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形成了以汉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既有反映畜牧生活的“放牧图”“野骆驼图”,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牛耕图”、“拾粪图”、“收割图”。这体现的是A.民族交融 B.生态环境恶化 C.政局统一 D.商业贸易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陕北的画像石中形成汉风和胡风相结合的风格,以及畜牧生活和农耕生活图,体现了汉朝民族交融的特征,故选A;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生态环境恶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B错误;“政局统一”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不符,C错误;D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2.《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但美国在签署条约时提出了各国自己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材料意在说明《非战公约》()A.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被大打折扣 B.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C.明确放弃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 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答案】A【解析】据材料“美国在签署条约时提出了各国自己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可知,各国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主,《非战公约》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A项正确;《非战公约》并未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排除B项;材料强调《非战公约》的局限性,而不是其进步意义,排除C项;材料强调《非战公约》不能有效制止战争,而不是尊重各国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一改晚清以来的屈辱外交局面,取得了重要外交成就。其中于1953年新中国提出的并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是()A.求同存异方针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不结盟运动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解析】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D正确;求同存异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进一步阐发,排除A;B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排除;不结盟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我国在当时尚未加入该运动,排除C。4.宋代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主要可以用来研究A.四川农业生产状况 B.宋代纸币诞生的原因C.四川工商业发达的原因 D.古代抑商政策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川界用铁钱”、“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可知,材料反映四川使用铁钱,不便于携带流通。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金属货币难以携带的弊端,四川出现了纸币,故选B;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川界用铁钱”“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联系所学北宋出现纸币的史实分析解答。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6.明洪武三十一年颁布的《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教民榜文》的颁布表明()A.普通民众的自主性被削弱 B.统治者重视基层社会治理C.政令传达得到了法律保障 D.明朝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教民榜文》对乡老、里甲审理民间诉讼和管理乡村事务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规定”可知,政府通过乡老、里甲加强对地方事务的管理,这表明当时统治者重视基层社会治理,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重视对地方的管理,并未涉及对普通民众自主性的削弱,排除A项;《教民榜文》不属于政令,排除C项;题干中《教民榜文》不能体现法律发展到完备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7.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认为,由于“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所以“如果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见,米瑟斯实际上主张A.强化政府的职能B.废除社会保障体制C.维持一定的失业D.反对降低福利水平【答案】C【解析】综合材料“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和“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作者强调维持一定的失业反而会推动就业速度,故C项正确;据材料“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反映米瑟斯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并非强化政府的职能,故A项错误;据材料“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只是强调救济失业者可能存在的弊端并不是完全否定社会保障,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主张降低福利水平,故D项错误8.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A.早期农业的兴起 B.私有制的产生C.畜牧养殖的影响 D.国家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原始社会后期,富人、穷人居住的房屋和墓葬中随葬品出现了明显区别,说明已经出现私有产品,出现贫富差别,私有制已经产生,B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畜牧养殖的影响,排除C项;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9.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其中“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实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时中国正值()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是在2014年,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0.下表是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女工占比情况:棉纺织工厂毛纺织工厂丝、麻纺织工厂56.4%69.5%70.5%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女工成为工厂主要劳动力 B.妇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C.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 D.纺织业最早实现机械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女工人数的比例很高,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使妇女走出家庭,进入工厂,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轻工业工厂中女工人数较多,不能体现女工成为工厂主要劳动力,排除A项;女工人数多不能于政治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女工占比情况,不能得出纺织业最早实现机械化,排除D项。故选C项。11.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从事自动化管理工作“灰领工人”,以及从事电脑程序编制等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灰领”“白领”工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干预经济增强 B.社会阶层的分化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D.现代科技的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第三产业兴起,新的中间阶层兴起,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国家干预经济减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出现了“灰领”“白领”工人,而未体现出阶层分化,排除B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是“灰领”“白领”工人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2.读如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美洲的白银经西欧全部流入中国 B.世界贸易网络逐渐形成C.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印度洋贸易日渐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这一个时期美洲是白银的主产地,通过贸易流入中国,16到18世纪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B项正确;16到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全部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和印度洋贸易齐头并进,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当面对金融危机呈恶化趋势时,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曾发表演讲,表示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他关注于这一体系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的制度性协调机制C.保证公正合理经济秩序 D.市场制度的普遍性建立【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央行行长面对金融危机呈恶化趋势时,强调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强调“重返纪律”,这是因为他关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性协调机制,故B正确;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无益于解决金融危机,故A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能保证公正合理经济秩序,故C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市场制度的普遍性建立无关,故D错误。14.据考古发现,约9000年前,西亚已经种植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约7000年前,美洲墨西哥的原著居民已经栽培出了玉米;约6000多年以前,中国黄河流域培育出了粟等。这说明A.农业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B.西亚的农业文明最为发达C.农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D.农业促进了各种文明融合【答案】A【解析】不同地区培育出不同的农作物,这说明农业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A项正确;材料没有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因此无法得出西亚的农业文明最为发达,排除B项;美洲的农业并非大江大河培育而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文明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15.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深受洪水泛滥之害,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A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6.“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业技术C.纺织业的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等信息可知,“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能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A项正确;题干核心词是“这些成语的由来”不是“文人”,况且,文人也不一定就精通纺织技术,排除B项;题干材料意在强调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排除C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仅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手工业的属性,排除D项。