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教考融合之《登泰山记》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教考融合之《登泰山记》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教考融合之《登泰山记》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教考融合之《登泰山记》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教考融合之《登泰山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教考融合之《登泰山记》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雪中望岱岳清·施闰章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秦碑①凌绝壁,杖策好谁看?【注】①秦碑,秦相李斯当年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碑,为泰山上的著名古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大雪初霁后的泰山景色,突出泰山雪景的壮观。B.首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意境相似,“烟”都指云雾。C.“光连”句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用了通感。D.尾联诗人想象矗立在绝壁之上的秦碑,以问句作结抒发诗人想要登山极望之情。2.施闰章的《雪中望俗岳》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文如下)都描写了雪后泰山的雄奇壮丽,试分析两位作者笔下的描写有何不同。……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游泰山(其六)李白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注释】①玉真:仙子名。②匏瓜:星宿名。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引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B.在泰山静美的夜色中,李白独自一人抚琴、赏月、听松,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痛苦。C.诗中“想象鸾凤舞,飘欣龙虎衣”等句与“霓为衣兮风为马”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此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4.李白《游泰山》(其六)描写泰山景色,将实景与幻境融合,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艺术特色。5.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段)都描写了奇幻的色彩,简析两位作家笔下色彩描写的不同。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洛阳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夏商至隋唐,洛阳地区共出现了五座较为著名的都城,这五座都城的选址无一不是临近洛河,背靠邙山。回顾我国历史,从有明确记载的夏朝到宋朝国家重心转移前,在洛阳地区分布着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座最负盛名的都城,共同构成了“五都荟洛”的景象。城市选址是研究城市兴衰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地理学和古都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是,有关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研究却很少,往往是从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军事优势、政治因素等方面进行讨论。这些研究虽然全面,但无法从中得出明确的答案。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的宏观角度和人为选择的微观角度进行讨论。洛阳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四方门户、四水并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适宜居住。洛阳北背靠邙山,向南与龙门伊阙遥遥相望,向西连接秦岭山脉,这些地形共同构成一个三面山川环抱,西高东低的地理格局,为此地的城市营建提供了基础。洛阳地区有伊、洛、瀍、涧四条河流。洛河是潼关以下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华山南麓,东跨熊耳山,流经河南省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后进入洛阳境内。伊河,古称“鸾水”,是洛河最大的支流,途经栾川、偃师等县市,汇入洛河。伊河与洛河所形成的夹河滩,土地肥沃易灌,是最宜耕作之地。瀍河全长35公里,发源于洛阳市孟津县的会瀍沟,向南流入洛河。谷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在《山海经》中已有此称,古谷水与今涧水融为一体。水系是与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要素。