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_第1页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_第2页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_第3页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_第4页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走近五千年

——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

(第四部)

王然著

C

M

Y

CM

MY

CY

CMY

K

1

走近五千年〔第四部〕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王然著.—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5

ISBN978-7-113-26372-0

Ⅰ.①走…Ⅱ.①王…Ⅲ.①中国历史-古代史-青少年读物

Ⅳ.①K22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50927号

书名: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作者:王然

责任编辑:奚源电话/p>

装帧设计:

责任印制:赵星辰

出版发行: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100054,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西街8号)

印刷:北京铭成印刷有限公司

版次:2020年5月第1版2020年5月第1次印刷

开本:700mm×1000mm1/16印张:13.75字数:174千

书号:ISBN978-7-113-26372-0

定价:45.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铁道版图书,如有印制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读者服务部联系调换。电话:(010)51873174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1873659

2

目录

目录

宋朝(与辽、金、西夏)

1.技高一筹数宋祖/8

2.从“澶渊之盟”到“庆历新政”/19

3.清官我代言——还原一个真实的包拯/25

4.改革保守各一派,散文史学成两家——王安石和司马光/30

5.才华真横溢,千古苏东坡/37

6.父子俱昏亡北宋——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43

7.万古流芳岳忠武/50

8.好一对志同道合的伉俪——李清照与赵明诚/59

9.难抒北伐志,尽入诗词中——陆游和辛弃疾/65

10.丹心一片照汗青——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70

元朝

1.弯弓能射雕——成吉思汗铁木真/84

2.“中国的莎士比亚”——元代戏曲家关汉卿/90

3.郭守敬的科学成就/92

I

4.“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末民众反抗和起义概况/95

明朝

1.明太祖朱元璋/114

2.永乐朝三大事/123

3.“土木之变”与“南宫复辟”/128

4.嘉靖年间——严嵩、海瑞、戚继光/135

5.张居正与“一条鞭”法/143

6.“魏阉”之祸/148

7.“闯王”李自成/151

8.是他断送了大明王朝吗?——崇祯帝朱由检/157

9.南明义士/162

清朝

1.清朝的崛起/175

2.六十一年多壮志——康熙大帝二三事/181

3.严苛雍正多方略/188

4.乾隆与和珅/194

5.“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198

6.内乱中倒下的太平天国/205

7.慈禧误清/211

II

宋朝

(与辽、金、西夏)

1

走近五千年〔第四部〕

2

宋朝(与辽、金、西夏)

960年,“五代”中最后一个政权后周为宋朝所取代。仅仅十几年后,

也就是到公元979年的时候,“十国”中仅存的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

越、北汉等割据势力也相继被宋朝平定。至此,大江南北再度在一定的范围

内实现统一。

宋朝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两个相对独立的

阶段。北宋都城在开封(今河南开封,当时也称东京或汴京)。南宋因金军

入侵被迫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为金所占。

其实,不仅南宋,就连北宋时期中华大地也未能实现全部的大一统,而

是一直有多个政权并存。

辽又称契丹,早在五代十国时期的916年就已建立。建立者是辽太祖耶律

阿保机。辽于1125年为金所灭。1131年,耶律大石重建,仍用辽国号,史称

西辽,最后亡于蒙古。

西夏由党项族李元昊于1038年创建,其都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

金崛起于辽统治区域的东北部。1115年,由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创

建。伴随着金的崛起,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金成为南宋的对手。1234年,

金灭亡。

在对国家的管理上,宋朝吸取前朝教训,社会各方面都取得长足的

进展。

3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农业方面:百姓安居乐业,粮食连年丰产,国家与百姓俱得仓廪充实。

此外,宋朝在种茶、植桑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江浙与蜀地的丝绸织造业都异常繁荣。历史悠久的陶瓷业

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北宋时才开始兴起的景德镇(今江西景德镇)后来居

上,成为今天无人不知的瓷都。

商业方面:伴随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百姓生活的日益富足,商业得

以迅猛发展。此外,宋代的造船技术也远非之前可比,所以国际贸易异常繁

荣。商业的发展也催动了货币形制的变革。到了宋代,造纸和印刷的工艺水

平都相当先进,在真宗赵恒时益州富商开创性地联合印制了一种被称为“交

子”的纸币。后来这件事情引起朝廷的重视,并且还设置专门的机构统一印

制“交子”和“会子”,就这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终于诞生。

科技方面:在隋唐时出现并已走向成熟的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北宋一位

4

宋朝(与辽、金、西夏)

5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普通的工匠毕昇(shēng)又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烧制成陶活字用于排

版印刷。这一技术后来风靡全球,只是陶活字逐渐为材质更佳的铜活字、铅

活字等代替。活字印刷历经千年不衰,对整个世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

不可估量的作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末期,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出现激光照

排技术,它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火药最先是被炼丹之人无意发现的。为求“长生不老之术”,秦汉乃

至更早的时候便有人发明了以硝石、硫黄、木炭等物炼制丹药的方法。真是

“无心插柳柳成荫”,上千年过去了,“不老仙丹”始终无人炼成,但有人

却发现不经严格控制,炼丹时所产生的大量热量很容易引发爆炸。就是在这

一发现的基础之上,火药逐渐出现并得以应用。唐代中期的书籍中已有火药

的配方,唐末火药便开始应用于军事,宋朝时火药武器的使用则更为广泛。

北宋神宗赵顼(xū)时,在司天监供职的沈括创作了一本非常了不起的

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这本书不仅记载了沈括本人毕生的科研成果,

而且它也收录了同时代其他人的一些突出科研成就。我们后人得以知晓是毕

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就是靠了《梦溪笔谈》的帮助。

文化艺术方面:宋代散文家多取法先秦、两汉,以质朴平实达意为美,

不过分追求铺陈藻饰。其中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苏洵(xún)、曾巩、王安

石、苏轼、苏辙(zhé)得到后世普遍的好评,明代散文家、藏书家茅坤将他

们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宋词在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就其影响而言绝不亚于唐诗。宋代

的知名词人不可胜数,包括范仲淹、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

秦观、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这一个个震古烁今的名字,说他们个个足

以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相媲美,也绝非溢美之词。

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在宋朝同样大放异彩、颇多辉煌。在书法方面,苏

6

宋朝(与辽、金、西夏)

7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轼、黄庭坚、米芾(fú)、蔡襄(xiāng)以“宋四家”之名并称于世;在绘

