外移动

(2)Y价格变化

①PY↑

预算线围绕横轴某点向内移动

②PY↓

预算线围绕横轴某点向外移动五、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一)几何分析均衡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

(二)代数分析预算线的斜率:-PX/PY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MRSXY=-△Y/△X∵-△Y/△X=MUX/MUY∴MRSXY==-△Y/△X=MUX/MUY

均衡点:-PX/PY=MRSXY=MUX/MUY

含义:消费者每花1元钱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同.六、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收入一消费曲线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变化→消费者均衡点变化→连接原均衡点和新的均衡点→收入一消费曲线

正常品:(p61)收入一消费曲线:图3.14(a)

贫穷商品(劣等品):(p61)收入一消费曲线:图3.14(b)

(二)恩格尔曲线消费者收入与(某商品)需求量的关系。

富裕商品(奢侈品):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增长率递增

贫穷商品(劣等品):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补:正常品: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总支出

(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价格变动导致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总效应=替代效应(substitutioneffect)+收入效应(incomeeffect)2.替代效应SE和收入效应IE(1)替代效应SE

某商品价格下降(上升)→该商品相对价格便宜(昂贵)→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减少)SE与价格反方向变动:为正

(2)收入效应IE

某商品价格下降(上升)→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上升(下降)→该商品需求量?

IE与收入?方向变动

3.正常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IE:与价格变动反方向变动总效应:与价格变动反方向变动,为正,如图3.18

现实:

(1)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下的私有企业:

由于合约缺口,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目标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如规模最大化,升迁最大化三、厂商的生产和生产要素

劳动L(labour),土地N(land),资本K(capital),企业家才能E(entrepreneurship)四、生产函数

1.定义(p73)的理解:

条件:技术水平不变考察:要素数量及其组合与最大产量的关系,即☆要素投入不变→产出最大☆产出不变→要素投入最小

2.生产函数Q=f(L,K,N,E)3.简化的生产函数

Q=f(K,L)补:4.厂商选择的生产函数

(1)☆要素投入不变→产出最大☆产出不变→要素投入最小

(2)☆成本不变→产出最大

☆产出不变→成本最小5.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美国的生产函数(1899-1922)

五、技术系数1.定义各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通常指劳动L和资本K的配合比例2.形式固定比例和可变比例六、短期和长期短期:资本K不变,劳动L可变长期:资本K和劳动L都是可变的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一、短期生产函数

短期:资本K不变,劳动L可变函数:也可写成:Q=f(L)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总产量TP(totalproduct):总的产量2.平均产量AP(averageproduct):总产量TP/要素投入量=总产量TP/劳动的投入量L3.边际产量MP

增加一单位要素(L)投入带来的总产量TP的增加量三、总产量TP

、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1.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的变化由边际产量MP的变化引起2.MP、

AP、TP先上升后下降3.MP=AP时,AP最大

4.MP=0时,TP最大5.到达高点的顺序:MP→AP

TP四、合理投入区间:第二阶段

一、等产量线(isoquantcurve)

(一)含义(p81)的理解:

条件:技术水平既定→两种要素(K,L)组合产量相同

(二)特点

(1)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2)离原点越远,产量水平越高(3)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4)凸向原点

比较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特点(P53)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复习:MRSxy(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公式:MRTSLK=-△K/△L

理解:为使总产量水平相同,增加一种要素的数量与必须放弃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Q=f(K,L)MRTSLK:两种要素(K、L)增减数量的比率MRTSLK:由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决定,即

MRTSLK=-△K/△L=MPL/MPK(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四、脊线和生产的经济区域

1.定义:(p85)

图4.4OB:任意一点的要素K的边际产量为0OA:任意一点的要素L的边际产量为02.经济区域无效区域:脊线OA、

OB之外,两种生产要素不可替代有效区域:脊线OA、

OB之内,两种生产要素可替代五、等产量线的特例

1.两种要素(K、L)固定比例:直角线,如图4.52.两种要素要素可完全替代:直线,如图4.6

比较:无差异曲线的特例

第四节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一、等成本曲线(Isocostcurves)(一)含义(p87)1.理解:条件: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总成本全部用于购买生产要素→两种要素(K、L)最大数量的各种组合

