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件_第1页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件_第2页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件_第3页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件_第4页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研究方法?第二节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第三节教育研究有哪些类型?第四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例1:某位小学老师教小学二年级,新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并配备了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录像、教科书、教案等。

【研究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合适;如何组合使用这些教材【做法】用教科书上第一单元,用教学片讲第二单元,看哪一种方式能取得教学和辅导的良好效果。【分析】如果第一单元比第二单元成绩好,能说明什么?

可能性一:第一单元容易

可能性二:第一单元考试题更能反映所学的内容

可能性三:教科书写得好

可能性四:教学片乏味

……例2【研究问题】某研究生想研究教师与学生在某问题价值观上的异同

【做法】从参加暑期训练班的老师和学生中各选150名,面谈,自由提问,观察得出结论。

【分析】

1.

这两组人员的代表性不可靠,不能代表广大师生,因为参加暑期班的和不参加的可能在价值观上就有差异,结论不具推广性。

2.

单凭观察法,可能存在想从资料中寻找心目中答案的倾向。因为没有统一的测量工具,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间读数,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会出现偏差。

意义一、对教师而言,可以提高专业水平二、对学校而言,可以形成学校特色,提高教育效益三、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可以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四、对整个社会而言,可以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研究:对教育现象的有目的、系统地认识过程。包括四个方面含义:有清楚的研究设计;围绕明确的问题,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寻求问题的答案;强调方法的规范性社会科学:异质性很难完全量化自身的特点:一、教育研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二、教育研究时间较长三、教育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四、教育研究需要多方配合五、教育研究要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第三节教育研究有哪些类型?一、按目的分,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都可以再分为三种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二、按研究中是否包含量的关系(或科学研究的性质),可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类。三、按具体研究方法分,可分为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历史研究、观察研究、访谈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实证)四、按研究的作用来分,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基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发现新事实,新原理,新规则,或是探索某一类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应用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开发途径,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定性研究一般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一般的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在开始研究时并不强调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理论基础,理论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并在研究进行中被改变,或放弃,或进一步精炼。定性研究旨在理解社会现象

定量研究则是用数字和量表来描述,更接近演绎法,是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境中,从开始便更倾向于以理论为基础,也许理论并不明晰确定,但理论的基础存在于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之中。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描述性研究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状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干预性研究着眼于对客观事物施加可能引起改变的影响。一、计划

1、选题:确定研究的课题,明确研究对象和解决的问题

2、设计: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对象、假设、目标、内容、方法、预期成果、工作计划、进程安排、人、财、物等二、实施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调整,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和分析三、总结形成研究成果(报告、专著、论文),对整个研究进行评价(形成性研究和总结性研究)自测题:

1、名词解释:教育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2、教育研究的特征和步骤是什么?

3、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节如何选择课题

课题及类型、选题的意义一、课题哪里来?二、选题策略是什么?三、选题常见问题有哪些?四、怎样才为好的研究问题?

课题: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具体研究项目。

课题的类型:

1、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目的)

2、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预测性课题(深度)

3、招标课题和自定课题(来源)选题的意义:1、关键:一项完整的研究工作的开端,它决定着研究工作的方向、方法、途径和研究工作的性质;一个好的课题是一半的成功(爱因斯坦)

2、判断科研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严济慈)一、课题哪里来?

来源:

1、教育实践与社会需要

社会热点、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疑点或困惑、成功的教育经验中提取课题(张思中)。

2、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向教育应用实践的转化(斯金纳)

3、来源于现有教育理论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杜威)

4、来源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启示与移植(教育产业化)

收集和发掘问题的途径

咨询专家文献调研深入实践学术活动教育试验了解规划跨科浏览

二、选题策略是什么?

1、循序渐进

2、兴趣

3、可操作性

4、理论与实际的价值三、选题常见问题有哪些?

“惟上”眼高手低经验的堆积盲目照搬

四、怎样才为好的研究问题?

1、价值性(理论、实践)2、科学性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创新性5、可行性(主观、客观)第二节表述问题

注意:1、问题的陈述:叙述或问题的形式2、课题名称:应明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甚至研究方法陈述句形式问题陈述:例1

原陈述:小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

修改陈述: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智能特点间的关系

问题陈述:六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一般智力测量的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阅读成绩测量分数的关系是什么?与动作灵巧测量的关系是什么?

