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1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3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4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字运用Ⅱ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有一条著名的梧桐道。道路两侧的梧桐①,有双手合抱粗。每到秋天,金黄的树叶簌簌飘落,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这些大树并非本就根植于此。它们是67年前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时从南方运来,再由交大人一棵棵亲手种下的。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它们默默见证了交大西迁这段②的历史。时间回到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新中国工业建设③。这一年4月,出于工业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交通大学西迁西安的决定。一呼而百者应。1956年,数千名交大师生员工与家属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坐上了西行的列车,从繁华的大上海奔赴艰苦的大西北,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西部的开发建设。67年来,西迁人付出了什么,又收获了哪些?一代代西迁人筚路蓝缕,在麦田上建立起科教重地;一代代西迁人薪火相传,为西部经济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代代西迁人无私奉献,铸就了“西迁精神”。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下列句子中的“过去”和文中加点的“过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给人家干活,端着人家的碗,只要过去就过去了。(柳青《创业史》)B.他过去了!很惨!日本兵完全用刺刀弄死的。(萧军《八月的乡村》)C.侯先生过去是这家地主的账房。(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D.嬉游的童年过去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说到生物分类,大家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植物或动物。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类群,一度让分类学家颇为“头疼”,那就是藻类。藻类通常是指一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多数可进行光合作用,用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的生物。藻类主要生活在水中,①。高山雪地、荒漠沙土、裸露的岩石上,都有藻类生长。藻类在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地球刚形成时,大气中缺乏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如今的10~100倍。在相当长时间内,蓝藻是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疯狂在地球上繁殖。它们消耗二氧化碳,②。大气中的氧气逐渐积累,在紫外线作用下,一部分氧气可转变为臭氧。因此,大气层上空才会出现臭氧层,保护其他生命不被紫外线伤害,从而为地球上的需氧生物、真核生物的演化包括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此外,③。据估算,藻类(包括大型海藻和微藻)每年可固碳约9.5乘以10的10次方吨,占全球净光合作用产量的47.5%。20.下列句子中的“可”和文中加点的“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从北京到天津,坐高铁半小时可达。B.虽然立春,可天气还很冷。C.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D.他待人可好了,谁都喜欢他。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①“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②乡土文化蔚然成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散落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农业遗迹等。据统计,目前我国15个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居世界第一,③形成了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和非遗保护体系。依托这些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创造了世界上独有的文明奇迹。④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也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也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轰轰烈烈,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⑤传统村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圣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去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具有深厚底蕴、充满地域特色的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⑥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胸有成竹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雨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2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标点、成语和关联词的分析及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句中引号与《拿来主义》中(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的引号作用不同,前者表引用,后者表强调。B.②句中加点成语“蔚然成风”使用不正确,可改为“源远流长”;⑤句中加点成语“趋之若鹜”使用正确,无需修改。C.③句中三个顿号使用正确,无需修改;⑥句中三个逗号使用正确,无需修改。D.④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是……,也是……,也是……”可修改为“既是……,又是……,更是……”,更符合逻辑关系。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中国是茶的故乡,①。中国人利用并发现茶,据说始自于神农时代,至少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品茶之风仍然盛行。汉族还有以茶代礼、以茶会友的习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中国的茶文化尤为注重泡茶和敬茶的礼仪。当客人来访,可在征求客人意见后选用合适的茶叶和最佳的茶具待客,泡茶前要认真清洗茶具。以茶敬客时,要注意茶叶的适当拼配。