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历史】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历史】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历史】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历史】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时之公田称“籍(借)田”,借民力之意。西周康王时,《令鼎》铭载“王大籍农于淇(谋划)田”。每至春耕时,天子会率职官与诸侯在公田上举行“籍礼”,并以籍田之出产供奉宗庙。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土地共有同耕 B.小农经济兴起 C.宗法制度确立 D.井田制度强化【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公田有借民力之意,而西周康王与诸侯在公田上行“籍礼”,以籍田之出产供奉宗庙,说明西周时期通过礼乐制度来进一步规范并强化井田制度,D项正确;西周的土地并非共有同耕,排除A项;小农经济出现在春秋战国,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宗法制并无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2.东汉后期,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了地方大族的社会活动,部分内容如表1所示。据此可知,当时的地方大族()时段社会活动记载三月青黄不接时,大族需要振赡匮乏(之人)。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要治场圃,涂禾仓以待丰收,同时还要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丰收时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A.维持了地方稳定 B.加剧了地方割据 C.促进了地方治理 D.改善了地方吏治【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末到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在地方灾荒需要帮助赈济,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时要“治场圃、涂禾仓”、“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要“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这些活动表明了地方大族有参与地方治理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治理,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地方大族的活动,并没有提到其地方治理的效果,因此并不能证明其维持了地方稳定,排除A项;材料主要针对地方大族在地方治理中的活动进行罗列,并没有提到其对于中央政府的态度,因此并不能证明其加剧了地方割据,排除B项;地方大族不属于政府层面的机构,因此其参与地方治理并不能改善吏治,两者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阚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官府对文化的控制 B.书法艺术的繁荣C.造纸术的不断推广 D.儒学教育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普及带来的是文人著述的热情,使得各类图书、书画等更趋繁盛,由此还形成了一个抄写的高潮,通过人工抄写复制文本,各类典籍得到广泛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官府对文化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抄书,而非书法,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并行的态势,排除D项。故选C项。4.北宋翰林学士的本职是起草诏命和参与谋议,但皇帝还常令其兼领他司,如知审官院(掌中下级文官考核选拔),判尚书省、太常寺(掌宗庙礼仪),领开封府,任三司使等。另外,还有一些临时差遣,如典掌选举、编修书籍、出使外方和审理大狱。由此可见,北宋时期()A.君主专制继续强化 B.中枢权力发生转移C.官员执政能力提升 D.官僚监察制度严密【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北宋(中国)。翰林学士本职是起草诏命和参与谋议,属于皇帝亲信。北宋皇帝命令翰林学士兼领他司和临时差遣,如典掌选举、编修书籍、出使外方和审理大狱。这些举措意味着皇帝利用自己亲信来处理行政事务,这显然有助于加强皇权,说明北宋时期君主专制继续强化,A项正确;翰林学士有时候兼领他司、临时差遣,这并不能说明中枢权力发生转移,排除B项;皇帝对于翰林学士的任用只能说明皇帝任用亲信,并不能说明官员执政能力提升,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明初,官方严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当时有谚云:“若要富,须往猫里务(菲律宾吕宋岛附近)。”明初的这一状况()A.加剧了沿海地区的边疆危机 B.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内在需要C.体现了富商社会地位的提升 D.说明了传统抑商政策的松弛【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初期,处于对日本经济封锁的目的,严禁海外贸易,最终导致倭寇之乱,加剧了沿海地区的危机,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内需的信息,排除B项;实行海禁,商业贸易受到打击,使富商地位下降,而非提升,排除C项;海禁是传统抑商政策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6.1876年,沈葆桢在中国台湾创立基隆煤矿,矿务局盲目抬高煤价,致使上海市场为日本廉价煤所夺。局方还一味坚持原价,宁可“坐视上等之煤渐化为次等,次等之煤再化为下等,下等之煤,一火自焚,不值一钱”。此事例可用来说明洋务企业()A.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 B.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C.阻滞了中国近代化潮流 D.缺乏市场化经营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矿务局盲目抬高物价,且一味坚持原价,致使市场丧失,说明洋务企业缺乏市场化经营意识,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洋务企业面对市场的经营,没有体现生产与市场脱节信息,排除A项;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B项;阻滞了中国近代化潮流,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7.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参加者有几百人,除甘肃(那时没有留学生)外,全国各省的人都有。一年后,列名入会者有一万多人,其中留学生和国内知识界人士占有很大比例。这表明当时()A.反清革命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民主革命形势迅速高涨C.清王朝在全国统治土崩瓦解 D.三民主义成为社会共识【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是在东京,参加的人数有几百人,除甘肃外,涉及各个省份,而且之后列名入会者有一万多人,其中以留学生和国内知识界人士为主,这说明同盟会推动了民主革命形式的发展,表明当时民主革命形式迅速高涨,B项正确;同盟会入会者主要是留学生和知识分子,说明反清革命的社会基础并不广泛,排除A项;武昌起义后,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瓦解,排除C项;D项错在“共识”,排除D项。故选B项。8.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A.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C.