点评:

“发散性思维”比“创造能力”更具体,发散性思维的操作性定义就是发散性思维测验中的得分。

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内容:发散性思维与学生的智能特点之间的关系

方法:相关研究例2

原陈述:学习成绩与教学技术研究

修改陈述:关于三种教学技术对高中学生学科成绩影响的研究

问题陈述:三种不同教学技术是否对高中学生学科成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点评:

“三种教学技术”比“教学技术”更具体。

对象:高中学生

内容:三种教学技术对高中学生学科成绩的影响

方法:相关研究例3

原陈述:高中生的辍学研究

修改陈述:对有正常学习能力的高中辍学生所处学习环境进行社会学研究,以确定潜在的辍学因素

问题陈述:学校环境中的什么因素会造成有正常学习能力的高中学生的辍学?

点评:

“学习环境”更具体,高中生的操作性定义就是“有正常学习能力的高中生”。

对象:

有正常学习能力的辍学的高中生

内容:

学校环境中的什么因素会造成有正常学习能力的学生的辍学

方法:

相关研究课题名称:例4

原陈述:重视课外阅读,提高中学生语文成绩

修改陈述: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

点评:原陈述像讲演用语,用词不简略

第三节怎样写研究计划?

一、研究计划的基本框架(主体)

二、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附属)确定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文献综述

(以往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动向,以及本研究的创新和突破)方法和步骤

(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日程进度、

研究期限)研究的预期成果(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之处、成果形式)

前言提要

研究的保证措施(基本条件与研究的可能性,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预算经费、附录等)第一节文献及其作用

一、目的:

二、文献及种类三、文献的搜集

(一)文献搜集的原则

(二)文献搜集的渠道(来源)

(三)文献收集的步骤一、目的:

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题和确定方向2.为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证据和研究方法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钱三强)1/3至1/2文献:有参考价值的记录知识或保存信息的一切载体

种类:(1)政治文献、经济文献、军事文献、教育文献等(社会属性)(2)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处理加工程度)(3)根据记录形态分,印刷型(纸张)和非印刷型(如照片、录象、光盘、计算机和网络)和实物型(如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等)

一次文献:未经加工的原始文献,如实验报告、会议记录、统计报表等二次文献:在原始文献基础上加工整理的文献,如文摘、索引、目录,即各种检索工具。

三次文献:对原始文献综合分析和研究后形成的文献,如综述文章(一)文献搜集的原则

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逆时法)。

2、搜集的范围、数量应有所限制。

3、应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4、应注意全面搜集代表各种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资料。(二)文献搜集的渠道(来源)

机构源、人员源和物体源机构源(图书馆、资料室、计算机网站)物体源

1.书籍:专著、论文集、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科普读物

2.报纸

3、教育期刊(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

4.教育档案类(教育年鉴,学术会议文献,学位论文)

(三)

文献收集的步骤

准备阶段文献的收集

文献的整理

第二节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一、确定检索的主题与范围

二、选择文献检索的方式(工具、方法、途径)

1、检索工具查找法

2、参考文献查找法

(最近的研究资料的附录→专题书目→综述→更多的文献)一、确定检索的主题与范围?1.首先要确定研究概念,必要时还有该概念的外文译法

2.列出可能有关的概念找出同义词

3.考虑有关文献的潜在标题

4.确定检索范围,如语种分布,地理分布,时间分布,文献类型

5.选择检索手段

“中国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关键词:辍学研究、农村教育、中小学教育等范围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中国教育的总体状况、中国义务教育政策与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文献“关于学校领导者的研究”关键词:“学校”+“领导”

检索工具查找法手工检索工具(如目录、卡片、索引、文摘)计算机检索工具

(一)手工检索

1、工具和特点

书目、索引、文摘、卡片

2、检索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分段法

3、检索途径

分类、著者、关键词、书名、主题

顺查法:由远而近地顺年查找直到现在。逆查法:由近而远地逆时间顺序向后查找。抽查法:选择某课题领域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较多的时期进行重点检索。分段法:划定一段时间,查找这段时间内的文献。1、一般检索步骤:

(1)确定检索的目标、内容、范围;

(2)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网络和数据库情况(3)选择并输入检索词(4)审查部分命中文献,决定取舍(5)输出检索结果,如检索到的题录形式、文摘形式或全文形式的检索结果,并获得复印文件。

2、注意:搜索引擎(GOOGLE、百度)最大的教育文献数据库: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通过

或提交查询问题,文档复制部门()关键词搜索:重要次序

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网址:/)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址:http:///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网址:/