画方面,李成、董源、范宽、郭熙、张择端、米芾、苏轼、李公麟等是各有

所长。更需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jí)。他不仅自己能书善画,而且在他的

授意和主持下,一帮精于画史和鉴赏的儒生还完成了在绘画史上极具影响的

《宣和画谱》。该画谱因编成于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而得名,共收

录有魏晋至北宋231位知名画家的6396幅作品,并且对各绘画流派的起源与发

展、各位画家的生平及艺术风格都有着详尽述录。

宋代修史之风很是盛行。一代文豪欧阳修不仅编纂有《新五代史》一

书,而且他还与宋祁(qí)、范镇、宋敏求等人联合编修了《新唐书》。

这两部伟大的史作都被清人列在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中。此外,隐居山

林四十余载的郑樵(qiáo)潜心修撰的上始于“三皇”下迄于隋朝的《通

志》,被后人誉为是一部堪与《史记》相媲美的纪传体通史。应当说,对

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前后耗时十九年,由司马光主撰的编年体通史《资治

通鉴》。

“理学”在宋代产生、发展并最终达到其顶峰。理学是儒家学说发展

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唯心主义特征的哲学流派。它的开山鼻祖是周敦颐

(yí),真正奠定该学派基础的是程颢(hào)、程颐两兄弟,而其集大成者

非朱熹莫属。

1.技高一筹数宋祖

“陈桥兵变”——巧妙地以被黄袍加身的方式取代后周,“杯酒释兵

权”——一桌酒宴便成功解决了自五代以来大将手握重权从而严重威胁朝廷

的积弊,“先南后北”——有条不紊地将多个割据政权轻松摧垮,这一切可

都是宋太祖赵匡胤所为。你看,他是不是要比一般的封建帝王技高一筹呢?

8

宋朝(与辽、金、西夏)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唐庄宗李存勖(xù)的爱将。926年李存勖死于

兵变,赵弘殷自然遭到冷落。一年之后,赵匡胤出生了。可以说,整个青少

年时代赵匡胤都是在他人的冷眼与穷困中度过的。赵匡胤被迫独自离家外出

闯荡。后来,他在日后成为后周太祖的郭威手下当了普通一兵。由于作战勇

敢又有谋略,赵匡胤屡屡得以升迁。

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不久,北汉举兵来犯。双方展开一场恶战。开战

之初北汉军队一度占得先机,有多名后周将领甚至被吓得只顾打马逃命。危

难时刻,赵匡胤的英雄本色得以淋漓尽致展现。在他的建议下,柴荣将身边

的禁军分为两队:一队由张永德带领抢占制高点,以强弓硬弩压制敌人的进

攻;一队由赵匡胤率领,从左翼突袭敌人。“主危臣死,我们拼死效忠的时

候到了!”赵匡胤扯开嗓子一声高喊,随即便第一个冲了上去。在他的带领

下,两千名骑兵疾风暴雨般杀向敌人。眼看着就要被击垮的后周军竟突然来

了这么一手,这实在大大出乎北汉军的意料。就这样,形势瞬间发生逆转,

一度在场面上占优的北汉军阵脚大乱,后周将士则是越战越勇并最终取得

完胜。

高平之战后,赵匡胤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候,成为后周禁军也就是其

最重要部队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将领。

959年,柴荣染病暴卒,只有七岁的太子柴宗训继位为帝。此时,羽翼已

丰并已做了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军统帅的赵匡胤,不由得盯上这万人垂涎的

皇帝之位。要说以他的势力,直接要求柴宗训禅位也不是办不到,但这种公

然篡夺的方式似乎不合他的口味。那么他采取的又是怎样的方法呢?今天,

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你会发现其实赵匡胤对这个皇位早就蓄谋已久,可以

说他是分了三步来完成这个计划:

9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第一步,还是在做殿前都虞候的时候,他便以禁军老大的身份广泛笼络

人才、培植亲信。根据史料记载,在被封为殿前都虞候之初,他首先做的就

是把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等几个私交很好的哥们儿都安插到禁军中担任要

职。另外,他主动与禁军中高级将领结交,并且效仿刘、关、张桃园结义,

与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yūn)、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

政忠、杨光义等结为“义社十兄弟”。除了结交军中将官,他还很注意网罗

文人学士,赵普、王仁瞻(zhān)、楚昭辅、李处耘(yún)等都是很早就被

他招致麾下。

第二步,大造舆论,极力营造一个“天命归赵”的氛围。说起来,这一

套也不新鲜,当初陈胜、吴广举兵反秦时,不是就已经知道装神弄鬼学狐狸

叫了吗?赵匡胤的做法不过大同小异而已。刚开始,他先让人到处散布“点

检为天子”这一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谶语。而到了事发的前一天,他干脆指

使一个叫苗训的所谓“通晓天文”的亲兵,让其煞有介事地四处宣扬,说什

么他苗训看见“天上有两个太阳在搏斗”,引发将士们的遐想。这些事情当

然不能自己出面,他的二弟赵匡义(赵匡胤称帝之后为避讳改名赵光义)以

及亲信赵普等人很自觉地就帮他办好了。

第三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让别人“逼迫”自己来做这个皇帝。北宋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王朝上上下下正沉浸在新春的欢乐气

氛中,突然间从边关传来“北汉联合契丹大肆入侵”的消息。糊涂的宰相范

质哪能料到这样的军情也会有假?于是,他当即组织众朝臣议定由赵匡胤率

师前往迎敌。

正月初二一大早,赵匡胤装模作样地率领人马出城向北而去。当天晚

上,大军驻扎在离京城只有二十里的陈桥驿。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赵匡胤

的营帐外便已是喧闹声一片。就在某人高喊了一句“全军上下愿点检为天

10

宋朝(与辽、金、西夏)

子”后,各种各样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与此同时,有人把早

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就这样,赵匡胤“只好”率领队伍

重又回到京城开封,而小皇帝柴宗训在当天便很识相地宣读了早就为他备好

的禅位诏书。一个新的王朝——宋,就这样诞生了。这也就是史上著名的

“陈桥兵变”。

11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之所以取宋为国号,是因为赵匡胤曾做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为了与后

来赵构偏安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宋朝区别开,史籍一般称前期定都开封的

宋朝为“北宋”,称后期以临安为都的宋朝为“南宋”。

虽然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皇帝,但赵匡胤的心里并不轻松。如何避免重

蹈前朝覆辙也就成为赵匡胤的最大心事。要说这赵匡胤还真就棋高一着,不

久他就想出一个巧妙的对策。

一天,他把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几个主要的禁军将领一同召至

宫中宴饮。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匡胤突然满是伤感地说道:“如果没

有你们的支持,我也不会有今天。可这做皇帝也太难了,真不如当个节度

使好啊。”顿了顿,他补充道:“不瞒各位,我现在没有哪一天能睡个囫

囵觉。”

因为不知道他葫芦里装的是啥药,几个受邀之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石

守信打破沉闷,出声问道:“陛下,这是为什么呢?”

赵匡胤直言不讳地回答说:“皇帝这个位子,有哪一个不眼红呢?”

大家这才明白他的意思,齐刷刷起身异口同声地说:“请陛下放心,我

等绝不敢怀有二志。”

一摆手示意他们落座之后,赵匡胤接碴儿道:“我当然不会担心你们,

只怕你们手下有什么人贪图富贵。一旦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就是你们

想不干,能行吗?”

