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8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研究目录TOC\o"1-2"\h\u19893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研究 17798引言 35171一、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概述 32033(一)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相关概念 318184(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相关制度 412091(三)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理论基础 526856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732003(一)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立法现状 730080(二)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司法现状 817675(三)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存在的具体问题 925874三、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之借鉴 1027639(一)域外对案外人权利救济程序的相关规定情况 1010640(二)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之域外借鉴 119308四、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重塑之具体设计 1223006(一)有效协调不同制度之间的适用优先性 1217813(二)要完善相关立法,丰富既判力理论 139195(三)建立诉讼告知的配套制度,明确规定相关程序事项 144580(四)执行之后案外人才知道权益受侵害的救济途径 149403结语 15摘要: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形成了案外人执行异议、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申请再审和执行异议之诉等案外人的权利救济体系。尽管现有制度在一定程序上保障了案外人的权利,为其提供了多元的救济渠道,但以上四种救济程序在适用范围、程序设置、管辖主体等方面存在模糊和混乱,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面临着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无法正确选择适用救济路径的局面。因此,为了合理优化配置我国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体系,本文从基本理论入手,针对我国立法及司法在运行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域外相关制度经验,提出有利于完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相关配套措施和协调各种救济制度之间的关系的初步构想。关键词:案外人权利救济执行异议执行异议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审判监督程序引言“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随着司法实践中当事人恶意串通,以诉讼形式故意损害他人权利的情形不断增多,案外人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参与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致使权利受损情况也不断出现,这不仅侵害了案外人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司法机关的权威性。为避免恶意诉讼损害案外人合法权益,我国针对案外人设置了专门的救济程序,包括案外人对执行情况提出异议,第三人对生效裁判提起撤销诉讼、案外人申请再审等,均是以程序正义维护实体正义的体现。本文所探讨的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在法律层面上对有效保障案外人的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有效制约司法人员任意行使审判权、有效预防不当诉讼行为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概述(一)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相关概念明确案外人的概念,辨明案外人与第三人在定义、外延以及适用场合上的异同点,有助于对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关于“第三人”,从不同的维度可以作出不同的内涵界定,从广义角度而言,只要是涉案诉讼当事人以外的人,均可被称为第三人;从狭义解释而言,主要是指我国法律明文规定赋予其请求权和法律地位的第三人,如第三人撤销之诉中的“第三人”为狭义的第三人。而案外人从诉讼程序层面分析可分为,一是审理过程终结后法院的生效裁判对其权益有不利影响的人;二是在执行程序中执行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的人。在执行阶段,从立法的一般意义上分析,案外人是指并未参与相关诉讼,但是其享有所有权的财产却被纳为诉讼执行标的的人;为了避免恶意诉讼对案外人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的不当处分,司法实践中将案外人进一步扩大解释为执行标的的共同共有或分别共有人,涉及夫妻共有的财产但夫妻一方未参与执行诉讼,以及在处理继承案件时未参与诉讼的有继承资格的人。唐力.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完善[J].法学,2014(07):141-151.(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相关制度案外人的权利救济是指与法院审理的案件事实或裁判结果具有利害关系的民事案外人,由于受到已生效法律文书的影响,无法正常行使其所享有相应权益,而依据相应法律规定进行救济,以保障其权益得以有效实现。