复习:预算线(budgetline)条件: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收入全部用于消费→两种商品(X、Y)最大数量的各种组合

2.成本等式

C=PL.L+PK.K

复习:预算等式PY.y+PX.x=I

3.图形图4.7

假定某生产者的一笔支出为120万元,全部用来购买资本(机器设备)K和劳动L(支付工人工资),其中,资本K的价格PK=6万元,劳动L的价格PL=3万元。那么,全部支出都用来购买K可得20单位,全部收入用来购买了L可得40单位。由此作出的等成本线为: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厂商的最优选择

(一)代数分析

PL.L+PK.K=C(4.7)MPL/PL=MPK/PK=MPM

含义:厂商无论购买L还是K,每1元钱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是一样的

(二)几何分析均衡点: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

1.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

2.既定产量下的最小成本三、生产扩展线其他条件不变,成本变化→生产者均衡点变化→连接原均衡点和新的均衡点→生产扩张曲线第五节规模报酬一、规模报酬及其变动的三种情况1.规模报酬的含义:投入要素同比例变动引起的产量变动状况2.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要素投入增加1倍,→产出?倍

(1)递增要素投入增加1倍,→产出大于1倍(事半功倍)

(2)不变要素投入增加1倍,→产出等于1倍(复制)

(3)递减:要素投入增加1倍,→产出小于1倍(事倍功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得规模报酬递增与边际报酬递减是否矛盾?(长期边际报酬不递减)二成本函数表示产量和成本的关系

C=f(Q)(一)短期成本分析1.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总成本

(1)固定成本FC(fixedcost):

不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如折旧费、贷款利息、地租曲线:直线(与横轴平行)

(2)变动成本VC(Viarablecost):

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如工资、原材料费曲线:先以递减的速度上升,然后以递增的速度上升,S形

(3)总成本

TC=FC+VC曲线:S形

2.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1)平均成本AC(Averagecost)AC=TC/Q

曲线:先下降,后上升U形

(2)平均固定成本(AFC)

AFC=FC/Q不断下降,但永不为0。曲线:不断接近横轴,但永不相交(3)平均变动成本(AVC)

AVC=VC/Q

曲线::先下降,后上升U形(4)边际成本MC

增加1单位生产带来总成本的增加量曲线::先下降,后上升U形3.三者之间的关系MCACAVC曲线先下降,后上升U形

MC与AC、AVC曲线相交,交点分别为AC、AVC曲线的最低点(二)长期成本分析

1.长期总成本(LTC)

☆不同规模下的最小总成本

☆随规模变化而变化

LTC从原点出发,增长先快后慢又快。原因:(p106)

与STC相比,LTC更平坦。

LTC为无数条STC曲线的包络线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

☆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最小总成本

☆随规模变化而变化是一条与无数条SAC曲线的包络线,先下降后上升,最低点为最优规模

3.长期边际成本(LMC)

先下降后上升,不是短期SMC的包络线(因推导不同)

CQSTC1STC2STC3LTCAQ1Q2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边际成本曲线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略)第二节收益与利润一、收益的相关概念1.概念

(1)总收益TR(totalrevenue):总的销售收入

(2)平均收益AR(averagerevenue):平均销售收入

(3)边际收益MR(marginalrevenue):增加1单位销售带来的总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2.公式

TR=P.Q=AR.QAR=TR/Q=P.Q/Q=P=AR3.收益曲线(1)随销售增加,价格P不变☆☆总收益TR曲线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平均收益AR曲线与横轴相平行的一条直线☆边际收益MR曲线与AR曲线重合

MR=AR=P(不变的市场价格)该公式为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TRPMR=AR=P00(2)随销售增加,价格P不断下降☆总收益TR曲线先上升,后下降MR为0时,TR最大☆平均收益AR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直线☆边际收益MR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直线

AR=PMR<AR

AR的变动由MR变动引起该公式为非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0TRMRAR=P总收益TR曲线平均收益AR曲线和边际收益MR曲线二.利润(一)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1.利润π=TR-TC(总收益-总成本)

2.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显形成本)3.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即机会成本=显形成本+隐形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显形成本-隐形成本

