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研究》13000字_第1页
《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研究》13000字_第2页
《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研究》13000字_第3页
《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研究》13000字_第4页
《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研究》13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研究目录TOC\o"1-3"\h\u8588引言 328241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概述 534801.1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认定及其侵权构成要件 5307932国内外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法律规定 748042.1国外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法律规定 7242172.1.1对美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立法规定的研究 7267452.1.2对德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立法规定的研究 713282.2国内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法律规定 8145203通过国内外对比发现我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缺陷及经验启示 958963.1我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缺陷 1039803.1.1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免责事由的滥用 10125693.2.2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审查注意义务的认定标准模糊不清 1068733.1.3通知-删除规则局限性 11254263.2国外立法经验的启示 11260903.2.1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中立性的肯定 11170323.2.2对通知删除规则的精细化 11220624对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制度的完善建议 12232174.1完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审查注意义务 1269024.1.1对审查注意义务的理解 1231104.1.2对审查注意义务的适用 1241684.2完善通知删除规定 13296334.2.1通知删除规定并非归责原则 13217434.2.2完善有效通知的内容和形式 14156264.3引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和追偿制度 1457514.3.1引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14304334.3.2引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追偿制度 1527073结语 151592参考文献 17引言随着数字网络的日渐发展以及在商业活动、日常生活中是广泛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当今的社会无疑是一个信息的世界。技术的不断改革升级,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商业来往、生活采购、网络创作成为了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手段。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服务的合同也日益复杂、涉及的领域也是越来越广,使得网络著作权保护成为著作权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其中的重要角色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的规范成为了网络著作权保护的重点和热点。在著作权保护领域,对其的保护一方面是网络服务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所衍生的;另一方面是网络服务技术的提供也渗入到了网络空间中著作者专有权利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其成为决定网络著作权保护界定标准的重要衡量因素。由于网络空间传播的快捷,使得许许多多的用户通过在网络平台进行自己的创作来获取利益,后来随着很多网络作品的商业化使用,网络作品的商业利益也日益渐增,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随意的下载、转发、上传。严重的侵害了作品所有权人的利益。而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监管者,应当具有维护网络用户在其服务平台的作品著作权不受到任意侵害的义务。但是由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之间的特殊服务关系,在网络用户侵害网络作品著作权时无论直接侵权人是谁,其都进行了一个辅助侵权的行为。使得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变成侵犯著作权的新形式。虽然网络服务平台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但面对屡出不穷的侵权问题,我们既要对网络作品创作进行规范,也要对网络作品提供服务的平台进一步提出规范化的要求,若真存在著作权间接侵权的行为,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的分析,既是对网络作品所有人作品的保护,也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提升服务的要求。在美国未颁布《千年数字版权法》以前,网络上的盗版现象层出不穷,当时的立法者们一视同仁,与普通出版者一样采取了严格责任。即只要网络用户侵犯到作品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其就需要承担侵权责任。不考虑其是否有过错,这样就意味着网络服务提供者必须要尽到全面审查的义务,不然就会承担责任。大大加重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引起了强烈的反对,为了解决矛盾,美国政府在1998年颁布的《千年数字版权法》通过立法手段正式确立了全新的网络侵权责任认定标准,即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没有主动实施侵害行为,那么对于侵权行为就应当不存在过错,在作品所有权人通知后及时处理,则其就不应当承担责任。并且在这部法律中,也确立了对各个国家具有深远影响“避风港”原则。