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_第1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_第2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_第3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_第4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封建社会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于中央政府。1、概念

专制主义不等于中央集权君臣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点拨】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成因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政治基础: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思想基础: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3、基本内容皇帝制度(皇权是核心)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①起止:②特点:

③弊端:(2)秦朝---确立A、皇帝制度前221年——1912年溥仪结束。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核心)、帝位终生个人意志,独断性、随意性。

政治:国家统一局面形成(背景时间措施);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理论来源:韩非子提出“法治”和中央集权的思想

内容:

4、过程前提:(1)战国——萌芽:商鞅实践,韩非子理论阐述。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B、中央官制:皇帝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制(朝议制)①出现:②全面推行:③特点:A、直属中央B、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④影响: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C、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春秋战国;秦朝

县(道)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C.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分封制郡县制不同建立基础与中央关系影响相同目的与作用

探讨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点?血缘地域诸侯王位世袭拥有封地,有较强独立性。官吏皇帝任命,没有封地,由中央直接管辖,是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扩展了疆域,巩固了统治(强对地方统治);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后来又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经后世调整和充,积极作用日益明显(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统治【纵横联系】

C

C

【对点突破】【突破2】(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四模)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解析:材料反映“九卿”中有官员专门负责皇帝及其家属的饮食起居,这就反映出“家国一体”的观念,选择D项。解析:材料“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都反映了皇权至上和专制独裁,这一制度指皇帝制度。【突破1】(2013.杭州师大附中月考)《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突破考点重点1.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实战演练CA(3)两汉——巩固西汉:中央——中外朝地方——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东汉:中央——扩大尚书台权力(决策发号)地方——州郡县1、(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皇帝此举的意图是

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是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来分割王国的领地,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A

(4)隋唐——完善隋朝:中央——三省地方——州县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道州县藩镇1、《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②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③宰相分管事务较多④宰相不被重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思路点拨】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为宰相,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可互相牵制和监督,避免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从材料中看出,整个唐代并没有轻视宰相一职。实战演练【突破】(2013江门调研)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演练2.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得以实现在、要通过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B(5)宋元——加强北宋:中央——中书门下、枢密院合称“二府”,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相权。地方——知州、通判、转运使分权。路州县。元朝:中央——一省(中书省)一台两院地方——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宣慰司)元代的行省河北、山东、山西宣政院直辖地中书省直辖地1.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2.在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实战演练BD(6)明清——强化明朝: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相当省)府县清朝:中央——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军机处

地方——省道府县【对点突破】【突破】(2013安徽名校联考)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写道:“由邦国制度发展而来的帝国制度,曾使我们民族龙腾虎跃,在世界上独步一时;而城邦制度留下的政治遗产,则在千年之后大放光辉,并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限挡之潮流。”文中所言“帝国制度””城邦制度”的主要特点分别是()A.君主专制法律至上B.中央集权代议民主C.宗法血缘直接民主D.中央集权人民主权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帝国制度”可以理解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城邦制度”理解为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综合四个选项,D符合题意。解析:这首诗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中反映了官员的从政的精神压力。而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B。【突破】(2013安徽宿州质检)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突破考点重点3、《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

A宗法等级制B皇权专制C中央集权制D分封制A

4、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B5、欧阳修《新唐书》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材料说明了()①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②尚书令职位曾经空缺③唐朝宰相的权力削弱④仆射位居三省长官之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B图一:西汉长安城图二:北宋东京城图三:明朝北京城注:未央宫:是汉朝君臣朝会的地方。大内:指皇帝宫殿或宫内库房。

紫禁城:又称宫城,现在的故宫,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材料一:

