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山西省朔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制作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A.分裂并存 B.泾渭分明 C.多元兼容 D.源远流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布图体现了当时中华各文化既相互并立又相互影响,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兼容,C项正确;分裂并存、泾渭分明及源远流长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2.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对武帝说:“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世之民,皆可徒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除害。”武帝从之,徙各地豪杰及家人三百万于茂陵。此后,汉武帝又先后多次迁徙郡国富豪。汉武帝的这一做法()A.强化了中央对边疆治理 B.促进了各地人口自由流动C.阻碍了重农抑商政策实施 D.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除害”可知,汉武帝多次迁徙郡国富豪,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富豪迁徙未涉及边疆地区,排除A项;富豪阶层数量有限,仅仅迁徙富豪无法促进各地人口自由流动,且农业社会不鼓励人口自由流动,排除B项;迁徙郡国富豪,加强了对富豪的控制,有助于重农抑商政策实施,排除C项。故选D项。3.公元351年,氏族首领苻坚自称“天王”,建立前秦,利用汉族士人治国参政,甚至任用少数汉人为其决策。苻坚此举()A.利于提高前秦政治统治能力 B.保障了前秦政权长治久安C.打破了门阀世族的政治垄断 D.消弭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利用汉族士人治国……为其决策”可知,此举有助于改变氐族政权中政治落后的一面,提高政治统治能力,A项正确;前秦政权短命而亡,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的“前秦”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门阀世族势力未达到垄断政权的地步,排除C项;D项中“消弭”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故选A项。4.下面是关于我国历史上某一赋税制度的笔记整理,据此判断,这一赋税制度在历史上的推行()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②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③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A.主要目的是保障农民生产时间 B.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能够促进新的经济因素的滋生 D.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赋税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信息“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可知,这一赋税制度是两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非以丁身为本,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B项正确;两税法建立的目的是为解决财政困难,排除A项;两税法并没有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C项;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5.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慢慢康复,学士刘敞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指抗击西夏名将狄青),今上体平复,大忧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八月,仅做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最终被罢官。这体现出宋代的治国理念是()A分权制衡 B.崇文抑武 C.强干弱枝 D.文武制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指抗击西夏名将狄青),今上体平复,大忧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上下把狄青当作最大的威胁,致使他很快被罢免了枢密使的官职,这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B项正确;分权制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强干弱枝,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文武制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6.清朝在统一西域后,沿用了当地原有的伯克制度,但参照中原官制对其进行了改造;在经济政策方面,清朝基本沿用了旧制度,在此基础上再颁行新的法规加以完善;在刑事法方面,推广《大清律例》,当地原有的法规在与《大清律例》不冲突的情况下,允许灵活运用。清朝在西域的统治措施方略()A.打破了传统夷夏观念 B.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C.开创了因俗而治政策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在统一西域后采取了较为宽容的策略,既保留了当地的习俗制度,又推行内地的法律政策等,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奠定疆域版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开创”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7.学者巫仁恕在《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一书中,收集了明清时期“发生在城市,与城市居民有关,而且是在城市环境中塑造出来群众集体行动"458例,其中以"手工业工人集体反抗、反政府财政税令、阶级冲突"为主。这可以佐证当时()A.市民地位的转变 B.重农抑商受到挑战 C.市民意识的觉醒 D.国家治理体系混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市民为了反抗朝廷的横征暴敛,反抗阶级压迫,爆发了很多城市群众集体行动,这些都是市民意识觉醒的表现,C项正确;市民地位转变、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挑战、国家治理体系混乱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8.下图是一幅关于洋务运动的漫画,该漫画意在表明洋务运动()A.必然会失败的结局 B.挽救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C.抵御了列强的侵略 D.加速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关于洋务运动的漫画嫁接西方先进技术小农经济”可知,漫画上“西方先进技术”被嫁接到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上,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洋务派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所以失败是必然的,A项正确;挽救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挽救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抵御了”表述错误,排除C项;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而不是加速,排除D项。故选A项。9.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其波及自己的势力范围,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6月21日,慈禧太后做出向各国“宣战”决定,6月26日,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台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这表明()A.地方势力的削弱 B.清政府统治根基动摇C.列强势力的强大 D.