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_第1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_第2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_第3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_第4页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保障概论

公共管理学院董西明

2023.7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开展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一、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规律要求周期性规律经济收缩时,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为了保证经济正常开展,就需要储藏劳动力。二、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要求市场经济下,劳动者自身和环境不同,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竞争的结果,必然出现两极分化,导致社会不公。一旦饥寒交迫、走投无路,就可能不顾一切、铤而走险,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政治稳定。而社会保险的根本生活保障,让劳动者衣食无忧,起到了国泰民安的作用。三、社会化生产及家庭结构变化的要求自然经济下,家庭是生产单位。劳动者遇到各种风险,主要依靠家庭保障。社会化生产下,劳动者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生产,劳动者的个人风险,集中到了社会上,成了社会问题。家庭结构变化。政府出面实施社会保障,就成为社会化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四、生产过程中风险事故增加的需要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伤残、职业病等不平安因素,制约了工人生命的延续。新技术、新设备等对生产技能提出新要求,促使工人过早地离开工作岗位。技术进步和机器使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因而,提出了工伤、失业等保险问题。五、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为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开展,提供了物质根底。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德国的新历史学派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和国家干预思想贝弗里奇报告新剑桥学派一、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即讲坛社会主义)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开始自由竞争向垄断开展,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突出,阶级矛盾日益锋利。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改进主义思想日益兴起,并对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讲坛社会主义〞、英国“费边社会主义〞。3.新历史学派的观点〔1〕在19世纪70年代,新历史学派提出了“国家福利论〞。认为国家的职能,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平安的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必须担负起促进“文明和福利〞的职责。〔2〕主张国家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劳资合作、孤寡救济等措施,自上而下地进行社会改进,以缓和阶级矛盾。4.“讲坛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施穆勒Schmoller、布伦坦诺Bretano、阿道夫·瓦格纳WagnerAdoif。他们在德国高校讲坛上,宣传社会改进思想、并标榜自己为社会主义者而得名。也称改进主义学派、新历史学派〔采用历史纵向分析法而得名〕。其理论和主张,成为德国俾斯麦政府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依据。二、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1.“费边社会主义〞代表人物费边社会主义组织形式是1884年成立的“费边社〞,主要人物:韦伯夫妇、霍布森。“费边社会主义〞的含义,就是通过温和的、渐进的改进主义政策,协调社会矛盾,实现所谓的“社会主义〞。2.“费边社会主义〞的主张〔1〕20世纪初,韦伯夫妇设计了“福利国家〞蓝图。主张通过资产阶级议会,对贫民和失业者实行救济。〔2〕霍布森主张:通过税收政策、国有化措施,使“剩余价值〞归政府所有,用于“社会福利〞。这些理论和主张,成为英国工党的公共政策的理论根底,对西欧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三、福利经济学1912年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出版了《财富和福利》,1920年把该书扩展为《福利经济学》。他为福利国家论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根本论点:1.认为福利是个人获得的效用和满足。广义福利包括非经济的友谊、情感、正义等内容;经济福利那么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那局部福利。2.关于经济福利的两个根本观点:第一,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越大。第二,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也越大。因为,个人收入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经济福利增长的两种方式和措施:第一,增加国民收入。关键是配置生产要素。第二,国民收入重新分配,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即对富人征收所得税、遗产税,扩大失业补助、救济标准。四、凯恩斯主义1936年英国凯恩斯〔1883-1946〕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它被称为官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正统理论,也为西方兴旺国家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奠定了理论根底。1.背景:20世纪30年代,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摆脱危机的措施与“福利国家〞联系起来。2.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和主张:第一,抛弃了“萨伊定律〞根底上的充分就业观点,否认了“供给自然创造需求〞学说。认为经济危机是由“社会有效需求缺乏〞引起的。