)第三节文献阅读与整理

一、文献的阅读

二、文献的整理一、文献的阅读

原则:

计划性顺序性批判性同时性

方式:

浏览、精读、粗读要领: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取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善于把握框架二、文献的整理

1、文献的分类整理

定性分类(按时间、内容、理论和应用)定量分类

整理的要求:围绕主题;资料要经典、客观、新颖、科学

2、书目登记

3、记录资料(提纲、摘录和摘要)(1)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第四节怎样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一研究专题的发展历史、当前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综合概括和评论。意义

内容:标题、提要、正文(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基本要求

收集文献客观、全面材料与评论协调一致针对性强突出重点适当使用统计图表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个人观点分类方法种类作用

对象全面调查对全部研究对象都加以考察,如人口普查。资料全面,但只是基本情况,费时费力,实施难度大。抽样调查在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加以考察,范围小,费用省,时效高,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如《重庆市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调查》。个案调查从全体中选择个别有显著特征的对象,更深入、更丰满的了解情况,但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如《王小二为什么不上学了》。调查方法调查对象特点访问调查(口头调查)社会成员中的个体(个别访谈)、集体(座谈会)调查者与调查对象作面对面的谈话,或通过电话、网络等进行间接访谈,收集口述材料问卷调查(书面调查)社会成员中的个体调查者通过特别设计的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作自填式回答,收集笔答资料第二节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一、抽样调查的意义二、抽样的基本概念三、抽样的方法1、节省人、财、物

2、有科学依据:在单位数目众多的某一对象总体内,往往它的一部分的综合特征跟总体的综合特征可能达到接近于相同的地步

3、提高研究的精确性

一、调查研究法特点

1、含义:所谓调查法,就是应用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资料,探究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2、特点:(优点、缺点)效率高、范围广;形式灵活、手段多样;自然真实、简便易行;研究结论具有不确定性抽样:按一定规则,从全体研究对象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的过程。总体:指调查对象的全体。样品:被选中的那些个体。样本:样品的全体。样本容量:样品的个数。抽样误差:根据样本结果去推算总体的一般情况,而这样的推算与总体的实际有着偏差。(抽样的代表性与抽样的方法有关,与抽样的多少无绝对关系)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即抽样的随机性)。(抽签法、查表法、计算机造数法)等距抽样:它把总体中所有个体按一定顺序编号,然后依固定顺序和间隔取样。分层抽样:先把总体按一定标志分成不同类型或层次,然后从各种不同类型中随机抽取若干单位组成样本。(等比例抽样)整群抽样:从总体中抽出一些自然的子总体,由其中的个体合起来组成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

现有180名学生,要利用等距抽样法从中抽取15名学生作研究样本,其方法如下。

先将学生按与学生学习成绩无关的标志编号,假设按学生座位顺序把学生编为1-180号,然后按下述步骤抽取:

(1)确定间隔距离

(2)决定起点R=(K+2)/2=(12+2)/2=7,是即决定从第一部分的第7号单位作为第一个样本。第二个样本为7+12=19号单位;(如总体是奇数,则R=(K+1)/2)。如此类推,抽出的15个样本为:

(7),(19),(31),(43),(55),(67),(79),(91),(103),(115),(127),(139),(151),(163),(175)。

[例]某年级学生共180人分为四个班,其中甲班N1=40人,乙班N2=50人,丙班N3=45人,丁班N4=45人,现要抽取20%作为样本,则每班应抽取的样本单位数按如下步骤算出:(1)确定样本单位数n=N×20%=180×20%=36人;(2)每班的样本单位数分别为

则样本容量第三节问卷调查法一、调查问卷的特点、类型二、问卷的编制三、问卷法的实施

四、问卷法的评价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由调查对象自填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特点:

1、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研究过程严格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了盲目性和主观性;

2、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并得出结论。一、调查问卷的类型根据设计问题的不同形式,可分为:结构型问卷和无结构型问卷、半结构型问卷根据问卷的传递方式来划分,可分为: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和报刊问卷(优点、缺点、分类)A自由回答式:你为什么来读书?你最佩服的人是谁?B言语联想式:“当看到‘天空’易想起‘云彩’,看到‘学校’这个词时你会想起什么?”C情境导入式:“已经下课了,老师忽然通知:有人要来参观,请留下10名同学做大扫除。这时你会怎么办?”

