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六校高三期末联考试卷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3年3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东周时期后寨墓地考古发掘资料。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州发现321座东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陶器风格独特,其中带耳陶罐(如图)等器物与内蒙古的东周墓葬出土器物相似。这()A.印证了东周文明起源于山西朔州文化B.说明内蒙古文化领先于山西文化C.表明中华文化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D.体现出区域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西朔州出土的陶器风格与内蒙古的东周墓葬出土器物相似,这反映了中原与北方地区存在文化交流互动,体现出当时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山西朔州出土的器物虽然与内蒙古相似,但不能就此说明山西朔州文化是东周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领先”不妥,材料只涉及两者的相似,无法认定是谁领先,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两者礼器的相似,并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起源,排除C项。故选D项。更多优质资源可进入/2.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颁行《左官律》,规定官吏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即构成“左官罪”,依《左官律》追究刑事责任;《汉书·诸侯王表序》引服虔说:“仕于诸侯为左官,绝不得使仕于王侯也”。汉武帝此举()A.反映出封建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B.标志着儒家思想开始法律化C.意在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致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严禁官吏私自辅佐王侯,这一做法是为了孤立与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封建官僚政治尚未成熟,排除A项;魏晋时期律令实现了儒家化,排除B项;这-做法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3.晚唐画家张彦远认为,绘画应达到“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或昭盛德之事……以传既往之踪”的功用。同时他指出:“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法哉!所谓画之道也”。这反映出()A绘画艺术彰显大唐盛景 B.艺术审美与道德评价功能相结合C.文化交融影响艺术创作 D.文化政策推动了绘画门类多元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彦远的绘画理论中一方面强调了绘画的道德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怡悦性情”等道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对绘画艺术产生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大唐盛景,且张彦远生活于晚唐,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绘画的教化功能而非道德评价,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的绘画政策及绘画门类的多样化,排除D项。故选C项。4.宋代杨万里《过宜福桥》中描述:“水乡泽国最输农,无旱无乾只有丰。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田是沼浑难辨,何地何村不一同。若遣明年无种子,却愁闲杀雨和风”。诗中反映了宋代()A.土地利用率提高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人身控制的减弱 D.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诗句中“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反映了豆、桑、荷和稻间种的现象,说明土地利用率得以提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买卖,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封建政府对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作物的间种,不涉及种植结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5.如表所示为明朝不同时期折色(古代人民向政府纳税的形式之一、凡应纳税粮,不以本色,而以金、银、钞、钱、绢、丝、布、棉等替代者称“折色”)物品一览。据此可知,当时()时期折色物品洪武金、银、钞、钱、绢、布、贝、漆、丹砂永乐绢、漆、苏木、翠羽、纸扇、安息诸香宣德棉布、黄豆正统一天顺金花银、马草折银、钞、布、青红纻丝成化绢、布、丝、银弘治绢、布、丝、钞、银嘉靖绢、丝、银万历一崇祯银A.苛捐杂税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 B.赋税改革与白银货币化密切相关C.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中国市场 D.传统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有所松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折色物品多数都有银且折色物品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而白银的货币化又反过来推动了明朝的赋税改革,万历一崇祯年间,银成为唯一的折色物品,这主要是由于“一条鞭法”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行,“一条鞭法”为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进而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判断苛捐杂税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中国市场,排除C项;中国古代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D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6.李鸿章曾说,与法国作战,“法始必负,继必胜,终必款”“为今之计,不如款以保和”,以致清朝政府抗法一直战和不定,时战时和,埋下了中法战争仍走失败老路的伏笔。据此可知()A.清廷战略指导思想影响了战争的结局 B.战争全过程清军始终处于劣势地位C.中法战争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清政府传统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等官员在中法战争中的“保和”思想影响了战争的结局,说明的是清廷战略指导思想影响了战争的结局,A项正确;战争过程中清军多处于优势地位,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说的是中法战争失败的原因而不是爆发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华夷等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7.1905年,为反对朝廷将筑路权送给英国,江浙绅商掀起了拒约拒款、铁路商办运动,“一时之间,杭州的挑夫、上海的名伶、绍兴的饼师,甚至寺院的僧人都积极响应”。