话说到这份上,众人都有大祸临头之感,一个个惊慌失措跪倒在地。

到了这时候,赵匡胤终于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就听他说:“你们也不必

担心,我不会亏待大家。人的一生转瞬即逝,所以追求富贵的人都是多积钱

财,既可以自己及时行乐,又能让子孙过上好日子。如果你们交出军权到地

方上做个闲官,广置田产,我再与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无所猜疑,不是很

12

宋朝(与辽、金、西夏)

好吗?”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果然纷纷上书要求到地方任职。赵匡胤心照不宣

一概应允,让他们去各地做了节度使,重新选拔了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

人来做禁军将领。赵匡胤言而有信,不久就把自己寡居多年的妹妹嫁给高怀

德,将自己两个女儿分别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如此一来,他们君臣

皆大欢喜——赵匡胤没了被人夺位之忧,众功臣也少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之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杯酒释兵权”一事。此招赵匡胤屡试不爽,后来

他又用这个办法削去一些权势较大的实力派的军权,使得大宋王朝的统治坚

如磐石。

宋朝建立的时候,其周边割据政权有很多。这样复杂的外部环境对于宋

朝显然有着巨大的威胁。审时度势,赵匡胤决定以“先南后北”为总方针,

先把看着似弱小的北汉放着不去收拾,集中一切力量统一南方。这里面有一

13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个重要的原因是,那时辽已然非常强大,北汉有辽的支持,同时留着北汉也

有利用它牵制辽的用意。

在平定南方的过程中,赵匡胤坚持奉行怀柔之策,对待那些亡国之君,

他不仅没有斩尽杀绝,而且还让他们过着相当豪奢的生活;对待降臣降将,

他更是优待有加;在攻城拔寨时,他也是尽可能地照顾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

全。正是因为这一怀柔之策的贯彻落实,南方军民的斗志不盛,也没有付出

多大的伤亡代价,宋朝便基本统一了南方。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赵匡胤也曾一度被胜利

冲昏头脑,未等彻底平定南方便贸然出兵讨伐北汉。虽然这是一则小插曲,

因为里面牵扯到杨家将的故事,所以还得容我们慢慢道来。

北汉第二代国主刘钧病死。由于没有亲生儿子,他的养子刘继恩继了

位。两个月后,刘继恩为权臣所杀,刘钧的另一养子刘继元被立为新君。看

到北汉起了内乱,赵匡胤便想着要借此良机一口将其吃掉。然而,令他没有

料到的是,这次攻打北汉让他平生第一次碰上一个顽强的对手。说起这个

人,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就是杨业,不过此时人们都称他刘继业。

杨业原名杨重贵,因作战勇敢、指挥有方,他被后汉国主刘钧收为义

子,赐名刘继业。这次赵匡胤就是因为遇上他才触了霉头,非但偷鸡不成,

反而蚀米一把,落个战败狼狈而归的下场。

在彻底平定南方之后,宋太宗赵光义举全国之力,兵分四路再次来打北

汉。与宋朝比起来,北汉毕竟是一弹丸之地,所以两下里也没怎么交手,国

主刘继元便选择了投诚。归宋之后,大将刘继业被宋太宗赐以恢复原姓,负

责镇守军事重镇雁门关。

不久,辽国出动十万人马来攻打雁门关。杨业手下满打满算也就八千

人。然而就是凭着这八千将士,杨业却出奇制胜大败辽军。从这以后,辽人

14

宋朝(与辽、金、西夏)

对杨业真是闻名丧胆,更不要说招惹了“杨无敌”的大名在宋、辽大地上

传开。

986年,宋太宗派曹彬、田重进、潘美分率三路大军同时伐辽。杨业奉命

作为潘美的副将跟随出征。由于没听杨业的劝告,潘美指挥失策,致使杨业

15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所部在陈家峪深陷重围。虽经浴血奋战,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老将王贵都力

战而死,但宋军还是因众寡悬殊而彻底失败。被俘之后,杨业绝食三天三夜

壮烈牺牲。为其忠勇所感,辽人为他建了祠庙。

杨业有七个儿子。他的大儿子杨延昭,即大家所熟知的“杨六郎”,也

是宋朝镇守北方边关的一名重要将领。今天山西各地有多处“六郎寨”,它

们便是杨延昭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之所以被称作“六郎”,一种说法是杨延

昭在同族弟兄中排行第六,另一种说法是辽称天狼星为六郎星。

杨业的妻子折(shé)氏出身将门,擅长骑射,沙场之上她曾屡屡佐助丈

夫建立奇功。时至今日,山西保德折富村还有她的墓存在。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是一个难得的帅才,并且也曾在北宋与辽的对抗

中立下不世之功。

杨家一门忠烈,祖孙三人均堪称北宋一代名将,因此他们深得朝廷的

器重和百姓的爱戴。为了缅怀这一家人,人们将他们的事迹略加演绎写进小

说、戏剧,所以至今“杨家将”“杨门女将”的故事仍是家喻户晓、妇孺皆

知。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一些虚构的成分,比如那个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

以及她的丈夫杨宗保便并非确有其人,而杨业的妻子折氏则被写作佘(shé)

氏,或称佘太君。

说完杨家将的故事,我们还得接着来说赵匡胤。

赵匡胤一生精明透顶,较常人岂止是技高一筹,然而在立嗣问题上他却

犹豫不决,并最终酿成大错。他的死也很蹊跷,是否与此有关,史料中也是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其《涑(sù)水纪闻》中说:赵匡胤暴卒之时天

已四更,于是孝章皇后宋氏派宦官王继恩去召唤德芳。不言而喻,宋皇后是

想要让德芳来继承皇位。不料这王继恩竟然把赵光义给领来。宋皇后十分惊

16

宋朝(与辽、金、西夏)

愕,哭着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宋时宫中称皇帝为官家)。”赵光

义也垂泪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南宋史家李焘(tāo)在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为:赵匡胤召

弟弟光义入宫共饮,左右人等皆奉命回避。有人在远处看到摇曳烛影下赵光

义离席,边摆手边后退,好似在躲避或谢绝什么。而赵匡胤则以柱斧戳地,

斧柄撞击地面的声音清晰可闻,并且赵匡胤还接连喊了两声“好为之”“好

为之”。第二天天不亮,赵匡胤暴病而亡。其后的情形与司马光所说完全相

同。就是根据这“烛影斧声”的记载,有人推测赵匡胤属非正常死亡。

综合上面两说,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赵匡胤是否是弟弟害死暂且不

说,但赵光义夺了侄子赵德芳的皇位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在这场夺位风

波中还有一事也令史家各执一词,那就是所谓的“金匮(guì)之盟”。

据说,在宋朝初建不久,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生母)在临终之前曾

把赵匡胤和宰相赵普一并叫至跟前。

杜太后说:“你知道你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吗?”

赵匡胤说:“都是托祖上和太后积德之福。”

杜太后说:“不,是因为后周幼主执政。如果后周有年长之君,天下

岂能为你所有?你百年之后当传位于你弟弟,四海之众能立长君,社稷之

福也。”

赵匡胤叩头涕泣说:“敢不尊母命?”