分类(形式):

填空、选择、量表、排序、定距式(答案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如:你的月奖金是:①3000元以上②1000-2999元③1000元以下)

A在选择答案中增加“其它”选择项,如:你的学习方法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而形成:①家庭或亲友的指导②同学的影响③老师的影响④自己摸索而成⑤其它__。B在列出的答案后加上了解动机、理由类问题,如:你平时在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主要标准来源是:①权威思想②舆论宣传③传统习俗④团体倾向⑤亲友意见⑥个人好恶你这样做的理由是__。二、问卷的编制(一)一般结构

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备选答案。(个人特征资料、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

(二)问卷的提问与回答的方式(三)问卷设计的程序(四)设计问题的注意事项

(五)问题的排列组合(六)试测与修订个人特征资料

XA=个人基本因素(年龄、性别、工作所在地、职业、岗位或职务、工作年限)

XB=教育条件因素(教育程度、在学年级、成绩等级、业余爱好、接触媒体习惯)

XC=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人口总数及构成、父母职业、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

(1)态度的方向性:即喜欢或不喜欢、肯定或否定的正负方向。

(2)态度的强度:即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的程度。态度的强度以态度等级来衡量,通常分有几种不同的等级。

两等级式,如:同意/不同意;三等级式,如:同意/无所谓/不同意;

四等级式,如:很同意/同意/不同意/很不同意;

五等级式,如:很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很不同意。

(1)情感性意见

这是指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好恶及情绪等行为事实性问题,通常用喜欢/不喜欢,有兴趣/无兴趣等一类词语表达。

(2)评价性意见

这是指人对人,人对事、物的某种品质的判断。通常用很好/好/不好,优/良/中/差等一类词语来表达。

(3)认同性意见

这是指人对某一事物或对别人的某项意见的赞同倾向,通常用同意/不同意,赞成/不赞成等一类词语来表达。

(4)认识性意见

这是指人对某种事物认识、了解所表达的思想与信念。例如对某项成果的意见用“这是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的语句来表达。

1、用词要通俗、易懂、准确、简短。2、问题应该是中性的,不应使用暗示或引导性语言3、避免意义相关的问题(2个或以上)4、问卷长度适宜,一般不超过60-70个问题。5、备选答案不要重叠,保持相对独立。6、问题中出现不知道的,导致问卷结果的虚假性7、对于那些敏感性强、威胁性大的问题,应在文字表述上努力减轻敏感程度和威胁程度。使被调查者敢于坦率作出自己真实的回答。类别性顺序,即把同类性质的问题尽量安排在一起。时间性顺序,即将问题按时间顺序来安排。内容性顺序,即把问题按其复杂和困难程度来排列。(漏斗原则)逻辑性顺序。

(一)问卷法实施的一般程序①被试的选择借助取样来实现②分发问卷③回收问卷④结果处理和分析(二)影响问卷回收率的因素①问卷方面②被试方面③问卷的分发方式④问卷研究是否得到有关组织机构的支持(三)影响问卷有效率的因素

四、问卷法的评价

优点:①问卷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方便;②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③匿名性强,回答真实;④样本大;⑤研究间接化,相互作用效应小。缺点:灵活性不强、指导性较低和深入性不强。第四节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

二、访谈的要求与步骤(准备访谈计划、试谈、准备记录方式、进行谈话)三、访谈法实施的过程与技巧

四、影响访谈效果的因素(年龄、性别、身体语言、服饰)五、访谈法的评价

一、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

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一)访谈法的特点

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它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二)访谈法的主要类型被调查者的身份一般访谈特殊访谈内容是否标准化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是否接触直接访谈间接访谈三、访谈法实施的过程与技巧

(一)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二)接近访谈对象

(三)对付拒绝的技巧

(四)谈话与提问的技巧

1、开始交谈时应寒暄几句,以调节气氛,融洽关系2、正式访谈3、追问的技巧(五)访谈的记录(六)访谈的结束与再次访谈

A亲切平等的态度B控制话题,始终围绕中心C随时注意访谈对象提供的新情况、新问题D交谈时应注意保持交流,认真倾听,并不时给予鼓励E始终保持中立态度F少用专业术语G如发现遗漏内容,应再请对方回答。F对情况不太熟悉或理解能力差的访谈对象应有耐心等等访谈法的评价

优点:灵活性较强、针对性较强、可靠性较高、适用范围较广并能进行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缺点:研究结果易受访谈者素质的影响,难以量化处理,比较费时费力,某些问题不宜进行访谈。

一、名词解释:调查法抽样调查抽样误差总体样本样品样本容量问卷法访谈法结构式访谈二、简答题:1、试述调查法的特点。

2、试述问卷法和访谈法的类型。

3、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4、问卷一般结构是什么,各有何要求?