河流在护卫城市的同时,还支持着城市用水。洛河东接黄河,可以联络全国的漕运系统,隋唐时期,漕船可沿洛河直达洛阳城内;即使到了民国时期,洛河仍进行着水上运输。影响古代洛阳都城城址迁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这些变革一起到来的是统治阶级政治机构的日益庞大。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必然会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所承载的功能日益增多,这也是古今城市发展的一大规律。黄河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摇篮,洛阳地处黄河流域中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洛阳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洛阳位于三大干之中的中干末端,位于崤山的余脉之上。因此洛阳在风水学中的主山——邙山可以追溯至昆仑山。伊阙与嵩山共同组成洛阳盆地的案山,盆地之中有伊、洛、瀍、涧四支河流,是风水理论中的最佳风水宝地,被认为拥有帝王将相的格局。地理环境等宏观因素对城市选址虽有很大的影响,但只是限定了城市的选址,城市的具体位置最终还是由人来选择的。事实上,洛阳都城虽然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但是一直伴随城市用水等问题,可见优越的环境并不能直接决定城市的选址。城市是由人来建造的,也是为方便人们生活而建造的。因此,作者认为传统思想观念中以“人”为本思想所引导的人为选择也是城市选址及迁移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聚居地大多位于临河的一级、二级台地,其原因是兼顾了取水的便利性和防洪的需求。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区就位于地势较高的中部偏南地区,这样可以避免伊、洛河泛滥对宫殿造成破坏。而铸铜作坊区因水需求量大,紧邻伊河、洛河。夏朝末年,洛阳盆地干旱越来越严重,伊水、洛水干涸断流,恶劣的环境给夏朝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并由此引发了朝代的更迭。商代统治者最终并没有选择在夏都二里头继续建都,而是迁往了更适合生存的地方。偃师商城的北侧和南侧有自然河流,东南部有大型水池。夏商都城选址前后的变化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气候影响下,人们对城市选址的认识会发生变化,所谓“合理”的城市选址思路也会发生改变。东周的两个都城,无论是周王城还是成周城,其规模都比夏都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大。涧河入洛河处的东侧平地比伊、洛河交汇之处更为宽阔,因此,东周两座都城选择在涧河入洛河处建城,这也是在水资源有效利用与防洪之间找到的平衡。汉魏洛阳城建成之后,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导致城市的用水量剧增。此外,当时的洛阳城不仅是帝都所在地,还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洛阳城交通运输能力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汉魏统治者采取的主要防范措施是建设大型引水工程——千金渠。隋唐时期,洛阳城是我国封建社会盛世阶段的陪都。营建洛阳城时,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感叹“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于是决定将都城城址定于此处。从地形上看,与都城选址前身相比,隋唐洛阳城的选址并不是一个真正合理的位置,洛河以北地区地形十分复杂,且相对狭窄。为了获得足够的城市建设用地,不得不横跨洛河建城,这也造成了隋唐洛阳城南北难以贯通。但由于选址的巧妙,解决了困扰洛阳多年的水源问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隋唐时期的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控制和改造能力已十分发达。正因如此,隋唐时期的人才敢于突破洛河,修建一座横跨洛河两岸的大型城市。(摘编自李晓寒、刘丰军、朱徐迪《古代洛阳都城城址变迁研究》)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洛阳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形成了“五都荟洛”的独特景象。B.城市选址对城市兴衰、历史地理学等研究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从地理、军事、政治等方面展开,本文另辟蹊径,角度独特。C.从历史文献记载可知:与涧水融为一体的谷水是洛阳历史上最久远的河流;洛河应是洛阳地区流经区域最多的河流。D.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固然是城市选址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决定因素,建造城市也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洛阳地处黄河流域,位置优越,是洛阳营建都城的因素之一。B.水资源不仅直接影响着夏都二里头的宫殿区、铸铜作坊区在地理上的分布,还与夏朝的最终灭亡紧密相关。C.“偃师商城的北侧和南侧有自然河流,东南部有大型水池”,可见商朝统治者建都于此,水环境是重要考虑因素。D.与东周都城选址涧河入洛河处、汉魏建设大型引水工程积极解决水资源问题相比,隋唐洛阳城的选址并不合理。8.下列选项,不属于古代洛阳都城营建基础的一项是(