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要注意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随喝随添,使茶水水温适宜,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一杯茶水,凝聚了②。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并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因而,中国人热衷于茶艺,不仅是喜爱茶的味道,③。20.下列句子中的“风”与文中画横线处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一书具有独特的乡土风。B.魏王用李悝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C.中央号召向杜富国同志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D.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①,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②,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③,我国不妨先行一步。21.文中画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几次到成都,总不免要去杜甫草堂。第一次是自己想去,①。我对杜甫草堂有些失望。我希望能看到一点遗迹。既名草堂,②。我知道唐代的草堂是不可能保存到今天的,但是以意为之,得其仿佛,重盖几间,总还是可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茅屋在哪里呢?没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概在一个什么环境里?杜甫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都无从想象。现在是一群相当高大轩敞,颇为阔气的建筑。我觉得草堂最好按照杜诗所描绘的样子改建。可以补种杜诗屡次提到的四松、桤木。待客的器皿也可用大邑青瓷——我想现在都还能买到吧。纪念馆里有不少时贤字画。③。字宜选用唐人写经、褚遂良、薛稷、欧阳询、怀素诸人体。现在挂的,画多是大红大绿的大写意,字多剑拔弩张的将军体,与杜甫、与草堂都不谐调。现在那里实际上是一个供人游览的公园。有人一边走,一边提了一架录音机,放邓丽君的流行歌曲。我仿佛看见杜甫躲在竹丛里苦笑。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先后出现“我希望”“我觉得”“我仿佛看见”等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语言文字运用Ⅱ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有一条著名的梧桐道。道路两侧的梧桐①,有双手合抱粗。每到秋天,金黄的树叶簌簌飘落,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这些大树并非本就根植于此。它们是67年前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时从南方运来,再由交大人一棵棵亲手种下的。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它们默默见证了交大西迁这段②的历史。时间回到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新中国工业建设③。这一年4月,出于工业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交通大学西迁西安的决定。一呼而百者应。1956年,数千名交大师生员工与家属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坐上了西行的列车,从繁华的大上海奔赴艰苦的大西北,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西部的开发建设。67年来,西迁人付出了什么,又收获了哪些?一代代西迁人筚路蓝缕,在麦田上建立起科教重地;一代代西迁人薪火相传,为西部经济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代代西迁人无私奉献,铸就了“西迁精神”。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下列句子中的“过去”和文中加点的“过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给人家干活,端着人家的碗,只要过去就过去了。(柳青《创业史》)B.他过去了!很惨!日本兵完全用刺刀弄死的。(萧军《八月的乡村》)C.侯先生过去是这家地主的账房。(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D.嬉游的童年过去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0.①枝繁叶茂(高耸入云、高峻挺拔)②波澜壮阔③方兴未艾(每空1分)21.D(A项的“过去”指应付、对付。B项的“过去”指死亡。C项的“过去”指现在以前的时期,从前。D项和文中加点的“过去”表示某个时间或某种状态已经消逝。)22.①三个“一代代”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西迁人艰苦创业取得的成就:建立基地、促进经济、铸就精神。②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示了西迁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饱含着对西迁人的赞美。(每点2分)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说到生物分类,大家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植物或动物。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类群,一度让分类学家颇为“头疼”,那就是藻类。藻类通常是指一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多数可进行光合作用,用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的生物。藻类主要生活在水中,①。高山雪地、荒漠沙土、裸露的岩石上,都有藻类生长。藻类在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蓝藻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地球刚形成时,大气中缺乏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如今的10~100倍。在相当长时间内,蓝藻是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疯狂在地球上繁殖。它们消耗二氧化碳,②。大气中的氧气逐渐积累,在紫外线作用下,一部分氧气可转变为臭氧。因此,大气层上空才会出现臭氧层,保护其他生命不被紫外线伤害,从而为地球上的需氧生物、真核生物的演化包括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此外,③。据估算,藻类(包括大型海藻和微藻)每年可固碳约9.5乘以10的10次方吨,占全球净光合作用产量的47.5%。20.下列句子中的“可”和文中加点的“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从北京到天津,坐高铁半小时可达。B.虽然立春,可天气还很冷。C.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D.他待人可好了,谁都喜欢他。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0.A(A项与文中加点的“可”都是助动词,表示“可能、能够”;B项,副词,表示转折;C项,副词,表示反问语气;D项,副词,表示强调)21.在相当长时间内,蓝藻作为唯一的利用大气中丰富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在地球上疯狂繁殖。(每处2分,“是”应删除,句式杂糅,“疯狂”语序不当)22.