1907年马星驰发表漫画《拒约耶、拒款耶、毋虎头蛇尾也》(如图)助力该项运动。这可用来说明()A.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增强 B.列强侵略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C.爱国救亡成为时代呼声 D.近代民主革命进入新发展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掀起了拒约拒款、铁路商办运动”、“杭州的挑夫、上海的名伶、绍兴的饼师,甚至寺院的商人都积极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民众反帝爱国的呼声高涨,爱国救亡成为时代呼声,C项正确;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列强侵略重心转移,故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C项。8.1931年底,在全国各地学生举行的联合游行示威中,30多名学生被国民党军警杀害,100多人被捕;1947年“沈崇事件”爆发后,仅一周之内,北平各界人士被逮捕者就达2000余人。这些事件()A.折射出中国民主革命道路具有曲折性B.说明国民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受到质疑C.反映出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D.严重阻碍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仅一周之内,北平各界人士被逮捕者就达2000余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内抗日呼声不绝于耳,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专心“剿共”,作出对日“不抵抗”的决定。“沈崇事件”之后,国民政府听任美方处置,极力压制民意,处处“照顾”美国人的感受,原因在于国民党希望从美国获得美元借款,以支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和缓解日益严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国民政府在权衡国家和本党派利益时,总是选择以党派利益为根本立脚点,不顾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反映了近代民主革命道路曲折、任重道远,A项正确;材料更多地体现出国民党的政治权威受到冲击,“合法性”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9.1954年,毛泽东指出“中间地带”先是介于美国和社会主义阵营间,又介于两大阵营之间。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思想,认为可以建立起包含苏联和广大中间地带国家和地区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中间地带”思想的演变()A.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合作 B.反映出两极格局的复杂多变C.摆脱了意识形态为外交的影响 D.基于对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先是介于美国和社会主义阵营间,又介于两大阵营之间”“认为可以建立起包含苏联和广大中间地带国家和地区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为国内营造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促进了毛泽东对“中间地带”理论的认识。20世纪60年代,由于中苏之间的分歧不断扩大,苏联和美国一样安图称霸世界,同时西欧和8本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旨在摆脱美国控制的独立自主倾向愈演愈烈,毛泽东敏锐地发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国际政治中——支重要力量,毛泽东提出“第二中间地带”概念,希望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保卫世界和平,因此毛泽东“中间地带”思想的演变是基于对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我国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合作,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表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国内对列宁经济政策的研究高潮中的部分述评。这些述评()学者述评杨承训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学说,形成了以“个人利益关心和责任制为原则”的分配制度李斌雄列宁始终立足于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把拯救生产力主体的工农作为政策的关键环节王元璋列宁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任务体现监督、监察、计算和调节等四项职能A.印证了中国融入国际市场步伐的加快B.顺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C.反映出市场经济制度成为人民的共识D.表明中苏两国外交关系有所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巩固了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些举措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机制、政府简政放权,深化改革具有借鉴价值,顺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项正确;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不能体现出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举措,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古埃及人对神的敬畏来源于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崇拜,埃及法老一向宣称自己就是太阳神(拉之神)的化身,后来又信仰阿蒙神便成为了阿蒙神的代言。王国的国王既是国家领导者也是国家最高级祭司。由此可知,古代埃及()A.融合了东西方文明 B.教会凌驾于王权之上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初步具备了国家形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古埃及人对神的敬畏来源于原始社会对自然力的崇拜”“法老——向宣称自己就是太阳神(拉之神)的化身,后来又信仰阿蒙神便成为了阿蒙神的代言”可知,在古代埃及中,王权是与神权相结合的,王权从来源到行使过程中,都要以神权之名,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古埃及文明借鉴融合东西方文明,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古代埃及的教会,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2.据史料记载,印加人在美洲地区实行土地、矿藏和牲群的国家所有制,强制信奉官方的太阳教,仔细编制供征税和征兵用的人口调查表,废黜地方世袭酋长,强迫居民到新地方定居以同化被征服民族。这些记载说明印加帝国()A.迈入高度成熟的封建社会 B.维系了国家的长治久安C.具有国家集权主义的色彩 D.文明程度超越其他地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加帝国)。