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学习汇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3E/31/wKhkGWWlu1OAN2R3AATTb8IZJTE260.jpg)
![小学文言文学习汇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3E/31/wKhkGWWlu1OAN2R3AATTb8IZJTE2602.jpg)
![小学文言文学习汇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3E/31/wKhkGWWlu1OAN2R3AATTb8IZJTE2603.jpg)
![小学文言文学习汇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3E/31/wKhkGWWlu1OAN2R3AATTb8IZJTE2604.jpg)
![小学文言文学习汇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3E/31/wKhkGWWlu1OAN2R3AATTb8IZJTE26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学习赵襄王学御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那么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那么欲逮臣,先那么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那么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后也。〞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2.术未尽也(穷尽)3.先那么恐逮于臣(被)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二、翻译句子1.术已尽,用之那么过也.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译文: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三次改换马匹而三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答复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毛病。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意义:赵襄王同王子期赛车,在三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王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王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车的根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马说〔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一、下面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D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二、下面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驽纯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D.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B“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三、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译文:吃不饱,力气缺乏,(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比行百里始奋迅。译文: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四、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五、这两段文字外表谈马,实那么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害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列子·说符》〕注释:1、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2、率其党:带着他的亲属。党,亲族。3、竖:仆人。4、移时:多时。一、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2分〕〔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结构助词,的〔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代词,羊二、补出省略成分。〔2分〕既反,〔杨子〕问:“获羊乎?〞〔邻人〕曰:“亡之矣。〞三、翻译。〔2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四、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译文杨子的邻居跑掉了一只羊。那位邻居率领家人去追赶,又来请杨子的僮仆去帮着追寻。杨子说:“嘻!跑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寻?〞邻居说:“这一带岔路太多。〞邻人回来后,杨子问:“羊找到了吗?〞邻人答复说:“找不到了。〞杨子问:“怎么跑掉的?〞邻人说:“岔路之中又分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只好回来了。〞杨子听了这话神色骤然变了,半天不说话,一天不见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答复,〔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启示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甚至会有丧失本性甚至丧失生命的危险的。由这篇寓言凝炼而成的成语“歧路亡羊〞、“多歧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后果严重。mǎidúhuánzhū买椟还珠韩非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通‘缉’缝边〕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读音du二声,匣子〕矣,未可谓鬻〔读音yu四声,卖〕珠也。[注释]①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②桂椒——香料。③缀〔zhuì〕——点缀。④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⑤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⑥椟〔dú〕——小盒。还——退回。⑦鬻〔yù〕——卖。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为〔制作〕缀〔点缀〕饰〔装饰〕还〔退还〕善〔擅长于〕2、指出以下句中“其〞的不同用法。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他的。代词〕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他的〕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这种行为。代词〕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她的〕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鬻珠也。〔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4、读了这那么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①楚人:不要过分追求形式而无视内容。②郑人:要有眼光,不要取舍不当。翻译:有个在郑国卖珠子的楚国人,用木兰木做匣子,薰上桂、椒〔香料〕的香味,用珍珠和玉石进行点缀,嵌上玫瑰〔红色美玉〕,在匣子的边缝上镶嵌翡翠,郑国人买他的匣子却把珍珠还给他。这真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卖珍珠啊。感:劳动创造财富啊!这才表达出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价值啊。何必管他是否卖的是珠子呢!