德国是世界上首个颁布关于网络侵权成文法的国家,其在1997年颁布的“多媒体法”对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立法者们在分析了网络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侵权常发生的类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明确的划分,将网络服务提供者分为信息服务提供者、主机存放服务提供者和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并且针对不同的侵权类型,规定了其具体的认定和承担责任的范围。在我国尚未制定《侵权责任法》时,关于网络侵权的规定主要存在在散落的各种司法解释中。并且这些规定只适用于著作权网络侵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著作权是否应当承担责任、该怎样认定其责任的问题也被全社会所关注。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后,对于条文中的规定,诸多的学者进行了探讨。其中,张新宝教授首先在文章中详细的说明了网络作品侵权的立法背景,紧接着对《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的款项逐一进行分析,对于“通知”的内容和方式、“知道”的认定标准做出了十分详尽的解读。王利明教授则通过比较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美国、德国立法的基础上,对通知和知道规则进行理解。虽然诸多学者都对网络服提供者著作权侵权做出了研究和理解,但是目前学者们的观点还未统一,而且第三十六条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还是十分有必要借鉴国外学者和国外立法的经验,进一步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进行深度研究。1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概述1.1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认定及其侵权构成要件1.1.1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认定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进行具体的规定。因此,如何该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无法逃避的。纵观各个国家的立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定义也并非完全相同。美国在《数字千年版权法》中,将网络服务提供者分为四类,即提供传输管道服务的提供者;提供系统缓存服务的提供者;提供存储服务的提供者提供搜索服务的提供者。德国则通过“多媒体法”,以其承担责任的范围不同,将网络服务提供者分为三类即提供信息服务的主体、提供主机存放服务的主体和提高网络接入服务的主体。而日本的分类则不太相同,日本将网络服务提供者分为特定电气通信、特定电气通信设备、特定电气通信服务提供者三类。在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并没有在法律条文中,而是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所谓“网络服务提供者”,具体是指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信息或者为获取网络信息等目的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网络上的一切提供设施、信息和中介、接入等技术服务的个人用户、网络服务商以及非营利组织。根据其提供的“服务”不同,网络服务提供者具体可以分为四种:(1)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接入、缓存、主机存放等服务,不提供信息服务。(2)网络内容提供者:提供信息服务。(3)网络接入服务者:提供连线服务、IP地址分配、VPN等。(4)

在线服务提供者:提供数据库、检索、查询、论坛服务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服务的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很难保证不会有新的网络服务类型出现。1.1.2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构成要件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本文亦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一,行为的违法性行为的违法性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所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或强制性规定,具体是说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侵犯作品著作权权利的行为,比如明知作品是他人盗版却还继续提供存储、上传、下载等传播服务。第二,存在损害事实损害结果是侵权行为存在的基础,侵权行为的结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财产性的,另一种是非财产性的。而网络侵权一般侵犯的都是非财产利益。由于网络侵权的结果具有即时性,所以其侵权行为会在一瞬间完成。例如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就进行上传、转载、链接、复制等行为,导致在著作权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作品在网上疯狂传播。全球的网络用户都会在第一时间得知。损害的后果也难以确定第三,行为和损害事实具有因果关系在发生侵权的案件中,行为人实施的侵权行为时导致发生损害事实的原因,即由于侵权行为的出现才导致的损害事实的发生。如果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那么其侵权的认定就不会成立。当然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需要著作权人自己举证证明。第四,行为人主观有过错通常情况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两种,一是过错责任原则,二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所以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作品权利归责时也应当考虑是过错原则还是无过错原则,但是究竟该采用哪种归责原则,在学术界理论上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具体的实践案例判决上,法官的判断角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大部分的法官在判断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方面时,更加倾向于过错责任原则:我国目前也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适用过错原则。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来说,无论是直接侵权还是间接侵权,网络服务提供者只要对在网络中侵犯作品权利的事实“知道”即为有过错。综上所述,从各个方面来看,对网络服务著作权侵权的主观方面的判断适用过错原则更为妥善。因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本质上属于一个中枢,连接权利人和广大用户。