随即杜太后又让赵普在床前记下这件事,并且把此记录藏于一个金盒子

里(即所谓的“金匮”)。

这就是整个“金匮之盟”的经过。如果此事属实,那么赵光义继位是杜

太后早就安排好的。不过,据史料记载,“金匮之盟”一事是赵匡胤死去六

年后由已经罢相在家的赵普说出来的,而他也因此得以再度入相。因此,这

17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事听来总让人感到似乎背后还有什么隐情。

当然,要说此事纯属子虚乌有,恐怕也不好下这个结论。当时宋朝立足

未稳,赵匡胤正马不停蹄忙于南征。如果他有个什么意外,年幼的德昭如果

继位,谁能保证后周被宋取代的一幕不会重演呢?“老谋深算”的杜太后有

此一虑不也很正常吗?再者,作为一个母亲,她希望二儿子也能君临天下尽

享荣华富贵,似乎也是人之常情。我们也不再去做什么臆断,还是一起来看

看史料中的有关记载吧。

据说,在去世之前,赵匡胤想要传位长子德昭的意图已非常明显。在巡

视洛阳时,他让弟弟光义随行而让德昭留京监国。在这之前,每每担任监国

重任的可都是他的弟弟光义。由储君监国本就是那个时代的惯例,把一直默

默无闻的德昭从幕后一下子推到台前,赵匡胤的想法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始终没有明确德昭的太子地位呢?这里面的原因其

实也不复杂:一是宋皇后更喜欢次子德芳,如果听信了皇后之言,那么他势

必就会因弃长立幼而遭受非议;二是去世之时赵匡胤尚属当打之年,他又怎

能料到死神会这么快来到他的身边呢?

抛开在立嗣问题上的优柔寡断不说,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生确实鲜有瑕

疵。据记载,就在去世之前的那一年,有一次他曾对近臣说:“自古为君者

很少有严于律己无过失的。像唐太宗那样虚心纳谏固然不错,但他若一直注

意防止骄奢、克制自己、不犯过错,使臣下无从谏议,岂不更好?所以我自

己是夙夜畏惧、防非窒欲,以防过失。”这样的思想境界真是不由人不折服

啊!如果不是他以臣子身份篡得幼主江山一事多为后人诟病,恐怕历代帝王

之中再难找一人可出其右。

赵匡胤死后,他的长子德昭因受到叔叔赵光义的责备自杀身亡,他的次

子德芳也于次年不明不白而死。但有趣的是,由于无子承嗣,南宋高宗赵构

18

宋朝(与辽、金、西夏)

(赵光义六世孙)过继了赵德芳六世孙赵眘(shèn)为太子。就这样,在宋

朝十八个皇帝中,赵匡胤及其子孙占有九席,赵光义及其子孙也占有九席。

如此不偏不倚、秋色平分,委实让人称奇。

2.从“澶渊之盟”到“庆历新政”

北宋的第三个皇帝真宗赵恒(太宗赵光义之子)共在位二十五年。初

年,他尚能选贤任能、广开言路、勤于政事、锐意进取,不过这样的好光景

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到1005年“澶(chán)渊之盟”缔结后,因朝中奸臣

当道,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粉饰太平,真宗却硬是东

封泰山、西祀后土,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使得北宋形势每况愈下。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的时候,党项族人李继迁(西夏开国之君李元昊的祖

父)便已经自称夏王,并且还动不动就纵兵侵扰宋朝的西北。那时,北边辽

国的势力更是强大,他们对富庶的中原地区也是垂涎欲滴,动辄发兵来犯。

就在真宗继位后的第二年,辽帝耶律隆绪亲率兵马大肆入侵,夏王李继迁也

趁机侵略麟州。由于真宗御驾亲征,众将士倍受鼓舞,所以这次总算保得国

土不失。但此后辽与西夏连年进犯宋朝,整个西部与北部的广大边区简直就

是岁岁不宁。

1004年,不死心的耶律隆绪再度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侵。几路辽军避实击

虚,在连下宋朝黄河以北数座军事重镇后,他们齐聚澶州北城(黄河支流濮

水从澶州城内经过,故有南城、北城之说)之下,大有一举跨越黄河夺取宋

都开封(今开封)之势。值此国难当头之际,还是有一些奸臣贼子不思抗敌

救国不说,竟然借此机会还打自己的小算盘:就因为自己是江南人,参知政

事王钦若便鼓惑真宗迁都金陵(今南京);而家乡在蜀地的签书枢密院事陈

尧叟则怂恿真宗迁都成都(今成都)。好在此时朝中还有一位贤相寇准,在

19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他极力劝说下,真宗这才打消南逃的念头,而且还决定再次御驾亲征。

然而,大队人马刚到韦城,又有人偷偷劝真宗暂且退至金陵以避辽军

锐气。此次真宗原本就没有亲征之意,听了这样的话他难免有些动摇。闻知

此事,寇准赶紧过来劝真宗道:“现在敌人已经就在眼前,我军军心也不稳

定,所以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如果陛下前进,黄河以北各军便会士气

大振;假若后退,必将全线瓦解,敌人则会紧追而至,恐怕陛下也去不了

金陵。”

听寇准分析得入情入理,真宗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北上。果然,当真宗渡

过黄河出现在澶州北城时,城中将士欢声雷动、士气大振。

闻知这一情况,耶律隆绪知道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便宜可占,所以他主

动派遣使臣来宋营议和。以寇准的想法,此时是不能议和的。杨延昭也上书

劝说真宗皇帝趁辽军人困马乏而我军士气正旺的大好时机,号令黄河以北各

20

宋朝(与辽、金、西夏)

军扼住敌军归路,然后将这伙来犯之敌围而歼之。

可宋真宗哪有这般气魄和决心,一听说辽人要讲和,他马上便责成曹利

用与敌人签署了停战和约。根据协议,宋朝每年给辽白银十万两和绢二十万

匹。由于澶州旧称澶渊,所以史书称此次宋辽议和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之间的矛盾暂且缓和下来。不仅因战事一度

关闭的榷(què)场——宋、辽在接界地点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

主持——得以重新开放,而且双方还时常遣使往来以示友好。不过因为王钦

若等奸臣在后面搬弄是非,说寇准劝真宗出征是拿着真宗的性命做赌注,所

以在“澶渊之盟”后不久寇准就被罢免宰相之职。

宋、辽之间的关系是摆平了,但地处西北且又日渐强大的西夏却还在处

处与宋朝作对。1038年,李元昊(党项族人,祖上本姓拓跋,唐朝时得赐李

姓)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夏,史称“西夏”。李元

昊采取的基本策略是“联辽制宋”,所以真宗的儿子仁宗赵祯(zhēn)在位

的大部分时间里,宋与西夏战事不断。忧国忧民的贤相范仲淹、所向无敌的

大英雄狄青便是这一时期北宋涌现出的众多仁人志士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吴

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幼年丧父,后随继父改名朱说(yuè)。虽然从小生

活异常贫困,有时甚至一日只能喝两顿稀粥勉强充饥,但他矢志不渝、埋头

苦读,终于考上进士。他把自己的身世奏明朝廷,从而获准恢复范姓。

在晏殊的举荐下,他被调入京城。由于范仲淹个性刚正不阿,敢于谏诤

与权贵作斗争,所以后来他几经沉浮。

因看到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人唯亲,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不畏权