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答案】B【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胡适主张重新看待“国学”,提出了对国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进而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这是一种新的学术观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B项正确;胡适主张重新看待“国学”,并不意味着其排斥西方文化,排除A项;文学革命兴起于1917年,排除C项;五四运动使得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了转向,排除D项。故选B项。9.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的中心任务;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毛泽东提出这一“中心任务”的主要源于()A.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B.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C.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巩固农村根据地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934年(中国)。依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苏区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发展义务教育、社会教育、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这些主张围绕的主线是苏区的革命事业,即为了巩固农村根据地的需要,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D项正确;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排除A项;毛泽东思想在这一理论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1934年党的工作重心并未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所示为1978—1990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企业概况。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年份企业单位数/个从业人员/人总产值/万元19787939771734359538876341980757806194230335190782198274929020728083649410619849009812548912510210096198663549774761955924434887198877352135703391249929043199073203575571692170970498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C.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同步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78—1990年(中国)。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总产值都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乡村工业迅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A项正确;乡镇企业分布于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缺乏城乡经济发展的对比,无法判定城乡是否“均衡发展”,排除C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表所示为欧亚大陆文明与美洲古代文明关键性节点发展的比较。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欧亚大陆美洲两河流域英格兰中国安第斯山区中美洲动物的驯化公元前8300年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7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000年广泛使用金属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000年公元1000年——文字公元前3000年公元43年不晚于公元前1500年—-一A.地理环境决定区域文明 B.经济水平影响文明程度C.世界文明发展有差异性 D.欧亚文明优于美洲文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在动物驯化、使用金属和文字方面,在不同的文明区域出现的时间不同,由此说明涉及文明存在差异性,C项正确;地理环境影响区域文明,而不是决定,排除A项;表格信息没有涉及各文明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说明经济水平影响文明程度,排除B项;虽然动物驯化、使用金属和文字方面,亚欧大陆都要早于美洲大陆,只说明出现时间的早晚,并不能据此说明亚欧文明就优于美洲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研究13世纪后基督教精神文化传统崩溃的原因时,罗素在分析了发生于中世纪的一系列偶然事件后指出:“比这些原因更为重要的一项即是富商阶级的兴起和俗众知识的增多。……这些城市具有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由于皇帝在现时已不足为患,于是它们便易于起而反抗教皇了。”材料旨在说明基督教文化衰落的原因是()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发生 B.基督教精神独裁统治被摧毁C.反教会的“异端”运动开展 D.城市经济与市民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后(欧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2--13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大学的兴办,促使富商阶级的兴起和俗众知识的增多,推动这些城市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于是他们便起而反抗教皇,导致基督教文化走向衰落,D项正确;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排除A项;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打破了基督教对人们的精神独裁统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反教会的“异端”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13.《简明拉丁美洲史》中写道:“独立战争动摇并削弱了一些社会的基石,但大厦仍然完好无缺。一小群有特权的上层人士,控制着缄默的、有时不安定的广大民众。……土地仍然是财富、声望和权力的源泉,而大部分土地为少数人拥有。”由此可推知,独立战争后,在拉美国家()A.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B.英法势力加紧干涉与渗入C.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未滋长 D.存在着新的社会变革因素【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拉美)。根据材料可知,拉美国家独立之后,特权阶层依然统治民众,而民众的思想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在经济层面,社会的主要财富依据依然是土地,且土地被少数人占有,这些现象说明拉美国家独立之后,在政治、经济、民众思想层面,资本主义的因素并未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拉美国家在独立之后,依然存在很大问题,而非强调其社会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英法实力的干涉,而且拉美独立之后,主要干涉渗入的势力是英美,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拉美独立之后,新的社会变革因素并未显现,排除D项。