就像现在的时装成品是其布料的价值所能比拟的吗?![提示]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戴高帽【清】俞樾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注释】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阅读练习】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阿谀奉承,其修辞方法是比喻。2.“外官〞是指什么?你能否在文中找到一个相对的词?首都以外的官。“京朝官〞3.文中末句是什么意思?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第一顶刚刚已经送给老师了。4.解释划线词的意思。〔1〕俗以喜人面谀者〔当面〕〔2〕适人辄送其一〔就〕〔3〕今止存九十九矣〔“只〞〕〔4〕其人出,语人曰〔告诉〕5.“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正常顺序应该是〔“某备有一百高帽〞〕6.以下句中划线词是人称代词的句子有〔ADE〕A.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B.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C.其人云:“某备有高帽一百……〞D.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E.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8.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1〕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那么喜的人是值得称颂的。〔2〕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译文】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辞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明日歌文嘉明日复明日①,明日何其多②!日日待明日③,万世成蹉跎④。世人皆被明日累⑤,明日无穷老将至⑥。晨昏滚滚水流东,今古悠悠日西坠⑦。百年明日能几何⑧?请君听我《明日歌》⑨。注释①复:又。②何其:多么。这句说:明日是何等的多啊。③待:等待。④蹉跎〔搓驼〕:光阴虚度。以上两句说: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⑤累〔l8i类〕:带累,使受害。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⑥无穷:无穷尽。⑦悠悠:漫长。⑧几何:多少。⑨请君:请诸位。古诗大意总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光,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明日是无穷无尽的,但人却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这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这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王安石辞妾【原文】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督运粮而失舟,家资尽没犹缺乏,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万。〞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赐之。【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因封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②知制诰:职官名称,掌握为皇帝起草诏书之事。③为:给。④之:代指人,这里指小妾。⑤汝谁氏:你是谁家的。⑥军大将:指军中官员。⑦督运粮:指监督运米。⑧失:沉、翻。⑨偿:归还,赔偿。⑩愀然:感伤的样子。⑪令:命令、让。⑫以:把,拿,用。【翻译】王荆公〔王安石〕升职为知制诰,吴夫人为他买了一个小妾,荆公见到说:“这是谁?〞那女子说:“夫人让我在您身边侍奉您。〞王荆公说:“你是谁家的?〞那女子说:“我的丈夫是军中官员,运米时船沉,家中财产全部用尽〔用来赔偿〕还不够,还要卖了我来补偿。〞王荆公伤感地说:“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女子说:“九十万钱。〞王荆公叫来她的丈夫,让那对夫妇和好如初,把钱全赏赐给他们。【文言知识】说“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东西〞,鸸问“什么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论〞、“物议〞均指遭人议论;“物望〞即众望,如“物望所归〞。成语“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说中的“人物〞即人。【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失〔沉、翻〕②偿〔还(债)③愀然〔感伤的样子〕④几何〔多少〕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①(你)夫人让我在你身边伺候〕②家资尽没犹缺乏〔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尽以钱赐之〔把所欠的钱全部赏赐给她。〕3、比拟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妾〞是指〔小妻〕;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指〔我(女子自称)〕4、理解:这那么故事说明王安石〔遇事先为他人着想。〕1.王荆公即王安石,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泊船瓜洲》。2.请解释下面的加点字。为买一妾〔替〕家资尽没〔全〕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1〕家资尽没犹缺乏,又卖妾以偿。家里的钱全部赔上了还不够,又要卖了我来归还。〔2〕夫人用钱几何得汝?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4.从这那么故事中可以看到王安石具有〔为人仗义〕的品质。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1.并:连同。2.去:去除,去掉。3.欲:想要。4.坐:因为,由于。5.或:有的人。6.而:表转折,此指却7.曰:说。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9.北人:北方人。10.以:用来。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12.仕:〔仕途〕在……做官。13.啖:吃。14.并壳:连同皮壳。15.啖:食用,此可指吃。16.何:哪里。17.识:知道。18.答:答复。19.护:掩饰。20.短:缺点,短处。21.席:酒席。练习:1、解释文中划线词:仕〔做官人〕或〔有人〕而〔却〕强〔硬是〕短〔短处,缺点〕2、翻译:并壳者,欲以去热也。〔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热啊。〕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他这样不懂装懂很不好,我们一方面要发奋学习,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要大胆成认自己在许多领域是无知的。否那么必然会贻笑大方。〔意对即可〕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答复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北人食菱的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那么会贻笑大方。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挖苦的生命在于真实。这那么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螳螂捕蝉(选自《说苑·正谏》)【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身。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弹弓的人。练习:1、解释以下句子中的划线字。