作为第三方平台,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每天面对多如牛毛的信息,他们也难以做到完全的审查,只能是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尽到相对的注意义务,也即通过其主观对侵权事实是否明知的状况来衡量过错程度。如果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侵犯网络著作权承担无过错责任的话,则就需要其对每一部作品进行审查,这明显加重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打击其积极性,甚至抑制网络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法律并不只是一味的追求正义,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和秩序,不能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而忽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合法权益,使其承担不应有的责任。所以,在判断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方面时,应当慎之又慎。其认定主要通过判断其对侵权行为发生的过错情况来认定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因为其本身的特殊性,对其主观方面的衡量是判断其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至关重要的因素。2国内外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法律规定2.1国外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法律规定2.1.1对美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立法规定的研究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在其中详细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认定以及承担责任的范围,即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其平台发生的侵权行为毫不知情,或者在存在侵权行为时其并没有从中获取利益,其就不承担责任:另外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主动实施侵害行为也是不承担侵权责任的。这一立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即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再承担严格责任;同时,被各国借鉴的“避风港”规则也再该法案中确立。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认定从严格责任转变为过错责任,既是美国对以前无过错责任的否定,也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全面履行注意义务的抛弃,依据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作品权利时的主观过错以及其知晓的程度来划分责任,更维护各方权利人之间进行利益,为网络服务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1.2对德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立法规定的研究德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其制定的许多法律对大陆法系的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方面,德国在信息传播领域的《规定信息和通讯服务是一般条件的联邦立法》,也被成为多媒体法,是首次以制定法的方式颁布的法典。这部法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规定了不同服务类型的侵权责任承担,也在法典中认可了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第三方的中立性,在其没有故意实施侵害行为时不承担侵权责任,而且如果单纯提供服务的,将不会被认定为实施了侵权。德国的“多媒体法”也赞同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使用过错责任原则,认为其如果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将不认为其有侵权行为。多媒体法的出现,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认定适用过错责任得到各国一致赞同,对各国关于信息网络领域的立法都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2.2国内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法律规定我国关于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规制定的时间比较晚,基本上是在新世纪以后确立起来的,逐渐形成由著作权法、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构成的法律保护体系,从诞生以来这一保护体系的内容和理念价值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更,没有很好的适应网络环境的发展需求,比如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第三方管理者义务和侵权认定等热点问题。没有进行深度的分析并改善。目前是主要围绕作者权利保护与网络服务平台发展利益之间协调发展进行制度的规划,为保护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利益,制定的通知删除等对其有利的特殊规则。为了更好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认定,鼓励第三方平台更好的提供服务。《侵权责任法》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作品权利的,应当和直接侵权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著作权法》规定未经作品所有人的同意,擅自发表、剽窃、篡改、歪曲作品或者未参与作品创作擅自署名的,承担侵权责任;《电子商务法》也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电子商务平台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平台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或者接收到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侵权声明的,必须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必要措施,负责会承担连带责任;最新颁布的《民法典》也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因此,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犯著作权认定的法律规定,大部分都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属于间接侵权,承担部分责任而不是全部责任,因为现实中网络服务提供者直接侵权的很少,而且直接侵权比较明显,也比较容易判断,实务中大部分的案例也都表现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虽然有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的相关法律,但是判定侵权构成时,其中对于最关键的“通知删除”规则中的“通知”的内容、形式以及程序等法定要求和标准的规定不尽相同,对判断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侵权发生时是否承担侵权责任也有所影响。