故民事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旨在保护未参与相关诉讼,但权益受到侵害或限制的人,以司法手段来维护自己在实体上和程序上的利益,从而真正实现让公民在司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1.执行异议根据产生异议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案外人的执行异议细分为对执行行为和对执行标的的异议。但本文的相关研究仅限于案外人对执行标的的异议,争议的焦点为该执行标的物的归属问题。基于执行程序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避免案外人恶意诉讼影响到执行进度,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应当将执行异议作为前置程序,只有对执行程序提出异议的案外人,才能就相关执行标的提起异议之诉。在案外人提出异议后,应对自己的异议提供初步的证据证明,并由执行人员进行形式审查,作为异议之诉的在先审查程序。由此,执行异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过滤为了拖延、阻碍执行而提出的不成立异议,既能够保障执行效率,又能够给予案外人救济自身合法权益的渠道。2.执行异议之诉案外人对于处于执行程序的案件存有异议,向执行法院提起诉讼以解决其与执行相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即为执行异议之诉。执行异议之诉被法院立案后,能够中止在先的执行程序,使法院对涉案权利人的法律关系重新厘定。从程序上,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被驳回后,即可提起执行异议之诉,但该诉讼并非申请否认生效裁判或调解书,只是对被执行财产的权利归属存有异议。如果对生效法律文书存有异议,应当提起再审申请等方式进行救济。执行异议之诉属于审判程序,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故应实质性审查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请求,以确定案外人是否系权利人、该权利是否合法且真实、该权利能否排除执行。3.第三人撤销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在制度定位上属于案外人合法权益的诉讼后保障,以避免他人通过虚假诉讼恶意侵害案外人的财产权益。该程序针对的是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损害因不可归责于己的原因未参加原诉审理的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情形,赋予该案外人以起诉的方式撤销、变更已生效法律文书,并加入到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进行举证质证,以使司法裁判更加公正,彻底解决多方当事人的纠纷。该程序不仅实现了对案外人私权的保护,也体现了对司法裁判公权的监督。4.案外人再审制度再审制度是为了提高司法公正性而创设的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当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确有错误时,对已经形成生效裁判的案件进行再次审理的制度。再审制度用于保障案外人的救济权利,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是指在执行程序中,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执行异议裁定被驳回后,仍认为原生效裁判有误而向法院申请再审。第二,是指原审中遗漏的必要共同诉讼人认为生效裁判侵害其合法权益,不管案件是否进入执行程序,对生效裁判所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申请再审的一种救济路径。根据申请再审时间点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执行中和执行外的案外人申请再审,二者在适用条件、适用案件范围和申请再审期限上存在差异。江伟、肖建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351.(三)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理论基础1.利益平衡原则利益平衡原则是诉讼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法官在审理民事纠纷时,应当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对各方当事人的利益进行平衡保护,寻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该原则具体表现为运用法律调整相互冲突的各方利益,安排设置利益各方的上下位阶,根据法律对不同价值追求的顺序进行优先劣后保护。由此,可以形成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可视化的衡量依据化解各方的利益冲突,使冲突各方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社会矛盾反映到诉讼中就是纠纷,而解决纠纷是民事诉讼的根本任务。在当前多元化的案外人纠纷解决机制中,实现利益平衡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以利益平衡为基础制定与案外人权利救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二是把利益平衡原则贯穿于案外人权利救济的司法过程和目标。2.诚实信用原则该原则不仅是民事实体法的核心原则,也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指导性规范,更是推动社会主义诚信建设在民事诉讼领域的具体要求。在诉讼程序启动时,案外人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要求,以防浪费司法资源、损害司法权威。