⑴欲取蝉(正要)委身〔缩着身子〕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旁边)⑶黄雀延颈(伸着脖子)2、以下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树)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蝉)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螳螂)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黄雀)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除此之外,我们还接触过的八字成语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凄切地呜叫,它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起身子,屈起了前肢,想要捕捉前面的那只知了,但它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它的旁边埋伏着;黄雀正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但它也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它的下面要射它。这三个小东西,都在竭力想获取自己眼前的利益,却都没有顾及到它们身后有祸害啊!【赏析】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螳螂一心要抓蝉黄雀全神欲啄螳螂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身后有患。有人持弹丸欲射黄雀,挖苦那些只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害的人。二、重点字词句蝉只顾饮露1通假字(1)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傍〞通“旁〞,旁边)(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附〞通“跗〞,脚背)2多义词辨义(1)延黄雀延颈欲啄螳螂(伸长)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2)顾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顾及)顾野有麦场(看。《狼》)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为(3)利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利益)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天时不如地利》)终身食鱼汉/刘向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注:郑相:郑国的宰相。译文:有人送鱼给郑国的宰相,他不受.有人问:"你平时爱好吃鱼,为什么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答复说:"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那么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1.解释加粗的字。〔1〕馈:〔馈赠或以食物送人〕〔2〕嗜:〔喜欢或特殊的爱好〕〔3〕故:〔所以〕〔4〕禄:〔官俸〕2.郑国的宰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答复〕〔接受别人的馈赠〔可能就得替别人办事,就可能有违公允〕,就可能丢掉自己的俸禄,再无钱买鱼;相反,那么终身可以吃鱼。〕3.翻译以下句子: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有人送鱼给郑国的宰相,他不受.〕受鱼失禄,无以食鱼,〔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4.这那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就告诉人们,做人啊!不要有贪念,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想,别人的东西不能要,身外之物永远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俗话说:“贪小廉价,吃大亏。〞更不能见利忘义,如果贪吃贪念,为富不仁,私欲膨胀,利益熏心。那早晚会人世所抛弃,被众人所唾骂。所以我们要知道清廉不仅能安国,更能安生《说苑》〔节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那么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假设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欲伐荆,〞比拟阅读答案。〞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译文: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答复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练习1.这段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成语典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文段中“其〞的指代复杂,试写出以下各句中“其〞的意义或用法。告其左右曰〔吴王的〕露沾其衣〔少孺子的〕其上有蝉〔树〕不知螳螂在其后边〔蝉的〕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螳螂的〕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黄雀的〕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它们〕乃罢其兵〔吴国的〕3.译句:此三者皆物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蝉、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4.吴王为何“乃罢其兵〞?〔因为他明白了如果吴国出兵,前方会有人偷袭〕《管宁和华歆》管宁①、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时人,不仕而终。②轩冕:此单指车子。练习:1、以下句中“故〞字作“因此〞意的一项为哪一项〔B〕A、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B、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不习渡水故耳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以下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A、“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意思是:管宁照样挥动锄头与见到瓦石没有什么区别。B、“宁读如故〞意思是:管宁还如同原来一样专心读书。C、“子非吾友也〞意思是:你不是我的朋友。D、“歆废书出看〞意思是:华歆拿一本无用的书出去看。3、选文说明管宁交友有两个标准:〔一〕遇财不动心;〔二〕读书要〔专心〕。4.写出句子大意。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管宁继续读书,和先前没有两样。华歆放下书,出门去看车〕5.内容把握。(4分)(1)选文从两件小事上表现出管宁和华歆两人的品格差异,这两件小事是最后,管宁与华歆〔.(1)锄园见金见轩过门(2)割席断交〕(用自己的话答复)(2)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3).从文中可以看出,管宁是个怎样的人?〔对金钱不贪,对有钱人不羡慕,好学习,慎交友〕小港渡者清周容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那么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注释】①小书童。②关闭。③同“仆〞,跌倒。④上锁。牡,锁簧。⑤假设有所失的样子。⑥其,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即“大概〞“或许〞的意思。犹是,如同这样。译文: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县城去,让书童用夹书的木版捆着书跟着我。当时太阳已经落山,黄昏的云雾环绕着山林。看看离城还有两里路,便向船夫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看了看书童,答复道:“慢慢走还赶得上,快走就关了。〞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走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开,书也散了,他哭哭啼啼没有马上起来。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前进,城门已经关上了。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符合事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就和这一样啊!