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_第1页
高中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_第2页
高中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_第3页
高中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_第4页
高中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用最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工作,才能使得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学会更多的学问和实力。今日在这

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学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1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

实力目标:

1、培育学生探讨问题时,抓住主要冲突,简化问题,建立志向模型

的处理问题的实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推断、

推理实力

德育目标: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觉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索过程,说明科

学探讨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难性,渗透科学发觉的方一教化。

2、培育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实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月一一地检验的推倒过程

教学难点: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教学过程

㈠引入: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

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

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

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当越小,可

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假如物

体延长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

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你

是这样认为的吗?

(二)新课教学:

一.牛顿发觉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动身觉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假想、理论推导、试验检验

(1)牛顿对引力的思索

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觉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闻。但是,他对

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的确作过深化的思索。牛顿经过长期视察探讨,产生如

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

相互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

是靠恻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旁边的物体,而且

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牛顿

进一步猜想,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质,

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牛顿对定律的推导

首先,要证明太阳的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靠着他对于数学和

物理学证明的惊人制造才能,大胆地将自己从地面上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

的运动定律,应用到天体的运动上,结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理论上

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还证明引力跟太阳质

量M和行星质量m的乘积成正比,牛顿再探讨了卫星的运动,结论是:

它们间的引力也是与行星和卫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

方成反比。

(3)o牛顿对定律的检验

以上结论是否正确,还需经过试验检验。牛顿依据观测结果,凭借志

向试验奇异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牛顿设想,某物体在地球表面时,其重力加速度为g,若将它放到月

球轨道上,让它绕地球运动时,其向心加速度为a。假如物体在地球上受

到的重力F1,和在月球轨道上运行时受到的作用力F2,都是来自地球的

吸引力,其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a和g之间应有如下关系:

已知月心和地心的距离r月地是地球半径r地的60倍,得。

从动力学角度得出的这一结果,与前面用运动学公式算出的数据完全

全都,

牛顿证明白关于地球和物体间、各天体之间的引力都属于同一种性质

力,都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的假想是正确的。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

理的推广,在1687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表来表达牛顿推证

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引导学生依据问题看书,老师引导总结)

⑴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

何?

(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二.万有引力定律

工、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

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

线。

2.公式:

3.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

ml、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

r为它们间的距离,单位:m

G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xlO-llN-m2/kg2,单位:N-m2/kg2.

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万有引力F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

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

强调说明:

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

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

B.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状况下,万有引力特殊小,只有在质量巨

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旁边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

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四周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②r为两个物体间距离:

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若是规则形态的匀整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

中心的距离。

C、若物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

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③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1kg的两物体相距1m

时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随堂练习:

1、探究:叫两名学生上讲台做两个游戏:一个是两人靠拢后离开三

次以上,二个是叫两人设法跳起来停在空中看是否能做到。然后设问:既

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万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

之间或人与物体之间,为什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

具体计算:地面上两个50kg的质点,相距1m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

多大?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6.0x1024kg,地球半径为6.4x106m,则这个物

体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Fl=1.6675xlO-7N,F2=493N)

(学生计算后回答)

本题点评:由此可见通常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微小,一般不易感觉到。

而物体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如人与地球)就不能忽视了。

2、要使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可接受的方法是()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削减一半,距离保持不变

B.使两物体间距离增至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C.使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1/4,距离不变

D.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1/4

答案:ABC

3.设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物体在距离地心4R(R是地球的半径)处,

由于地球的作用而产生的加速度为g,则为()

A.1B1/9C.1/4D.1/16

提示:两处的加速度各由何力而产生?满足何规律?

答案:D

三.引力恒量的测定

牛顿发觉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给出引力恒量的数值。由于一般物

体间的引力特殊小,用试验测定极其困难。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由英国

的卡文迪许用精致的扭秤测出。

⑴用扭秤测定引力恒量的方法

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视察的微小变更量,转化为简洁

视察的显著变更量,再依据显著变更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变更量。

问:卡文迪许扭秤试验中如何实现这一转化?

测引力(微小)转化为测引力矩,再转化为测石英丝扭转角度,最终转

化为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的距离(较大)。依据预先求出的石英丝扭转力矩

跟扭转角度的关系,可以证明出扭转力矩,进而求得引力,确定引力恒量

的值。

卡文迪许在测定引力恒量的同时,也证明白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四)、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理解以及简洁的应

用重点理解定律的普遍性、普适性,对万有引力的性质有深层的相识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应留意以下几点:

(1)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它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

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力。

(2)万有引力恒量的普适性。它是一个仅和m、r、F单位选择有关,

而与物体性质无关的恒量。

(3)两物体间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万有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和质量分布匀整球体间的相互作用。

课后习题

课本71页:2、3

板书

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

①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

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②公式:

G是引力常量,r为它们间的距离

③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④万有引力定律发觉的重要意义:

3.引力恒量的测定

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万有引力F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弓I力,与初中学

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

强调说明:

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

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

B.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状况下,万有引力特殊小,只有在质量巨

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旁边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

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四周有无其他物体无关.