在诉讼程序启动后,案外人应当按照法定的程序诉讼,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保障程序能够及时进行,避免反复和拖延。在诉讼程序结束后,案外人应当接受诉讼结果,不应反复滥诉。因此,禁止滥用诉讼权利是诚实信用原则基本内涵的体现,而坚持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的必然要求。3.权利救济理论权利是通过制定或确立法律等方式来实现的,然而在行使权利过程中有可能受到他人的阻碍或侵害。因此,为了给予案外人法律制度的保护,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权利救济制度。换句话说,如果一项权利没有配套的救济途径,那么即使该权利在社会交往中被侵害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权利就等同虚设。故为了防止或纠正错误以及恢复或保护权利,合理为案外人设置相应的配套救济制度是权利救济理论的迫切需要。4.程序正当性原理为了有效保障实体正义的实现,程序正当性原理要求查明事实真相和正确适用法律。它还包括程序建构的合理性、程序推进的畅通性。在司法裁判的作出损害了案外人的权益后,程序正当性原理体现在保障案外人的参与权上。设置有关事前和事后的救济途径来充分保障案外人的诉讼利益,使之平等地享有获得救济的机会,程序的进一步合理化体现了诉讼程序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彰显了程序正义和程序独立的价值。二、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一)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立法现状区别第三人撤销之诉执行异议执行异议之诉案外人申请再审(执行中)案外人申请再审(执行外)法律规定民诉法第56条民诉法第227条;民诉法解释第302条民诉法第227条民诉法第227条;民诉法解释第423条民诉法第200条;民诉法解释第422条;九民纪要第121条适用主体有独三或无独三对执行标的享有权利的人案外人一切未参加涉案诉讼的案外人原诉的必要共同诉讼人,但未参与诉讼适用情形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能参加而致权益受损对执行标的享有排他性权利执行异议被驳回,且与原裁判无关执行异议被驳回,且与原裁判有关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且无法提起新诉解决争议管辖法院作出生效法律文书的法院作出执行行为的法院作出执行行为的法院作出生效法律文书的法院原审法院或其上级法院提出时间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诉讼侵害之日起计算6个月内在诉讼案件处于执行阶段从驳回异议的裁定送达案外人之日起15日内从驳回异议的裁定送达案外人之日起六个月内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6个月内对执行的影响原则上不中止原则上,审查期间只可对财产采取保全措施,不得处分审理期间不得处分执行标的可申请不中止执行;法院决定再审后,原则上应裁定中止执行/能否上诉可以/可以视情况视情况在我国现行立法中,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规定在不同章节。笔者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九民会议纪要》、最高院《关于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的司法解释》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程序进行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上述表格从不同维度对比分析可知,我国赋予案外人的权利救济途径表现出以下特征:(1)适用范围、管辖主体存在竞合;(2)程序设置交叉重叠,程序行使的先后顺序不明确。综上,对于案外人而言,在选择救济途径时,可以根据自己在诉讼案件中的实际身份、案件的进度情况,以及二者的结合情况来确定应适用的法律程序。(二)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的司法现状从诉讼法角度分析,我国未全面规定既判力主体范围相对性,既判力制度和判决效力理论不足且未得到我国司法实践的广泛接受,此外,法学理论也未能填补现存的立法空白。张卫平.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116.福建省近四年(2017.1-2021.1)的民商案件共计1638741件,笔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案外人”为关键词对上述民商案件进行检索分析,共检索案件70412件,占比4.297%。其中,执行异议7815件,占比11.099%;执行异议之诉共6536件,占比9.2823%;第三人撤销之诉共609件,占比0.86%;审判监督程序55452件,占比78.754%。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案外人权利救济的司法实践中,案外人使用频率最高的救济方式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而撤销之诉是案外人选择次数最少的一种救济途径。从制度背景层面分析,我国的再审申请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相比于其他法系国家而言,我国更加注重司法裁判的公平而非效率,因此对再审申请条件规定得较为宽松。这种考虑虽然能够为涉案权利人提供充足的保护,但是却损害了裁判的既判力与公信力,不利于社会运转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当在实践中侧重于发挥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救济效力。(三)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存在的具体问题在介绍分析我国案外人权利受损情况以及通常选择的救济途径后,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不足:1.制度交叉重叠、衔接失序,彼此间脱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强化、法治观念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学会积极争取自己的诉讼利益。