5、问卷问题设计和回答方式有哪些?

6、访谈时谈话和提问的技巧有哪些?

7、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有何区别?三、实践题:书101页第1、2题。(1题笔答,12月底交,要求:主题可以另选;结构完整;问题具体,表述确切;半结构式问卷,且封闭式题目数不少于30。)第一节调查研究法概述

一、调查研究法特点

1、含义:所谓调查法,就是应用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资料,探究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2、特点:(优点、缺点)二、调查的类型

三、步骤

特点

效率高、范围广形式灵活、手段多样自然真实、简便易行研究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和目标(价值性、可行性)

2、选择对象(抽样)

3、草拟提纲

4、制定方案

5、人员组织和培训

二、调查阶段资料:问卷调查资料、统计调查资料、历史文献资料、现场观察和访谈资料注意:核实资料(齐全和准确)

三、研究阶段(一)整理资料(系统化、条理化)

(二)分析资料

定性分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分析资料,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分类法、比较法、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分析、综合。

定量分析:用数学(主要是统计的方法)分析数据,以揭示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水平、比例、结构及发展变化规律。有数量描述、频数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等。(三)推断结论

四、总结阶段

报告:概况、专题、典型、新事物、个案第五节个案调查

一、含义与意义:以某个具体的单位(可以是一个人或一个现象)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具体的状态和发生、发展过程,以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现象。个案研究的基础,可以就事论事,对症下药,也可以为类似的人和事提供参考。

二、类型:根据调查的目的,可以分为:(一)典型调查

含义:从调查对象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员作为典型进行深入调查,以认识同类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关键:确定有代表性的对象(能反映同类事物共同属性或发展趋势的典型。)

形式:先进、落后、一般性、特殊性、全面性。

注意:实事求是;代表性与范围和时代有关。分清共性和个性。优点:与一般的个案调查相比,可以有较高的代表性,可以推出同类现象的共性。缺点:典型的选择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典型的代表性是相对的,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重点调查含义:选择能够集中反映某种现象、对掌握全局的情况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或几个单位或个人进行的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侧重集中性侧重代表性

侧重对重点的总体情况的了解和数量的估计以把握全局

侧重对典型的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本质的认识以总结规律第一节观察法概述一、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二、观察法的步骤和主要准备工作三、观察技巧四、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一、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教育现象中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一)观察法的特点

1、与其它方法的区别

2、与日常观察的区别

(二)观察法的主要类型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②观察是在客观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真实性;③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④观察是在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对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⑤观察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观察工具,包括人的感官和仪器、设备。科学观察

日常生活观察有预定计划、有目的自发性、无目的有选择对象、有重点偶然性、无重点要作严格详细可量化的记录不要求严格记录划分标准类型观察对象是否受控制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是否通过中介物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观察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

叙述观察、取样观察与评价观察取样方式

时间取样、个人取样、事件取样

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

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主要步骤:

1、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方式、设备和记录手段;

2、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如,人员培训、准备观察工具、设计、印制观察记录表等;

3、进入观察场所,获得被观察对象的信赖;

4、进行观察并作记录(摄像、完成观察表、作笔记等);

5、整理观察结果,

6、分析资料并撰写观察报告。准备工作:⒈确定观察内容

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特别语言行为、关系分布行为⒉确定观察范围⒊准备观察仪器⒋设计观察记录表(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要记录哪些行为和现象,以及如何对这些现象和行为编码。)观察取样方法及其特点

取样方法特点时间取样考察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事件的有无、多少)事件取样对预定的行为和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事件的过程和规律)个人取样选择某一特定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进行有重点的考察时间取样观察表: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和程度

时间事件比例%开始-5分钟全班学生认真书写,没有任何动作声音1005-10分钟7人开始有小动作、发愣、玩铅笔1810-20分钟20人开始有小动作、发愣,有的开始发声5220-25分钟34人完成作业(4人没有完成)89事件取样观察表:

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的自发争执事件

姓名持续时间发生背景行为性质做什么结果影响常用的观察代码系统:

a.数字型代码系统用不同的数字分别代表各观察单位

b、符号型代码系统用一定符号分别代表各观察单位

三、观察技巧

1、选择合适的观察时间和场合2、安排好观察顺序3、减少观察误差四、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