故选C项。14.1838年,英国“伦敦工人协会”发布《人民宪章》,规定年满21岁的男子均有选举权等6项要求。此后,该协会多次组织大规模集会、示威游行和罢工,并三次向议会提交有百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但均遭到否决。这一现象说明()A.第一国际十分重视议会斗争 B.宪章运动缺乏有效的组织C.近代民主制具有鲜明阶级性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8年(英国)。材料“该协会多次组织大规模集会、示威游行和罢工,并三次向议会提交有百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但均遭到否决”体现的是宪章运动期间,英国议会并不认可“伦敦工人协会”的请愿书,说明宪章运动缺乏有效的组织,B项正确;第一国际成立于1861年,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制度的阶级性无关,排除C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1928年,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对于这一问题,斯大林说:“这个困难,首先和主要是因为十月革命使我国农业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使它从生产商品粮食极多的地主大经济和富农大经济转变为生产商品粮食极少的小农经济和中农经济。”为此,斯大林()A.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B.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C.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权 D.允许农民参与自由贸易【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28年(苏联)。斯大林认为随着十月革命的完成,生产粮食的主力变成了小农和中农,这使得商品粮极少,因此引发了粮食收购危机,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大林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推广机器,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粮食产量,A项正确;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不能解决粮食收购危机,排除B项;这一时期尚未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因此就不存在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权的举措,排除C项;允许农民参与自由贸易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A项。16.1997年5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双方宣布“中法两国应承前启后建立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中英两国宣布发展全面伙伴关系。同年,中国同欧盟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一时期中欧关系的发展()A.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B.反映了世界格局的根本性变化C.得益于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 D.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兴起【答案】A【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欧洲)。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密切,不断推进,而中欧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国际力量,双方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A项正确;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中国和欧洲的法国、英国关系的进展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化范畴,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文馆词林》(贞观年中巡抚高昌诏)记载:“高昌(属今新疆吐鲁番)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甿(外地迁来的百姓),咸出中国。自因隔绝,多历年所,朕往岁出师,应时克定,所以置立州县,同之诸夏。而彼土黎庶,具识朕心,并变夷俗服习王化,家慕礼让之风,人事农桑之业。联爱养苍生,无隔新旧,引领西顾,嘉叹良深。宜遣五品一人,驰驿往西州,宣扬朝旨,慰劳百姓。……彼州所有官田,并分给旧官人首望及百姓等。”——摘编自王恩春《从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对西域治理举措。(2)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唐太宗某一治理举措予以简要评析。【答案】(1)治理举措:军事征服;设立州县;推行儒学;发展农业;实行均田制。(2)评价: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评析:推动西域地区发展;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治理举措:根据材料“自因隔绝,多历年所,朕往岁出师,应时克定,所以置立州县”可知,军事征服;根据材料“所以置立州县”可知,设立州县;根据材料“而彼土黎庶,具识朕心,并变夷俗服习王化,家慕礼让之风,人事农桑之业”可知,推行儒学、发展农业;根据材料“彼州所有官田,并分给旧官人首望及百姓等”可知,实行均田制。【小问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评析:以选择社会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为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置都护府推动西域地区发展;都护府带有军事属性,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西域设置机构,有助于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15年6月9日,英、奥、法、俄、普、西、葡及瑞典签署《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宣告结束,其主要内容有:在波兰约四分之三领土上建成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普鲁士除获得波森、萨克森北部、威斯特伐利亚和瑞属波美拉尼亚外,还收复了此前割让的几个省份和领地;奥地利除得到加里西亚外,还收复了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提罗尔、威尼西亚和伦巴第等地;等等。《最后议定书》还附载17项条约、专约、宣言、规章等。据此,英国获得赫尔果兰岛、锡兰岛、好望角、圭亚那、圣卢西亚岛、多巴哥岛、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马耳他岛,并取得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材料二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普奥将在1864年对丹麦战争中夺得的石勒苏益格还给丹麦。和约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以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波兰还取得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出海口。