4.正常利润:社会的平均利润厂商使用自身生产要素可以获得的正常收益(社会的平均利润)正常利润=隐形成本

5.超额利润

厂商会计利润超过正常利润的部分,即经济利润为正

利润π=TR-TC(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形成本-隐形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正常利润=会计利润-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正常利润>06.三种情形

(1)经济利润为0会计利润-正常利润=0

(2)经济利润为负会计利润-正常利润<0

(3)超额利润=会计利润-正常利润>0(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

利润最大化:盈利时,盈利最大亏损时,亏损最小理解:利润π=TR-TC边际利润:MR-MC

三﹑行业的概念通常行业可看成一个市场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概述一﹑含义及特征

1.含义完全竞争市场Completecompititionmarketpuremarketperfectmarket2.特征

(1)生产者(厂商)和消费者数众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不是价格的决定者单个厂商和消费者的力量微不足道,不足以影响市场价格(2)产品是同质的(3)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个市场(4)信息是完全的

二﹑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1.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Pe由市场供求决定2.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

(1)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2)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从市场均衡价格Pe出发的水平线3.需求曲线d、平均收益曲线AR、边际收益曲线MR三线重合原因:随销售数量增加,价格不变(见上一章)

PPdQPe0SDPe0QAR=MR=Pe市场均衡价格Pe的决定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d、AR和MR曲线三、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MR=MCMR=MC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一、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一)短期均衡

1.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2.厂商的短期均衡MR=SMC(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下的盈亏状况1.利润最大化的含义:盈利时,盈利最大亏损时,亏损最小2.盈亏状况:市场价格Pe与平均成本SAC比较利润π=

TR-TC(总收益-总成本)π=

TR-TC=Pe.Q-SAC.Q=(Pe-SAC)Q(1)Pe-SAC>0,即市场价格Pe>SAC时,盈利,如图6.6(2)Pe=SAC时,盈亏平衡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如图6.7(3)Pe<SAC时,亏损,如图6.83.如果亏损,厂商停止生产点:市场价格Pe与平均变动成本AVC比较推导

π=TR-TC=TR-(FC+VC)=Pe.Q-(AFC+AVC)Q=(Pe-AFC-AVC)Q=-AFC.Q+(Pe-AVC)Q(1)Pe-AVC>0,即市场价格Pe>AVC时,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带来的亏损,如图(2)Pe=AVC,厂商停止生产,如图6.9(3)Pe<AVC,厂商不愿意生产,如图6.10

二、生产者剩余

1.定义(p131)

厂商实际接受的总支付-愿意接受的总支付

2.图形图6.14

第四节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一、厂商长期均衡的最优生产规模选择

1.选择长期平均成本LAC最低的某种短期生产规模

2.厂商长期均衡MR=LMCMR=LMC厂商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二、长期均衡

(一)厂商的进入与退出

1.市场价格Pe﹥LAC→行业盈利(存在超额利润)

原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新厂商会选择进入

2.Pe=LAC→行业盈亏平衡(无超额利润)

原厂商不再扩大生产规模,新厂商不再进入

3.Pe﹤LAC→行业亏损原厂商缩小规模或退出,新厂商不再进入,新厂商不愿进入可以得出,长期均衡时,Pe=LAC(二)长期均衡的条件

(1)长期均衡时选择最优规模,长期问题变成短期问题

LAC=SACLMC=SMC(2)厂商长期均衡MR=LMC(3)Pe=LAC(4)MR=AR=Pe(厂商按既定的价格Pe出售产品)

可以得出,长期均衡的条件

MR=LMC=SMC=LAC==SAC=AR=Pe(三)在长期均衡时,所有能够生存下来的厂商都是最有效率的厂商

矛盾:规模扩大导致垄断四、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一)短期均衡

1.短期均衡的条件MR=SMCMR=SMC时,厂商利润最大化

2.短期的盈亏状况和停止生产点

(1)盈亏状况均衡价格Pe与SAC比较

☆盈利Pe>SAC☆盈亏平衡Pe=SAC☆亏损Pe<SAC(2)停止生产点均衡价格Pe与AVC比较☆Pe>AVC继续生产☆Pe=AVC停止生产点☆Pe<AVC不愿生产上面说明:完全垄断厂商也不一定盈利,如专利所有者、政府价格管制下(政府定低价)(3)

