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龙山文化【答案】C【解析】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C正确;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排除A;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排除B;陶寺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排除D。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对乐的高度重视,而战国时期的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的前提是“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提出了“非乐”的思想。两位思想家认识不同的根源是()A.两者对的音乐的喜好不同 B.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C.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之争 D.两者的家庭教育不同【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而墨子认为欣赏音乐的前提是饥饿的人获得食物,寒冷的人获得衣服,劳作的人得到休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墨子代表平民阶层,由此可得两位思想家认识不同的根源是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B项正确;两者对音乐的喜好不同不是孔子和墨子对音乐认识不同的根源,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认识不是学术之争,排除C项;两者的家庭教育也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3.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这一发展轨迹反映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A.中央对地方逐步实现直接控制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再到郡县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逐步加强,郡县制是中央集权体制之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这一变化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实现,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华夏认同,排除B项;遏制的说法太绝对,后世仍有割据,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确立是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4.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开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据此可知唐代()A.没有严格的实行纳绢布代替徭役 B.开元时岭南地区已出现以银代赋C.实物地租已经被货币地租所取代 D.国家财赋供应已仰仗东南地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怀集的庸调用银缴纳,结合“‘开十’当是开元十年的省称”“岭南道”可知开元时岭南地区已出现以银代赋,B项正确;材料与纳绢布代徭役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怀集的庸调用银缴纳,不能说明实物地租被货币地租取代,排除C项;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后国家财赋的供应仰仗东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5.有学者认为,与唐朝相比,宋人已无士庶之别。自宋仁宗始,社会上逐渐把品官之家称为“官户”,但与过去的士族相比其社会地位并不稳定,很难世代为官,而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份。这一现象()A.根本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国家无法控制基层社会C.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D.说明宋朝科举制度已趋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大量普通士人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户’身份。”可知,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使大量寒门子弟通过才学进入仕途,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宋朝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所述是科举制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宋代科举制已经走向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6.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B.封建等级制彻底瓦解C.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 D.思想自由开放的结果【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这些因素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当时社会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反映,A项正确;明朝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存在,“彻底瓦解”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没有影响到中国,排除C项;明朝时期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思想并不自由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准许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说明()A.鸦片走私愈演愈烈 B.列强开始资本输出C.鸦片贸易合法化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准许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俄、美、法、英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随后,又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C项正确;材料内容为鸦片贸易合法化,而不是鸦片走私问题,排除A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逐步转变为资本输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8.从晚清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晚清民国宪政道路之艰难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晚晴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晚清民国艰难的宪政道路,故B正确。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没有突出宪政,故A排除。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不是本质,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宪政9.1904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立通海垦牧公司,专门用于收购苏北海滨的盐场荒地。1914年以来,通海垦牧公司从淮南垦务局贱价买到许多土地。此外,大生纱厂所得到的借款,也大量用来兼并土地。张謇的做法()A.受到“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B.缓解了民族资本的资金压力C.反映他经济思想落后的一面 D.有助于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通海垦牧公司从淮南垦务局贱价买到许多土地。此外,大生纱厂所得到借款,也大量用来兼并土地”可知,张謇将企业积累的或筹集而来的资金大量用于购买土地,没有用来经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影响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张謇兼并土地的做法是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排除A项;根据材料“收购苏北海滨的盐场荒地”“贱价买到许多土地”这些经营行为一定层度导致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不符题意,排除B项;抵制列强经济侵略应该是创办更多的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0.《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封面人物选取的是“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陈独秀在该刊物上撰文指出,中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利之途”。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A.关注旧道德与新思想的融合 B.唤醒国民民主与科学精神C.培养拼搏进取新国民精神 D.宣扬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答案】C【解析】从材料“封面人物选取的是“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中3,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利之途’”中可知陈独秀主张艰苦力行、自食其力、自主创业,由此可知他意在培养拼搏进取的新国民精神,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旧道德和新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培养进取精神没有体现民主科学,排除B项;陈独秀主张培养拼搏进取的新国民精神没有涉及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主的债权,惟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家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债务人须向债主缴纳一定的利息。”这一规定()A.利于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奠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根基C.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团结精神 D.有利于团结全国各阶层抗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主的债权,惟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家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债务人须向债主缴纳一定的利息。”可知中共一定程度上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这样的土地政策适应了当时的国情,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法西斯,故这一规定有利于团结全国各阶层抗战,D项正确;1924年至1927年开展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核心,是打土豪分田地,材料主旨是为了调动一切力量积极抗日,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民党的内容,与国共合作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竺可桢先生在日记中写到:“二点即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及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七点回中南海继续开会。”竺可桢同志最有可能参加的是()A.中共七大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开国大典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可知,体现的精神是政治协商、民主平等、爱国主义,所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七大是在延安召开的,与“中南海怀仁堂”不符,排除A项;开国大典在10月1日下午三点举行,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于10月1日,但晚上举行了国宴,而不是继续开会,排除D项。故选B项。13.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等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内涵时代精神。这表明A.历史是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与推动的B.这一时期的探索符合国情且成效显著C.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D.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及其价值【答案】D【解析】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模范人物,这可以看出他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及价值,故D正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A错误;材料所示时间,有探索失误,故B错误;材料无法判断中国科技地位,故C错误。14.如图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 D.对外开放不断拓宽国际市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可知,改革开放后,1979—1984年间,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快速增长,B项正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说法错误,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与粮食增长关系不大,且时间不符,排除C项;对外开放不断拓宽国际市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B.