直接性和客观性;自然性、及时性;普适性、简便性局限性:偶然性或表面性;受观察对象的限制;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受观察范围的限制;受无关变量的干扰,缺乏控制

第二节结构化观察实施举例

一、协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行为的观察

1、设计分组观察场面:⒉设计可量化观察表格二、学生阅览电子出版物的行为观察三、课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的行为观察

学生出现不集中注意行为的观察记录表

学生对教师提问响应行为的观察记录表

第一节个案研究概述一、个案研究概念和特点

1、概念

2、发展

3、特点

4、类型二、个案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

2、局限性

第二节个案研究的方法

一、跟踪法(含义、适用、特点)二、追因法(含义、特点)三、临床谈话法(含义、适用、注意)四、产品分析法(含义、作品分类)五、教育会诊法(含义、特点)

第三节个案研究的原则和步骤一、个案研究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保密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二、步骤

1、探索发展的连续性

2、探索发展的稳定性

3、探索早期教育对以后其它教育现象的影响

研究对象的单一性研究目的的针对性研究过程的精细性研究时间的长期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优点:自然状态下,规模小,时间没限制,故特别适合一线教师使用;对个案调查深入细致,具有针对性,特别利于因材施教;及时了解情况,反馈教学,教育反思的主要手段;规模小,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研究方法灵活多样;局限性:对象少,代表性较差,普适性差;常常是定性分析,难以标准化,故易作出主观的不精确的结论;需要较长时间,对象易流失,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被削弱;所以,最好进行“集体性”的个案研究,可以提高代表性和进行定量分析,也可以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可弥补其局限性。

二、步骤(一)认识个体,确立个案(二)收集个案资料(三)资料的分析整理(四)个案的发展指导(目的、内容、注意)(五)追踪研究(六)撰写报告

个案资料的内容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个体家庭背景资料个体成长及心理发展资料个体当前问题资料

资料的分析整理

主观-客观维度:现状-过程-背景维度:从生理因素分析从心理因素分析动力性分析(内在动力及形成的内外部原因)发展性分析(发展原因及规律)临产性分析(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个案研究追踪法产品分析法教育会诊法二、简答题:

1、试述个案研究的步骤。

2、试述个案研究的特点和优缺点。

3、试述个案研究的方法。三、实践题:书119页第1、2题。

个案研究

成组研究含义研究者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对象进行的研究研究者把一组或许多被试当作一个组群进行研究特点便于做深入研究,但不利于统计分析,代表性不强,“解剖麻雀”“追踪研究”利于统计分析,代表性强,科学性高,但不便于做深入研究第一节变量与变量种类

一、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三、变量及其种类

第二节描述统计统计描述方法,是研究简缩数据并描述这些数据的统计方法一、数据资料的整理和表示二、特征参数的计算

三、相关关系的度量

第三节分数的转换与解释一、原始分数及其局限性二、几种常用的导出分数

百分等级分数

标准分数

T分数

第四节测验信度、效度、

难度、区分度一、

信度二、测验效度三、难度

四、区分度一、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与特点

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对研究所获资料进行思维加工,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二)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

1、定义与方法

用数学的方法(主要是统计的方法)分析数据,找出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水平、比例、结构及发展变化规律。数量描述、频数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趋势分析等2.与定性分析的关系三、基本概念

总体与样本(样品、样本容量)被试概率统计量测量测验

变量:在性质与数量上可以变化并可以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被试:被研究者的简称,也称研究对象或受试。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用符号P表示,一般概率在0和1之间。接近1,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越接近0,则越小。统计量:代表样本特征的量。参数:代表总体特征的量。测量:根据一定法则,对事物属性给予数字化的过程。测验,通常指测量的工具。类型含义特点定类变量

表示事物在属性与类别上的不同无测量单位也无绝对零点,有“相等”和“不等”的关系,不能比较大小和四则混合运算定序变量(等级变量)

表示研究对象在某一属性上的顺序既无测量单位也无绝对零点,不能指出其间差别大小,但有“等于、不等于关系、”序关系(优于、劣于等),四则运算没有意义。定距变量间距变量)

取值具有“距离”特征的变量测量单位,但不一有无绝对零点。有“等于、不等于、大于、小于等关系,可以进行加法、减法运算,但乘、除无意义。定比变量

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可以进行全部运算一、数据资料的整理和表示

1.数据检查(检查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分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两种方法)2.数据分类(品质分类和数量分类)⒊数据的排序(数据排序、等级排列、次数排序)⒋数据统计表(单项表、多项表、次数分布表)⒌数据的图示法(条形图、曲线图、圆形图)二、特征参数的计算