西里西亚南部地区划给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疆界经过上述变动,领土减少了八分之一、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和约规定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和当地所有德国公私财产,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主要由英国、法国、比利时获得;太平洋上的岛屿由日本等国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和租借地转让给日本。——摘编自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体系异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答案】(1)相同点:大战后形成:欧洲强国主导;维持欧洲均势;运用国际法加以保障;以欧洲为中心,兼及世界其他地区;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任答三点)不同点:前者旨在遏制法国,后者旨在惩罚德国;俄国是维也纳体系的主导国之一、苏俄遭到凡尔赛体系的排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积极影响: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有利于缓和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国际纷争;为后世国际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局限性:大国为谋取一己私利,推行强权政治,无法从根本上维护欧洲及世界和平。【解析】(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欧洲)。异同点: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个体系都是大战后形成;从主导国家看,两个体系都是又欧洲强国主导;从体系目的看,都在维持欧洲均势;两个体系最终都签订了条约,运用国际法加以保障;从空间范围看,两个体系以欧洲为中心,兼及世界其他地区;根据材料“在波兰约四分之三领土上建成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普鲁士除获得波森、萨克森北部、威斯特伐利亚和瑞属波美拉尼亚外,还收复了此前割让的几个省份和领地;奥地利除得到加里西亚外,还收复了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提罗尔、威尼西亚和伦巴第等地”“ 和约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以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波兰还取得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出海口。西里西亚南部地区划给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疆界经过上述变动,领土减少了八分之一、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可知,两大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不同点:从针对的国家看,维也纳体系旨在遏制法国,凡尔赛体系旨在惩罚德国;根据材料“在波兰约四分之三领土上建成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可知,俄国是维也纳体系的主导国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遭到凡尔赛体系的排斥。(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欧洲)。应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影响:两大体系都签订了条约,主要有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两个体系意图在于维系欧洲均势,有利于缓和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国际纷争、为后世国际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局限性:两个体系都由欧洲强国主导,任意宰割弱小国家和战败国,为谋取一己私利,推行强权政治,无法从根本上维护欧洲及世界和平。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3年,美国卫生财政预算占整个预算的第一位,1975年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6%。1973—1977年,美国医疗费用年均增长10.2%,而其他消费指数仅上升7.7%。1980年,美国通过《医疗保险修正案》,规定凡住院者每天需自负180美元,60天后自负额减少到45美元。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在位期间继续奉行医疗保障“不作为”政策,认为更多的医疗健康费用投入并不一定会给民众带来更好的卫生健康服务。截至1988年年底,美国还有3530万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占美国总人口的14.6%左右。——摘编自高连克《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及启示》材料二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发端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原来由企业包揽的各种福利制度,如今成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负与羁绊。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财政和企业负担职工医疗费用的比重过高,阻滞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政府不得不减少支出规模。那些国有、集体企业之外的人员无法按照就业、福利、保障三位一体的模式享受到职工医疗保障制度。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关于发展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的方针问题;关于扩大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的自主权问题;积极发展集体卫生机构;支持个体开业行医;关于在职人员应聘和业余服务问题;改革收费制度。——摘编自宋学勤《辉煌40年—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丛书》(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中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显著特征并说明其意义。【答案】(1)相同点:政府卫生财政负担较重;政府减少医疗保障支出;鼓励医疗保障市场化。(2)特征:扩大卫生机构的自主权;鼓励个体开业行医;发展集体卫生机构。意义: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卫生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卫生机构的自主性;提升人民的卫生健康保障水平;为后来的医改提供借鉴。【解析】【小问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国)。相同点:根据材料“国卫生财政预算占整个预算的第一位,1975年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6%。1973—1977年,美国医疗费用年均增长10.2%,而其他消费指数仅上升7.7%。”可知,政府卫生财政负担较重;根据材料“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财政和企业负担职工医疗费用的比重过高,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