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不断巩固C.全国人民白手起家的创新精神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A项正确;改革开放时期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体,而不是不断巩固,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全国人民白手起家的创新精神,排除C项;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法解释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张帆在《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中说: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有个提法值得参考: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谈谈你对“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角度多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理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蒙古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它把中国由一个单纯的农耕“小中国”发展为一个包含农耕、游牧在内的多元一体的“大中国”。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先后灭掉了辽夏金,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击败南宋,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的民族政权分立局面,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版图。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实行行省制度,沿袭并发展了秦朝以来的郡县制,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设立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和澎湖巡检司,分别管理吐蕃、西域和台湾,巩固并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大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在承继宋辽夏金时期民族交融成果的基础上,元代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蒙古统治者学习、接受秦汉以来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治理模式,借鉴并吸收了辽夏金的治国理念,强化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延续并发展了中华政治文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元代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农耕经济、城市工商业、海外贸易比较发达,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扩大了古代中国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元朝把农耕与游牧统一在一个超级规模的国家经济体内,开创了农牧文明相融发展的新时代。从科技文化的角度看,郭守敬的《授时历》、火药外传、王祯的《农书》、畏兀儿体蒙古文、《蒙古秘史》、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进行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等都证明了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解析】理解:根据“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可得出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蒙古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它把中国由一个单纯的农耕“小中国”发展为一个包含农耕、游牧在内的多元一体的“大中国”。根据所学,可从国家统一、国家治理、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结合具体史实进行概括。最后可概括得出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17.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中国近代史专题探究过程中梳理了如下表格时间事件主要内容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后起义军一路北上,占领南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9世纪九十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20世纪前期新文化运动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拥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依据上述表格提炼一个主题,针对该主题请你再补充一个历史事件,对补充的事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主题:探索国家出路(或挽救民族危亡、近代化探索)。补充历史事件:洋务运动。论述: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挽救国家的颓势,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班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洋务派还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注定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其他事件如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亦可)【解析】本题为观点论述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首先,提炼材料主题,根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可知,历史事件是近代挽救民族危亡,不断探索国家出路的近代化探索,可以从这些角度提炼主题,如:探索国家出路、挽救民族危亡、近代化探索等,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件还有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其次,围绕提炼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挽救国家的颓势,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班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洋务派还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注定其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8.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的一个山村,是我国革命的五大圣地之一,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西柏坡的革命地位进行论证;(要求: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947年夏,为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和“两个务必”政策,描绘了新中国宏伟的蓝图。【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中国近代史涉及西柏坡主要跟解放战争有关,解放战争时期跟西柏坡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有1947年为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三大战役的指令就是从西柏坡发出的;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结合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不难组织。【照片中的历史】19.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作为第一手史料成为真实再现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观察下面一组照片,完成下列问题。图1: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图2:1956年1月,首都各界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图3:1972年,毛泽东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上至少两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图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建国初期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图3反映中美关系缓和拓展了外交活动舞台。论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世界形势,不断取得外交突破。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孤立,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后来这一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我们审时度势,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结论: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示例二:图2反映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或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即将完成)图4反映即将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论题: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论述: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逐步变革生产关系,进行三大改造,图2反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果,三大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即将初步建立起来。中共十一届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结论:照片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社会发展大潮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别说明:答案仅供参考,不作阅卷的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示例一:根据材料“图1:1953年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建国初期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根据材料“图3:1972年,毛泽东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可知图3反映中美关系缓和拓展了外交活动舞台。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拓展了外交活动舞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世界形势,不断取得外交突破。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孤立,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朝鲜战争结束,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中印西藏问题和中缅之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后来这一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而奠定了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亚洲及世界各国对于新中国的了解和合作,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结成新的国际统一战线是极其有利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同时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日益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苏之间的裂痕加大。从美方来说,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而当时冷战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恶化为中美关系改善提供了契机。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我们审时度势,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随着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掀起第三次建交高潮:非洲26国、拉丁美洲13国、欧洲10国、东南亚5国……到1979年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20个,遍及五大洲。结论:70年代,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中国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反帝、反殖、反对霸权主义的正义斗争,在经济上给予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第三世界各国发展民族经济,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赢得了他们的信赖和支持,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示例二:根据材料“图2:1956年1月,首都各界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反映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或资本主义工商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