第二,为解决“有效需求缺乏〞问题,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三,政府需要直接举办公共事业,扩大公共设施,提供社会救助,增加消费倾向,到达足够的总需求和充分就业。五、贝弗里奇报告1.贝弗里奇及其报告:他是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社会保险和联合事业部委员会主席,有“福利国家之父〞的称号。1942.12他提出《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很快成了北欧、西欧重构社会保险的指导思想。2.社会保障的三种方法:〔1〕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根本需要。〔2〕社会救济--满足居民的特殊需要。〔3〕自愿保险--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前两种保障方式,均以满足根本生活需求为目的。根本生活之上的需求,那么由自愿保险来满足。3.实行社会保障的六项指导原那么:〔1〕补贴标准一致原那么。即对相同情形的受保对象,发放消费品补贴标准应当一致。〔2〕费用标准一致原那么。即受保对象缴费标准应当一致。〔3〕充分原那么。即为受保对象提供的补助金必须充分,能保证其根本生活需要。〔4〕全面、普遍的原那么。即社会保障应覆盖全体居民、并包括他们不同的保障需要。〔5〕统一的原那么。即社会保障要实行统一管理。〔6〕区别对待的原那么。即对不同收入、不同需求、不同保障对象,在保障政策上要区别对待。六、新剑桥学派1.后凯恩斯主义有两大分支:一是新剑桥学派:以英国罗宾逊夫人、卡尔多为代表。二是新古典综合派:以美国萨缪尔森、托宾为代表。2.新剑桥学派的意义:它以收入分配理论为根底,对普遍福利政策的社会保障有重大影响。3.新剑桥学派的根本论点:认为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提出“收入均等化〞理论。4.新剑桥学派的根本主张:合理税收〔高额累进税、高额遗产税〕。补贴低收入者。政府减少军费开支、增加公共投资。培训失业者。思考:1.福利国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有什么启示?2.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开展水平,你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能否选择福利国家的道路。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还因为当时已经具备了构建的各种要素,即已经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社会保障制度萌芽阶段的标志,是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的公布。一、从民间慈善事业到政府立法济贫〔一〕社会救助制度起源于慈善事业1.原始救济:人类社会初期、成员之间、自发的互助行为。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2.慈善救济:〔1〕原始救济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社会标准。〔2〕私人、民间组织、宗教兴办慈善事业。〔3〕原始救济逐渐成为稳固统治的手段。〔4〕社会救助制度的起源于慈善事业:社会救助制度〔SocialAssistanceProgram〕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称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出于人类恻隐之心或宗教信仰而对贫困者施以援手的慈善事业。〔二〕国家兴办慈善事业然而,开现代社会救助制度之先河的,是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国家济贫制度〔PoorReliefbyState〕,即由国家通过立法,直接出面接管或兴办慈善事业,救济贫民。社会团体的慈善救济,转化为政府救济。1.法国的政府济贫机构建立〔1〕社会背景: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向城市流动,造成了贫困和社会问题。私人、宗教慈善事业,无力满足社会保障需求。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出面干预,使慈善救济成为一项社会政策。〔2〕法国的济贫改革:在15.16世纪之交的法国,国家将救济贫民视为己任,率先进行济贫改革:政府接管或兴办慈善事业,建立官方济贫机构。集中财力、组织救济、劳动培训、儿童教养等。2.英国1601年《旧济贫法》〔1〕《旧济贫法》的公布:英国伊丽莎白一世,1601年制定的济贫法案。后世称“伊丽莎白济贫法〔TheElizabethPoorLaw〕〞,也叫《旧济贫法》。〔2〕《旧济贫法》的救济对象:一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二是无劳动能力的贫民,三是无依无靠的孤儿。主要〔内容〕措施: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提供劳动场所;资助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3〕社会背景:英国16世纪开始了圈地运动。失去土地,沦为乞丐;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力。为阻止劳动力流动,稳定社会,消除流浪、失业与贫困现象。〔4〕《旧济贫法》的评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涉及社会保障的法典。它使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底层次措施----社会救助,第一次采取立法形式公之于世。它奠定了英国乃至欧美各国现代社会救助立法的根底,开创了用国家立法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先例。保障形式主要是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的性质。即强调慈善与矫正结合,且“惩诫〞重于救济。3.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1〕《新济贫法》的公布:《旧济贫法》以其“惩诫性〞、“恩赐性〞著称于世。且实施后,贫民日益增多。1834年英国政府公布《新济贫法》〔TheNewPoorLaw〕。〔2〕《新济贫法》的主要原那么:强调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权利。政府和社会对公民实施救助是应尽的义务,是一项积极的福利措施。社会救济应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去承担。〔3〕《新济贫法》的评价:对贫民实行社会救济,安定了社会秩序,对英国在19世纪的大开展做出了奉献。也为欧洲其他国家工业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制度借鉴。仍属于社会救济,但确立了国家承担最后责任的原那么。二、社会互助组织的普遍开展〔一〕定义1.产生于17世纪末,是产业工人为抵御劳动风险,创立的互助互济基金会组织。2.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产业工人收入极其微薄,并处于失业、工伤、疾病等劳动风险威胁境地。〔二〕社会互助组织的特征与借鉴从管理属性、形式、工程设置、责任承担等方面,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组织经验和根底。1.保险模式上:不以盈利为目的、互助互济。2.保险工程选择上:考虑风险频率与危害。3.救助前提:会员都缴纳会费。4.管理形式上:多种多样,如按行业的、地区的互助会。三、商业保险〔一〕定义1.起源于15世纪的海上保险,是海上运输获得平安保障的措施。