势的范仲淹便绘制了一幅《百官图》面呈仁宗。他提醒仁宗说:“朝中官员

的任免,万岁一定要心中有数,万不能任由宰相一人说了算。”这下可把个

21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吕夷简吓坏了,他竟反咬一口说范仲淹这是越职言事,是离间君臣的别有用

心之举。就这样,范仲淹反而再次被贬谪出京。

李元昊率大军入侵宋境。在三川口一战中宋军惨遭重创,自横山以南至

延州一带全部被西夏占据。危难之际,范仲淹被任命知延州,与夏竦、韩琦

共同担纲西北防务。

当时宋朝养兵不下百万,但由于将官频繁更换,往往是兵不识将、将不

22

宋朝(与辽、金、西夏)

识兵,战前成规模、成系统的演练基本上无从谈起。面对这种情形,来到延

州,范仲淹首先把一万八千名将士分为六军,交由六名将官分别带领,抓紧

一切时间进行系统训练。而后,经实地考察,他又下令在延州城外修筑起多

座互为掎角的城堡。看到宋军备战如此充分,西夏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宋、

夏边境渐又恢复往日的平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北戍边的三四年间,范仲淹还发现并一手栽培

了狄青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将帅。

狄青原先只是禁军中普通一兵,因武艺出众被提拔为小头目,后来他被

派往西北前线。这狄青作战时的装束很是不寻常,每次上阵前他都要先把头

发打散,然后再罩上一个只露出两只眼睛的铜制面具。一见他的这副模样,

西夏兵先自生了几分胆怯,再看看他跃马挥刀、左冲右突全然不把生死放在

心上的那个剽悍劲儿,漫说是上前与之交手,不少人甚至直接就给吓得腿肚

子抽筋、两眼发晕。除了掉转马头逃命,他们还能做什么呢?据说,但凡有

狄青参加的战斗,没有一场不是宋军获胜。

来到延州,范仲淹很快就特别召见了狄青,而且还很是关切地问他读

过哪些书。狄青是一个典型的行伍出身之人,充其量也就认得几个字而已,

哪里读过什么书呢?得知这种情形,范仲淹真诚地劝道:“你现在已经是将

军,做将军的如果不博古通今,只靠个人的勇敢那可是远远不够的。”接着

范仲淹推荐并赠给狄青几本为将者必读的书籍。

受到上官如此礼遇和鼓励,狄青很受感动。打这之后,一有空闲狄青就

取出这些书认真研读,几年下来,秦汉以来的名家兵法差不多都被他读遍吃

透了。

后来,狄青是屡建奇功,并且一再得以升迁,甚至仁宗皇帝还特意召

见过他。看到已升任将官的他脸上还刺有那很不雅观的黑字(宋时,为了防

23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止士兵溜号,入伍后他们的脸上都要被刺字并涂黑),仁宗便指示他敷药洗

掉。狄青却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战功把我提拔到这个地位,我很

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肯留着,让兵士们见了也好知道该怎样上进。”

狄青后来一直做到枢密使。由普通一兵升至最高军事统帅,狄青可谓典型的

一例。

回头我们接着说范仲淹。

因戍边之功,范仲淹又被调回京城,并被委以参知政事一职。除他之

外,这时朝中掌权的尽是晏殊、杜衍(yǎn)、韩琦、富弼(bì)、欧阳修等

一班耿介之士,仁宗皇帝革除时弊重振大宋雄风的激情也被点燃。范仲淹将

自己的改革主张写成《答手诏条陈十事》呈给仁宗。

奏章中,范仲淹共提出十条具体的建议:(1)明黜陟(chùzhì)。即打

破三年一升迁的常规,让能者上、庸者下,有功奖、有过罚。(2)抑侥幸。

即裁剪冗官,贵族官僚子弟不得再以恩荫入仕。(3)精贡举。即科举考试中

要轻诗赋,转而把重点放在治国安邦策略和儒家经典之上。(4)择长官。严

格选拔路、州、县的一把手。(5)均公田。即按级别分给官员不同数量的土

地,避免他们贪污国财或掠夺民产。(6)厚农桑。即提倡开河筑堰,重视农

业生产。(7)修武备。即借屯田方式发展壮大军队,增强国防实力。(8)

减徭役。合并小州、小县,最大可能减少百姓的徭役和赋税。(9)覃恩信。

即广施恩德,提高朝廷的威信。(10)重命令。即一切法令由朝廷统一颁

布,任何人不得自行其是。

仁宗看后很是满意,立即下诏将此十条颁行全国。这一年是仁宗庆历三

年,所以史称这一改革为“庆历新政”。

深得民心的庆历新政实施起来并不顺利,因为它触动了皇亲国戚和上层

官僚的利益,而这些人的反对显然要更难对付一些。

24

宋朝(与辽、金、西夏)

一贯为人狡黠的夏竦让家奴模仿国子监直讲石介的笔迹,伪造了一份

“石介代富弼起草”欲阴谋废掉仁宗的诏书。虽然仁宗也并不确信此事,但

迫于保守派的强大压力,他只好让受此牵连的范仲淹辞去参知政事一职,重

回西北戍边。就这样,庆历新政推行不足一年便中途夭折——尽管范仲淹是

副宰相,但庆历新政由他提出,也主要由他主持,他的离去自然令庆历新政

不了了之。虽说庆历新政未能长期贯彻下去,然而它却为稍后的王安石变法

奠定了基础。

顺便我们再插说几句范仲淹的为人。他一生刚直廉洁,就如在其千古名

篇《岳阳楼记》中写的那样,他既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的博大胸怀,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

神。如此人品,不是千古为官者楷模,又是什么呢?另外,范仲淹还是一个

教子有方的伟大父亲。他共有四个儿子,除了大儿子范纯祐因伤病未能出仕

造福百姓之外,次子范纯仁官至宰相,三子范纯礼官至礼部尚书,四子范纯

粹也官至户部侍郎。几个儿子都有他的风骨,深得世人尊崇。

3.清官我代言——还原一个真实的包拯

毫不夸张地说,千百年来包拯便是清官的代名词与代言人,甚至已成为

百姓呼唤清官与期盼治世的精神寄托。因为如此,人们通常尊称他为包待制

(曾任天章阁待制)、包龙图(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抑或敬畏地称他“包

青天”。在众多文学戏曲作品中他更是一再被神化:有人说,他面黑如漆,

额头上还生有一个清晰的形如月牙的印痕;有人说,他铁面无私且又断案如

神,因而受到当朝皇上仁宗特别的恩宠,得赐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这三

件世上独一无二的刑具;还有人说,他是天界星宿下凡,甚至兼具“夜间审

阴、日间断阳”的神奇本领……那么真正的包拯又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25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包拯(999—1062年),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