练习: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我没有听从渡者的忠告而没有能及时回城。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小港渡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渡者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他能够“熟视〞书童,看出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3、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哪些启发?欲速那么不达,或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或要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等。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那么多③,或失那么寡,或失那么易,或失那么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注释①选自《札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③或失那么多:意思是,有的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译文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多(而不去实践),有的缺点是学得太少,有的缺点是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是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理,然后才能补救其缺乏。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或失那么多,或失那么易〔有的人〕②然后能救其失也〔补救〕2.以下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C)A.教者必知之〔指四失〕B.虽与之俱学〔代词〕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助词〕D.学而时习之〔指学习知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曾母投杼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假设。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假设。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1.解释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投杼逾墙而走〔翻越〕〔2〕其母惧〔害怕〕2.由这一那么故事,我们可以想到的成语是:〔以讹传讹或三人成虎。〕。3.由本那么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一句话:“谎话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可见谣言极具迷惑力,它的破坏性是有目共睹的或悟到:我们要分辨是非,不信道听途说,也不做谣言的传声筒。1.解释以下词语曾子〔处〕费:处〔在……居住,待在……地方〕织〔自假设〕:自假设〔镇静自如,毫不拘束;一如既往〕有〔倾)焉:倾〔歪〕〔投〕杼〔踰〕墙而走:投踰〔扔掉翻过〕2.为什么曾母两次听到“曾参杀人〞的消息都能“织自假设〞?〔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3.你怎样看待“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的结局?〔这就叫人言可畏,众口铄金,以致连曾子那么贤德的人都不被他母亲信任了〕4.《淮南子说山》:“三人从市中来,皆言市中有虎,市非虎处,而人信以为有虎。〞这那么寓言与本文有何相似点?〔事不过三事情经过多人的翻说尽管之前不相信到最后也会相信的〕5.你知道出自上面这那么寓言《淮南子说山》的一条成语吗?把它写出来,并解释一下。.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世说新语之忿狷篇》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耶!注释:筋:筷子。仍:因。:踩、踏。:怒。译文: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王右军听说后大笑说::“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没什么值得可取的,何况是王蓝田呢!〞练习:1、请写出以下两个通假字〔2分〕内——通纳豪——通毫2、请说出“鸡子〞的古今异义。〔4分〕古:鸡蛋、鸡卵今:鸡的孩子、小鸡3、本文对王蓝田动辄暴怒的描写十分精彩,请说出是通过哪些动词来刻画的?〔2分〕刺、举、掷、碾、取、瞋、啮、吐、4、动辄暴怒其实是一种病态,生活中我们也会因误会而产生冲突,请你从青少年如何修养性情方面来说说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制怒〔4分〕。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够很快发觉到自己在生气。找出令自己生气的真正原因,然后思考不是生气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有逻辑、有组织、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话要轻声慢语,遇事要不骄不躁,不要感到不耐烦。还需要学会包容与妥协。(5、对王蓝田这类性格特点的人,让你想起哪些相关谚语、歇后语或成语,试着写出两个。心急吃不上热豆腐欲速那么不达〔心急如焚心急火燎暴跳如雷迫不及待〕某翁呼树上君子某翁除夕过中庭,仰见树杪①有人,即止不进。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②下?〞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翁视之,邻人也。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早:“汝所需假设干?〞邻人泣告曰:“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岁,素谂③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言已,声酸嘶。翁曰:“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也。今酒殽④尚温,汝其饱飡⑤,当以三十金畀⑥汝。勿再为此,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于不义。〞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归遗尔母。汝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注释】①树杪:miǎo,树梢。②盍:hé,何不。③谂:shěn,知道。④殽:同“肴〞,菜肴。⑤飡:同“餐〞,吃。⑥畀:bì,送给。【译文】一个老翁在除夕夜经过自己家庭院的时候,抬头看见树梢上有人,于是就止步不进,他赶走家人,抬头对着树说:“树上的人,这里已经没有外人,何不下来。〞于是那人下来了,磕头称自己是死罪!老翁一看,原来是邻居,于是把他引进亭子,先替他倒了三杯酒,说:“你需要什么。〞邻人流着泪说:“我有老母,现在遇到年荒,没有什么可以度日,一直就知道你家富有,所以做这不好的事情。现在你不怪罪我,我还有其他什么要求呢。〞说完,声音哽咽!老翁说“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于你做坏事,这是我的过错!现在酒菜还温着,你吃饱他,我在送你三十金子,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别人不会宽恕你,而且这样对老母也不孝顺〞他吃完了,〔老翁〕给了他三十的银子,并把食物包起来让他带走,送到墙下,说:“回去给你母亲!你仍旧从这出去,不要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你也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其他的人。〞练习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粗的词。〔1〕即止不进〔停下〕〔2〕素谂翁家富有〔平时,一向〕〔3〕食已,乃予银〔吃〕〔4〕归遗尔母〔给〕2.对以下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A.其人乃下〔其他〕〔这个人〕B.翁视之,邻人也〔指代邻人〕C.当以三十金畀汝〔送给〕D.食已,乃予银〔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不要让我的家人指导这件事,我也始终不会告诉别人。