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泸县重点中学高2023级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都市文化改变了诗人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促进了诗人现代审美经验的形成,他们在器物层与人性层两个向度上,将城市进行主题化或实体化的诗学处理,以探寻现代都市“人”的概念和精神。作为诗歌文本的主要策源地、传播地以及文人经验的发生地,都市文化对参与构建新诗语体特征的要素——意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某些经验层面上和现代诗歌内质的“美感”传达方式形成共鸣。新诗的语体建构与都市意象的谱系生成关系密切,如咖啡馆、酒吧等消费空间意象,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意象,街道、广场、居室等建筑空间意象等。这些新意十足的都市意象在集中、有限甚至使人倍感压抑的都市空间内,不断在诗人眼前复现。对抒情者来说,这种“强化”可以认为是被动而不可拒绝的,他们也由此获得更为丰富的、供选择的原材料。这为诗人在都市语境中建立起表意体系,进而对语料进行淘洗、对形式进行实验提供了充裕的素材。借助新诗的意义生成机制,都市意象的文本性特征首先得到了强化。有的学者指出:“意象的都市化,它是现代诗歌意象自觉接受外来影响,不同于传统意象而具备的最显著的现代性特征。”金克木在论述20世纪30年代一类集中抒写城市的诗歌时也认为,在诗的表现上,都市意象群组“废弃了旧有的词面,代替从来未见过的新奇字眼”。高楼、街道、机车、咖啡馆、夜明表、霓虹灯这些异邦城市文明的物态符号成为现代诗人寻求“现实”感的直接意象资源。他们将物象纳入文本,使之成为表意符号并获得文本性特征,这对现代诗人而言也是“心之转换”的过程。在郭沫若等新诗先驱笔下,都市意象多为简劲传神的、功能意义非常明确的现代化物质符号。它们的喻意往往直接牵涉其所蕴含的速度、高度等文明特征,浸润着新诗人的国家富强观念。综合来看,作为“诗歌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诗人体验事物的具体形式,意象是诗歌生命的基本结构内核和功能单位。现代诗人注重发掘都市意象,并将它们视作营造现代诗美的重要原材料,注重暗示效应的拟造,说到底,是一大群诗人对诗的感觉和运用的方向有了变化,是一种方法或一种气质。这种方法或气质,既与欧美意象诗学和以艾略特、奥登为代表的现代诗学关联密切,是西风东渐的文化交融;同时还有机浑成了中国传统诗学意境化的审美旨趣,实现着古今对话。通过意象的组合与意义的运作,新诗的艺术结构与传统形式逐步拉开距离,带有现代都市人生活气息的情感空间得以建立。(摘编自卢桢《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诗歌的语体建构》)材料二:中国古典诗歌是在乡村文化背景中生成、发展、繁荣的,其精神上带有深刻的乡村文化的品格,而且这种文化品格经过历史的积淀,升华为一种诗化生活情趣。中国古典诗人面对的是山水田园所组成的世界,体味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宇宙之道,他们以无限敬畏之心倾听自然的启示,期待着神圣奇迹的降临,保持生命与自然的亲密无间的和谐共振,息息相应,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古典诗歌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它的抒情模式和美学趣味被整个民族接受和理解,形成了普遍的心理定势,建立在“诗”上的联想已经被牢牢地固定下来。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开始发展,并同时受到“都市”和“乡村”两种异质文化的影响。在都市语境下,古典诗歌的美学规范如“意境”和“韵味”等中心观念已经处于不断瓦解的状态,如果再坚持以古典诗歌的理论体系来建构现代诗歌理论范畴,其错位是明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国现代诗歌面临着乡村文化的强势,它在发生发展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在乡村文化中形成的诗歌美学规范,作为一种强势他者,渗透在现代诗歌的各个方面,影响着现代诗歌的发展。以古典意境表现现代情绪,现代诗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废名、林庚、金克木、卞之琳等人的创作实际上都是走的这一条路子,他们以庄子、禅宗的心性来透视现代生活。象征派、现代派诗人在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以及意象派诗歌的艺术主张中,直接找到了一种与古典诗歌意境相通的路径。然而,都市毕竟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建立在都市基础上的是与乡村文化完全不同的知识系统、价值规范、审美趣味。当现代诗歌在都市语境中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调整时,它便在一个全新的层次上展开。以都市为基础的现代诗歌为寻找自己的诗学立足点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并以开放的姿态尝试了各种可能性的发展路向。现代诗歌的探索性特征,决定了其历史面貌既非纯粹的古典诗歌的延续,又非单一的现代主义流派诗歌。(摘编自鲍昌宝《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诗歌反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都市文化是诗歌文本的主要策源地、传播地以及文人经验的发生地,改变了诗人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促进了诗人现代审美经验的形成。B.消费空间意象、交通工具意象、建筑空间意象等都市意象新意十足,这些都市意象不断在诗人眼前复现,其谱系生成与语体建构关系密切。C.中国古典诗人之所以能够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是因为他们面对山水田园世界时能够保持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振。D.中国古典诗歌在精神层面上带有深刻的乡村文化品格,随着历史的发展与传统的积淀,它的抒情模式和美学趣味已被整个民族接受和理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现代诗歌和都市文化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心不同。B.高楼、街道等异邦物态符号取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成为现代诗人的直接意象资源。