)A.秦岭从陕西进人河南后,分为几支,呈扇形分布,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和邙山构成了洛阳地区的山地脉络。B.从区位上来看,洛阳处在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的豫西地区,其三面被丘陵环抱,形成了一个开阔的盆地。C.《河南府志》载:“其水之大者,曰河曰洛曰伊曰谷,北则河与谷洛夹北邙……凡河南郡水皆入河洛伊谷四水……”D.隋唐洛阳城的形制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模式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9.与选材针对性强、语言较抽象的学术论文不同,本文在选材和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10.姚鼐《登泰山记》的开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阴谷皆入济”,描述了泰山所在之地山川形胜的特征。文章第4段也写到了洛阳水系,请据此梳理出洛阳地区河流水系的特征并概括其历史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姓的江天汤世杰“支持这个世界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观念。”我们所能见到并参与其中的,也尽皆世界的日常。但故乡必有故乡的独特,不独特的从来都是我们的眼睛。一座小城,有别于大都市的,不是摩天大楼、车水马龙,而是日常生活的简捷便利,烟火人间的随处可逢,自然山水的伸手可及。那幕日落原也寻常,却因有了大江的那个“曲折”,让我对比留意过的多处日落,有一种别致独特的感悟。地中海、波罗的海上的日落辉煌浩瀚,尼罗河、多瑙河上的日落华丽迷人,倒或因有水无山或有山无水,而少了些遮挡、少了些层次、少了些深邃,而一览无余,韵味清浅。山水、山水,须得有山有水,且洽配得当。西陵峡口,峡尽天开的这片江天日落,独特就在其间,既有浓墨堆垒般的凝重山影,也有洒金宣纸般的跳荡水波,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那种浓暗酽黑的山色中层叠杂糅的霞色,那霞光将云头尽染时深浅有致的黝黑,让“斑斓”一语真正落到了实处,怎么看都让人直呼神奇。落日缓缓落向对岸那一溜青山背后时,落霞则从青山背后通红地衍射出来,温柔而又顽强。一江流水,既因那一溜青山浓郁沉重的倒影而显深沉,又任落霞的辉光映照而熠熠生辉。眼前,缓缓坠落的日头虽明明还挂在对岸青山垭口,但在我心里,夕阳已义无反顾地殉命于一江流水——它把一化作了千千万万,在每朵浪花每道波纹里得以重生。你似乎能听见整条大江的啸叫呐喊,瞬即热血偾张,想与大江一起远赴沧海。当人们通常把颂辞赞歌献给一幕日出时——那当然无可非议——一次那样的江天日落,让我意外地识得了落霞的无限英武。浩浩江天,任流霞映照得万紫千红。江水在熠熠闪耀。天宇在熊熊燃烧。满天原本纯白得近乎稚拙无邪的如莲云朵,也在转眼间幻化成了姿态嶙峋的丹霞峰岭,深沉、凝重。江天就在那一刹那,渐渐从深红变成了绛紫,在我的注视中,那是个短暂得近乎漫长的过程,然后又从绛紫缓缓沉入森黑。霞色变幻万端的江天,引发的不是狂热呼唤,而是屏声静气的安谧。万物退避于远,市声消弭于耳,喧嚣消遁于僻。天人相对,无语而心通。当夜晚如期而至,世界转到了另一边,自己的心跳成为此在的唯一节奏,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宁静更经得住倾听?太阳已落到远山背后。你看见的只有江天、流霞,一个阔大到无边无际的、由霞色营造出来的玄妙空间。在暮色愈收愈紧的合围中,最后那片羽毛般的落霞像一个希望、一句誓言,久久挂在对岸那个山垭口上,闪耀。它的最后消失,与其说是沉入了肉眼莫见的某片宇宙荒野,我宁愿相信,那是落霞将自己分发给了每一个注目过它的灵魂——当我偶尔回眸周边同样如痴如醉的人们时,他们眼里正闪耀着奇异的眩光,那就是落霞,耀眼而又温柔,静谧却富含力量。我想他们看我亦如是。“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一次大江落日提供给人的,恰好就是一次由大自然导演的话剧,一次美的灿然寂灭、物的意外清空、欲的瞬时断舍离。人心至少在那个短暂时刻,从名利漩涡,从烟火人间,从满满当当充斥着物与欲的世界,让眼耳鼻舌身意受想行识一起进入一个只有光影色彩,最后连光影色彩也消失殆尽的世界,彻底地由“色”入“空”,从“有”至“无”,完成了一次蝉蜕浊秽般的瞬时嬗变。再怎么舒适安逸的日子也是累人的,何况日子总有烦人之处。长长的人生需要无数个那样的短短清空,否则,灵魂将会被各种明目张胆或乔装打扮的物与欲,撑得满满当当,再也没有一刻宁静、几许空灵,再也容不下一点美妙、几许良善……(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8期)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一次江天日落的景象,由熠熠闪耀到灿然寂灭,最后由景悟理,体现了作者的哲理思考。B.写地中海、波罗的海的日落,目的是衬托江天落日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的独特与神奇。C.文章突出描写了落霞的“英武”,它“将自己分发给了每一个注目过它的灵魂”,赞美崇高的献身精神。D.文章第③段“静谧却富含力量”是指自然以它的壮美和静谧使人的心灵暂时摆脱物与欲,内心得以宁静。1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3.比较阅读《百姓的江天》与《登泰山记》(节选),分析两文的异同,填写下面表格。篇目比较点《百姓的江天》《登泰山记》表达方式①记叙、描写相结合写景顺序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描绘画面斑斓闪耀的江天日落图、安谧宁静的江天落霞图②文章主旨表达③。