东南各省已实现独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其波及自己的势力范围,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可知,题干所述“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在清政府向各国“宣战”的背景下出台,地方大员寻求自保,无疑昭示着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被动摇,B项正确;地方势力的削弱,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列强势力的强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东南各省并未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10.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都是罕见的。这表明近代中国()A.具备革命的社会基础 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C.资产阶级已发展成熟 D.社会矛盾已经不可调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其间仅有83天”和“革命中都是罕见的”表明辛亥革命具备革命的社会基础,一呼百应,A项正确;“成为社会共识”与实际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发展并不成熟,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社会矛盾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1.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把小块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比作"星星之火",坚信这种星星之火必然形成燎原之势。这反映出当时()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到普遍认可 B.民主革命处于历史低潮时期C.共产党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通道 D.毛泽东获得了党内的领导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学习苏联“城市中心论”,但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标志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C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得到普遍认可,“普遍认可”表述错误,排除A项;民主革命处于历史低潮时期,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毛泽东到遵义会议后才实际掌握党内的领导权,排除D项。故选C项。12.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拥有200余万正规军,装备水平较高,承担了正面抗战任务。共产党军队数量少,善于游击战和运动战,担负了开辟、发展敌后战场的任务,国共两党形成了事实上的分工。这种“事实上的分工”()A.旨在消除国共双方矛盾 B.强化了国民党的主导地位C.改变了中日力量的对比 D.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拥有200余万正规军,装备水平较高,承担了正面抗战任务。共产党军队数量少,善于游击战和运动战,担负了开辟、发展敌后战场的任务,国共两党形成了事实上的分工。”可知,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方针和任务分别与国共双方军队的特点相契合,这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D项正确;这种“分工”是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并非为了消除国共矛盾,排除A项;抗日战争后期,共产党的主导地位逐渐强化,排除B项;中国战场的分工并不能改变中日力量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13.1953年7月,中朝、美韩交战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停战,朝鲜战争落下帷幕,预示着西方殖民者在东方海岸线上架起几座大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A.反映了美国霸权主义的灭亡 B.支持了世界人民反殖民斗争C.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D.使中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C项正确;A项“灭亡”说法绝对,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故选C项。14.下图是1959~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表,表中数据的变化源于()A.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迎来了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关系破裂后,我国外交意识形态逐渐淡化,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国际地位提高以及与美国关系的改善,带动了亚非欧美国家与中国建交,所以统计图中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源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A项正确;B、C两项都发生在70年代,不能完整体现材料,排除;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中国一直坚持此原则,与表中数据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5.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到1998年,可口可乐公司发展了10家装瓶厂,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可口可乐公司在90年代在中国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C.美国实行文化侵略 D.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到1998年,可口可乐公司发展了10家装瓶厂,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向市场经济转型,D项正确;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A项;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美国实行文化侵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皇帝迁都金台,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摘编自(明)丘溶著《大学衍义补》卷八五《都邑之建》材料二中国明朝外交使节将“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秩序理念传播到海外,得到了东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赞同和响应,各国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型的国际体系。——摘编自万明《15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建构——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京并建”在国家治理上的优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影响。【答案】(1)优势:北方金台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防御外敌入侵;有利于实现全国资源的合理配置。(2)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巩固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了新型国际体系;宣扬了国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优势:根据材料“文皇帝迁都金台,天下万世之大势也。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可知,北方金台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防御外敌入侵;根据材料“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可知,南方经济较为发达,可以提供丰富的赋税资源,有利于实现全国资源的合理配置。