但多元化的救济方式并未体现出权利保护体系的优势,因为不同的救济途径在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以及诉讼资格上的要求各有不同,没有形成条理清晰、逻辑分明的救济体系,容易引起司法混乱、程序拖延。此外,救济途径功能交叉重叠,制度衔接失序,相关法律制度之间缺乏清晰的界定和统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执行中案外人申请再审这两种救济路径界限不清。从主体方面分析,案外人与第三人存在交叉的关系;从客体方面分析,目的均是为了排除对享有相应权利的标的物的执行,均以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为着眼点,故执行中的案外人申请再审与第三人撤销之诉存在交叉与重叠适用的可能。2.既判力制度缺失既判力是民诉法上的重要概念,是法院司法审判权威在裁判文书约束力上的重要体现,法院裁判文书一旦形成既判力,可以避免诉争各方对已决问题诉争不断,起到定纷止争的效果。秦昊.我国民事诉讼案外人救济程序相互关系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5:23.通说认为,既判力是指生效的法院裁判文书对各方当事人的约束力,既不得随意推翻裁判文书的内容,必须按照裁判结果执行,也不得就同一纠纷再向司法体系寻求救济。既判力的相对性原则,强调仅诉讼当事人受到生效判决的拘束,诉讼外的第三人并不受此拘束,并有权对生效判决提出异议。基于我民事权利义务的发展和“纠纷一次性解决”理念的深入贯彻,裁判的效力可能会扩大到案外第三人。但总体上我国立法并未对既判力理论进行体系性规定,实务界也未能全面接受既判力理论。秦昊.我国民事诉讼案外人救济程序相互关系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5:23.3.相关程序事项的规定不明确,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在民事纠纷中,双方当事人的诉请可能并非简单的合法与不合法的明确界分,而是不同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如何平衡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在制度选择上无所适从。《民诉解释》第303条虽然对案外人申请再审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冲突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则指引,解决了二者在程序上的顺位问题,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尚未被解决。例如,在案件执行结束以后,第三人才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究竟应当选择哪一种救济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不同救济渠道的适用范围和保护力度存在差异,那么选择何种程序对案外人的权利救济更加周全,这不仅对案外人的权利影响甚巨,还会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工作难以开展。此外,如何处理第三人撤销判决与司法权威的关系,对撤销之诉的提起条件、案外人的诉讼资格进行何种程度的规制,才能既避免对生效判决既判力的破坏,又给案外人合理的救济途径,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更细化的法律解释和司法实务的支撑。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对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这一领域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认识。三、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之借鉴(一)域外对案外人权利救济程序的相关规定情况1.以英美法系国家为代表的事前主导型在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受到案例法与衡平法的独特法律传统和司法理念的影响,形成了事前主导型保障模式。该模式从实质层面主张只要与案件审理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均为当事人,并不局限于形式上的原告、被告,故而形成了多方参加和多方对立的诉讼构造。相比之下,我国侧重于事后救济,英美法系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诉前救济途径,能够为案外人提供时间轴线更长的周全保障。2.以法国、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事后强化型(1)法国在立法与司法层面,以生效判决的既判力为理论基础,认为当生效判决的既判力会影响到未参与诉讼的第三人合法权益时,该第三人有权针对该判决提起撤销之诉。该理论尽管为第三人撤销之诉提供了充足的法理基础,但却有随意突破既判力效力范围的嫌疑,不利于司法公信力的建设,也会降低司法效率、浪费司法资源。(2)德国在司法实践中以生效判决的既判力为起点,通常情况下与生效判决相关的诉争纠纷不再重复审理,但在案外人由于特殊原因未能参与诉讼维护合法权益的,允许对既判力的影响范围进行主观层面的扩张,从而赋予第三人诉讼救济的正当性基础。该理论原则性规定与例外性适用的平衡,为合法保护案外人利益提供法律基础,为了平衡司法裁判的公平与效率,德国允许符合特定条件下对既判力进行主观范围的扩张。总的来说,案外人权益保护制度可进一步细化为既判力的相对性约束力、对诉讼处于执行的不同阶段分别提供的救济措施、通过另行起诉申请法院解决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关系与民事纠纷。齐树洁,韩宝,陈利红.新民事诉讼法的理解与适用齐树洁,韩宝,陈利红.新民事诉讼法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综述[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2):162-172.(3)我国台湾地区主流观点认为,既判力确实存在相对性,但为了更好地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既判力的扩张效力或附随效力,以利害关系人未参与相关诉讼影响裁判公正性为由,允许案外人提起撤销之诉。