根据材料“印加人在美洲地区实行土地、矿藏和牲群的国家所有制,强制信奉官方的太阳教,仔细编制供征税和征兵用的人口调查表,废黜地方世袭酋长,强迫居民到新地方定居以同化被征服民族”可知,这些是早期印加帝国的国家统治手段,说明当时的印加帝国是属于集权主义国家,从土地到人口以及地方治理都在国家的统一管理下,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印加帝国迈入封建社会,排除A项;维系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13.18世纪中期,不再受行会规定的限制,商人可以买大批原料。然后分派或供应农村工人去梳理和纺线,然后再分给织布工织成布匹:另出现了在佛兰德生产亚麻织品,在韦尔维耶(今比利时境内)生产毛纺织品,在西里西亚生产亚麻织品的现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B.欧洲出现生产的专业化和地域性C.原始积累推动欧洲经济快速发展 D.西欧纺织业生产技术升级的迅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期(欧洲)。根据材料,商人买原料、农村工人梳理和纺线、织布工织成布匹,这体现这一时期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材料中“佛兰德生产亚麻织品,在韦尔维耶(今比利时境内)生产毛纺织品,在西里西亚生产亚麻织品”,这体现生产的地域性特色,B项正确;“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后盛行的经济思想,而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反映纺织品的生产流程,无法得出原始积累推动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纺织品生产仍然依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推断出生产技术的升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4.1884年,欧美列强在某次会议上规定:“占领非洲沿海新地区的国家必须通知《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的签署各国,同时建立足以有效保护该地区现有各项权利(如确保航运和贸易自由等)的机构。”这一规定旨在()A.巩固列强瓜分非洲的成果 B.镇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C.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 D.维护非洲各国的独立和完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4年(世界)。据“1884年,《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规定”可知,1884年,列强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该规定和该会议旨在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C项正确;材料强调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并非要巩固列强瓜分非洲的成果,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主要是针对非洲,并未涉及亚洲和拉丁美洲,排除B项;1884年的非洲大多数国家都已沦为英法德等国的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C项。15.1935年,美国通过第一个中立法,正式宣布对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实行军火禁运。1936年,英、法纠集二十七个国家签订不干涉协定,禁止向西班牙运送武器和战略物资。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签署了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这些做法()A.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B.有效维护了欧美国家的利益C.推动了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急剧下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至1938年(中国)。根据材料“正式宣布对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实行军火禁运”“英、法纠集二十七个国家签订不干涉协定,禁止向西班牙运送武器和战略物资”签署了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希特勒上台后,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并不断地对外扩张,致使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为避免影响本国经济以及希望祸水东引,英、法等国采取了牺牲小国为代价的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的积极推行者是英国、法国和美国,材料正式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慕尼黑协定》更是将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大大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特别是德国的侵略野心,A项正确;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并没有有效维护欧美国家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亚洲,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欧洲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6.据统计,1960年世界FDI(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仅为677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5510亿美元,至1999年底,世界FDI总存量已达到4.77万亿美元。同时,1979~1981年,韩国、新加坡、巴西等19个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出口额增长了9.5倍。这说明()A.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受到了冲击 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C.地区间贸易不平衡现象得到改善 D.跨国贸易激化了国家间的经济斗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根据材料“1960年世界FDI(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仅为677亿美元……世界FDI总存量已达到4.77万亿美元”“1979--1981年,韩国、新加坡、巴西等19个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出口额增长了9.5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出口额的增长,B项正确;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地区间贸易不平衡现象已得到改善,排除C项;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1至12世纪,中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文化转型,在广阔的领域引发转变。