至到17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出现了专营的保险公司。2.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筹集资金;当被保险人遭遇风险事故时,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支付保险金。〔二〕借鉴1.原那么上。商业人身保险贯穿着“投保人之间〞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那么,表达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宗旨。2.方法上。商业人身保险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适用于人身风险的技术体系。人寿保险开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数学方法和统计手段的应用。由于人寿保险精算科学的建立,人寿保险业得到了较大开展。〔1〕1661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格兰特发表了关于生命表思想的论文;〔2〕1693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EdwardHalley,1656-1742〕根据西里西亚的勃来斯洛〔Breslau〕市的居民寿命资料,编制了第一张完整的生命表——哈雷生命表,精确表示了每个年龄的死亡率,提供了寿险计算的依据。〔3〕18世纪中叶,托马斯·辛普森(ThomasSimpson)根据哈雷的生命表,制成依死亡率增加而递增的费率表,即“自然保费〞法。它是按照被保险人每年的死亡概率,计算其当年应缴纳的保险费。特点:投保寿险的保费,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老年人往往因无力负担而退出保险。〔4〕1756年,数学家多德森(JamesDodson)提出了“均衡保险费〞法,为人寿保险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底。也称“平准保险费〞。即均衡地分配应缴保险费总额,使投保人每年都缴纳相同的保险费。在分期交费的人寿保险中,保险人将不同年龄的自然保险费结合利息因素,均匀地分配在各个年度,使每期交纳的保险费相同,不随被保险人的年龄变化而变化。均衡保险费的优点:防止了被保险人到了晚年,因保险费的上升,而无力续保的情况。第四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建立阶段:1883年至二战。开展阶段:二战至20世纪70年代。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欧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1.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当时的俾斯麦政府1883年起公布了一系列法令,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2.德国首先出台社会保障的原因社会保险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安定的社会政策。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在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国统一。一是各种势力离心离德,二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为了稳固政权、调和阶级矛盾。帝国首相俾斯麦政府1881年起,一面继续镇压工人运动,一面实施安抚新政策。3.德国社保制度的根本原那么简述从实施依据上看,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从内容上看,涵盖了疾病、工伤、年老三项劳动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社会风险。从体制上看,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即缴费与享受待遇标准是相联系的。从保障对象上看,不是全体国民或贫困者,而是劳动者。〔二〕美国《社会保障法》的实施1.社会背景:1929-1933年爆发经济危机,作为罗斯福新政的组成局部,1935年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包括5个保障工程:老年社会保障、失业保险、盲人补助、老年补助、未成年人补助。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这一概念。2.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是根据罗斯福总统的一整套思想形成的。归纳为六条:〔1〕社会保障是大机器生产的客观需要,也是一项取代“家庭保障〞的重大社会政策。〔2〕把以“普遍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美国建国方略。〔3〕强调“家庭平安、生活保障、社会保险〞是走上社会保障道路的第一站的三大任务。〔4〕实行“以工代赈〞的现代社会救助;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失业社会保险;实行强制性的多层次老年社会保险。〔5〕社会保险必须促进自我保障意识的建立,即保险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6〕社会保障工程必须逐步展开、不能一哄而上。〔三〕欧美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德国、美国之后,欧美国家也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2.如英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公布了一系列法规:《公共健康法》、《失业工人法》、《教育法》、《退休金法》。1911年公布的《国民保险法》是英国的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二、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1917年俄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同时,也公布实施了国家社会保险的法令。2.苏联国家社会保险以列宁思想为根底。3.苏联的国家社会保险,成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效法的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广泛流行、影响深远。第五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开展〔多种制度模式的形成〕全面开展与完善阶段:二战到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实行普遍福利政策。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社会保障根本上形成了四种模式。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一〕产生1.最早出现的社会保障模式,产生于德国。2.也叫“传统型〞、“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3.代表国家:德国、美国、日本。