①其他环境中也能见到它们②制造氧气③藻类还有固碳的作用(每处2分)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①“掌灯清影立,开卷暗香流”,在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情结》等作品时,很多人都会产生此种感触,并极其自然地想说说乡土文化。②乡土文化蔚然成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散落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农业遗迹等。据统计,目前我国15个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居世界第一,③形成了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和非遗保护体系。依托这些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创造了世界上独有的文明奇迹。④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也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也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轰轰烈烈,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⑤传统村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圣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去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具有深厚底蕴、充满地域特色的一批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⑥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胸有成竹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雨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2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标点、成语和关联词的分析及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句中引号与《拿来主义》中(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的引号作用不同,前者表引用,后者表强调。B.②句中加点成语“蔚然成风”使用不正确,可改为“源远流长”;⑤句中加点成语“趋之若鹜”使用正确,无需修改。C.③句中三个顿号使用正确,无需修改;⑥句中三个逗号使用正确,无需修改。D.④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是……,也是……,也是……”可修改为“既是……,又是……,更是……”,更符合逻辑关系。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D(A项“后者表强调”错误,应该表反讽;B项⑤句中成语“趋之若鹜”感情色彩不当,可改为“心驰神往”;C项⑥句中前两个逗号使用不正确,应改为顿号。)22.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具有深厚底蕴、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三处语病:搭配不当、成分赘余和语序不当,改对一处1分,两处2分,三处4分)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中国是茶的故乡,①。中国人利用并发现茶,据说始自于神农时代,至少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品茶之风仍然盛行。汉族还有以茶代礼、以茶会友的习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中国的茶文化尤为注重泡茶和敬茶的礼仪。当客人来访,可在征求客人意见后选用合适的茶叶和最佳的茶具待客,泡茶前要认真清洗茶具。以茶敬客时,要注意茶叶的适当拼配。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要注意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随喝随添,使茶水水温适宜,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一杯茶水,凝聚了②。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并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因而,中国人热衷于茶艺,不仅是喜爱茶的味道,③。20.下列句子中的“风”与文中画横线处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一书具有独特的乡土风。B.魏王用李悝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C.中央号召向杜富国同志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D.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文中画线句的“风”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A.“风”是指与作家作品的风格。B.“风”意思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C.“风”是指消息,传闻。D.“风”是自然现象。21.①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国茶文化的待客之道

③更是享受饮茶过程中的乐趣(每句2分)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依据“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可知前文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意思,故可填写“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第②处,依据结构安排可知首尾句属于观点或总结句,首尾照应,是总分总的关系,结尾空处应该与首句“中国的茶文化尤为注重泡茶和敬茶的礼仪”内容相近,再结合分说部分,强调要征求客人意见、认真准备茶叶和茶具,以及注意事项,可知结尾应该总结,“泡茶与敬茶的礼仪文化”或“待客之道”,故可填写“中国茶文化的待客之道”。第③处,依据“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以及后文关于饮茶过程乐趣的具体展开可知,不仅喜爱茶,更是把饮茶的过程当作文化和乐趣来对待,故可填写“更是享受饮茶过程中的乐趣”。22.①“利用并发现”改为“发现并利用”;②“始自于”改为“始于”或“始自”;

③“至少也有4700多年了”改为“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或“至少说也有4700年了”。(每处1分,改对三处即得4分)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语序不当造成表达不合逻辑,“利用”“发现”之间有承接、递进关系,应该先“发现”后“利用”;②成分赘余,“始自于”中“自”与“于”重复,保留一个即可;③不合逻辑,“至少也有4700多年了”中“至少”和“多”重复,去掉一个。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①,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②,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是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