〕4.从文中看,某翁是一个怎样的人?宽容、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曾子杀猪选自《韩非子》,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反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⑥。"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⑦。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⑨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⑾。注释①市:集市。②女还:你回去吧。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为你杀猪。顾反:我从街上回来。反,通“返〞,返回。彘:读"zhì〞,意为猪。④〔曾子欲捕彘杀〕之:代词,指猪。⑤妻适市反:妻子刚从集市回来。适:恰巧。⑥特与婴儿戏耳: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特,不过,只是。耳,同“尔〞,罢了。⑦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⑧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子:你,对对方的称呼。⑨而:那么;就。⑩成教:教育有效果。⑾逐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练习:1.“曾子之妻之市〞里的俩“之〞什么意思。〔的、前往去〕2.“妻止之曰〞里的“止〞什么意思?〔阻止〕3.解释文中加粗的文言词。〔1〕其子随之而泣〔她代曾子之妻〕
〔2〕妻适市来〔市场〕女还〔孩子〕
〔3〕曾子欲捕彘杀之〔捉〕婴儿非与戏也〔开玩笑〕〔4〕是教子欺也〔孩子〕4.翻译以下句子。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5.“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什么意思?〔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你现在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骗人呀〕6..这那么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参考故事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跟着她。他的母亲〔骗他〕说:“你回去,等一会〔娘〕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一边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一边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像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快乐了。黄昏,孩子远远地看见了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作两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我都快要馋死了。〞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杀猪呢?〞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径直奔向猪圈。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曾子毫不思索地答复:“杀猪〞。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容许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容许了就应该做到。〞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那么。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老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晋平公炳烛而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⑿?〞平公曰:“善哉!〞【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3〕欲:想要。〔4〕已:副词,已经。暮:晚。〔5〕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学习〕。炳,<动词>点燃。乎:呢。〔6〕安有:哪有。安:怎么。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开玩笑。〔7〕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8〕好:喜欢,喜好。〔9〕阳:阳光。〔10〕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1〕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2〕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摸黑走路。孰与:比哪个〔13〕善哉:说得好啊。善:好,对。〔14〕安敢:怎敢。【翻译】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答复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答复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辉;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学奕选自《孟子.告子上》
奕秋①,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②一专心致志③,惟奕秋之为听④;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⑥,虽与之学,弗假设之矣。为⑦是其智弗假设与?曰:非然也。
注释:
①奕秋:奕,下棋;秋,人名。②其:其中。③致志:用尽心思。致,极、尽。④只听奕秋的话。⑤鸿鹄:天鹅。⑥援:引。缴〔zhuó〕:带有丝绳的箭。⑦为:同“谓〞,“说〞的意思。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要想学好一样本领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是明摆着的道理。多言何益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时也.〞作者简介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注释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2.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3.益:好处。4.蛙蝇:蛙。黾〔měng〕、蛙的一种。〔可以理解为蛙和黾〕5.恒:常常。6.观:看,看到。7.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恒,常常。鸣,啼叫。在黎明按时啼叫。8.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9.以时而鸣:按时鸣叫。10.〔pǐ〕:同“敝〞,困、疲劳。11.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12.日夜:没日没夜。13.然而:即使这样,但。14.不:通“不〞,没有译文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日日夜夜常常鸣叫,叫得口干,舌头都要破烂了,然而却没有用。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人都被叫醒了,按时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中心思想道理:唯其言之时也。中心: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切合时机,抓住关键,一语道破。启示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习题和答案〔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C〕A日夜恒鸣〔常常〕B然而不听〔虽然这样,却〕C多言有益乎〔利益〕D以时而鸣:按〔时〕〔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①日夜恒鸣〔常常〕②然而不听〔虽然这样,却〕③以时而鸣:按〔时〕〔3〕翻译下面句子。唯其言之时也。