该制度是受法国启发而逐渐形成,但也具有本土化考量,其主要目的在于程序保障,通过对程序规则的严格遵守,来实现诉讼效率与司法公平正义的双重价值追求。(二)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之域外借鉴1.英美法系国家在英美法系国家,对当事人的范围界定是以案件事实为核心,一切与其存在利害关系者均可被界定为当事人,此时法院判决的既判力及于全部与案件有关系的人。牛丹彤.民事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14-16.在诉讼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案件关系人的,法院会主动通知其诉讼进程,并询问是否参与诉讼。在诉讼结束后,因程序原因致使新的案件关系人权益受损的,仍可以事后起诉的方式或在后诉中附带提出抗辩。然而,我国法院的审理对象并不是单纯的案件事实,而是其中与法律适用、纠纷解决有关的事实。在这样的审理思路下,我国案外人参与诉讼的时点并不像英美法系一样自由开放。因此,根据我国与英美法系在法律体系上的差异,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案外人权利救济方案并不具有可行性牛丹彤.民事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14-16.2.大陆法系国家结合我国现状分析,我国对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在法律体系的构造和法学理论的探索上,与德国和日本更为接近。一方面,在另行起诉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选择问题上,尽管另行起诉能够避免对在先判决的既判力产生影响,也能避免程序冲突时的混乱出现,但它难以平衡诉讼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难已解决管辖冲突的问题。而第三人撤销之诉能够直接纠正在先的错误判决,并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解决多方当事人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在案外人再审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选择问题上,前者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的监督制度,对错误裁判及时纠正;后者是为了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赋予第三人加入诉讼重新审理的救济渠道,因此我国选择两种救济制度并存的立法模式。有鉴于此,与域外两相对比,我国的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仍不够完善,在实体法律规定及诉讼理论方面,应当充分借鉴域外的先进司法实践,结合我国案外人救济保护的不足,进行制度上的调整。四、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重塑之具体设计(一)有效协调不同制度之间的适用优先性1.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首先,只有当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享有排他性权利,但无法单独起诉救济受损权利时,才能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一方面,“对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意味着案外人有权申请再审的判决应当是存在执行程序的给付类判决;另一方面,“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这一限定条件往往难以清晰地界定。而第三人撤销之诉所针对的生效裁判并不仅限于给付判决,而是包括给付类、确认类、形成类等判决。故而,相比于申请再审的前提条件,第三人撤销之诉前提条件更具开放性。其次,再审诉讼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生效判决的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进行错误纠正,但第三人撤销之诉则是为了纠正由于第三人未参与诉讼而对其利益产生的损害,其余关于涉案双方权利义务的判决仍然具有效力。因此,相较第三人撤销之诉,再审诉讼对原诉讼判决的安定性的冲击力更强,对原判决所确认、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干扰性更多。此外,从法律的位阶角度分析,撤销之诉规定于法律中,案外人申请再审规定于司法解释中,应当优先适用撤销之诉。王亚新,刘君博.有关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另一种思考[J].民事程序法研究,2014,(01):20.综上,鉴于再审的特殊性和有限性,案外人原则上应当优先选择撤销之诉来救济自己的受损权利,只有当不满足条件无法适用该制度时,才以审判监督程序作为后置选择进行救济。2.执行异议和申请再审执行异议的适用范围仅及于执行阶段,相对而言,执行异议对案外人的保护范围与救济力度均有限。在保护范围上,因为只有给付判决才有执行阶段,当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有权利主张时,有权提出异议;而形成判决或确认判决并不涉及执行程序,故案外人难以察觉自己的权利是否受到影响,也难以通过执行异议进行救济。在救济力度上,执行异议成立后,法院仅纠正生效裁判在执行阶段的错误,而第三人撤销之诉则有可能纠正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错误。但提起撤销之诉的主体并不包括必要共同诉讼人,且证明未参加原诉讼非因自己过错所致是提起条件之一。总的来说,二者的适用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二)要完善相关立法,丰富既判力理论通过前文的阐述,可知我国现行立法关于案外人权利救济的规定较为零散混乱,需在立法层面加以完善。“纠纷一次性解决”理念为既判力扩张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将既判力扩张至特定第三人,有利于避免纠纷被无休止地提起,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秩序。