1027年,包拯一举高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建昌知县。不过包拯并

没有急于赴任,而是奏请朝廷将他改派到一个离家更近的地方,以便他这个

家中独子能够更好地照顾父母双亲。后来,他被改任和州监税。年迈的父母

还是不愿意离家相随,于是他干脆上书辞掉一切官职。在二老离世并且自己

守孝期满后,包拯这才正式踏上仕途。

此次复出,包拯一下子被朝廷任命为天长知县。因政绩突出,三年任期

届满之后,他被擢拔为大理寺丞、端州知州。那则广为流传的“包拯智断诬

陷案”(也称“盗牛案”)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任天长知县期间。

这天,一个农夫急火火来到县衙,哭诉了一个离奇的案子——前一天夜

里,不知是什么人将他家耕牛的舌头给割去了。不难想象,没了舌头的牛无

法吞咽食物,所以等待它的只能是被活活饿死。当时的宋王朝对耕牛的管理

十分严格,私自宰杀耕牛是要被治罪的,故而牛的主人强压悲伤来到公堂求

助。听了牛主的诉说,只是略一沉思,包拯便道:“你只管回家,将牛杀掉

卖了吧。”谁知这边牛的主人刚刚把牛宰杀,那边便另有一人匆匆来到县衙

状告他。可令这告状之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非但没有给牛的

主人带来啥麻烦,反倒是给他自己带来一句冷冰冰的质问:“为什么要割掉

别人家的牛舌而又告发他呢?”一下子就被识破,且又被点中要害,此人不

由大惊失色,只好乖乖供述了犯罪经过。

顺便插说几句,虽说这“智断诬陷案”确属史实一件,但令我们耳熟能

详的“铡包勉”和“铡美案”等却并非史实,甚至就连他的面如黑炭、额有

新月的外貌特征也都是后人虚构的。

虽说“铡包勉”与“铡美案”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包拯确实是一个

秉公执法、睿智清廉的好官。据史料记载,早在端州任上时他便作有《书端

26

宋朝(与辽、金、西夏)

州郡斋壁》一诗。诗中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

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该诗的大

意是:居心清正是治政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的准则;秀美的树干终将成

为栋梁,精纯的钢铁不应做成弯钩;仓库充盈就连麻雀老鼠也会感到欢喜,

地光草尽兔子狐狸都要发愁;史册上记载着历代先贤的遗训,从政为官可不

要留下劣迹让后人蒙羞。有道是“诗以言志”,想必那些满脑子功名利禄、

一心只想着升官发财的官员抑或士人永远也不会有诸如此类的吟咏吧?

让人感到尤为欣喜的是,包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且他自始

至终都是这样做。就是在端州为官期间,他为我们留下了那则“岁满不持一

砚归”的感人故事。

话说这一天包拯来到端州任上。这端州可是个好地方,别的不说,至少

当地有着一种奇特之产——端砚。你可不要小瞧这一特产,这端砚石质坚实

温润、纹理细密、发墨快不易干涸,因而自唐代开始便享有盛名,还被钦定

为地方朝贡之品,不用说它也是当时士大夫们最为喜爱的雅器之一。正因如

此,前任官员往往打着朝贡的幌子大肆进行摊派,借机中饱私囊并求贿结朝

贵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不过,对于这类官场流行的潜规则,包拯却很是

不屑。一到任上,他便明确告知小吏和工匠只需完成朝廷规定的进贡数目就

行。对于他的这一举动,同事和百姓自然也不会没有怀疑,然而等到任期届

满,果然包拯没有带走哪怕是一方砚台。

从其任职情况来看,为官清廉、善于决断奇案异案绝非他的全部。心系

百姓、勇于为民请命,不畏强权、敢于直谏,这些才是为他赢得生前身后名

的根本所在。

说他心系百姓、勇于为民请命,这当然不是空话。

一次,包拯奉命出使辽国,途中他发现负责迎送使节的官员常常借机沿

27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途勒索百姓和地方官吏,为此边地百姓叫苦不迭。回京后,包拯立即上奏仁

宗,请求大幅度缩短迎送官员在边地的滞留时间,并且严禁吃请送礼。

在担任三司户部判官期间,他常常不辞辛劳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拯救万

民于水火之中。有一次,江南发生旱灾,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了解情

28

宋朝(与辽、金、西夏)

况后,包拯毅然下令打开官仓赈济灾民。在当时,依据惯例,开仓赈灾必须

事先得到皇帝的亲自批准。可如果这样做的话,等到批示下来“黄花菜都凉

了”。所以包拯也就不管不顾,冒着自己或许要受到重罚的风险下了这样一

道命令。

说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谏,同样有事实依据。

据统计,因为他的弹劾而被降职罢官抑或被法办的朝廷高官乃至皇亲

国戚不下30人。包拯弹劾过当时著名的“二宋”,也就是宋庠(xiáng)、

宋祁(qí)兄弟。宋庠乃是当朝宰相,不过他虽身处高位却因过于审慎而缺

乏建树,所以才受到包拯的弹劾。宋祁倒是挺有主张,曾上书力陈“去三冗

(过多的官员,过多的军人,过多的僧侣道士),节三费(诸多不必要的花

费)”。包拯弹劾宋祁在地方任职时铺张奢侈、纵情声色(宋祁也是北宋一

代名臣,他去世后,“成都士民哭于其祠者数千人”)。包拯曾顶住各方压

力弹劾深得仁宗宠信的大宦官阎士良,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皇帝几乎下

不了台。包拯还曾弹劾江西转运使王逵,不仅将这一酷吏拉下马,而且还让

其残害百姓“心同蛇蝎”的丑恶嘴脸大白于天下。特别是包拯曾弹劾正得仁

宗专宠的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在一次廷辩之时,说到激愤处的包拯甚至将

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

如此一个包拯,难怪就连曾参过他一本的欧阳修在说起他时也由衷地赞

道:“(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宋史》中

对他有这样一段综合性评述:“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

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大意是:包拯性情严厉正

直,厌恶官吏苛刻待民,注重宽厚,虽然痛恨恶劣行径,但没有不以忠恕之

心对待的。不随便附和他人,不伪装言辞神色取悦他人,平常没有私人书

29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信,与旧友亲戚都断绝了来往。虽然后来显贵了,但衣服、器用、饮食与没

有当官时完全一样。)

1062年,正忙于公务的包拯突发急症被送回家中。这位操劳一生且又广

受朝野好评的清官走到人生的尽头。在他弥留之际,仁宗皇帝亲往探视。逝

后他被追谥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临终之时,包拯还留下这样一则耐

人寻味的遗嘱:“后代子孙为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能列入同宗族谱,死

了也不能葬在家族墓地。不听我说的,就不是我的子孙。”