C.都市语境下,“意境”“韵味”的瓦解意味着古典诗歌美学规范的中心观念的破裂。D.现代诗人以庄子、禅宗的心性来透视现代生活,找到了与古典诗歌意境相通的路径。3.下列选项,不属于“以古典意境表现现代情绪”对应关系的一项是(3分)A.“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与“丁香一样的……姑娘”(戴望舒《雨巷》)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与“那河畔的金柳”(徐志摩《再别康桥》)C.“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与“隔着河的牛郎织女”(郭沫若《天上的街市》)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与“月光明明的照着”(沈尹默《月夜》)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5.以都市为基础的现代诗歌为寻找自己的诗学立足点需要进行哪些探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小题。历史的裂痕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鸿沟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鸿沟的北面是涛涛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惟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秦始皇带着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合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婉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场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尘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鸿沟的兴衰为线索,意在揭示鸿沟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B.文章开头和结尾虽然都采用了景物描写,但二者的作用并不相同: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而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C.第五段作者着力描写了“霸王别姬”的场面,主要是为了渲染项羽失败之惨烈,从而夸赞刘邦胜利的伟大。D.作者说“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强调了李清照的女性身份,也是为了突出项羽的英雄形象。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选取“鸿沟”这一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遗迹为观照点和情感生发点,将与之有关的历史掌故一一勾连。B.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勾描历史人物或抒发深沉之思的时候才那样的挥洒自如,发于所当发,止于所当止。C.霸王沽名,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充分体现。假如在鸿门宴上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项羽最终便不会失败了。D.文章开头与结尾两处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既勾起读者对历史的回望和深沉思考,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凝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又让人产生对历史的无限感慨和长久回味。8.文中引用了李清照、毛泽东和阮籍的诗文典故,有哪些作用?(6分)9.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答苏武书李陵子卿足下: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贫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秖令人悲。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有删改)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B.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C.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D.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是对对方的尊称。B.“妻子”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文中也是这个意思。C.“鲸鲵”有多种含义,文中比喻遭杀戮的人。也比喻凶恶的人,借指海盗。D.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在经济文化上较先进因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落称为戎、狄、蛮、夷。后来“蛮夷”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身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在令人伤怀。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异族之人劝勉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可谓迫不得已。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多次战败之辱自杀而最后复仇报辱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14.从全文来看,李陵所述的被迫投降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注】①鹓(yuān)行: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用檀木做的弦乐器上的格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衫”写出了行装粗陋,生活困窘;“白发”写出了白发新生,年事已高,对仗工整,透露出诗人的不得志。