〔二〕特点1.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其他救助、福利性政策为补充,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完备社会平安网。2.基金来源多元化:强调劳动者个人的责任,个人与雇主投保为主,国家财政适当支持。3.待遇条件:给付以缴费为根底。4.完全社会统筹:〔无个人账户〕互济互助,共担风险。5.基金筹集方式:现收现付。而长期工程,那么以代际转移方式进行。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1.代表国家:英国、瑞典。2.背景:英国政府1941年委托贝弗里奇,制定战后社会保障方案。该报告提出,英国将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3.工党〔1945年〕竞选宣言:“福利国家〞=普遍福利+国家职责4.战后,英政府根据“贝弗里奇〞报告精神,按“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原那么,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从而成为当时拥有最先进社会保障体制的国家。1945年《家庭津贴法》1946年《社会保险法》、《国民卫生保健效劳法》、《国民保险〔工业伤害〕法》1948年《国民救济法》5.英国组建保健和社会保险部,以实施“福利国家〞的主要内容为职责:一是全民医疗:包括农民及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在内,根本上由国家负担。二是社会保险:养老金、失业津贴、疾病津贴、工伤与残障津贴、战争抚恤金。三是社会效劳:家庭补贴〔孕妇、儿童、住房、圣诞节奖金等〕。6.英国的“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产生于艾德礼执政时期。1948年7月5日,艾德礼〔首相〕宣布:英国第一个建成“福利国家〞。这一天,被称为“英国福利国家〞诞生日。7.从此,“福利国家〞风行西方:欧洲、美洲、大洋洲兴旺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实施“普遍福利〞政策。1948年起,瑞典致力于建设“福利国家〞,获得了“福利国家之窗〞美誉。8.“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一是强调国家的直接责任。二是保障对象:全民、全面保障。三是保障金的筹集方式:现收现付。四是基金来源:主要来自国家税收,福利开支根本上由政府与企业负担,个人不缴或少缴局部保险费。五是保障机构由国家设立统一管理,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9.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社会保障从单项保障向总体保障转变。英国的失业、疾病、老年和寡妇保险,二战前分属不同的保险方案,1944年实施《国民保险法》后,都归并为统一的保险方案,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金。保险范围扩大。自愿保险转向强制保险。保险水平提高。三、“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1.产生:1917年11月13日,俄国革命政府宣告:向工人和贫民实行前面的社会保险。自20世纪50年代起,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仿效苏联社会保险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2.特点:一是资金来源。完全来源于政府和企业,个人不负担保险费用。二是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偏高〔工资替代率即退休金占工资比例在70%以上〕。三是享受条件。遵循按劳分配原那么,保险的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只与工龄挂钩;与缴费多少不相关。四是管理机构。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障事宜。四、“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1.定义:这是一种由国家立法,强制劳、资双方按一定比例交费,以职工个人名义存入专门管理机构,职工退休、购房、治病等情况发生时,才可以动用自己账户资金,职工个人之间没有互助互济关系,也不共同承担风险的“自助式〞保险模式。2.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CenterPensionFund,CPF〕最为典型:〔1〕公积金由雇主与雇员共同缴纳〔费率18.5%+21.5%〕,国家提供支付担保。〔2〕会员的个人账户构成:a、特别帐户〔4%〕:养老、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支付。b、普通帐户〔30%〕:购房、教育、个人投资。c、保健帐户〔6%〕:住院医疗费、重病医疗保险。〔3〕支出:退休前会员可在特准范围内用于购房、支付医疗和教育费等;一般是退休时,才可领取养老金。3.特点:第一,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以公积金制度为主体,以其它保障措施为辅助的社保体系。第二,雇主、雇员为责任主体,而政府根本上不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因工资收入低下、存款达不到最低限额时,由家属填补,会员之间无调剂互助〕第三,公积金采取完全积累制,全部存入个人账户。〔个人待遇与存款多少紧密联系〕第四,政府成立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运营全国的公积金,并保证其增值。案例:国情对社会保障模式选择有多大影响〔一〕德国1.德国国土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中部,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8119万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9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和吉普赛人。其中,外籍人750万,占人口总数的9%。

2.德国于10世纪形成封建国家,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当时其工业化才开始起步,经济开展比英、法两国满了将近一百年。德国首相俾斯麦为了稳固帝过专制政权,一方面镇压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另一方面于1883年开始公布社会保险各种政策,将社保纳入立法轨道,增加工人福利,以缓和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锋利矛盾。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保制度的国家。3.二战后,德国开始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限制市场力量的过分积累,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强调搞税收高福利,通过提高消费者集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来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这对于复苏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国目前已成为高度兴旺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第二大贸易国。〔二〕新加坡1.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口,总面积626.4平方公里,城市面积占绝大局部,因此人称“城市国家〞。