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旧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只收答题卡。注意事项:l.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与考生本人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一致。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 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答案】B【解析】材料“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说明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同世界其它地区文明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是对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的描述,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2.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革,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据此可知这些变革()A.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C.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革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此表述过于绝对,只能打击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土地制度是变革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B项。3.秦朝建立后,又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设置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秦朝的这些措施()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推动了统一国家疆域的扩大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治国方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北方匈奴,设置郡管理,发展交通,从而扩大了国家的疆土,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方的的管理,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秦朝设置郡县、进行交通建设,加强对地方控制,未体现不同地区采用不同措施的因地制宜治国方略,排除D项。故选C项。4.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同时,水利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畜牧业也有所发展。以至于呈现出“百姓殷阜,年登俗乐”的繁荣景象。此种变化()A.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B.说明了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C.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后来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后来北周灭掉北齐,反映孝文帝改革并未延缓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学习了汉族文化,并且材料不能说明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5.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这表明两税法的实行旨在()A.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 D.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初期的税收制度已经有名无实,安史之乱后出现了税收困境,地方苛捐杂税众多,而两税法的推行,实现了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故两税法的实行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两税法与解决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不足,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两税法实行的目的并非为了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6.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明朝时,南北分卷逐渐演变成南北中三卷,且录取比例渐趋稳定。由此可知()A.宋明商品经济繁荣 B.分卷制度相对合理C.南北方的矛盾化解 D.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明朝时,南北分卷逐渐演变成南北中三卷,且录取比例渐趋稳定。”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地位日益上升,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南北分卷制度有利于保障南北方的取士公平,分卷制度相对合理,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宋明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仅是南北分卷无法得出南北方的矛盾化解,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选拔标准变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7.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均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B项正确;这些制度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创设的,“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8.16世纪,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南部和北部。这反映出()A.明朝海防出现新问题B.明朝政府主权意识淡薄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同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者也相继入侵,反映出这一时期明朝海防出现问题,A项正确;题干中反映的是明朝东南沿海的海防问题,没有体现明朝的主权意识,排除B项;中外的联系加强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无法反映出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9.1900年6月21日,清室向列强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清政府的号召积极备战,反而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一做法()A.反映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B.使地方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C.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D.表明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清政府的号召积极备战”,反而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从中可以看出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C项正确;“东南互保”的现象并不能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排除A项;地方督抚和清政府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可能认清清政府的本质,排除B项;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以《辛丑条约》的某些内容为标志,而不是“东南互保”,排除D项。故选C项。10.针对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种种乱象,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也有人看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以下表述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B.文明与陋习的交织C.启蒙与保守的博弈 D.新“声”与旧“音”的碰撞【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题干涉及到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既有一些成就,又有不足之处,显然,新“声”与旧“音”碰撞的表述更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不仅提到政治方面的新旧碰撞,还提到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只是政治方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与不足之处,不能简单地用文明与陋习来概括,排除B项;启蒙与保守的表述主要是从思想方面概括材料的意思,材料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方面着眼,排除C项。故选D项。11.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内各方力量反应强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青年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成发动“西安事变”;中间政派要求团结抗日……材料表明()A.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华民族已全面觉醒C.国共由对峙到合作 D.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青年学生、国民党爱国将领和中间政派分别提出了自己抗日主张,这表明抗日救亡运动高涨,A项正确;“全面觉醒”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西安事变拉开了国共两党由对峙和合作的序幕,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项;此时共产党还没有成为中流砥柱,排除D项。故选A项。12.1948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材料表明()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D.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初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毛泽东指出政权和政府都加上人民二字体现了为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习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更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体现,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的初心,D项正确;题干中毛泽东和习总书记的论述都强调一切为了人民,并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排除A项;从毛泽东到习总书记的论述都强调为了人民,体现的是不忘初心,并非与时俱进,排除B项;题干强调一切为了人民,并没有体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1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展开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根据下图信息可推知,这两场经济战役()过去没人留钞票,宁买东西家里拖。现东西不涨价,日用物品不缺少。买了东西天天涨,留了钞票天天少。留着钞票随时用,不愁无米无柴烧。A.使政府蠃得全国人民信任 B.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体现国民经济调整的成果 D.标志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展开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物价趋于稳定,“东西不涨价,日用物品不缺少”“钞票随时用,不愁无米无柴烧”可见保障了人民生活,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能力来治理经济,使政府蠃得全国人民信任,A项正确;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材料是1950年,排除B项;1963年——1965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排除D项。故选A项。14.孟泰,1926年进入鞍山制铁所当学徒工,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孟泰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这体现了()A.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B.历史是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与推动的C.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D.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的政策,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孟泰组织全厂各方面人员进行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可知这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建国后主要进入了经济建设时期,已不是革命时期,排除A项;英雄模范人物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和发起者,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排除B项;建国初期,中国的科技不是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面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年份1988年1992年1996年1997年个体工商户(万户)1452.71533.92703.72850.9从业人员(万人)2304.92467.75107.15441.9——根据《中国经济史》整理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A.城乡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强B.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C.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飞速增长,快速发展,说明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且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6.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据此可知()A.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B.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国际格局演变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D.中国实力增强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C【解析】题干提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调整是为了维护当前我国的国家利益,C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中国在现代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并未涉及政治经济多极化问题,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常理,政府外交政府取决于国家利益,并非国家格局,国际格局只是对外交政策调整有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间段,中国外交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17.“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整理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答案】(1)特点:较为开明;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相对松散的羁縻政策。原因:贞观年间唐朝经济繁荣;大一统政权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观。(2)表现:疆域大一统;政治大一统;观念大一统(“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亦可)。历史价值: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解析】【小问1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得出,政策开明;根据材料“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得出,以怀柔、招抚为主;根据材料“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出,采取相对松散的羁縻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经济、政治、民族观等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得出,疆域大一统;根据材料“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得出,政治大一统;根据材料“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得出,观念大一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18.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自觉地承认自己是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件事本身就深刻说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历史所具有的影响,说明这个伟大的农民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摘编自李时岳、赵矢元《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然而在其对大城市的进攻中都最终失败。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人在大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后,决定把队伍拉到农村进行斗争,途中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但由于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红军召开了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存在方针路线分歧问题。——摘编自王薇等《浅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继承,指出辛亥革命顺应时代的进步性。(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探索的变化,分析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探索的意义。【答案】(1)继承: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承担起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进步性: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或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社会风俗的新变化。(2)变化:由进攻大城市转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意义:①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③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④赢得了民众对革命的支持;⑤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析】(1)继承:从材料中“自觉地承认自己是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件事本身就深刻说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历史所具有的影响,说明这个伟大的农民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可知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联系所学,两个运动都是为要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而且承担起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进步性:结合材料“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的理想和方案,既回答了政权属于谁的国体问题,又回答了采取什么形式的政体问题,回答了国家政权建设的程序问题,从而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当时革命的关键问题”以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所具有的进步性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设计国家政权建设程序;有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等等。(2)变化:根据材料“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人在大城市敌强我弱的形势后,决定把队伍拉到农村进行斗争”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由进攻大城市转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意义:根据材料“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红军召开了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存在方针路线分歧问题”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由依靠共产国际指示到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探索的影响,还可以从民众、中国革命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阐释,得出赢得了民众对革命的支持,增强了中国革命的独立自主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予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摘自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式现代化”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原因: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2)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和平发展理念;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等。【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可知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根据“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可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予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小问2详解】启示:根据“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现代化,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式近代化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根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中国坚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