B.颈联写古堡上的旌旗飘扬及城头上巡更的刁斗声清晰可闻,视听结合,情景交融,营造出边塞苍凉萧瑟的意境。C.尾联两句表明自己怀壮志收失地,此心未灭,醉梦中闻军乐,出塞伐胡。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愤激不平的心情。D.诗歌前四句抒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五、六两句转为写景,抚今追昔,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回肠千转,唱叹有情。16.陆游此诗说“只今憔悴客边城”,《临安春雨初霁》中也有“谁令骑马客京华”句。无论对“边城”,还是“京华”,陆游似乎都是“客”,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2)我们提倡有所作为,但在老子看来,若超过限度、过于偏执、妄自作为,反而会失败,正如他在《老子》中所说:“,。”(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情谊,互诉衷肠,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如“,”。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我觉得散文首先是好好说话,不用力。新散文也好、原生态也好,都不过是衣裳。我们可以穿不同的衣服,但是不能为了穿衣服,而把自己的身体扭曲。我经常看到《一把刀子割破夏天》《被水洗掉的稻田》等等一类的散文题目。甚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什么什么大奖,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的标题就类似于此,叫作《一枚钉子在某某路上狂奔》。我觉得好笑。有必要这么写文字吗?吃饭,行路,说话,穿衣都是入文的平常片段.有人写吃饱饭以后的样子,有人写饥饿时的样子,这本①,可是,有些新散文的代表作者,一下笔就很用力,把文字像钉子一样往饭桌上砸,仿佛食物是一切比喻的源头,写了半天,②。其实,拼命想着与众不同,就有当作珍珠的危险,强迫症一样扭曲文字正常的流向,③,连好好说话都不会了。此外,当下散文写作,成功的和失败的,乡土散文居多.这些乡村歌手们,是一个旁观者或者路人,他们有熟练的画笔和居高临下的表情。但是,乡土成了可以用油来炒拌的一个食物,滋味虽然有了,却缺少良心。我们确实发现乡土散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但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写出变化着的乡土,是否写出了过去的乡土生活的余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内心的爱与感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3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近期,一场罕见的野生亚洲象远距离迁徙活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亚洲象北迁,①?从气候影响上看,目前没有更多证据表明气候变暖对我国亚洲象的种群产生较大影响;②,原栖息地食物也能够负担起大象种群的基本生活,并不缺少食物。其实,③,该物种本身就存在迁徙特性,迁徙有助于寻找新的觅食地和资源,有助于种群间基因交流。所以我们无须过度解读这种过去就存在的正常迁徙现象。象群一路迁徙,体征状况均良好,未发生伤亡或生病,也没有被人伤害。亚洲象的这次“远行”,是一面镜子,映射着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道路上的持续探索,让我们看到人兽相处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相互尊重、保障安全、和谐共生。秉持着这样的原则,人与自然将迈向更加和谐的未来。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B.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与极端天气“做斗争”,抵御寒冷,抵抗高温,抗击洪水……C.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D.有些地方领导干部自以为是的“英明决策”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违背了人民的意愿。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01年,皮耶尔·艾佛萨在人类心脏中发现心肌干细胞,轰动全球。由此他获奖无数,俨然成为心脏干细胞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直至2018年,全球心脏领域的学者联合发表论文声明:根本不存在心脏干细胞,针对它的研究都是伪命题。这不禁使人要问,为什么此骗局能持续17年之久?说到底,一是因为艾弗萨自视为权威,对不同于他的研究结论一味打压;二是因为部分研究者对权威盲目崇拜,致使问题一直被隐藏。上面的材料,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思考?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泸县重点中学高2023级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2.A3.D4.①举例论证:如举咖啡馆、酒吧等消费空间意象,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意象,街道、广场、居室等建筑空间意象等,阐释新诗的语体建构与都市意象谱系生成关系的密切。②引用论证:分别引用有关学者、金克木的观点来证明都市意象的文本特征得到了强化。5.①需要发掘:注重发掘都市意象,改变感觉和运用的方向;②需要突破:突破乡村文化的强势,建构现代诗歌理论范畴;③需要借鉴:借助古典意境表现现代情绪,借鉴西方理论,找到相通路径;④需要尝试:以开放的姿态尝试各种可能性的发展路向,古今中外融合。6.C7.C8.①运用李清照的诗文写出其对项羽的评价,意在强调项羽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②以毛泽东和阮籍的诗句来突出鸿沟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9.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②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10.D11.B12.B13.