译: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4〕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那么寓言的思想意义。1.说话要说到点子上。2.说话要看准时机。〔5〕阅读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是:要适时而言,否那么便是废话。〔6〕成语“口假设悬河〞中的“悬〞,解释为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话滔滔不绝,像河水倾泻下来一样,形容能言善辩。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假设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可:值得。者:花。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予〔yú〕:我。染:沾染。濯〔zhuó〕:洗涤。妖:妖艳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直:挺立。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遥远,空间距离大,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益:更,更加。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近:靠近,走近〔形容词〕。可:只能。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谓:认为。鲜(xiǎn):少。闻:听说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慨词,相当于现在的"啊"。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异义词〔亭亭净植〕植:古义:立今义:种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适宜,应当。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穿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欣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慨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特点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题解“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赏析“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孔子论水原文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注释①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②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③予:给予。④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⑥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⑦让:辞目,引申为申辩。⑧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⑨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10)必东:一定东流入海。[1](*)比:接近,靠近。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接近自然之德〕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断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那么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决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因为这无疑是在照顾自身啊!)〞管仲隰朋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翻译】: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练习】: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伐:攻打〔2〕反:通“返〞,返回〔3〕师:学习〔或:向……学习〕〔4〕过:错误,过失3.说出下面句子的大概意思。〔1〕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4.从本文中概括出一个成语:(老马识途)。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假设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假设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选自《列子·黄帝》注释
1.狙〔jū〕公:养猴子的老人。。2.解:了解,理解,懂得,明白。
3.狙:猕猴4.意:心意。5.得:懂得。6.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7.损:减少。8.口:家口,口粮。9.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
10.欲:欲望11.俄而:一会儿,不久。12.匮:缺乏。
13.限:限制。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瞒哄。17.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18.与:给。19.假设: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20.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21.朝:早上。22.足:够,足够。23.众:所有的。24.皆:都。
25.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6.伏而喜:都很快乐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译文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老头。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快乐。
【演练】
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损其家口,充狙之欲〔减少〕B.俄而匮焉,将限其食〔缺乏〕
C.先诳之曰〔欺骗〕D.与假设芧,朝四而暮三〔和,同,介词〕
2、以下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爱狙,养之成群B.能解狙之意
C.先诳之D.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
3.指出以下句子中的“其〞指代的内容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4、翻译句子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5.解释成语的本义和今义
朝三暮四
6.这那么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匡衡勤学而无烛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注释】
1逮:到,及。2穿壁:在墙上打洞。3以:用。
4邑人:同县的人。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7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8偿:报酬。9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0愿:希望。11得:得到。12资给:资助给。13偿:报酬。
14书:读书。15遂:于是就。16大学:大学问家。17如是:如此。
18匡衡:西汉经学家。19文不识:人名。20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21乃:于是。22穿:凿。23与:给。24愿:希望。