典型的均衡价格Pe>SACPe>SMC

厂商可以获得稳定的垄断利润(Pe-SAC)Qe或TR-TC>0价格数量典型的短期均衡0PeSACSMCQeMRDARE(二)长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条件MR=LMC

典型的长期均衡价格Pe>LACPe>LMC(三)自然垄断单个企业,由于得到了规模经济的好处,其平均成本比众多小企业低,同时产品价格比其他企业要低.主要适合于公用行业(如水、电、气).

中国:政府垄断后其价格不一定低(四)完全垄断市场的效率完全垄断市场是效率最低的市场结构,(除自然垄断外).1.价格高,剥夺了消费者剩余

典型的均衡价格Pe>SACPe>SMC

典型的长期均衡格Pe>LACPe>LMC2.产量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Pe>SMC或Pe>LMC→可以增加产量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控制产量,不会选择最优规模3.成本较高,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不选择最优规模→平均成本较高→社会资源浪费

(本可以选择最优规模→降低平均成本)4.千方百计阻碍新厂商进入,在垄断高价下既无革新的动力,也无革新的压力(五)完全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同种商品对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歧视依据:消费者不同、地点和时间不同、消费数量不同

1.完全的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对每一个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收取→消费者剩余被完全剥夺如医生对患者2.二级价格歧视根据消费者购买数量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

buymore,savemore买得多,省得多3.三级价格歧视根据不同的市场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地域分割)

如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国内外市场黄金时间和非黄金时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可以进行二、三级价格歧视(六)政府对垄断厂商的管制1.法律管制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2.价格管制

(1)平均成本定价法价格Pe=AC(2)边际成本MC定价法通常厂商无法弥补成本,形成亏损难点:垄断厂商成本不透明,如何找到合理的AC、MC政府(背景下)的垄断:价格管制几乎无效

左右(手)互搏父母和儿女

第二节垄断竞争市场一、含义及特征1.含义: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处在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一市场结构。2.特征

(1)厂商数目较多

(2)产品存在差别(重要,是垄断竞争厂商竞争的基础)

(3)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自由

(4)信息比较完全充分二、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短期:垄断竞争厂商由于其产品的差别性,与完全垄断厂商相同。(略)三、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均衡条件:MR=LMC2.长期均衡时利润:为0,即P=LAC

(1)如市场有利润,随厂商的进入和退出→P=LAC

(推理:同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时P=LAC)(2)差别性被打破,无法获得垄断利润

(3)均衡点不是LAC的最低点,均衡产量也小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四、垄断竞争厂商的差异性的创造:品牌竞争品牌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告竞争五、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但高于完全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产量:小于完全竞争厂商,高于完全垄断厂商和寡头垄断厂商成本:高于………………,低于………………..产品价格:高于………………,低于………………..但是,垄断竞争产品的差异性,与完全竞争厂商相比,增加了消费者福利(p154)

第三节寡头垄断市场一﹑含义、判断标准和特征1.含义(p155)理解:几个大厂商分割整个市场或整个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2.判断标准:四家厂商的集中度弱寡头市场:20-39%;较强寡头市场40-59%;强寡头市场60%以上如较强寡头市场

2012年5月我国冰箱行业市场占有率

3.特征(1)厂商极少几个(至少两个)(2)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

一家厂商的产量或价格发生变动,会到其他厂商产量或价格产生影响。(3)产品同质或异质

产品完全相同:如钢铁、水泥(基础原材料产品)

产品有差别:如汽车、家电(最终消费品)同质或异质:主要是产品性质不同,也可能厂商数目很少(如两个)相互勾结,不需要提供差异化产品(4)进入或退出市场十分困难(5)信息不充分厂商数目越少,信息越不充分二、寡头垄断市场的成因

