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新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来仪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基本含义: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结构——从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社会形态——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国家这些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由于各种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社会转型时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高发期。
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
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市场经济用“无形的手”在拆除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各种壁垒,按照自身内在的法则——法制原则、竞争原则、优胜劣汰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在“破”与“立”之间原有的各种利益格局和公共资源在被进行重新分配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所有社会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包括民族的群体利益与其成员的个人利益,产生多种矛盾和问题就会成为常态。伴随整个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当这些社会因素与民族性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民族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主要内容:
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及其内涵
二、我国民族的基本特点
三、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四、当前我国民族政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
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
及其内涵
民族概念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一)目前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民族概念我国民族概念的主要来源:中国历史上对”民族”的认识西方国家对”民族”的认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民族的认识1、中国古代的“族”类概念先秦时期对“狄”“戎”“蛮”“夷”的划分:《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吕氏春秋。为欲》:“其衣服冠带、公室居处、舟车器械、声色滋味皆异”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夷狄非我族者也”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秀才,翻译家,游历西方,著名报人,著《漫游随录·扶桑游记》。“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物产丰富……”,可能是汉语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但仍属泛指,没有与某一个具体族群相联系。2、西方国家对”民族”有不同的认识
瑞士--德国布伦奇里(1852年)
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的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英文语境中与民族有关且常用的几个词:NationNationalityRaceethnicgroup
1903年梁启超翻译西方著作对民族的定义:“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的特质有八――①其始也同属一地;②其始也同一血统;③同其肢体形状;④同其语言;⑤同其文字;⑥同其宗教;⑦同其风俗;⑧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孙中山对“民族”的理解:“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孙中山还曾经提出过“五族共和”的主张。3、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的引进
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913年《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该民族定义在20世纪20年代末翻译介绍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着这个民族定义。直至2005年,中国对于民族定义进行了重构。
“民族”一词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术界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
我国学术界集中讨论民族概念有:50年代中期史学界和民族理论界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60年代早期有关民族概念译法的讨论;70年代牙含章和扬昆两位前辈为民族一词辩义形成对阵;8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研讨会、专题论坛等方式对民族概念的探讨,推动了学术交流与思想交锋,引发了对我国及苏联民族工作实践的回顾与理论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研究与过去不同的是:在对民族概念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既有对中文与外文对译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的探讨、又有对摆脱概念不清之困境的具体设计,还引进了一些新概念、新方法。同时,“民族”概念的理论讨论还涉及到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领域。学术交锋民族识别范文澜格·
叶菲莫夫刘克甫海外归来的学者多学科斯大林的部族论族群论国族论民族汉语拼音中华民族对我国民族概念争论的评价“民族概念在中国牵动的范围之大,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抗日战争以前的中西文化论战和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可与之相比。”
(二)我国的“民族”概念及其内涵
中华民族——政治民族56种民族——文化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渊源有共同的生产方式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精神文化有共同的风俗习惯有共同的心理认同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1”模式(三)“民族”是我国的一种制度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规定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国家政策的规定(社会习惯)二、我国各民族的基本特点(一)民族种类多(二)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三)各民族人口数量悬殊(四)少数民族分布广(五)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大(六)
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
(一)我国民族种类多
苗族哈尼族维吾尔族朝鲜族高山族汉族
彝族德昂族回族满族土家族
纳西族珞巴族土族蒙古族黎族
佤族藏族塔吉克族达斡尔族瑶族
傣族怒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仫佬族阿昌族基诺族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毛难族
普米族崩龙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畲族
布依族羌族塔塔尔族赫哲族壮族独龙族基诺族保安族京族景颇族侗族撒拉族
德昂族门巴族乌孜别克族
仡佬族水族东乡族
白族裕固族
民族种类多意味着什么?民族构成多样化是基本国情之一民族问题难以避免民族研究有明确的对象民族工作应运而生……(二)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三)各民族人口数量悬殊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区、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总人口的8.49%。
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快人口上千万的少数民族:4个(壮满回维)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14个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少数民族18个
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少数民族13个
人口在一万以下的少数民族6个(2010年)该特点意味着什么?