总人口401万,其中华人占76%。推行自由贸易及金融体系,制度健全,私人企业可自由与国外企业进行商贸活动,外币可在新加坡自由兑换及进出。2.1955年的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由于国家经济薄弱,英国又不愿承担盟主国的责任,所以,新加坡为了积累资金、缓解财政困难等问题,建立了完全积累模式的社保制度体系。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自治邦,英国保存国防、外交、修改宪法、公布“紧急法令〞等权力。1965年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并于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参加英联邦。新加坡独立后,经济开展迅速,是世界海洋交通中心之一。半个世纪以来的开展证明,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社保制度是成功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瑞典瑞典位于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东半部,面积4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铁矿蕴藏量约40亿吨。森林覆盖率占全国陆地面积55%。人口897.7万人,其中90%为瑞典人。国内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并且执行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的和平那个中立外交路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幸免于难,保持了长达180多年的和平环境。经过良好的开展,瑞典已成为法国、西班牙之后的欧洲第三大国家。思考:1.国情是否对社保制度模式选择有影响?2.请综合分析中国国情,您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模式应作如何选择?第六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开展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迁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社会保障制度开展变化进行评价一、我国社会保障的初创时期〔1951-1957〕新中国从建国开始直到50年代末,根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参见课本p23上的图1-1。〔一〕企业劳动保险1.政务院1951年2月26日公布了全国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内容包括我国企业职工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保险工程与标准、资金筹集、管理机构等。1953、1956年对上述《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了修正:一是扩大了实施范围;二是提高了局部的待遇标准。2.适用范围:雇用工人在100人以上的国营企业、公私合营、私营及合作社经营的工厂、矿场及附属单位;铁路、航运、邮电的各企业单位及附属单位。3.保险对象:企业职工;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4.工程与待遇:〔1〕社会保险工程与待遇:养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保险。没有失业保险。〔2〕社会福利工程和待遇:按照上述《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企业的职工福利,由本单位负责。5.〔所需费用〕资金筹集:企业按月缴纳相当于该企业全部工人与职员工资总额的3%作为劳动保险金。其中,30%存于中华全国总工会户内,作为劳动保险总基金;70%存于企业工会基层委员会户内,作为劳动保险基金。6.管理机构:p115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全国劳动保险的最高领导机关。劳动部为全国劳动保险的最高监督机构。〔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1.机关、事业的社会保险,有别于企业:单独政策,单独管理。保险范围、待遇水平略高于企业。与企业一样,机关、事业单位,也举办职工福利。2.法规如下:1950.12.11内务部《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1952.6政务院《关于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措施的指示》。1952.9《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病期间待遇暂行方法》。1954.4内务部、劳动部《关于经济建设工程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方法》。1954.8《抗美援朝无军籍工资制人员病伤、残、亡优抚暂行方法》。1955.4国务院《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通知》。1955.12国务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方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方法》。〔三〕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1.一届人大三次会议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五保〞制度。即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吃、穿和柴火的供给,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从此,中国农村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2.社会福利有两局部:一是企业、事业、机关人员的职工福利;二是公共福利。包括:福利机构:形成了以“三无〞〔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老人、儿童、残疾人、病人为主要对象的福利体系,建立了福利工厂、福利院、疗养院。福利设施: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等。〔四〕社会优抚1.建国后,军人的社保制度不断健全,主要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关于军队干部退休的暂行规定》、《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对军人的工作和生活、军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伤残和死亡、以及家属优待等,都作了明确的保障方法。二、社会保障的调整和开展时期〔1958-1966〕〔一〕社会保险对象扩大〔二〕企业职工与国家职工享受统一标准〔三〕规定适用于学徒的新的保险待遇〔四〕建立易地支付社会保险金的方法〔五〕规定职业病范围〔六〕对医疗保险待遇做出新的修改三、我国社会保险的停滞时期〔1966-1977年〕(一)社会保险蜕变成了企业保险工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城镇企业职工统一的社会保险事业陷入无人管理的混乱之中。