在庞凌与西安聚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著作权纠纷一案中,聚讯公司未经作品权利人同意,放任他人上传著作权人王源宗的摄影作品《圣域》,并对作品内容随意截取使用,在网站上向公众传播、向他人多次出售从而获利,侵权情节严重,聚讯公司及侵权人因此获得巨大经济利益,侵犯著作权人多项权利。本案中,聚讯公司作为傲视网的运营管理方,属于提供信息上传链接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其提供的平台出现了用户侵犯《圣域》摄影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时。并没有立即采取制止的措施,虽然聚讯公司没有直接提供服务的内容,也没有亲自去实施侵权的行为。但基于聚讯公司明确其平台实施“一人一账户”的原则,不可能出现涉案作品权利人注册多个账户寻求交易的情形。故聚讯公司在日常运营、管理傲视网的过程中对于显而易见的侵权事实并未尽到相应的审查义务,所以承担间接侵权的责任是不可逃避的。另外本案还涉及到网络著作权侵权中常见的“明知”“应知”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在实务中,各大网络平台都对“明知”和“应知”的内容和形式有着不同的认识,这就导致在侵权发生时,网络服务平台不管是出于规避法律的借口还是确实不知道,或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侵权“明知”“应知”内容和形式要件规定的比较含糊,网络服务提供者消极不作为,使权利人的自力救济困难且无法实现,只能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在安乐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与浙江天猫网络有限公司、广州市锦魏皮具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一案中,原告安乐公司是“捉妖记系列”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人,依法享有其作品的著作权,任何第三人未经原告授权,均不得使用相关美术作品。在捉妖记影片上映后,胡巴的形象深入人心,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后来原告发现,被告锦魏公司未经原告授权,也未支付许可费,通过被告天猫公司所属平台“天猫商城”开设网店,擅自销售捉妖记系列美术作品的侵权产品。严重侵害了原告的著作权,并从中谋取不法收益,给原告带来了经济损失;被告天猫公司作为网络交易平台,怠于履行审查义务,为被告锦魏公司的侵权行为提供便利,并从中牟利。这个案件中天猫公司在其服务平台提供买卖侵犯著作权作品的链接,并且在用户使用时收取了一定的服务费用,所以在平台运作中应当尽到合理的审查注意义务。而法院认为天猫公司的行为仅仅中立的服务行为,不构成帮助侵权,这种观点在笔者看来有失妥当。因为平台提供的买卖平台行为原本就是网络服务提供行为,本来就属于间接的帮助侵权行为。法院适用避风港原则认为天猫公司不构成侵权有失稳妥。3通过国内外对比发现我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缺陷及经验启示3.1我国关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认定的缺陷3.1.1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免责事由的滥用我国设立“避风港”规则的初衷是为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的良好发展,进一步完善网络领域的侵权问题,平衡网络空间中各个主体的利益,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减负。因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大多数是公司经营,其业务就是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而不是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查看、筛选无穷无尽的网络信息上,并且其审查、筛选全部信息的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如何用“避风港”原则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显得格外突出。面对量大而复杂的网络信息,侵权情况也已屡见不鲜,为了让自身免于承担责任,避风港”规则成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抗辩的依据。但是,当利益巨大的时候,“避风港”规则也会成为侵犯著作权的“正当事由”,不管主观是故意的还是过失的,也不管是作为的还是不作为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涉及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都会运用“避风港”规则来进行辩解,导致“避风港”规则被频繁地滥用。使得受到侵害的权利人自力救济难以实现。且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也十分艰难,各个地区的法院适用“避风港”规则认定的标准也不尽相同。3.2.2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审查注意义务的认定标准模糊不清我国最新出台的《民法典》第1197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从中可见,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知晓侵权行为,是判断其有没有尽到注意义务的重要因素。将“知道”分为“明知”和“应知”两种情况。但是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审查注意义务,却没有对其判断的标准进行更详细的规定,“明知”和“应知”到底该如何判断,学术界的观点也众说纷纭,有的观点觉得“知道”应当包含“明知”和“应知”两种情况,网络平台的审查义务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必须下去一些手段或措施,建立筛选信息的机制,检查发表的信息是否具有合法授权或者获得权利人许可,但是这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工作量将会大大增加,会妨碍其正常的经营活动;而有观点认为“知道”包括“明知”但不一定包括“应知”由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根据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理念,这就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履行一定程度的注意义务,对平台明显的侵权信息进行筛查,防止侵权现象的发生,而不是明确知道存在侵权行为却消极不作为。