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平顶山模拟)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这反映出 (
)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出现内阁、宦官权势上升及相互抗衡的局面,但二者的权力均来源于皇帝,反映了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故选D;最终决策权操控在皇帝手中,排除A;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内阁、宦官权势上升无关,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来源是皇帝,二者权力的扩大,说明了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C。【拓展延伸】明朝内阁制的特点(1)变动性。明朝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须视皇帝好恶而定,大学士员额多寡不等。(2)附属性。内阁职权由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3)个别性。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个人才能辅助君主。2.《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张居正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材料说明明代内阁 (
)A.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C.推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解析】选A。据材料“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可知,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在各臣僚奏议前提前了解国事,待“各臣僚建议于御前”时,已经有了各种相应的对策,这显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A;材料只提到明代决策过程的变化,并不是决策机制的异变,排除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C;内阁一直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排除D。3.(2021·南平模拟)明朝中后期,官场形成一条惯例,不是庶吉士(官职,由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的人担任)不可入内阁。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因此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实属正常。这一规定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C.导致了经世之才的缺乏
D.造成了政治局面的动荡【解析】选C。据材料“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结合所学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可知,内阁阁臣多是精通文学而非经世之才,故选C;内阁阁臣是官僚中的少数,不能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排除A;材料“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说明阁臣更加精通文学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排除B;材料“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说明阁臣选拔比较稳定,不会造成政治局面的动荡,排除D。4.(2021·黄山一模)元末明初理学家、教育家汪克宽在其《环谷集·郑长者传》中这样记载:“乡邑讼理不决者,往往求直于长者,无不惭服而去。”以下理解合理的是 (
)A.反映了元末明初中央集权的弱化
B.长者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
C.基层自我管理是国家治理的补充
D.理学成为司法判决的依据【解析】选C。材料中强调乡邑中有纠纷不能自己解决的,经常求助于德高望重的长者,最后都惭愧、信服而归,这是地方自我管理对国家治理的有益补充,故选C;元末明初基层自我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便于国家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长者由乡邑德高望重的乡绅、族长、耆老等担当,而不是“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乡邑中纠纷的解决,而不是“司法判决”,排除D。5.明清时期,诸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等诗句颇为流行,深入千家万户,即使是不识字的妇人孺子,亦莫不知晓。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科举考试制度影响深远B.文化专制政策得到强化C.功利教育现象日趋严重D.家族本位观念根深蒂固【解析】选A。材料“暮登天子堂”“一举登科日”“深入千家万户”说明科举考试影响深远,故选A;材料“诗句颇为流行,深入千家万户”说明是科举的观念不是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排除B;材料“即使是不识字的妇人孺子,亦莫不知晓”说明是社会观念不是教育现象,排除C;材料“暮登天子堂”“锦衣归故里”描述的都是个人不是家族,排除D。6.建炎二年戊申科考,考生胡铨指责宋高宗的策问“听于天而不听于民”,文辞激越,剀切直陈,又说“臣知而不言,是负陛下;言而不从,是陛下负臣”,最后也不用“昧死”等词,便以“臣谨对”结束了对策。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中并不多见。而宋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由此可见 (
)A.科举制并非都培养奴才B.宋代统治者具有民主风范C.当时的监察制度非常完善D.士大夫具有独立的人格【解析】选A。材料考生在殿试卷中敢于批评时政,矛头直指当朝皇帝,而皇帝“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这说明了科举制并非都培养绝对服从的奴才,故选A;科举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B说法有违史实,排除;科举制是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排除C;材料中的胡铨仅是个例,不能反映所有士大夫的情况,排除D。7.(2021·德阳二模)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据上图可知,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源远流长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解析】选D。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不能说明重农政策源远流长,排除C。8.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材料反映了该地 (
)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B.农业生产仍具自给自足性质C.地区分工协作日趋明显D.农业与手工业呈现均衡发展【解析】选B。根据《沈氏农书》记载的“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可知,明末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主要安排仍然围绕基本的农业生产展开,很少参与市场活动,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故选B。9.(2021·顺德模拟)叙述出处元至正年间,苏州府的太仓地区开始种植棉花《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部》明天启年间,松江府农田“大半植棉”《农政全书》乾隆年间,“松江、太仓、通州地方……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皇清奏议》卷61高晋《奏请海疆禾棉兼种疏》根据表格,可以判定的是,从元至明清 (
)A.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改变B.闭关锁国政策放松C.江南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棉花种植范围扩大【解析】选D。根据材料“元……太仓地区开始种植棉花”“明……松江府……‘大半植棉’”“乾隆年间,‘松江、太仓、通州地方……各厅州县农田……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可知棉花种植的范围不断扩大,故选D。10.(金榜原创)清中期,江宁(南京)的织机达到三万余张,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江宁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丝织产地;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产地,产品不仅行销国内各地,而且大量销往国外。这反映出 (
)A.抑商政策在局部地区松弛B.特色手工业成为东南经济的支柱C.手工业的区域专门化生产D.长途贩运贸易促使自然经济解体【解析】选C。材料“江宁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丝织产地;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产地”,体现了手工业的区域专门化生产,故选C。当时清政府仍旧奉行抑商政策,且材料也不能反映出这一政策松弛,故排除A。由材料看不出经济支柱作用,故排除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D。11.明朝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些现象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B.新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D.机器生产大规模出现【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可知,材料中提到的现象是明清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故选B;材料只是提到苏州丝织业中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但并没有提及其他行业的情况,因此无法得出江南地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的结论,排除A;材料叙述的是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并没有提及农业及小农经济,排除C;机器生产大规模出现是在清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12.《明太祖实录》记载:“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该政策的实施 (
)A.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C.禁止官民对外贸易D.阻碍朝贡贸易的发展【解析】选A。材料记载的是“海禁”政策的内容,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贸易,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海禁”政策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排除B;根据材料“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可知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并没有完全禁止,排除C;因为“海禁”政策禁止国人未经官方允许私自出海贸易,海外国家要来中国贸易,则需以“朝贡”的形式来完成,于是朝贡贸易伴随“海禁”政策而出现,D表述错误,排除D。二、非选择题(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清政府致力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留了下来。——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3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三司互不隶属……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司的事权特点、行政效率低下、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原因。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辖区不定等方面分析其特点。第(2)题根据材料一“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和材料二“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留了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机构改组、行政效率等方面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的相同之处。从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新政改革等方面说明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捐纳”制度、官僚制度、行政效率等方面回答其产生的原因。答案:(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8分)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4分)(2)相同之处: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销售合同模板附件
- 跨境电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及物流保障
- 养殖股合同模板
- 2024年存量房产交易合同指南
- 加工纸箱合同模板
- 2024年供应链优化管理咨询协议
- 拖鞋生产设备合同模板
- 修理公司转让合同模板
- 智能制造项目立项管理体系
- 搭彩钢合同模板
- 基于人工智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 MOOC 高等数学(上)-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无人机测试与评估标准
- 碧桂园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 2024年江西吉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清版)WST 813-2023 手术部位标识标准
- 《眼科与视功能检查》-2.视力检查课件(实操)
- 冶金煤气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工会劳动竞赛方案
- 集合论和逻辑
- 审查易系统操作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