“少数民族”是一个相对概念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必须得到保障……(四)少数民族分布-----广特点: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插花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我国陆地边境线2.1万多公里长,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占1.8万多公里;沿我国边境线分布着我国9个省、自治区的135个县、旗、市、市辖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07个;有30多个民族跨边境居住.二、中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城市全国600多座城市都是多民族构成的城市.1982年民族种类和数量(万)2010年民族种类和数量(万)北京市5432.235658.6上海市396.5327.5武汉市332.4568.8成都市5612.6广州市422.35663深圳市130.0372565.21成都市的多民族化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成都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来源,几乎含盖了国内所有省区。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已达12.6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9%,较第五次人口普查增长5.97万人。其中,人口上万的少数民族有藏、回、彝、羌共四个民族;人口上千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满、苗、蒙古、壮、白等六个民族。此外据相关部门粗略估算,成都市大约还有三十余万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及全年近400万人次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青藏铁路开通以后,来自新疆且长住下来的维吾尔族就从1980年的14人增加到2010年大约1800人左右。2009年新疆来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数为2133,其中维吾尔族630人,其他民族1503人。来自东北的朝鲜族也已近千人。该特点意味着什么?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意义更加突出民族工作的范围在扩大、工作对象在增加……(五)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大
目前我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
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国面积的64%该特点说明什么?资源相对丰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对我国意义重大;……(六)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边疆山地沿海同一民族内部各部分的发展也不平衡农村内地平原内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带有共性的现象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市场化程度比较低部分地区在当前我国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中地位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历史基础不同新中国建立之初各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类型、社会制度等都不同,是一部“活的社会化石”自然条件的差异:高原、山地、丘陵、森林、江河湖泊、草原……社会条件的差异人文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该特点又意味着什么?多样性复杂性艰巨性……三、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十二条”(2005年)(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门学问往往和一个关键性的术语有关,它能帮助研究者重新组合材料,发现新大陆。同时还能够启发人们反省过去视角的遗漏”。(兰比尔·沃拉著廖七一周裕波靳海林译《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我国学术界的“民族”概念之争有属于中国自身固有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一是中国的民族研究需要与国际社会对话,民族概念缺乏共同认可的学术表达而产生的问题突出。二是前人著述中“民族”概念不统一,甚至存在词义上的混淆,是学科建设的需要。三是对“民族”基础上延伸的相关概念也呈现“纷争”,促使学术界展开相关讨论。四是是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五是多个学科学者的参与,不同观点的表达和交锋激发了许多学者的研究热情。
“民族”概念重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探索。
我国“民族”概念的重构,第一次拥有了自己在此领域的话语权。
经历了曲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的总结和提炼过程,依次呈现出“引进一模仿一逐渐本土化”的渐进顺序,在方法上则具体表现为继承、借鉴、创新的中国化发展过程。“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选择、坚守;“借鉴”是有选择性的选择;“创新”需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进行提炼、加工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概括。民族概念中国化阐释的意义民族概念中国化阐释的意义
民族概念的中国化阐释表达的是一种自觉的主体立场:其一,民族概念的中国化阐释,标志着我国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民族概念基础上,已经进入了对民族理论体系的中国属性和实践范畴的思考。其二,民族概念的中国化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在世界的视野中表达了自己鲜明的主体性立场。重构的民族概念丰富、提升了对民族现象的认识,也拓展了研究范围。仍然没有完结的讨论任何一个反映观察对象特定内涵的概念总是立足于某种特定的视野,而一种新视野、新内涵的确立必然带来相关问题的更新。尽管民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这个过程却包含着一个重要的道理:历史在无限延续,人的认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却是有限的,特定阶段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不具有至上的意义。对于身处发展中的我们而言:“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
民族理论与政策“十二条”的内容(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有久远。(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民族理论与政策“十二条”的内容(四)民族问题既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目前在国际社会民族问题表现出政治化、国际化、暴力化倾向。民族理论与政策“十二条”的内容(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够逐步解决。(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民族理论与政策“十二条”的内容(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民族理论与政策“十二条”的内容(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理论与政策“十二条”的内容(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十二)人才资源开发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庞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党的“十八大”对民族及民族政策的基本态度要“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四、当前我国民族政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一)我国民族政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民族政策属于社会的公共政策范畴。民族政策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协调民族关系、实施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在我国“民族政策”专指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政策原则(宏观政策)