虽然学术界的说法不一,但是我国的立法者在司法解释中认为把“应知”归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观状态,让其根据能够推知的一切应尽义务承担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负担会过于沉重,会使得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产生畸形。所以我国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其管理的所有信息不负有全面审查的义务。3.1.3通知-删除规则局限性通知删除规则下权利人需要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通知有效的通知,并且网络平台管理者有采取作为的义务。司法实践中对于有效通知的内容和形式比较模糊,而因为通知不符合要求而导致败诉的案件也存在许多。但我国新出台的《民法典》在1195、1196条的条文中对通知的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即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告知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提供的证据采取相应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虽然法律做出了一定的规定,但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知晓侵权行为是,权衡利弊以后,发现违法的利益远大于守法的利益,这时候宁可违法,也不愿制止侵权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抑制了通知删除规则应有的作用。3.2国外立法经验的启示3.2.1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中立性的肯定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平台服务的行为,各国都认为是客观的中立行为,例如给网络用户提供链接、信息储存、搜索引擎等,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不会对作品所有人的权利产生危害,不也会构成侵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判断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有侵权时,还是要将具体侵权和单纯的技术服务做出区分,如果只是提供了没有危害性的技术服务,则不构成侵权,不需要承担责任。如果网络服务者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故意隐瞒具体的侵权行为,包庇侵权者或者教唆其他人侵害权利人的作品。且以其提供的是中立的技术服务抗辩的,则不会免除其侵权责任。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技术服务中立性的肯定,是整个信息网络领域立法目的的趋势,也是互联网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既鼓励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继续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作品著作权人的保护。3.2.2对通知删除规则的精细化通过对国外“通知删除”规则立法规定认真分析,从中可以发现美国的“通知删除”规则作为免责条件出现,而在我国是作为抗辩事由。而且,在该项规则中,不论是美国的法律还是德国的法律,都对规则的具体适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基本都包含了对通知内容要求的规定,即只要权利人发出的通知符合法定的要件,而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确收到通知,该通知就具备法律效力:对通知的形式也做了具体的规定,包括从通知发出的起始,至删除断开措施的采取,到不实通知的效果等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使得双方都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在具体适用和采取措施上无须纠结;同时对转通知程序进行细致规定,以完善规则。这些具体的措施都可以让我国进行借鉴学习,为我国制度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的经验。4对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制度的完善建议4.1完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审查注意义务4.1.1对审查注意义务的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于注意义务的规定还不完善,《民法典》也未做出相关的解释。所以笔者认为应当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本文将注意义务分为“一般的注意义务”和对特定作品的“较高的注意义务”两种类型,以明确两者不同的责任承担,提高其服务水平。一般的注意义务也可以称为合理的注意义务,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对网络平台的信息进行审查时,对于明显侵害他人著作权的网络信息,要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制止该侵权行为继续存在。较高的注意义务是说,当信息在传播中,网络平台能够从中直接获取一定的利益,他们就应当履行“较高注意义务”。这里的“较高注意义务”应当是能够推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已经知道侵权信息公开传播。其实在目前的网络社会中,网络服务提供者不需要全部尽到较高的注意义务,那样会使得网络平台工作量过大,打击其服务的积极性。只有在一些特殊的作品上才需要较高的注意义务,比如对网络上热度高、观众热捧的影视作品,需要平台管理者提高警惕,认真审查上传者是否取得著作权,因为这一类的作品一旦侵权,其侵权的事实是十分明显的。因此需要网络服务提供者尽到“较高注意义务”。还有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自己把从别处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的摘选、编辑、上传,这个时候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应当尽到“较高注意义务”。因为如果此前的作品存在侵权,而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编辑时未注意,被编辑国的作品也可能存在侵权,这时网络服务提供者就会在主观上有过错,要承担责任。4.1.2对审查注意义务的适用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发生侵权时其主观上对侵权行为知晓的程度。是对注意义务判断不可忽略的因素。刚颁布的《民法典》中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用户利用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权益的,如果在权利人通知后为及时采取措施,将就扩大的损失与侵权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由此看来,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确知道其平台有侵权行为的发生,而无动于衷,不管是直接侵权还是间接侵权,这种对侵权行为明确知道还不及时制止的行为主观恶性比较大。