(一)集中量数

代表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

(二)差异量数

它是用以表示一群量数的离散程度。全距、平均差、方差S2、标准差S、标准分数。(三)次数分布(频数分布)

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

次数分布表、次数分布直方图或次数分布曲线、正态分布曲线

1、算术平均数,用表示,算术平均数=数据值的总和/数据数。

2、中数,是指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的量数中的中间点的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又称中位数,用Mdn来表示。

如12345,样品数是奇数,此组数据的中数是3,此数字是实数。如123456,样品数是偶数,此组数据的中数是3+4/2=3.5,此数字是虚数。

3、众数,是指一列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常用M表示。

如123454,此组数据的众数是4。如果都不相同,则没有众数。

标准差,它是与平均数的差数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下式中,S为标准差

【例6-1】现有50名学生的成绩,原始数据如表6-1所示:(n=50)

1.次数分布表

为了显示该组样本在不同分数段中的次数分布情况,我们对该数组进行次数分布统计,编制出该数组的次数分布表。方法如下:

(1)求全距:最大数-最小数=98-51=47

(2)定组数,一般10-20组为宜。

(3)定组距,组距=(全距+1)/组数=(47+1)/10=4.7(取5)

(4)定组限,95-100,90-95,85-90……等

(5)求组中值:组中值=(上限+下限)/2,如95-100一组,其组中值=(100+95)/2=97.5

(6)归类

把原始数据,分别归到相关组中,得出次数分布表如表6-2所示:

正态分布是一种理论分布,在次数分布中,中间的次数多,由中间往两边的次数逐渐减少,且两边的次数多少是相等的。根据正态分布绘成的曲线称为正态分布曲线,

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和位置由平均分和标准差S所决定。三、相关关系的度量

1、函数关系: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如s=vt。相关关系:变量之间有影响,但没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如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2、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特征)3、计算:皮尔森相关(积差相关)

r=特征

1、相关系数的数值介于—1.00和十1.00之间,r<0正值代表正相关,负值代表负相关,0表示零相关。2、零相关,指不相关,只能说明变量间不存在线性关系,但还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如一变量随另一变量的变化忽大忽小,没有线性规律。如果非线性关系也不存在,则两变量独立,它们一定不相关。2、特点:①直观简便,但不具有科学评价功能和指导意义。②不可比性题目难度可能不同。③不可加性不同学科评分标准、考试内容、信度、区分度不同。不能反映学生在团体中的位置如语文95分,处中下水平,数学90却是第一,单凭原始分数不能确定。1、百分等级分数它是相对地位量数。它把参加测量的全体人数作为一百份来计算,从而以某原始分数换算出其在全体中所占的地位,说明分数比他少的人占人数的百分之几。公式PR=100—R排名序数N被试总人数特征:有可比性,易解释,是定序变量,没有可加性,对两极原始分数反映迟钝。2、标准分数表示原始分数在团体中的位置,即其在平均数之上多少个标准差。公式:Z=

X原始分数平均数S标准差特点:定距变量,有可比性和可加性,可直接合成运算,使分析结果更具科学性。但有负数和小数,不易为人们所接受。例:已知某班数学测验平均分65,标准差7分,甲生得72分;语文阅读平均分30,标准差6分,甲生得38分。问甲生哪一种测验成绩在班级位置较高?解:Z算术=T算术=10Z+50=10×1+50=60Z阅读=

T阅读=10Z+50=10×⒈3+50=63

答:甲生在阅读测验中的成绩在班级位置较高。3、T分数把Z分数的小数和负数转化而成,是整数。公式:一般考试:T=10Z+50(T分数的平均数是50,标准差为10。>50,则在平均数之上,<50,则在平均数之下。多在10-90分之间,符合人们的评分习惯,故常称标准百分。)韦氏离差智商:T=15Z+100高考后的公布分数:T=100Z+500(Z是正态分布)【例6-2】某班语文平均考试成绩为74分,标准差8分。甲学生得90分,乙学生为72分。通过标准分数的计算可以得知他们在全体同学中所出的位置。信度

1、含义: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即可靠性。2、类型: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3、信度系数

r==4、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二、测验效度1、效度:测验实际能测出所要测的特质或能力的程度,即有效性2、信度与效度3、分类