(2)影响:根据材料“中国明朝外交使节将‘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秩序理念传播到海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得到了东亚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赞同和响应,各国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型的国际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巩固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了新型国际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开展朝贡贸易,宣扬了国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京条约》中文原件中,对中国的称呼包括"大清""清"中国""华"等几种,而英文原件中一律是"China"。《南京条约》中文原件将鸦片战争归结为"不和之端",签订条约的目的是停止不和。在英文原件中,把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交代了签约的具体目的:为停止中英双方的误解和由此引发的战争。作为战争被动者的中国却没有指出这种漏洞,反而用更模糊的语言对战争的原因一带而过,不但使自己处于谈判的不利地位,更为日后西方人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留下了口实。——摘编自王晓晴《对比研究中英文〈南京条约〉原件看晚清中西方观念的碰撞》材料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尽管鸦片已变成"洋药"可以公开交易,进口税率只需5%,但因鸦片贸易量太大,鸦片走私仍相当普遍。在1869年,到达香港的鸦片约为8.8万箱,报税入关的仅5万箱,中国政府因此损失的税银就达40万至50万两。随着鸦片进口数量增大,当时的中国还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北方的天津就是其一。《天津条约》之后,号称“皇家四大行”的怡和、仁记、太古、新泰兴洋行,依仗租界的庇护及种种特权,很快使鹅片进口量在天津进口货物中占据第一位。——摘编自苏智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鸦片输入》(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条约》中英文表述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不同之处:中文原件对中国的称呼有多个,英文原件对中国只有一种称呼;中文原件将战争原因归结为“不和之端”,英文原件将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中文原件将签约目的归结为停止不和,英文原件将签约目的归结为停止双方误解。影响:不利于中国的谈判;为西方日后解读鸦片战争留下口实。(2)特点:鸦片走私较为普遍;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原因:鸦片贸易量大,有利可图;列强已经在中国取得了特权。【解析】(1)不同:根据材料“《南京条约》中文原件中,对中国的称呼包括‘大清’‘清’‘中国’‘华’等几种,而英文原件中一律是‘China’。”可知,中文原件对中国的称呼有多个,英文原件对中国只有一种称呼;根据材料“《南京条约》中文原件将鸦片战争归结为‘不和之端’在英文原件中,把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可知,中文原件将战争原因归结为“不和之端”,英文原件将战争原因归结为“误解”;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条约的目的是停止不和。在英文原件中为停止中英双方的误解和由此引发的战争。”可知,中文原件将签约目的归结为停止不和,英文原件将签约目的归结为停止双方误解。影响:根据材料“作为战争被动者的中国却没有指出这种漏洞,反而用更模糊的语言对战争的原因一带而过,不但使自己处于谈判的不利地位,更为日后西方人对鸦片战争的解读留下了口实。”可知,《南京条约》中英文表述的不同之处不利于中国的谈判,也为西方日后解读鸦片战争留下口实。(2)特点:根据材料“尽管鸦片已变成‘洋药’可以公开交易,进口税率只需5%,但因鸦片贸易量太大,鸦片走私仍相当普遍。”可知,鸦片走私较为普遍;根据材料“随着鸦片进口数量增大,当时的中国还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北方的天津就是其一。《天津条约》之后,号称‘皇家四大行’的怡和、仁记、太古、新泰兴洋行,依仗租界的庇护及种种特权,很快使鹅片进口量在天津进口货物中占据第一位。”可知,产生了不少鸦片转运中心。原因:根据材料“进口税率只需5%鸦片贸易量太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贸易量大,有利可图;根据材料“1869年,到达香港的鸦片约为8.8万箱,报税入关的仅5万箱,中国政府因此损失的税银就达40万至50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已经在中国取得了特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从建党100年时间里,任选一次重大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要求:明确列出历史事件,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事件:1927年,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论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效仿俄国十月革命,在大城市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但均遭到挫折。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并最终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示例2:事件: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论述: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此后,台湾和祖国大陆处于隔绝敌对状态。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希望以此完成祖国统一。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香港问题的解决,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成功范例。【解析】根据设问要求从建党100年的时间里,任选一次重大事件,并论述中国共产党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由此可知在选择重大事件时主要选择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示例。如选择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确立,在论述中主要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背景,中俄革命道路不同的具体国情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确立的意义,可论述如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效仿俄国十月革命,在大城市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但均遭到挫折。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并最终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选择一国两制理论,在论述中主要强调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对中国产生的重大意义,可论述如下: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此后,台湾和祖国大陆处于隔绝敌对状态。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希望以此完成祖国统一。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香港问题的解决,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成功范例。19.阅读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钻石保值增值协议书
- 餐饮加盟平台协议书
- 两个人直播合同协议书
- 采购佣金分成协议书
- 上市公司代持股协议书
- 食堂生产安全协议书
- 防疫物资代理协议书
- 退出孵化基地协议书
- 超市加盟代理协议书
- 长春学校入学协议书
- GB/T 3299-2011日用陶瓷器吸水率测定方法
- GB/T 18867-2014电子工业用气体六氟化硫
- GB/T 17793-1999一般用途的加工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
- FZ/T 51011-2014纤维级聚己二酰己二胺切片
- ICU常见检查项目及课件
- 《月光下的中国》朗诵稿
-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公开课)课件
- 中考备考应对中考历史学科的复习策略和解题技巧课件
- 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实录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完整版PPT)
- 全文解读中国式现代化解读学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