1、政府支持

2、资源的控制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淡水河、力拓

中国成为了全球的“钢铁生产车间”。不过,这个全球车间的行业利润和热闹却极不对等。2011年,力拓、必和必拓两大矿山的利润超过了中国77家大中型钢企800多亿人民币的利润总和。仅巴西淡水河谷一家,2011年的净利润为228.85亿美元,相当于18个宝钢,是同年中国A股上市铁钢企业合计净利润的7倍,等于A股上市钢铁公司过去5年的总利润。资料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6-15

3、自然垄断通过规模经济或创新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产品的价格

三、寡头之间的竞争和勾结1.是竞争还是勾结:更多为勾结2.竞争方式: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1)价格竞争:降价条件:对手出现危机

(2)非价格竞争: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等开发新产品主要为非价格竞争3.勾结(1)共同定价(勾结定价)(2)地区分割(3)协议方式:书面协议和口头协议(君子协定)卡特尔(OPEC):书面协议反垄断法和反托拉斯法→口头协议(君子协定)4.定价方式:(1)价格领先制:最大的寡头率先确定价格,其他寡头参照该价格定价支配型价格领袖:规模最大企业效率型价格领袖: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企业晴雨表型价格领袖:能优先掌握市场变化的企业(2)成本加成法:价格=成本+成本的某个百分比5.寡头垄断市场价格粘性:斯威齐模型(1)模型含义:

当一个寡头厂商提价时,其竞争对手并不提价,以保持市场份额;但是当一个寡头厂商降价时,其竞争对手也降价,以避免市场份额减少.

(2)厂商的需求曲线——折弯的需求曲线(1)需求曲线折弯:包括dd和DD两条需求曲线各自一段①dd需求曲线:

某寡头厂商率先提价→其他寡头厂商价格不变→该寡头厂商的需求状况

②DD需求曲线:

某寡头厂商率先降价→其他寡头厂商以相同方式降价→该寡头厂商的需求状况

(2)需求曲线折弯→间断的边际收益MR曲线(3)边际成本MC曲线的位置变动不超过MR曲线的垂直间断范围→均衡价格不变

四、寡头厂商之间的博弈:博弈论初步(一)博弈

1.博弈的3个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和支付。

(1)参与者:至少两个

(2)策略:一组可选择的策略

(3)支付:各自的报酬,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二)支付矩阵表7.2局中人A的两种策略为每组数字第一个局中人B的两种策略为每组数字第二个局中人A:(1)如局中人B选“左”,则“下”是最优选择,因为2>1;

(2)如局中人B选“右”,则“下”是最优选择,因为1>0;局中人B:(1)如局中人A选“上”,则“左”是最优选择,因为2>1;

(2)如局中人A选“下”,则“左”是最优选择,因为1>0;∴局中人A的最优选择为“下”,局中人B的最优选择为“左”(三)纳什均衡1.有纳什均衡的对策一人选择给定,另一人的最优选择局中人B选择给定→局中人A的最优选择,如B选择“左”,则局中人A的最优选择“上”,因为2>0;局中人A选择给定→局中人B的最优选择,如A选择“下”,则局中人B的最优选择“右”,因为2>0;2.没有纳什均衡的对策(四)囚徒困境

(一)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派生(引致)出来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增加(下降)→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下降)(二)要素供求与产品供求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产品需求大小取决于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取决厂商购买生产要素的价格(特别是购买劳动支付的工资)

购买生产要素的价格(工资)取决于产品需求(三)联合需求:需要多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四)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边际生产力,是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或收益。二、要素需求的原则要素使用原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一)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VMP)1.要素的边际产品MP

含义:增加使用1单位要素(如劳动L)所增加产品的数量

2.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VMP)

(1)公式

VMP=MP.P

(2)产品价格P=AR

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P不变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P随着销售数量增加而不断下降

VMPLLWWVMP00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的VMP产品市场为非完全竞争市场的VMP(二)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边际要素成本MFC

含义:增加1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支出公式:MFC=MP.MCMC:产品的边际成本每增加1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通常:劳动L的边际要素成本MFC,即工资率(工资水平)WMFC=W(三)要素市场的均衡

VMP=MFC注意:新的高鸿业教材简单化:去掉了MRPMPP等概念

第二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的决定含义:p183三、劳动供给与工资(一)劳动的供给

1.含义(略)2.曲线:向后弯曲的曲线,如图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