概述举例文学文学上“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文以载道”被提出,渗透着强烈的淑世精神如“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等宋词兴起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经学士风新变,疑经、新解,层出不穷,从章句训诂转向发明义理,返回到先秦的经典著作里探寻儒学思想的源头,所关注多为蒙养教育、族规家范、为官之道、佐天子而理国政等范仲淹据《易经》作《上执政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其能久乎?”史学史学评论高潮形成,道德原则成为史家品评的终极标准。官修到私撰转变,着力研究区域专门史,并更多强调“正统论”司马迁《资治通鉴》客观选择史料,考辨真伪,秉持“顺之则昌,叛之则亡”的道德之上原则——摘编自【美】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材料二宋代形成了“内省”“精致”的“宋型文化”,新的文化模式经过沉淀和自我充实后,转而趋向稳定、内向,不仅没有导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识形态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并从实际渗透到整个国家,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知识在旧的基础上发生了新变化,这本身又称为传统的一部分,且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摘编自张晓淮《两宋文化转型的新诠释—读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2)结合材料一及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答案】17.主要表现:市民文化得到发展(文学形式逐渐通俗化);理学形成;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凸显;多聚焦现实政治与社会;注重教化风气。(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科举制的发展和重文抑武政策的影响;印刷术的进步与普及;社会矛盾的加剧;民族交融的加强;边疆危机的加深;士大夫政治的影响;专制权力的扩张与强化。(任答三点即可)18.理解:理学对宋代以后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理学的诞生,形成一套集字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于一体的理论体系,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其中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的理学思想对宋代以后的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点,日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即使到了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提倡自由,反对教条的“反叛”思想不断涌现,但理学仍处于统治地位。(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主要表现:结合宋词发展状况可分析出市民文化得到发展(文学形式逐渐通俗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理学形成;结合文学、经学、史学等发展可分析出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分析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凸显;根据材料“所关注多为蒙养教育、族规家范、为官之道、佐天子而理国政”可分析出多聚焦现实政治与社会,注重教化风气。原因:结合所学,从商品经济、市民阶层、科举制的发展、印刷术、民族交融、君主专制加强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科举制的发展和重文抑武政策的影响;印刷术的进步与普及;社会矛盾的加剧;民族交融的加强;边疆危机的加深;士大夫政治的影响;专制权力的扩张与强化。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理解:根据材料“新的意识形态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并从实际渗透到整个国家”和所学可知,可从理学的实质、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及明清时期走向僵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如理学的诞生,形成一套集字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于一体的理论体系,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其中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的理学思想对宋代以后的社会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点,日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即使到了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提倡自由,反对教条的“反叛”思想不断涌现,但理学仍处于统治地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8年,蒙藏委员会作为管理蒙、藏民族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在南京成立,规定蒙古改革各盟公署及土司,制定了兴办教育等政策。1934年,蒙古各地筹设独立司法机关,其管辖范围由当地情形决定,不受旗行政区域的限制,各司法机关参用蒙人任职,但须由国民党中央任命。经济上“厘定征收蒙古土地”,筹设蒙古贸易公司及畜牧产品工厂。此外还撰制各种浅显之宣传品,以阐明“蒙古民族为整个中华民族之一部,三民主义为蒙古民族唯一之救星”。1931年,国民政府为缓解边疆危机,迫于无奈颁布《蒙古盟旗组织法》,“盟”在法律上取得了与“省”平级的地位,自治程度提高,但实际上在管辖对象上采取“属人主义”的“双轨制”,汉人仍归省县管理。——摘编自朱纲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政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为例》材料二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1947年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规定自治政府是实行高度自治的区域性民主政府,以内蒙古各盟旗为自治区域,区域内各民族团结一致,推选乌兰布为自治政府主席。次年,内蒙古民主改革运动开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不两利”——“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其中由牧主牧民自行议定的“新苏鲁克”制,废除了封建特权,重视人的平等,规定了牧工和牧民的权利义务。1950~1951年,成立包头市回民区、鄂伦春自治旗及重新划定农牧界限,并在蒙汉杂居之地暂时搁置“旗县分立、蒙汉合治”的争端。——摘编自贾卓娅《内蒙古牧区民主改革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内蒙古民族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实施的民族政策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特点:政策以“治边”为核心;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呈现出一定的破旧立新的特征;民主性与专制性并存;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任答三点即可)(2)进步之处:以地区发展和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注重化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充分考虑民族特性;给予充分的自治权。