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4、提高效度的方法三、难度

1、含义:题目的难易程度。2、计算①平均得分率P=②该题的通过率P=③测验的平均难度

P=四、区分度1、含义:题目对被试的知识水平(能力)差异的区分能力。2、计算

Dr=

总体方差样本方差

运用范围:主要用于线性相关;X和Y是定距变量和配对样本。

例:某班期末考试,10位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分别如表所示,请问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的相关系数是多少?学生序号语文数学170692657937880482775918666678773678868198169107488

解:1、求平均值第一节教育实验研究概述一、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教育实验的步骤一、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1、含义

实验研究:是根据一定假设,在控制一些因素(变量)之后,对实验对象施加一定的影响(实验因素),最后利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探究现象成因的一种研究方法。2、实验法和调查法的区别(特点)3、优点

4、局限性它可以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所遇不到的情况,从而扩大研究的范围。它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因素分离出来,以便于分析某一特定因素的效果。它便于测量,并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研究成果。它可以重复验证。变量控制造成环境失真。实验可能引起负效应。测量误差。选择误差。实验对象的特点1.

实验者与实验对象存在相互影响

2.实验对象的心理状态对实验过程会产生影响3.对受教育者的实验存在某些禁区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类型(一)根据实验目的,可分判断性实验、对比性实验、析因性实验根据实验目的,也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二)根据变量控制的严密程度,可分真实验、准实验和前实验(三)根据被试分配方法,可分等组实验、单组实验和轮组实验。等组实验:两个或以上被试组的情况基本相同,但分别接受不同实验处理并测量实验结果。单组实验:各个实验处理依次先后施于同一组被试,后都测量实验结果。轮组实验:N个实验处理轮换施于N组被试(不必等组),后都测量实验结果。真实验设计: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操纵自变量;基本或完全控制无关变量;前实验设计:没有随机分组,没有控制无关变量,内外在效度都差。准实验设计: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外在效度,但只能控制一部分无关变量。

第二节教育实验选题和设计

一、实验选题二、实验假设(研究假设)含义:在实验之前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是暂定的结论。来源:三、统计假设(原假设)含义:实验前后的结果没有差异

例:“范文在小学生习作训练中的作用”研究假设:利用范文写作的小学生写作水平要高于不用范文写作的学生的水平。原假设:利用范文写作的小学生写作水平与不用范文写作的学生的写作水平相同。“改革数学单元测验方法的实验研究”

研究假设:让学生参与测验题的命题和阅读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原假设:参与测验题的命题和阅读的学生与没有参与测验题的命题和阅读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无差异。第三节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一、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

1、实验研究变量的类型(在实验中的作用)

2、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

自变量的操纵与选择;因变量的分解与测量;无关变量的控制二、变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

自变量(实验因素):由实验者掌握的、假定为原因的变量。

特征: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它的变化是实验者主动选择而变化的。

取值:自变量的一系列的变化值称为自变数。其可能取值称为因素的水平,它反映了因素所处的状态和等级。根据假设取值。变化的差异要尽可能大。通常在实验设计时选择两个极端值,或取其最佳值

实验处理:各个实验因素各取一个水平得到一个水平组合。(对照组和实验组-单因素实验);自变量的复合。例1:不同教育水平的师生课堂交流研究

自变量:不同的教育水平,分为3个类别:小学,初中,高中

因变量:测量出师生交流课堂观察各项指标的分数例2:

学校地理分布影响六年级学生对学校态度的研究

自变量:学校地理分布,三类:城市、郊区、乡村

因变量:对学校态度的各项指标分数例3:

不同材料对概念理解的影响研究

自变量:材料的种类:图片,文字,语音,图像

因变量:理解概念所需的时间

(一)对实验(自)变量的有效操纵

(二)对无关变量干扰的控制

(外扰变量、中介变量)

(三)减低测量误差(原则)

选择实验反应变量应遵循如下几项原则

反应变量的客观性

反应变量的合理性

反应变量的灵敏性

反应变量的可转换性

实验效度:指实验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1、内在效度:实验结论的准确度问题

2、外在效度: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3、常见的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方法

经历、对象成长、测验动机、样本选择、对象的损耗、测量的误差、测验第四节教育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类型二、实验模式设计的基本要素(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二)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三、前实验设计四、准实验设计五、真实验设计

O——表示一次测量结果,在实验前为前测,在之后为为后测

X——实验处理,操纵的自变量水平组合

R——表示随机分组

……——表示上下被试组为不等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