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通用9篇_第1页
单元教学设计通用9篇_第2页
单元教学设计通用9篇_第3页
单元教学设计通用9篇_第4页
单元教学设计通用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通用9篇

单元教学设计篇1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把握了如何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时在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并能简洁的表达作图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阅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阅历,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洁应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根据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洁应用。

2、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

3、能够通过尺规设计并绘制简洁的图案。

4、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阅历,培育动手能力和规律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分析

1、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

(1)怎样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练习:已知线段a,b,c,作一条线段m,使得m=a+b—c

活动目的: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用尺规作线段,既达到了复习巩固,反馈落实的目的,同时娴熟尺规的使用,积累活动阅历,也为后面学习用尺规作角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情境引入,探究发现

活动内容:如图2

单元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详细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爱好。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熟悉。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假如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沟通。

30×5%=30×=(万元)

4、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张老师二月份工资收入是65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张老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黄老师上个月工资收入是82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黄老师税后收入是多少元?

(4)李工程师得到一笔劳务8000元的酬劳,按规定,扣除1000元免征额后,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5、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8题。

单元教学设计篇3本次培训很有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有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详细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奇好玩,着力培育学员们的合作意识。

特殊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好玩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把握了信息资源的猎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把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熟悉,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公公平,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乐观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忱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假如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单元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详细情境,探究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熟悉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育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打算: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爱好,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学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好玩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熟悉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冲突

现在我们来一组好玩的做题竞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44÷41÷3÷11÷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老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假如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老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专心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洁,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推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熟悉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熟悉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挨次排列

3.推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熟悉。我就采纳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熟悉。通过竞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竞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爱好。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加,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沟通,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观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讨论问题,猎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育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好。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进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把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准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单元教学设计篇5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

有的学生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熟悉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熟悉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熟悉钟面。

师:要熟悉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相互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小组观察沟通,老师巡视。

b.分组汇报谈论结果,小组间相互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熟悉几分。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课件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b.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c.小组沟通后,汇报进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方法记住。)

d.课件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熟悉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显示。)

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1时=60分。

4.老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熟悉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

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沟通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12时10分的?

a.小组沟通,老师巡视。

b.介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时10分。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c.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几时几分吗?(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后,老师问: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了吗?

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老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的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打算好。(课件显示。)

我上午8时15分上第一节课,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时55分下班。

同位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位相互检查。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日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手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反思: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培育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单元教学设计篇6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阅历,学生自主熟悉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打算

(老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打算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日,我们就共同来熟悉这个新伴侣。(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熟悉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究,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假如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正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劝说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知同桌的小伴侣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假如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究。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熟悉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正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正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竞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果吗?从这张成果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老师报时)

师:信任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单元教学设计篇7一、生活质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有关的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点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表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课件显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同学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

有的学生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熟悉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熟悉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熟悉钟面。

师:要熟悉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相互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小组观察沟通,老师巡视。

b.分组汇报谈论结果,小组间相互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熟悉几分。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课件演示1分。)

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5分。)

b.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

c.小组沟通后,汇报进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学生想方法记住。)

d.课件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熟悉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显示。)

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个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1时=60分。

4.老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熟悉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了。

5.学习读时间

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沟通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12时10分的?

a.小组沟通,老师巡视。

b.介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分针指着2就是10分,所以是12时10分。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c.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几时几分吗?(课件显示。)

学生回答后,老师问: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了吗?

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老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的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线。

3.拨表练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打算好。(课件显示。)

我上午8时15分上第一节课,11∶20下班。下午2∶10上班,4时55分下班。

同位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

拨完一个就集体订正,或同位相互检查。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日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师: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手表。)

回家后,把你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好吗?

反思: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培育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单元教学设计篇8教学内容:

教材p52例和“做一做”,p53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转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练习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课。

教学p52例3。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15÷5=3(组)

2、假如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假如是17盆呢?

假如是18盆呢?

假如是24盆呢?

假如是25盆呢?

板书:(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巩固新知。(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14÷7=[]b、14÷2=[]

15÷7=[]……[]14÷3=[]……[]

16÷7=[]……[]14÷4=[]……[]

17÷7=[]……[]14÷5=[]……[]

18÷7=[]……[]14÷6=[]……[]

19÷7=[]……[]14÷7=[]

20÷7=[]……[]14÷8=[]……[]

21÷7=[]14÷9=[]……[]

22÷7=[]……[]

23÷7=[]……[]

24÷7=[]……[]

25÷7=[]……[]

26÷7=[]……[]

27÷7=[]……[]

28÷7=[]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转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推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留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独立完成)

教本p53第4题,用竖式计算。(留意书写格式)

六、下课。

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设计篇9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含义

2.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洁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洁的计算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旧知铺垫

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

(l)真空(无其它介质)(2)点电荷(其间距r带电体尺寸L)——非接触力。

2、列举:

(l)磁体间——磁力(2)质点间一一万有引力。

经类比、推理,得: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荷四周产生电场,电场反过来又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施加力的作用)

引出电场、电场力两个概念。本节课,我们主要讨论电场问题,以及为描述电场而要引入的另一个崭新的物理量——电场强度。

(二)新课教学

1.电场

(l)电场基本性质:

电场客观存在于任何电荷四周,正是电荷四周存在的这个电场才对引入的其它电荷施加力的作用。

(2)电场基本属性:

电场源于物质(电荷),又对物质(电荷)施力。再根据“力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客观真观,毫无疑问,电场是一种物质。

(3)电场基本特征:

非实体、特殊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人体各种感官均无直接感觉)。

电场是一种由非实体粒子所组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物质。

自然界中的物质仅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一种是以固、液、气等一般形态存在的实体物质而另一种,就是以特殊形态存在的非实体物质——场物质。

(4)电场的检验方法(由类比法推理而得):

无论物质处于什么形态,我们都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去感知它的存在,只是感知方式或使用工具不同而已,例如:

①生物学中动植物的体系胞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利用其放大作用)来观察。

②化学中的某些气体可以通过人体的感官来感知(氯气——色觉,氨气——嗅觉)

③生活中电视塔放射的电磁波可以通过电视接收机(转换为音像信号)来感知。

④物理学中磁体四周的磁场可以通过放入其中的小磁针来检验(磁场对场内小磁针有力作用——磁场的力性)。

⑤物理学中电荷四周的电场可以通过放入其中的检验电荷来检验(电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