表达④。参考答案:1.B2.(1)从描写手法上看:施诗主要借助山峰残雪、众壑冰泉、千盘云路、银白雪影等意象进行静态描写。姚文则通过不同意象的色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2)从修辞手法上看:施诗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姚文以“若樗蒲”“若偻”等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雪后泰山雄伟壮丽的意境。(3)从描写的角度来看:施诗虚实结合,颔联实写冰泉和云路,突出严寒险峻高远;颈联想象山影雪光,极力渲染泰山的巍峨。姚文则实写泰山的雄奇壮丽。【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意境相似”错,“烟涛微茫信难求”,营造了一种虚无缥缈、模糊不清的意境;“碧海烟归尽”,营造了一种海天辽阔,东海波涛不兴,风烟俱净的意境。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描写意象、手法、角度等的鉴赏能力。比较两文描写雪后泰山的不同之处,可从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先看描写手法:施诗首联从远景落笔,写出雪后天空晴朗,烟云散尽,残雪中高高耸立的山峰更显苍翠;颔联则是从另一角度对雪中泰山加以描绘。“雪半残”描绘岱岳之上半端被积雪所覆盖之状。颔联写近望岱岳之局部形象。诗人选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冰泉”与“云路”两种意象。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颈联则则纯是写雪景,“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由此可见,施诗主要借助山峰残雪、众壑冰泉、千盘云路、银白雪影等意象进行静态描写。而姚文则通过“异色”“成五彩”“正赤如丹”“绛皓驳色”等不同意象的色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再看修辞手法:施诗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而姚文则运用比喻,如“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把远处顶着白雪的山比喻成“摴蒱”,“而皆若偻”,把泰山周围比泰山低的山说成“若偻”,写出泰山的巍峨。最后看描写角度:施诗虚实结合,颔联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这是实写。而颈联专写遥望岱岳积雪之感受,从纵横两个角度表现雪之“自”与“寒”,视野开阔,境界深远。此乃想象之辞,而非实景。而姚文描写泰山日出的整个过程,描写泰山风光,则全是实写。3.B4.本诗实写青山碧峰、明月白露、松风止歇、星宿可摘等,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诗歌实中生虚,泰山宛若仙境的美景触发了诗人丰富的想象:仙子临峰,笙歌凤舞,仙袂飘摇。诗人置身其间,扪天摘星,抚银河水,触织女机,气氛欢快,令人忘归。诗歌在虚实结合中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美景的热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5.示例:(1)李诗主要借助青山碧峰、明月白露等景物色彩的静态描写,营造了月夜泰山清幽的意境。姚文则描写了日出过程中白色云雾、五彩朝霞、赤色太阳、颜色错杂的山峰等景物,通过景物色彩的动态变化,表现雪后泰山壮丽雄奇的景象。(2)李诗清丽奇幻的色彩折射出诗人游览泰山的轻松愉悦之情,姚文则以绚烂的色彩表达了作者观赏泰山日出的欣喜激动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B.“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痛苦”无中生有。从诗中“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等诗句中可看出作者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善于将想象与现实相结合,虚实结合,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本诗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诗人在诗的开头“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此处写王母池、天门关、青山碧峰、明月白露、松风止歇等情节都是实写,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述了泰山绮丽的景色,也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接着,作者运用想象,“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幻化出一幕仙子临峰,笙歌凤舞,仙袂飘摇。诗人置身其间,扪天摘星,抚银河水,触织女机的场景,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是泰山宛若仙境的美景触发了诗人丰富的想象,从中可见诗人对泰山美景的热爱,而对仙境的想象,也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的能力。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段)都是对泰山景色的描写,二者不同,但各有特点,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感情。