企业统一提取社会保险费的举措被取消,社会保险支出由企业自筹负担。(二)企业保险的危害造成新老企业上下不一的养老保险费负担。大量国有企业长期拖欠员工的社会保险金。失能等级鉴定制度被破坏。四、恢复、重建和改革时期〔1978年以后〕〔一〕养老保险的恢复、重建和改革197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方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方法》,重新规定了离退休的条件和待遇标准。1984年,中央政府首先在广东、辽宁等省的局部县市试行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拉开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重建的序幕。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实行社会统筹,退休养老基金由企业和劳动合同制工人共同缴纳。1991年6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建立国家根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保险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1995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新模式。1997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统一的根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统一的根本养老金计发方法。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首次明确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分开管理;降低个人账户的资金比例,个人账户将只由职工个人缴纳。并决定从2001年7月起,在辽宁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2005年12月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主要内容: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调整根本养老金计发方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等。〔二〕医疗保险的恢复、重建和改革第一阶段:1992年以前,以控制费用为中心,对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进行完善(1)1978—1985年,主要针对需方,实行费用分担措施。(2)1985—1992年,重点转向对医院进行控制,加强对医疗效劳供方的约束。第二阶段:1993年以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试点。1996在58个城市进行扩大试点。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三〕工伤保险的改革1、1995年以前,地方自主进行的工伤保险改革尝试2、1996年劳动部公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方法》,同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方法》在我国首次把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和工伤补偿三项工伤保险的任务结合起来。3、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四〕城镇失业保险的建立1986年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正式建立失业保险。1993年《国有企业职工待业规定》,保障范围扩大。1999年国务院公布《失业保险条例》: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均应依法参加失业保险。〔五〕生育保险1994年12月14日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方法》的通知,生育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由企业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五、农村社会保险的开展历程〔一〕养老保险1986年以前:“五保〞制度。1986——1994年:试点、建立阶段1986年:兴旺地区——社区养老;个人和集体负担,集体为主。1991年:烟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992年: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本方案》。1995年——至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阶段1998年起,职能划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特点:资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基金积累制;自愿参保;县级管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医疗保险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66——1980年代初〔湖北长阳乐园公社——覃祥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1月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案例六:用什么指标去评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纵观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展与变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英国新济贫法的公布、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美国社会保障法的公布、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以及各国社保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变化,社会保障的保护对象、社保的工程、社保的水平、社保的管理等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保制度,虽然产生时间比较晚,开展时间比较短,但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其制度形成以及改革过程不仅发生着由适应方案经济向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变,而且改革力度以及影响面巨大。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影响是好是坏,可以说众说纷坛,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目前在我国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不同的评价。能否有一套合理的评估指标来评价我国社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