4.改革保守各一派,散文史学成两家——王安石和司马光

在仁宗赵祯(zhēn)当政的四十年中,为了扭转大宋王朝日益颓废的局

面,他起用范仲淹推行过庆历新政,还曾重用包拯这样大有魏徵遗风的谏官

力肃贪官污吏。无奈只是因他决心不够大,这两次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仁宗没有儿子,在他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堂侄英宗赵曙(shǔ)。英宗在位四

年,传位儿子神宗赵顼(xū)。

神宗赵顼继位时刚刚二十岁。看到国家日渐贫弱,风华正茂且又富有

理想的他,胸中充满变革图强、大干一番的豪气。当然了,对他这个皇帝来

说,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一位真心实意佐助他的贤能之臣。然而令神宗遗憾

的是,遍观朝中文武众臣竟然找不出这样一个人,好在后来宰相曾公亮向他

推荐了王安石。对于王安石这个名字,神宗也是早有耳闻。早年听老师韩维

讲解儒学经典的时候,他经常能听到一些独到而精辟的见解。老师告诉他,

这些都是从王安石那里学来的。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的

诗、词写得都非常出色,散文更是出类拔萃,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

一。二十二岁那年,他在殿试中一举夺得二甲第一名(一甲共三人)。据

30

宋朝(与辽、金、西夏)

说,本来主考官第一个把他推荐上去。因为对他卷子中某一句话看不顺眼,

当时的仁宗皇帝指示说:“这个人虽有才华,不能当天下第一。”又因第二

名、第三名都有恩荫入仕的官身,他们既无资格来当这个状元,也不会轻易

被挤到后头,于是原本应是第四名的杨寘(zhì)成为状元,而原本应是状元

的王安石反倒成了第四名。

仁宗时,王安石主要在地方任职。多年的地方官员生活,既让他得到很

好的历练,也让他对时政的各种积弊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王安石因声名远播应召进京。朝堂之上,踌躇满志的神宗一开口便直奔

主题而来。

神宗说:“爱卿,治国之道应该以什么为先?”

王安石说:“臣以为应当先选择正确的目标。”

神宗说:“我以唐太宗为榜样怎么样?”

王安石说:“陛下应以尧、舜为榜样,为什么要学习唐太宗呢?尧舜之

道简明而不烦琐,很容易做到,只是后人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才以为高不

可攀。”

闻听此言,神宗顿感耳目一新,陡生相见恨晚之情。

回到下榻处,王安石连夜赶写了一篇名为《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奏

章。文中他不仅历数了宋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等五帝的功过得

失,而且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仁宗、英宗时期朝政存在的种种弊端,诸如:官

吏人浮于事;百姓不堪劳役之苦;理财无方,虽节俭而民不富;治国乏策,

虽勤政但国不强,等等。他还说:“幸亏这不是对手昌盛之时,也没遇上

大的自然灾害,所以百年来得以天下无事,这也可以说是天助。”奏章的

最后,他劝谏神宗应当认清天助不可以永远倚仗,要尽早兴利除弊、变革

图强。

31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32

宋朝(与辽、金、西夏)

据说,拿着这份沉甸甸的奏章,神宗一字一句反复揣摩直至深夜。不难

想象他受到的震撼有多么强烈。

于是,王安石被拜为副宰相,他所主张的各项改革随之有条不紊地展

开。此时宰相是老的老、病的病,所以虽是副宰相,但朝政实际是由王安石

来主持,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六项:

(1)青苗法:逢青黄不接之时,官府以低息向百姓放贷,这样朝廷和百

姓都可得利,放高利贷者没了市场。

(2)农田水利法:地方政府要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用料可按贫富程

度摊派当地百姓共同支付。靠民力确实是无法负担的,则可以向国家贷款。

(3)保甲法:把农户组织起来,五家一保,五保一大保,十大保一都

保。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出一人为保丁。农闲之时,保丁组织起来操练。这

样既解决了地方的治安问题,又能以保甲民兵代替部分正规军队,从而大大

减少财政开支。

(4)募役法:废止以前按户轮流充当官府差役的办法,改为按贫富等级

交纳免役钱,然后官府用这笔款项雇人应役。这样,上等富户不出差役、贫

民不能专心从事生产的弊病都得到解决。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沃程度来征收

赋税,大地主和官僚隐瞒田产偷逃税款的现象也就得到有效遏制。

(6)市易法:在京城及几个主要城市设立“市易务”,负责以平价收购

商贩不易销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少此类货物时再卖出,以此来平抑物价。

凡事总会有不同的看法,对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反对的人还真不

少。抛开那些被触及利益的官僚和地主不说,神宗的母亲高太后(曹太皇太

后外甥女)对这一变法便持反对态度。朝中很有影响的大臣苏轼对王安石变

33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法过激的地方也有异议。他曾在神宗面前直言不讳地评价王安石,说他“求

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曾是王安石好友的司马光,对此更是坚决

反对。

1074年,黄河以北大面积地区一连十个月滴雨未降,严重的旱情迫使百

姓四处逃荒。一个叫郑侠的官员乘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神宗。曹、高

二太后借机发难,硬说这是王安石变革祖宗之法“触怒神灵”,才惹得老天

降此灾难。就这样,在保守派的强大攻势下,神宗只好暂且让王安石辞去宰

相到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休养。

待风头过了,第二年神宗皇帝又把王安石召回主持朝政。然而再次出任

宰相的王安石却遇上更大的麻烦——变法队伍内部出了叛徒。

原来,在去江宁休养之前,王安石把最为自己看中的吕惠卿(时人将王

安石誉为当时的孔子,而将吕惠卿比作颜回)推荐为参知政事。谁知这小子

人面兽心,等自己翅膀一硬,便一心想着要将王安石取而代之。因此,当神

宗想让王安石再度出山时他是极力阻挠,而王安石则是在成功复出后一上来

就把这卑鄙的家伙贬到陈州。谁都不曾料到,到这时这小子还能使出更阴损

的一招——将王安石早年写给自己的私人信件交给神宗。据说该信的内容是

王安石要吕惠卿去办理一件事情,并且还特意叮嘱他经办此事一定要保密,

不能让神宗知道。此信的真伪我们不得而知,但1076年的时候神宗再次同

意,也可以说是授意,让复出不足两年的王安石辞职确是史实一件。

接连两次失意让王安石的心情很是郁闷。据说,他时不时就会吟咏唐代

薛能的那句“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聊作宣泄,甚至连家里的

窗纸上、屏风上也清一色的就这一句。不过,令王安石感到些许慰藉的是,

他所倡行的新法仍在贯彻实施中。

1085年,神宗皇帝英年而逝,他的儿子九岁的赵煦(xù)继位。赵煦也

34

宋朝(与辽、金、西夏)