②r为两个物体间距离:

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B、若是规则形态的匀整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r理解为它们的几何

中心的距离。

C、若物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

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

③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1kg的两物体相距1m

时的相互作用的引力

中学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2

弹力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⑴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运用弹簧测力计⑶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通过视察和试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运用,驾驭弹簧测力计的运

用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运用,培育严谨的科学看法和爱动手动脑的

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运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试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试验,留意视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

撤去压力,直尺复原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复原

原来的长度。

⑶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

形态。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绽开,纸不会复原原来形态。

让学生沟通试验视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试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

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复

原原来的形态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复原到原来的形态,物

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复原原来的形态,物

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

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

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确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确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运用弹

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依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运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留意事项。

运用测力计应当留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⑵运用前,假如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当调整指针的位

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

格表示多少N

⑷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敏。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运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运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立即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

件是,就是依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确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行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B、万有引力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D、人对

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

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运用方法:⑴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中学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精确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实力目标

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说明现象.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

三、情感目标

工、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觉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进展的

巨大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基本驾驭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驾驭.

教学过程:

动量定理探讨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更,那么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论谁

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更,

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过程

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更,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

(-)系统

为了便于对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

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

按解决问题的须要灵敏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

力.

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靠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

定内力和外力.

(二)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更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

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

通过调整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

上,这样就可以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相互作用后的速度,测

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较mASA和mBSB.

1.试验条件:以A、B为系统,外力很小可忽视不计.

2.试验结论:两物体A、B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过程

中动量变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团pA=-l3pB或即A+即B=0

因为动量的变更是矢量,所以不能把试验结论理解为A、B两物体的

动量变更相同.

(三)动量守恒定律

1.表述: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

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数学表达式:p=pz,对由A、B两物体组成的系统有:

mAvA+mBvB=mAvA'+mBvB'

(l)mA、mB分别是A、B两物体的质量,vA、vB、分别是它们相互作

用前的速度,vA,、vB,分别是它们相互作用后的速度.

式中各速度都应相对同一参考系,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矢量式,解题时选取正方向后用正、负来

表示方向,将矢量运算变为代数运算.

3.成立条件

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系统的动量守恒

(1)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2)系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可忽视外力,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⑶系统在某一方向上满足上述⑴或(2),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

守恒.

4.适用范围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大到星球的宏观系

统,小到基本粒子的微观系统,无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是什么力,

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四)由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可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设两个物体ml和m2发生相互作用,物体1对物体2的作用力是F12,

物体2对物体1的作用力是F21,此外两个物体不受其他力作用,在作用

时间团Vt内,分别对物体1和2用动量定理得:F2HWt=0p1;F120Vt=0p2,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21=-F12,所以即1=~0p2,即:

0p=0pl+0p2=O或mlvl+m2V2=mlvl'+m2V2'.

如图所示,气球与绳梯的质量为M,气球的绳梯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

的人,整个系统保持静止状态,不计空气阻力,则当人沿绳梯向上爬时,

对于人和气球(包括绳梯)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否守恒?为什么?

对于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守恒的,因为当人未沿绳梯向上爬时,系

统保持静止状态,说明系统所受的重力(M+m)g跟浮力F平衡,那么系统

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当人向上爬时,气球同时会向下运动,人与梯间的

相互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始终为零,因此系统的动

量是守恒的.

如图所示是A、B两滑块在碰撞前后的闪光照片部分示意图,图中滑

块A的质量为0.14kg,滑块B的质量为0.22kg,所用标尺的最小刻度是

0.5cm,闪光照相时每秒拍摄10次,试依据图示回答:

(1)作用前后滑块A动量的增量为多少?方向如何?

(2)碰撞前后A和B的总动量是否守恒?

从图中A、B两位置的变更可知,作用前B是静止的,作用后B向右

运动,A向左运动,它们都是匀速运动.mAvA+mBvB=mAvA,+mBvB,

(l)vA=SA/t=0.05/0.1=0.5(m/s);

vAz=SA7t=-0.005/0.1=-0.05(m/s)

0pA=mAvA,-mAvA=O.14_(-O,O5)-O.14_O.5=-O,O77(kg-m/s),方向向左.

(2)碰撞前总动量p=pA=mAvA=0.14_0.5=0.07(kg-m/s)

碰撞后总动量p'=mAvA'+mBvB'

=0.14_(-0.06)+0.22_(0.035/0.1)=0.07(kg.m/s)

p=p',碰撞前后A、B的总动量守恒.