【翻译】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刚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快乐。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闵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启示: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领,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似〔有德行。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似有志向......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1.孔子通过自己对水的感悟来启发弟子〔如何做人〕。
2.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似善施教化,〕。请你补充水的另一个特点〔水满那么溢,它好似懂得知足常乐,不能贪得无厌;〕。
3.从孔子巧借河水教育弟子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等到〕2.国人道之〔说、讲〕3.不假设无闻也〔不如〕二、辨析以下“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得到、获得〕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找到〕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能够〕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答复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薛谭学讴〔1〕原文薛谭学讴(ōu)于秦青〔2〕,未穷〔3〕青之技〔5〕,自谓〔4〕尽之,遂〔6〕辞〔7〕归〔8〕。秦青弗〔9〕止〔10〕,饯〔11〕于郊〔12〕衢〔13〕,抚〔14〕节〔15〕悲〔16〕歌,声振〔17〕林木,响遏〔18〕行云。薛谭乃谢〔19〕求反〔20〕,终身不敢言归〔21〕。〔本文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战国列御寇〔别名列子〕编撰。〕注释〔1〕①讴<动>唱歌②<名>歌曲〔2〕秦青:秦国著名歌唱家〔3〕穷:用尽,用完。〔4〕谓:以为、认为。〔5〕技:本领〔6〕遂:于是〔7〕辞:告辞;〔8〕归:回去〔9〕弗:没有〔10〕止:阻止〔11〕饯:用酒食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12〕郊:在城外大道旁〔13〕衢: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14〕抚:轻轻的拍〔15〕节:节拍〔16〕悲:悲壮的〔17〕振:振动〔18〕遏〔è〕:阻止。〔19〕谢:抱歉。〔2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21〕归:回家。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抱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启示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阅读训练:1.解释以下斜体词在文中的意思。秦青弗止。〔不,没有〕②响遏行云〔阻止〕2.对以下各句中斜体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饯于郊衢③未穷秦之技④自谓尽之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3.翻译:薛谭乃谢求反。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抱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知识是无穷尽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或〔学习必须谦虚,不可浅尝辄止〕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是他那知错就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呼?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1少时:小时候2诵:背诵,背书。3方织:正在织布。方,正。4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5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6宣:遗忘,忘记。7何为:即“为何〞,为什么。8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9引:拿来,拿起。10以:作为11戒:告诫12自是之后:从此之后13之:指代孟子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间停顿了?〞孟子答复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说:“这匹织布割断了,还能够再接上去吗!〞以此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练习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①孟子辍然中止(突然停止的样子)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停止)③其母引刀裂其织(拿)④以此戒之(警告)2、以下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D)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乎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注解】
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凌,欺侮;忽轻视。3同列:同辈。4疾之:怨恨他。5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怨恨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练习:解释字词.人疾之如仇敌中的"疾":〔痛恨〕恶之如鸱枭的"恶":〔厌恶〕2.翻译以下句子: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不尊敬长辈,轻慢同辈〕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像这样学习反倒损害了自己的修为修养的人,还不如不学无术得好。〕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等到〕2.国人道之〔说、讲〕3.不假设无闻也〔不如〕二、辨析以下“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得到、获得〕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找到〕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能够〕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紫铜螺纹电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甲硫酸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淋浴座椅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木制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推骑小轿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吸污口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双盆落地直饮水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ABS再生造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真空蒸汽引射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锆铁红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骨科的疼痛管理
-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 中国银行招聘笔试真题「英语」
- 江苏省2023年对口单招英语试卷及答案
- GB/T 35506-2017三氟乙酸乙酯(ETFA)
- GB/T 25784-2010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填写规范(特种设备安全法)参考范本
- 《长方形的面积》-完整版课件
- 五年级上册英语Module6Unit1Youcanplaybasketballwell外研社课件
- 工业企业现场监测工况核查表
- 沉淀池及排水沟清理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