举例而言,在确权之诉中,法院生效判决的既判力并不及于第三人,但该第三人仍可对该所有权再为争执。在此例中,原则上就一个权利关系而言,既判力并非对世的一般确定其存否,而是限于就每一次诉讼上有争执的当事人之间为确定,此为“既判力之相对性”。然而,所有权是对世物权,此等情形的发生可称为“既判力使绝对权亦相对化”。综上,丰富民事案外人权利救济理论对我国民事诉讼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要以既判力扩张为基点,以其他判决对外效力作为理论基础,深入探究判决效力扩张的情形,在典型事例中具体地对判决效力扩张的根据进行分析,从而扩大诉讼解决纠纷的功能;要致力于对既判力理论进行体系性规定,让实务界逐步了解、接受和应用既判力理论,维护实体法秩序的协调统一,尽可能一次性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纠纷,让裁判的约束力扩张到所有与该纠纷有关联的主体。(三)建立诉讼告知的配套制度,明确规定相关程序事项程序参与权是正当程序的基本范畴。裁判对案外人的拘束力应以充分的程序保障权为基础。法院是国家赋予审判权的公权力机关,如果案外人无法在审判程序中充分表达主张证明自己的诉请,就容易出现司法不公正的情况。因此,无论以何种方式参诉,能够切实加入审判过程维护案外人自身合法权益才是制度核心。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第三人知晓案件进程的信息渠道有限,此时法院的诉讼告知制度则显得尤为重要。诉讼告知就是法院从立案到判决的各个阶段,发现有利害关系的案外人时,应当及时将案件审理进度及情况进行告知。庄敏.虚假诉讼中案外人的权利救济机制研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5):19-22.健全诉讼告知制度,使之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相互配合,可有效救济案外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更为有效地解决纠纷。对此,可以借鉴域外先进的司法实践,法院应当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及时告知可能存在利害关系的案外人,并充分告知其不参与诉讼的法律风险,发挥程序保障作用。此外,对实质性纠纷的处理程序诉讼化,法院应当合理使用司法裁量权,既要保障案外人的实体利益,又要保障他们的诉讼利益庄敏.虚假诉讼中案外人的权利救济机制研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5):19-22.执行之后案外人才知道权益受侵害的救济途径此外,就法律未尽事宜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即若执行时案外人不知其权益受侵害,未提出异议且未提出再审申请的,在执行完毕后不能再审,只能对侵害其利益的一方当事人提起侵权之诉。案外人于执行程序结束后才得知自已权利受侵害的,无法通过执行异议和异议之诉来救济自己的权利;而单纯的执行裁定属于程序性文书,也不具有再审的可能性。此时,案外人可以依照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对自己享有所有权的标的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行为;可以以诉讼的方式或请求行政管理部门介入,要求侵权人限期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还可以向检察院控告,在调查核实后,检察院可以对法院提出检察建议。郭士龙.执行完毕后案外人的法律救济途径——以无产权房执行拍卖成交为例[J].法制博览,2018,(07):191.结语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对于维护案外人的诉讼利益、纠正诉讼中的违法诉讼行为、规制法院审判权的不当行使尤为重要,其背后体现的是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和法律对程序正义的充分保障。案外人权利救济体系的架构,不仅是对案外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弥补,也是对司法公正、司法权威的追求和维护。现代社会属于法治社会,诉讼纠纷必不可少,由于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在适用范围、程序设置、管辖主体等方面存在模糊和混乱,优化配置民事诉讼中的案外人权利救济可以使公民更充分的参与诉讼、更好的表达意见。因此,本文在学习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后,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销售业务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晚会年会闭幕词模板(3篇)
- 规章制度学习心得范文
- 数学评课稿范文(34篇)
-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总结14篇
- 解除安装合同协议书(3篇)
- 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10个长效热点综合专项训练热点6“一带一路”建设含答案
-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
- 广东省云浮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 江南大学钢结构设计期末复习题考题附答案
- 中学30+15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 《Flash CC动画制作》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最全最新
- (完整版)师说写作素材
- 高喷防渗技术交底
- 安全生产应急响应机制
-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报告.doc
- 大班语言《风在哪里》ppt课件[共12页]
- 吊装令(统一格式)
- 齿轮的齿形齿向介绍
- 防水施工劳务合同(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