(1)(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不被明察,(汉朝)违背了我诚挚的心意。(2)知识广博,长于记忆,通晓国家安定和混乱(的道理),擅长外交应对辞令。(3)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14.原因:①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②己方之人不顾大局,叛逃并出卖军情。③后来武帝诛杀李陵全家。参考译文:答苏武书李陵子卿足下:从我当初投降,一直到今日,身处艰难的境地,一个人坐着忧愁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郁闷。向上怀念年老的母亲,在垂暮之年被杀害;妻子、儿女无罪也一起被杀。(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悲叹,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在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啊,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法道义的地方,却进入(对礼仪)茫然无知的社会,离弃了国主的德惠,长久地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祖先的后代,变成戎狄一类,又为自己感到悲哀!(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不被明察,(汉朝)违背了我诚挚的心意。每当想到这里,突然就不想活了。我不难做到用自杀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用自刎来显示志向,只是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我)自杀毫无益处,恰恰足以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怒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偷生了。侍从见我这样,把不中听的喜乐之言当作劝导勉励,可是异国的快乐,只能令人悲伤。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五千步兵,出征极遥远之地,五名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遭遇匈奴军并与之作战,携带着征战万里(所备)的粮食,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大汉国境,进入强劲的匈奴疆土,用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骑兵。但是仍然斩杀敌将,夺取敌旗,追逐败逃的部队,就像抹去足迹、扫除灰尘一样,斩杀敌军骁勇的将领,使得我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才干,很少担当重任,自认为此时的战功,是寻常功劳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发动全国军队,重新挑选精兵,强大的军队人数超过十万。单于亲临阵前,指挥从四面包围(我军)。我军与敌军的对阵形势已经不能相比,步兵与骑兵的形势对比更加悬殊。疲劳的士兵再次作战,用一人抵挡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拼命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剩下的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已经无力拿起兵器。但是,我振臂一呼,伤病者都站起来,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胡人的兵马逃跑。(坚持到最后)兵器箭矢都用尽了,士兵手无寸铁,仍然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个时候,天地为我极为愤怒,士兵为我极度悲愤。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率军退回,然而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军开战,所以我未能免于失败。以前汉高祖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在那时,(军中)猛将谋臣盛多,然而还是断粮七天,仅能免于被歼灭。何况像我这样的情况,怎能轻易做到呢?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尚埋怨我未能以死殉国。当然我没有以死殉国,是(我的)罪过。子卿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难道是那种背叛君王与父母,抛弃妻子和孩子,反而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人吗?我之所以没有选择死,是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向皇上报恩罢了。实在是认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当初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屡次战败之辱而自杀,最终,(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诚挚的心意,只是暗自景仰他们而已。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埋怨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而亲人已受刑被杀。这就是我抒发抑郁极度悲痛的原因啊!15.A16.①“只今憔悴客边城”,写作者身在边塞,但依然“壮心”难以施展,憔悴疲惫。“谁令骑马客京华”,写作者虽身在“京华”,但并未得到重用,心中壮志无法实现。②两个“客”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不论是在边塞,还是在京城,都是一种长期沉浮、没有归宿感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壮志难酬、坎坷命运的悲叹之情。17.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者败之执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