(1)从图中三个朝代都城的城市布局图看,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心位置的变迁有何趋势?这种趋势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自主探究趋势:政治中心趋向都城中心位置。本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二:下列是四幅有关国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示意图(2)材料一中秦朝与雅典政治体制有何显著区别?古代东西方政治体制差异的根源是什么?(3)美国政治体制是近代西方典型的代议体制,从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其政权组织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什么?区别:秦朝实行君主专制。雅典则是民主政治。根源: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古代雅典工商业发达。分权与制衡(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从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材料三: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4)材料三说明唐朝实行什么中央行政制度?在权力的分配上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实质相同吗?认识: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交融性;政治体制受经济制约;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本质: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质不同。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美国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三省六部制5、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6、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7、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独揽大权实行世袭、终身制独断随意性借助神权任免中央地方官员实行思想文化专制(1)积极:

明清以前,以积极为主。①政治: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据。利于抵御外患维护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经济: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2)消极作用:明清以后,以消极为主①政治上:强化专制,形成长期人治传统,民主无从发展,容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滋生特权阶层。②经济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控思想文化,造成国民愚昧落后,严重阻碍科技发展。8、影响考点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中外朝二、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方式选官标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举荐科举制隋唐至清汉朝孝廉(品行)举荐门第考试才学、成绩△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①形成于隋:A隋文帝开始采用

方式选拔官员分科考试B隋炀帝时,始设

科,科举制形成进士②完善于唐A唐贞观时,增考试科目,其中以

两科为主B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了

。进士明经武举殿试③发展于宋朝:

限制打破,人数明显增加考试日趋严密(糊名法)王安石“取士之法”(明经、进士、明法)④僵化于明清:明清:规范化“八股取士”内容形式程序消极作用日益凸显,钳制思想摧残人才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废“八股取士”

1905年废除科举制△试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选官标准:门第——才学;选官方式:举荐——考试;选官权力:地方——中央。

△如何全面评价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吏文化素质;把选官权收归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重学风,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局限:后期禁锢思想、束缚人才。C

4、(2011·山东)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思路点拨】材料强调这项制度可以调动各阶层参与政治并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与科举制的影响相吻合。

变式训练:“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副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A.战国晚期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思路点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惟耕惟读”,强调了耕作和读书的作用。主要是因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使读书成为入仕的捷径。D

【对点突破】【突破4】(2013福建厦门期末)1905年清朝一道奏折中写道:“口口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其中口口所缺文字是A.专制B.科举C.维新D.革命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是清朝的一道奏折,可排除A项,封建官僚不可能提出要求废除”专制”的奏折;CD项也不成立,1905年时清王朝没有推行“维新”,也没有革命发生。从“士人”、“得第之心”等信息,可以联系到材料口口所缺文字是科举。解析:由材料中“文人学士集团”和“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故选C。【突破3】(2013山东烟台诊断)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D.行省制☆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突破考点重点【对点突破】【突破2】(2013河南郑州二次质检)“……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这种制度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均田制D.科举制解析:准确把握“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等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分析各选项,只有科举制符合材料所述,科举制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解析:汉朝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制和征辟;察举制是从乡间推荐“孝廉”注重的是人的品德故C项不正确,选C。【突破1】(2013陕西西安联考)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突破考点重点古代的选官制度考点三【典题2】(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析】材料的核心思想是阐述学子对科举制度的主观态度,“功名利禄……”表明追求目的是次要的,九十岁还要参加科举反映的是学子求学的价值取向。故选C选项。解析审题角度释解命题角度二对古代选官制度评价☆高考命题视角——大考点小角度突破考点重点理解信息三、监察制度①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②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③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④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直接由皇帝指挥,地方设

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开始发展完善强化(1)演变

进步性:有利于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抑制不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民众利益,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秩序。(2)评价

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受制服务于皇权,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有效的监督,其效果是有限的。D

D

C

C

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思路点拨】从题中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理解军机处设置的职能和作用。至于取代内阁权力和扩大统治基础,不仅史料未提及,而且也不符合史实。3、(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皇帝此举的意图是

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是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来分割王国的领地,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读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请问:为何“我朝罢相”?①历史原因:②直接原因:③根本原因:(1)原因: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结果:“内阁”应运而生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