从描写方法上看,李诗中的“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等诗句可看出,李诗主要对泰山进行了静态描写,通过这些静态美景营造了月夜泰山清幽的意境。与之相对的,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等内容则是对泰山景物色彩的动态变化的描写,日出过程中白色云雾、五彩朝霞、赤色太阳、颜色错杂的山峰这些动态的景象,更加表现出雪后泰山的壮丽雄奇。而从表达的情感上看,李诗清丽奇幻,其中“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等想象的场景折射出诗人游览泰山的轻松愉悦之情,而姚文则重点描写泰山日出时的绚烂色彩变化,将一个壮丽雄奇的泰山呈现于读者面前,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观赏泰山日出的欣喜激动之情。参考译文: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登泰山记》(选段)6.C7.D8.D9.①选材融合了历史、地理、文化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科普性。比如,文中写到的洛阳都城城址在历史上的变迁,洛阳水系与人居环境关系等内容。②语言通俗、亲切,使读者不觉艰涩难懂。比如,“洛阳北背靠邙山,向南与龙门伊阙遥遥相望”“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感叹‘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都使语言亲切、易懂。10.第一问:①伊河、洛河、瀍河、涧水四条河流构成洛阳都城的自然水系。②洛河属潼关以下黄河最大的支流,伊河是洛河最大的支流,瀍河、涧水都流入洛河,四条河流互相交织,流域广阔。(意思对即可)第二问:洛阳水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在护卫城市的同时,为城市提供用水,还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谷水是洛阳历史上最久远的河流”错误,原文为“谷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隋唐洛阳城的选址并不合理”曲解文意,原文为“从地形上看,与都城选址前身相比,隋唐洛阳城的选址并不是一个真正合理的位置……但由于选址的巧妙,解决了困扰洛阳多年的水源问题”。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D.选项说的是隋唐洛阳城的城市规划及其历史地位,不属于古代洛阳城营建基础。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①选材融合了历史、地理、文化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科普性。比如,“从夏商至隋唐,洛阳地区共出现了五座较为著名的都城,这五座都城的选址无一不是临近洛河,背靠邙山”“河流在护卫城市的同时,还支持着城市用水。洛河东接黄河,可以联络全国的漕运系统,隋唐时期,漕船可沿洛河直达洛阳城内;即使到了民国时期,洛河仍进行着水上运输”文中写到的洛阳都城城址在历史上的变迁,洛阳水系与人居环境关系等内容。②语言通俗、亲切,使读者不觉艰涩难懂。比如,“洛阳北背靠邙山,向南与龙门伊阙遥遥相望”使用“背靠”“遥遥相望”等词语,使地理位置的描述更加形象生动;“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感叹‘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语言有细节描写,也有画面感。这样的描写都使语言亲切、易懂。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一问:①结合“洛阳地区有伊、洛、瀍、涧四条河流”可知,伊河、洛河、瀍河、涧水四条河流构成洛阳都城的自然水系。②结合“洛河是潼关以下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华山南麓”“伊河,古称‘鸾水’,是洛河最大的支流”“瀍河全长35公里,发源于洛阳市孟津县的会瀍沟,向南流入洛河。谷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在《山海经》中已有此称,古谷水与今涧水融为一体”可知,洛河属潼关以下黄河最大的支流,伊河是洛河最大的支流,瀍河、涧水都流入洛河,四条河流互相交织,流域广阔。第二问:结合“伊河与洛河所形成的夹河滩,土地肥沃易灌,是最宜耕作之地”“河流在护卫城市的同时,还支持着城市用水。洛河东接黄河,可以联络全国的漕运系统,隋唐时期,漕船可沿洛河直达洛阳城内;即使到了民国时期,洛河仍进行着水上运输”可知,洛阳水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在护卫城市的同时,为城市提供用水,还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11.C12.运用想象和比拟的手法,由眼前挂在青山亚口的夕阳想象夕阳在江面上浪花和波纹里“重生”,赋予夕阳以生命,既写出夕阳余辉洒满江面、金光万道、波光粼粼的壮丽景象,又讴歌自然之美,情景交融,增添文章意蕴。13.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气势磅礴的泰山日出图自然能涤荡心灵,使内心得到片刻宁静的主题对自然美景、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以及不断攀登才能见证绝美的人生感悟【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