故选A项。17.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溉农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漆器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这A.证明了长江流域开始出现犁耕 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石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可知,当时的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C项正确;“开始”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显然不属于中原文化范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18.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瓷器,下图的文物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该文物被发现于一艘唐代的阿拉伯商人沉船上。它反映出唐代()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可知,唐代内陆城市长沙的长沙窑瓷器大量出口,说明外向型经济发展,A项正确;“普及”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没有阿拉伯文字的信息,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沿海城市,而长沙是内陆城市,排除C项;材料无法充分体现长沙经济繁荣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19.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研究表明。17、18世纪,欧洲和日本有48000吨白银流入中国,中国自产和从东南亚、中亚输入的白银约10000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白银约占同期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一半。这一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居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经济发展引领了世界湖流 D.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货币【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居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表明中国居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A正确;明朝对外贸易不是只外销农产品,还有大量的手工业品,B排除;此时欧洲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中国还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居于主导地位,C排除;在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中国的常用流通货币,但题干没有体现国内的“流通货币”,D排除。故选A。20.两宋时期,相对于传统州县城市,大量涌现的市镇超过了3600处,其中2200处属于较为成形和稳定的市镇,开启了一条农耕文明时代的城镇化道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坊市制度被打破B.草市发展兴盛C.市民阶层的兴起D.对外贸易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大量涌现的市镇……开启了一条农耕文明时代的城镇化道路。”可知,两宋市镇开启城镇化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其根源是两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草市的兴盛。故答案为B项;坊市制度被打破涉及的传统州县城市,不涉及市镇,排除A项;城市和市镇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因果倒置,排除C项;D项说法与市镇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21.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新航路开辟影响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兴起大量工商业市镇,对吸纳劳动力就业起到了重大作用,从而减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D正确;ABC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故选D。22.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的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多进入市场,用以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航海的结果 B.社会制度决定对外政策C.西方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价值观念【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财富“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则是“多进入市场”,原因是两国国情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官方航海活动,是政治活动,且在小农经济社会中,不重视商业,财富多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活动,发起者多为个人,政府只是支持者之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获取经济利益,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带回珍宝归入皇室和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珍宝进入市场,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关系,排除A项;此时明朝和支持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都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题干中西方远航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大量的异国珍宝,排除C项。故选D项。23.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涉及到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变化,排除D。24.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推动,C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主要处于总结性的阶段,并未有理论性的重大突破,A项错误。材料反映医药学家仅仅是创立了温病学说,并未认识到传染病本质,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而是强调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D项错误。25.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这一切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A.受益于医学知识普及和发展 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 D.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答案】A【解析】“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都是医学方面的知识,由此可知西北欧死亡率的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得益于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发展,A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西北欧死亡率的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是因为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发展,而非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以及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更无法体现是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沙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围绕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人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作用。【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任答三点)影响:农作物种类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任答三点)(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任答两点)(3)作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任答三点)【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根据材料“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可知,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根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政策的推动。影响:根据材料“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可知,农作物种类类增多,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人地矛盾;外来物种的广泛种植使得时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和流动;粮食产量提高,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根据材料“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可知,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2)影响:根据材料“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可知,提供了资金来源;根据材料“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可知,扩大了海外市场;根据材料“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可知,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3)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口迁移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外来物种传播破坏了自然生态、传播了各种疾病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一改中世纪城市的曲折、狭小,更关注城市格局与交通改善、建筑轮廓的统一与条理。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传统礼制;地理环境;“天人合一”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防卫;文化教育的需要。(2)变化:由关注城市格局与建筑,转变为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为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原因:工业革命后,城市环境恶化;工人运动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浪漫主义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和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变化及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周礼》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2)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更关注城市格局与交通改善、建筑轮廓的统一与条理”“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工业革命、民主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回答。点睛:本大题的第一小题“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和第二小题中的“概括指出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变化”,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了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并统一了牟辙宽度;同时开通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唐朝驿道将近2.5万公里,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拓展了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为当时世界之最。——据孙家驷编《道路概论》等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