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实习报告 5/9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峰水水尘学号:05110520指导教师:黎冰陶津2011/8/29~2011/9/4工程地质学初步认识时间:2011/8/29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地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不但具有复杂的物质成分,不同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各式各样的结构方式,而且在漫长的时间和广大的空间内,又都受到了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甚至生物作用等综合的地质作用影响,不断地发生着错综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这些作用以及它们所呈现的各种地质现象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关系。它们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除具有普遍的特点之外,还常有一定的时间变异性和区域特殊性,因而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蕴藏着不同种类、成分和规模的矿产。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科学。以调查研究和解决各类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为任务,包括评价地基的地质条件,预测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选择最佳场所、路线,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主要负责研究地质环境,查明地质灾害的规律和防治对策,以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经济和正常运行和指导人们寻找各种矿产资源。其中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亦称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有关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资料并进行工程地质论证。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围绕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勘察,我们参观了南京地质博物馆和江苏省测绘勘察研究院所负责的工地。雨花石的形成时间:2011/8/29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及仪征市月塘一带。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颠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雨花石是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也称雨花玛瑙。也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可供观赏。她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南京六合。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经地矿学家考证,雨花石形成于距今25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是地球岩浆从地壳喷出,四处流淌,凝固后留下孔洞,涓涓细流沿孔洞渗进岩石内部,将其中的二氧化硅慢慢分离出来,逐渐沉积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雨花石的颜色和花纹,则是在逐渐分离、不断沉积成无色透明体二氧化硅过程中的夹杂物而已。雨花石的成分是以二氧化硅为主,其中红色成分为铁离子和亚铁离子。雨花石是石质为玛瑙、蛋白石、玉髓、石英等的卵石,见于河床、河流阶地的沉积物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京六合横林镇(雨花石之乡)产出的雨花石。雨花石又分为细石和粗石两类,细石以玛瑙为主,石质细腻,颜色艳丽,磨圆度高,晶莹可爱;粗石质地较粗,以石英或变质岩为主,价值较低。美丽的雨花石中常可呈现各种山水、人物、鸟兽、树木等景象,使人遐想联翩,思绪入石,非常漂亮。由于雨花石种类繁多,它的成因和化学成分极为复杂。以玛瑙砾石为例,它来源于雨花石原生玛瑙。一般认为,原生玛瑙是由岩浆的残余热液形成的。这种热液充填在火山岩如玄武岩、流纹岩的空隙中,因空隙的形状不同,或成玛瑙球,或成玛瑙脉。经过自然力的作用,原生玛瑙脱落而出,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磨成卵石。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在砾石层中的雨花玛瑙石。雨花石以其纹奇、色艳的自然美著称于世。它的圈状花纹是二氧化硅胶液围绕火山岩空隙、空腔,由内壁开始,从外向内多层次逐层沉淀而成。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发生带色离子和化合物的周期扩散。原生玛瑙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它们本身具有不同的色素,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黄色半透明为二氧化硅胶体石髓,翡翠色含绿色矿物等等;由于这些色素离子溶入二氧化硅热液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使雨花石及其艳丽秀美仔细欣赏雨花石,个中藏有山川云彩、人物神仙、花鸟虫鱼,色彩艳丽,变化万千。雨花石的孕育到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看完雨花石的成因,我们了解到,仅仅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石头,都有自己不平凡的故事,地质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间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时间:2011/8/31南京地质博物馆原名地质矿产陈列馆,建于1935年,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于北京的工商部地质调查所矿产陈列室,迄今已有70多年历史。南京地质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珠江路700号,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南京地质博物馆现已成为涵盖地学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展馆,它以历史悠久、馆藏丰富而享誉海内外。是国内第一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20多万人次。现为全国和江苏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学课外科技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际旅游定点单位。在博物馆内,我们看到南京地质博物馆由老馆和新馆组成。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新馆和老馆。博物馆新馆新馆为玻璃质,共有“恐龙世界”、“地球星体”、“生物演变”、“临时展厅”四个展厅,内容丰富多彩,展品高科技化。建筑面积约7200平方米,共设置“恐龙世界球”、“行星地球”、“生命的演化”3个主要展厅,一层是临时展厅;二层是恐龙世界,沿参观通道一路向前,展馆按时间顺序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恐龙模型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包括与它们处在同一个时代的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在一个巨大的展示空间里陈列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据介绍它的装架模型身高8米,体长28米。三层是行星地球展厅,通过实物标本、仿真场景、模型、展板等手段,揭示宇宙的起源,演化,恒星的产生灭亡。通过观看录像,让我们对这些看似很遥远的东西有了很深的认识。展馆中甚至营造了一个类似地球的半圆形空间,让我们有深入地心的真实感受。四层是生命演化展厅,展示了很多的生物标本、营造了不少生存环境,其中包括各种动植物和人类的进化史,让我们对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随后我们参观了老馆。老馆为一幢具有德式风格的红色3层建筑物,占地面积约2500平米。展出标本1万余件,设有《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环境》4个展厅。《地学摇篮》展厅包括中国古代的地质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发展历程、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及其他地质机构、地学院士风采等部分。《中国石文化》展厅包括宝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观赏石文化等部分。《矿产资源》展厅分世界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江苏省矿产资源、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部分。从古代的手工采矿到现代的现代化开矿,我们看到了采矿工人的辛苦和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地质环境》展厅包括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江苏主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治、地质遗迹等部分,这是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用自己的汗水与努力为我们积累的素材。在老馆,我们看到与新馆的感受完全不同,老馆陈列了更多的珍贵标本,更加吸引人。在陈列馆,我们看到除了我们之外,这里还聚集了一些老人和小孩,很多小孩在巨大的恐龙装架模型前驻足、不愿离去。南京地质博物馆不仅为地质爱好者提供了参观研究的好地方,同时为普及地质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一代代地质地质研究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半天的地质博物馆参观结束了,但这些内容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通过这次的参观,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生物进化以及宇宙演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的矿产资源知识,获益匪浅。四、参观杨庄六号保障房地质勘测工地时间:2011/9/1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乘车来到杨庄六号保障房地质勘测工地参观。这是由江苏省地质勘查研究院负责正在进行地质勘查的一处工地,在现场,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对地下土层、岩石结构的勘测。负责人给我们介绍,对地层进行勘测的目的是为了为以后的打桩做好准备,根据地下结构的情况来确定打桩的深度,每台钻孔机钻孔的位置也就是日后打桩的位置。该工程主要负责岩土工程的勘察,所需勘测的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勘测出一定范围深度内岩土的类型、深度和分布。同时勘测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深度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在现场我们看到工人们正在将钻孔用的钢管接上,钻入地下岩层,将岩石带出。带出的大量岩石呈圆柱状排列在工地上,用来研究岩土的类型和分布,部分岩石块上都做上了标记,这将为日后的工程施工带来极大地便利。参观完施工现场,我感触颇深,每一座造福人民的建筑物的完工不仅有地质工作者和土木工程施工人员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严谨,还有众多工人辛苦的劳动。在现场我们看到大多数民工在泥浆中工作,居住在简陋的帐篷中,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我国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