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思路
民族政策可以具体分为两类
政策措施(微观政策)
是党和国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一些
具体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我国民族政策的宏观框架从宏观角度看主要内容: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对少数民族代表性人物的统一战线政策……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特点:以民族平等为基本原则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政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三)个案分析:对我国当前民族政策的反思——围绕“第二代民族政策”产生的学术争论该学术争论缘由一:胡鞍钢胡联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发表“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主要观点:
认为2010年先后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针和要求,是我国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开始向第二代转型的标志,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家园、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认为民族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统一、人民团结、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需要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潮流,善于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并吸取其失败教训,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政策转型,即在政治(平等对待)、经济(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推进各族公民混居杂居)。文化(用社会主义思想对每个民族进行文化改造,强制推行普通话)等各方面促进国内各民族交融一体,不断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认同,切实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指导思想是效仿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模式,不赞同任何一个族群生活在一块属于自己的历史疆域内(非大拼盘)。
“对当前民族领域问题的几点思考”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12-02-13文章认为:我国民族、宗教工作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存在一些问题。有一类问题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深刻变化引起的,总体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教育、管理、引导问题。还有一类是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富强的中国崛起于当今世界,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实行渗透和颠覆,这类矛盾属于敌我矛盾,是要针锋相对开展斗争的问题1、经济支持要更多强调对贫困地区、对生活在那里的所有民族群众的支持,而不是过分强调对特定民族的支持。以地域因素为主要着眼点,2、在关于民族意识和民族发展趋势问题方面:我们有的教育和行政措施有意无意弱化了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不要一提分裂主义分子就以为只是少数民族的事。海外动乱分子、“法轮功”、“台独”分子,大多不是汉族人吗?也不要一提防止狭隘民族意识就以为只是少数民族的事,汉族作为人口最多的民族,尤其要防止大民族主义。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动基础上的融合,应该是允许的。融合、交融不是“汉化”,而是各民族的优点、长处为大家共有共享,各民族的一致性增强。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交融作为民族工作的基本取向。倾向于将来居民身份证中取消“民族”一栏,不再增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搞“民族自治市”,推行各民族学生混校。3、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方面:各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主要应保障这部分群众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要再刻意把他们从社会人群中区别出来,突出其民族身份,给予超市民待遇。要把他们的社会活动引入到城市现有的社团、社区中来,防止形成体制外的什么“民族村”、“民族社区”、“民族团体”。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民族政策进行了诸多充满争议的研究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反思民族研究:理论与实践(上)(中)(下)[N].中国民族报.2007-3;从文化角度对待中国民族问题.领导者.2008(6)(总第28期):朱伦.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4)……
反驳方的主要观点: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消亡时期。”
尊重民族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依靠行政手段人为地实现“民族融合”和消灭民族差别是荒谬的;不顾历史发展的规律,人为地扩大民族差别,阻碍民族之间的相互吸收和团结合作,也是违背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趋势的。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竹种植协议书
- 猪粪消纳协议书
- 签下分手协议书
- 彩票站聘任店员协议书
- 逃离离婚协议书
- 罐车合伙协议书
- 纸上夫妻协议书
- 电梯工程协议书
- 化工煤买卖合同协议书
- 小语种课程转让协议书
- 2024年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2030中国装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PHM)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分析研究报告
- 信息安全基础试题及答案
- 肛瘘护理查房
- T-PPAC 701-2021 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
- 经络腧穴学试题库与参考答案
- 2025年保健按摩师(高级)资格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4-2025人教七上数学26第3章代数式小结与复习【教案】
- 评估与反馈机制在教研中的重要性
- 供应商廉洁态发言材料
- 字节跳动经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