(任答两点即可)意义:为其他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缓和、化解民族矛盾;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统治。(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规定蒙古改革各盟公署及土司,制定了兴办教育等政策”可知,政策以“治边”为核心;根据材料“1931年,国民政府为缓解边疆危机”可知,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从材料中涉及的领域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根据材料“但实际上在管辖对象上采取‘属人主义’的‘双轨制’”可知,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根据材料“规定蒙古改革各盟公署及土司,制定了兴办教育等政策”可知,民主性与专制性并存;根据材料“其管辖范围由当地情形决定,不受旗行政区域的限制,各司法机关参用蒙人任职,但须由国民党中央任命”可知,呈现出一定的破旧立新的特征和因地制宜的特点。【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进步之处:根据材料“规定自治政府是实行高度自治的区域性民主政府”可知,以地区发展和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根据材料“以内蒙古各盟旗为自治区域,区域内各民族团结一致”可知,注重化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不两利’——‘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可知,充分考虑民族特性;根据材料“其中由牧主牧民自行议定的‘新苏鲁克’制,废除了封建特权”可知,给予充分的自治权。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为其他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革命前夕,在英国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依旧是商业资本,“商人”不仅仅是承担其商品流通中介的功能,还凭借巨大的商业资本成为真正的统治阶层,他们在政治中的优势地位与对经济机会追求的结合,必然的结果是政府对国内和殖民地经济垄断行为的盛行。这一时期英国商人不是纯粹的商人,他们大多直接或间接地投入生产中,具有商人与生产者双重身份,拥有“商人工厂主”身份。在商业拓展中产生的一些制度安排“使得经济单位实现规模经济(股份公司、企业),鼓励创新(奖金、专利法),提高要素市场的效率(圈地、汇票、废除农奴)或者减少市场的不完善(保险公司)”。材料二宁波商人多是依附于外国洋行或银行的买办,集买办与商人一体而致富,“无宁不成市”。19世纪80年代以后,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宁波商人逐渐将其资本扩展到天津、汉口等城市。真正让宁波商人资本发迹的是当时利润较高的新式商业,如五金业、眼镜钟表业、西药业等。在资本积累至一定程度后,宁波商人逐渐投资民用工业,呈现出“以贸易为先导,金融为依托,航运为纽带,工业为基础”的特征,如严信厚在宁波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此外,宁波商人资本以银行组团的形式给国民政府放贷,大量购买国家公债,此举获得了大量稳定的高额利息。到了抗战前夕,宁波商人资本从工业中大量抽逃。——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翠芳《近代转型时期中西新兴商人资本“角色”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商人资本和宁波商人资本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英国商人与宁波商人资本不同的原因。【答案】19.相同点:都经历了从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变。不同点:前者成功转向工业资本,后者逐渐保守和没落;前者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后者并未改变半殖民地经济状况;前者实现了对经济的垄断,后者依附于外国资本和政府官僚资本;前者活跃于国内和殖民地等广阔范围,后者主要活跃于通商口岸。(任选一个不同点作答即可)20.原因:经济基础不同:前者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后者小农经济仍占主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薄弱;阶级力量不同:前者资产阶级处于统治阶级,后者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社会状况差异:近代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处于上升时期,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特殊国情之下;商业发展阶段不同:前者处于殖民扩张阶段,后者处于近代商业起步阶段。(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相同点:依据材料“工业革命前夕,在英国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依旧是商业资本”、“宁波商人多是依附于外国洋行或银行的买办,集买办与商人一体而致富,‘无宁不成市’。”和“在商业拓展中产生的一些制度安排‘使得经济单位实现规模经济(股份公司、企业),鼓励创新(奖金、专利法),提高要素市场的效率(圈地、汇票、废除农奴)或者减少市场的不完善(保险公司)’。”、“在资本积累至一定程度后,宁波商人逐渐投资民用工业,呈现出“以贸易为先导,金融为依托,航运为纽带,工业为基础”的特征,如严信厚在宁波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经历了从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变。不同点:依据材料“在商业拓展中产生的一些制度安排‘使得经济单位实现规模经济(股份公司、企业),鼓励创新(奖金、专利法),提高要素市场的效率(圈地、汇票、废除农奴)或者减少市场的不完善(保险公司)’。”、“宁波商人资本以银行组团的形式给国民政府放贷,大量购买国家公债,此举获得了大量稳定的高额利息。到了抗战前夕,宁波商人资本从工业中大量抽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成功转向工业资本,后者逐渐保守和没落;依据材料“这一时期英国商人不是纯粹的商人,他们大多直接或间接地投入生产中,具有商人与生产者双重身份,拥有‘商人工厂主’身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依据材料“‘商人’不仅仅是承担其商品流通中介的功能,还凭借巨大的商业资本成为真正的统治阶层,他们在政治中的优势地位与对经济机会追求的结合,必然的结果是政府对国内和殖民地经济垄断行为的盛行。”可知,前者实现了对经济的垄断;依据材料“宁波商人多是依附于外国洋行或银行的买办,集买办与商人一体而致富”可知,后者依附于外国资本和政府官僚资本;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商人活跃于英国国内和殖民地等广阔的商业范围内;依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以后,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宁波商人逐渐将其资本扩展到天津、汉口等城市。”可知,宁波商人主要活跃于通商口岸。【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经济基础: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商人资本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