所以,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权行为已经知晓的最简单而有效的证据,就是作品著作权人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的书面通知。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通知后,及时转告侵权人并采取相应给措施,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但当其需履行“较高注意义务”,就不能从明确知道来认定,而应当从“应当知道”出发,“应当知道”是一种推定认识,是指根据侵权行为存在的时间与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权存在的反应来推定其是否知道已经发生的侵权行为。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对网络作品进行与其水平相当的审查,并且根据其内部文件或通知等综合因素能有很大概率推定其应当知道侵权行为存在而未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使得著作权权利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就能认定其“应当知道”,进而明确其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审查注意义务的明确,能够促使网络服务提供者积极主动的履行审查义务,有效避免和减少网络侵权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平衡各方主体的责任,对网络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4.2完善通知删除规定4.2.1通知删除规定并非归责原则自从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中确立了“避风港”原则,各个国家都开始借鉴这一原则,我国在此基础上设立了通知删除规则,我国设立该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网络服务提供者,毕竟技术是无罪的。而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法院将其作为网络侵权的归责原则来使用。但是依照法理来看,不可以将通知删除规则依据归责原则来适用,它仅仅是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一种抗辩事由,而不是归责原则。因为通知删除规则适用首先要看该网络服务提供行为是否属于通知删除规则所要求的范围,如果属于接下来再考虑具体的适用问题;而归责原则适用首先看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发生侵权时的主观状态,若其对侵权行为存在故意、明知、应知等主观过错时就承担侵权责任。简而言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行为能否适用该规则,需要考虑其主观上有无过错,如果可以用通知删除规则进行抗辩,则其主观过错相对较弱,相反,则其主观过错较强。通知删除规则的意义在于其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准备了能够免除自身责任的抗辩事由,在适用该规则时,首先要考察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存在侵权责任,当其存在侵权责任时,再适用通知删除规则进行抗辩。所以不应该将通知删除规则作为网络侵权的归责原则来适用。4.2.2完善有效通知的内容和形式网络服务提供者要承担侵权责任,就要看其有没有收到作品著作权人的通知,而通知的有效性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否适用通知删除规则进行抗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著作权人发出的通知应当是符合一定的要求,这样该通知才算有效。我国《民法典》第1195条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从中可见,法律虽然对通知的内容作了规定,通知里面除了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地址等基本信息,还需要提供网络用户对其作品构成侵害的初步证据。但是在具体是实践中,对通知的内容和形式还是比较模糊,比如初步的证明证据得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有效,通知要如何传递给网络平台,这些方面仍存在许多困惑。在现实中,往往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己设置通知删除的形式和内容,当权利人向其发出通知时,其以权利人的通知不符合自身设置的通知形式,通知无效为由进行抗辩,所以只有在法律层面明确有效通知的内容与形式,才能让通知删除规则在网络侵权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更加清楚、准确的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事实以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使得网络作品权利人在其作品受到侵权时能够迅速的通知网络平台管理人,及时制止侵权行为。维护自己作品的权益。4.3引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和追偿制度4.3.1引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我国的《著作权法》第48条和第49条规定了侵犯著作权,应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除了承担上述责任之外,还增加了行政罚款的内容。在各种侵权责任中,各方最关注的还是赔偿损失数额的问题。侵权人都希望能够尽量减少赔偿,被侵权人都希望增加赔偿数额。这在实务中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因为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利益是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关注自己利益的得失。

但是在具体的案件中,受害人在胜诉后获得的赔偿与其受到的损失不成正比。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网络侵权的财产性路易无法估量,另一方面原因是法律对其惩罚赔偿制度没有具体的规定。这说明我国现在对于网络侵权的问题不够重视。笔者认为,加大对网络空间领域著作权的保护,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对整个网络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因为这将会加大违法的成本。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十分简单便捷,只需要敲几下鼠标就能实施侵权行为,几乎不需要任何花费,导致网络著作权侵权越来越猖狂,而且由于网络侵权诉讼繁琐、证据难以固定、公证程序不完善、损失弥补困难,权利人最后只能不了了之,综合考量,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建立显得很有必要,在制度上加以规制,从根源上解决侵权制度的发生。保障互联网行业能够积极健康,蓬勃有力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