一质量mA=0.2kg,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A=5m/s运动的物体,撞上

静止于该水平面上质量mB=0.5kg的物体B,在下列两种状况下,撞后两

物体的速度分别为多大?

⑴撞后第1s末两物距0.6m.

⑵撞后第1s末两物相距3.4m.

以A、B两物为一个系统,相互作用中无其他外力,系统的动量守恒.

设撞后A、B两物的速度分别为vA,和vBz,以vA的方向为正方向,则

有:

mAvA=mAvA'+mBvB';

vB't-vA't=s

⑴当s=0,6m时,解得vA'=lm/s,vB'=1.6m/s,A、B同方向运动.

(2)当s=3.4m时,解得vA'=-lm/s,vB'=2.4m/s,A、B反方向运动.

如图所示,A、B、C三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A=0.5Kg,mB=0.3Kg,mC=0.2Kg,

A和B紧靠着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C以v0=25m/s的水平初速度沿A的上

表面滑行到B的上表面,由于摩擦最终与B木块的共同速度为8m/s,求C

刚脱离A时,A的速度和C的速度.C在A的上表面滑行时,A和B的速度

相同,C在B的上表面滑行时,A和B脱离.A做匀速运动,对A、B、C三

物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守恒.

中学物理的公开课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驾驭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驾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工、分析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

2、分析曲线运动的条件及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及方法:

多媒体,启发探讨式。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曲线运动

1、现象分析:

(1)演示自由落体运动。(实际做与动画演示)

提问并探讨:该运动的特征是什么?

结论:轨迹是直线

(2)演示平抛运动(实际做与动画演示)

提问并探讨:该运动的特征是什么?

结论:轨迹是曲线

2、结论:

(1)概念: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范围:曲线运动是普遍的运动情形。小到微观世界(如电子绕原子

核旋转);大到宏观世界(如天体运行)都存在。生活中如投标枪、铁饼、跳高、

跳远等均为曲线运动。

(说明)为什么有些物体做直线运动,有些物体做曲线运动呢?那我们必

需驾驭曲线运动的性质及产生的条件。二、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

1、三个演示试验

(1)演示在旋转的砂轮上磨刀具。

视察并思索问题:磨出的火星如何运动?为什么?

分析:磨出的火星是砂轮与刀具磨擦出的微粒,由于惯性,以脱离砂

轮时的速度沿切线方向飞出,切线方向即为火星飞出时的速度方向。

(2)演示撑开带有雨滴的雨伞绕柄旋转,伞边缘上的水滴如何运动?

视察并思索:水滴为什么会沿脱离时的轨迹的切线飞出?

分析:同上

⑶演示链球运动员运动到最快时突然松手,在脱手处小球如何飞出?

视察并思索:链球为什么会沿脱手处的切线飞出?

分析:同上

2、理论分析:

思索并探讨:

(1)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何确定某点心瞬时速度?

分析:如要求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假如时间取得更短,

这种近似更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间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

时速度。

(2)在曲线运动中如何求某点的瞬时速度?

分析:用与直线运动相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

先求AB的平均速度,据式:可知:的方向与的方向全都,越小,越

接近A点的瞬时速度,当时,AB曲线即为切线,A点的瞬时速度为该点的

切线方向。可见,速度的方向为质点在该处的切线方向,且方向是时刻变

更的。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3、结论: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变更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亥力的

速度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上。

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视察与思索三个对比试验

说明:以下三个试验是在实物展示台面上做的,由于展示台是玻璃面,

而运动的物体是小钢球,摩擦力很小,可看成光滑的平面。初速度是从一

斜槽上滑到台面上实现。

⑴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时将如何运

动?

探讨结果:由于小球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依据牛顿

第确定律,小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动画演示受力分析)

(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向

或正后方向放一条形磁铁将如何运动?

探讨结果:由于小球在运动方向受磁铁作用,会使小球加速或减速,

但仍做直线运动。(动画演示受力分析)

⑶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

形磁铁时小球将如何运动?

探讨结果:由于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一个侧力,小球将变更轨迹而

做曲线运动。(动画演示受力分析)

2、从以上试验得出三个启示:

启示一:物体有初速度但不受外力时,将做什么运动?(提问)

答:匀速直线运动(照试验一)

启示二:物体没有初速度但受外力时,将做什么运动?(提问)

答:做加速直线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等)

启示三:物体既有初速度又有外力时,将做什么运动?

答:a、当时速度方向与外力方向在同始终线上(方向相同或相反)时将

做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试验二等)

b、当时速度与外力不在同始终线上时,做曲线运动。(照试验三、水

平抛物体等)

提问:依据以上试验及启示,分析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3、结论:

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

(1)要有初速度⑵要有合外力⑶初速度与合外力有一个角度

三、思索与探讨练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