就是史称的哲宗。哲宗登基之初,由他的祖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早就对

变法看不顺眼的她,很快便起用了一批保守派官员来与改革派相对抗。哲宗

此时的年号是“元祐”,所以史称这次以反对王安石变法为目的的政治活动

为“元祐更化”。不过,元祐更化也就坚持了大约两年,高太皇太后死后哲

宗又起用章惇(dūn)等人继续贯彻王安石制定的那条变法路线。说到元祐更

化,我们自然不能避开其领军人物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sù)水

乡人。下面两则关于司马光的小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一则是,他七岁的时候,一个小伙伴不慎掉入水缸,一同玩耍的其他

小孩无不惊慌失措,唯独司马光镇定自若。但见他就近抱起一块石头,三步

两步来至缸边,而后双手举起石块重重向水缸砸去。就这样伴着“砰——

”“哗——”两声响,落水的小伙伴成功被解救。一个七岁的小童能够如此

机智,这实在罕见。

另一则故事说的是他刻苦治学的精神。据说,少年读书之时,若非实

在熬不住了,他是不会躺下休息的。不过,即便躺下来,他往往也只是和衣

而卧,并且小睡片刻便又振作精神开始下一轮的攻读。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

一点的呢?原来,他的枕头很有些特别,乃是一段齐齐整整的圆木。别说是

睡熟的时候,就是神志清醒时,要让一段圆木老老实实被枕在头下容易做到

吗?所以稍一睡沉,这枕头定会滚向一边,他也就惊醒了。靠着这一办法,

司马光也不知挤出多少时间,比别人多读了多少书。为了感谢这个特殊的枕

头,司马光还为它取了一个“警枕”的雅号。

宋仁宗时,有一段时间司马光和王安石曾同在京师为官。那时的他俩相

互仰慕、交情甚笃。在一封写给王安石的信中,司马光真诚称赞道:“窃见

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

35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识,咸谓介甫不起而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在第一次应神宗之召入京的时候,王安石曾打发爱子王雱(pāng)到

京城打前站,以便安排下榻之处。有人不解地问王雱道:“像你父亲这样的

声望,谁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你们?还用得着你先来安顿吗?”王雱回答说:

“我父亲的意思是想在司马光先生府第附近找一处房子。他常说,司马先生

为人正直,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学习,跟他做邻居,对我们有好处。”

不过,两个伟大的政治家在执政理念上却是大相径庭。变法之前,两人

就曾针对如何理财的问题在朝堂之上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辩论。王安石认为:

“真正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则认为:“天地所生财货万

物只有此数,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说的不加赋而国用足,无非是设法暗夺

民利,其害处更甚于加赋。”

后来,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曾先

后三次以老友身份劝他放弃新法,并且还明确指出他所推行的新法存有“侵

官”(设立新机构夺了旧官之权)、“生事”(名目繁多,生事扰民)、

“征利”(夺百姓之利)、“拒谏”(不接受反对者的意见)等四大错误。

针对这一指责,王安石在回信中据理力争,并且还就“四错”之说逐一加以

反驳。要说王安石真不愧为一代散文宗师,他的这封名为《答司马谏议书》

的回信,因用语朴实、说理透彻、感情真挚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可以说从

这时起,一对昔日惺惺相惜的朋友已经分道扬镳。

也正是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司马光转而把主要精力倾注于修史工

作。早在英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就已经独自完成了先秦时期的史稿。英宗

看后非常满意,下令让他在崇文院设局组织饱学之士续编该史。于是,司马

光召集刘攽(bān)、刘恕、范祖禹等三人共同来完成这一不朽的工作。神宗

皇帝在成书后将这部书的名字钦定为《资治通鉴》,并且还亲自为该书题写

36

宋朝(与辽、金、西夏)

了序文来勉励他们。

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始自战国,止于五代,以时间为序编纂而成。由于

他们在编纂的过程中遍参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各类资料,且又

考证严谨,剪裁得当,所以该书倍受后人推重。

整部《资治通鉴》历时十九个年头才得以完成,1084年成书。主编司马

光为此可谓耗尽毕生精力。据说,待到竣稿之日,六十六岁的司马光已是两

眼昏花,牙齿也几乎落尽,整个身体虚弱得不成样子。

神宗死后,早就因反对变法而出了名的司马光被任命为宰相。虽说年老

体衰,但一上台,他就把王安石的那套新法一股脑儿给废止了。当时朝中的

其他重臣大多并不赞成这么做——范纯仁就认为“青苗法”利大于弊,应予

以保留;范纯仁、苏轼、苏辙三人都不主张废除“募役法”——无奈司马光

是铁了心地要和王安石的新法作对到底,所以任凭他们怎么反对也没有起啥

作用。

得知是这种情况的时候,闲居江宁的王安石简直气坏了。他甚至变得

精神恍惚,满屋子写的尽是司马光的名字。1086年,王安石在郁郁中离开人

世,同年司马光也因病而逝。

也不知他们这对曾经的朋友到了天上会不会还在为变法的事情争执不

休。但愿不是这样吧。

5.才华真横溢,千古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四川眉山)人。他年纪轻轻即出仕为官,共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

宗五朝,是大宋政坛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苏轼的诗、文、书、画都堪称一

绝,如此博学多才之人实属千古罕见。

37

走近五千年——写给学生的中国历史(第四部)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父苏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他的父亲苏

洵(1009—1066年)就堪称文豪一个。我们就先来说说这苏洵吧。虽也曾因

少不更事而不知勤奋,但在连连受挫于科举考试之后,自27岁开始苏洵便闭

门谢客埋头苦读了七八年,并且最终学有所成。后来,在带着两个儿子(苏

轼、苏辙)赴京赶考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数十篇得意之作拿给当时的文坛领

袖欧阳修请教。欧阳修见了大为称奇,将其中的《权书》《衡论》《机策》

等总共22篇文章转献给朝廷,引得士大夫争相传诵。就这样,在两个儿子金

榜题名之后,苏洵也不第而仕,被朝廷录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而且还被留在

京城编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便是他这期间的作品。

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与他十九岁的弟弟苏辙同时参加了省试、殿

试。在省试时,苏轼初试名列第二,复试又名列第一;在殿试中,虽然苏轼

未能蟾宫折桂,不过他与弟弟还是取得双双高中进士的好成绩。一时间,此

事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当然了,在自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中,兄弟同中进士似乎也不稀奇。仅

是在苏家兄弟高中前后的二三十年间,便有王安石、王安国,曾巩、曾布,

柳三接、柳三变(后更名柳永,因官场不得志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心致力写词

的词人开创婉约词派),吕惠卿、吕升卿,杨察、杨寘,蔡京、蔡卞等好几

对,并且其中的曾巩、曾布兄弟是同榜题名。不过,苏家两兄弟是俱富才名

与德名,恐怕这就有些令他人望尘莫及了。明代散文家、藏书家茅坤遍览唐

宋六百多年诸家散文,择佼佼者八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苏家兄弟连同

他们的父亲都赫然名列其中,这又怎能不令人称奇呢?

我们还是着重来说说苏轼吧:

(1)苏轼的诗。苏轼的诗作题材无所不包。写景状物,他每每能把寻常

所见描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述古抚今,他又往往寓忧国忧民情思于其

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