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生理学》消化和吸收_第1页
第七版《生理学》消化和吸收_第2页
第七版《生理学》消化和吸收_第3页
第七版《生理学》消化和吸收_第4页
第七版《生理学》消化和吸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第一节概述第三节胃内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内消化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六节吸收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变)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第一节概述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生理特性1、自律性低且不规那么:与心肌相比。2、兴奋性低、收缩缓慢:与骨骼肌相比。3、伸展性较大:能容纳较多的食物。4、具有紧张性: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维持胃肠形态、位置及根底压力。5、对化学(ACh、酸碱)、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较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二)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

数值:RP较小(-50~-60mV),阈电位-40mV机制:主要由K+外流和钠泵活动形成。此外与Na+、Ca2+内流和Cl-外流有关。特点:电位低不稳定且波动大

2.慢波或根本电节律

(slowwave;basicelectricalrhythm,BER)

消化道平滑肌在RP根底上,可自发的周期性地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是决定肌肉收缩频率、传播速度和方向的控制波。波幅5~15mV,持续时间数秒至十几秒,频率3~12次/min,胃3次/min十二指肠11~12次/min回肠末端8~9次/min起源:Cajal细胞〔interstitialCajalcell--ICC〕:起搏细胞非神经细胞、非平滑肌细胞,是一种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特性的间质细胞。与平滑肌很近,并形成缝隙连接,以电紧张扩布传递。机制:钠泵活动周期性减弱或停止有关。用哇巴因阻断后慢波消失。实验:①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慢波幅度减小;但是去除神经支配或药物阻断后仍然存在,说明慢波不依赖神经支配。②纵、环交界处幅度最大,向两肌层传播。③去除ICC细胞,慢波消失;假设刺激可产生,说明ICC是慢波产生的必要条件,并在两肌层起桥梁作用。3.动作电位在慢波电位的根底上产生,引起平滑肌收缩。每个慢波电位上的AP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和张力就越大。动作电位升支主要由Ca2+内流和少量钠离子内流所致;降支由钾离子外流所致。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液分泌量(L/d)PH值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大肠液1~1.51.5~2.51~20.8~11~30.56.6~7.10.9~1.57.8~8.46.8~7.47.68.3~8.4各种消化液人的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6~8L/d

消化液作用:1、分解营养成分2、提供适宜PH环境3、

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降低,利于吸收4、

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刺激损伤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包括: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nervoussystem〕外来神经系统〔extrinsicnervoussystem〕内在N系统〔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system〕:神经元108个,包括感觉、中间和运动神经元,其纤维形成完整的网络整合系统,因而称为肠脑〔gutbrain〕肌间N丛(欧式丛)和粘膜下N丛〔麦氏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N元,彼此交织成网。P167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消化道内机械、化学和温度感受器副交感N和交感N粘膜下N丛↓↑肌间N丛外来N系统

1.躯体N: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体N支配。

2.自主N:

副交感N:迷走N、盆N交感N壁内N丛壁内N丛的胆碱能神经元消化道运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多消化道运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神经节AchM--副交感N:兴奋作用为主交感N:抑制作用为主二者都可使唾液腺分泌↑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脑啡肽等四、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hormone〕(一)概念:由胃肠道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又称胃肠肽〔gastrointestinalpeptide〕已鉴定30多种,数量超过体内内分泌腺细胞总和,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二〕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细胞名称分泌产物分泌部位A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胰岛素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胰岛胃小肠结肠G细胞促胃液素胃窦十二指肠I细胞缩胆囊素小肠上部K细胞抑胃肽小肠上部Mo细胞胃动素小肠N细胞神经降压素回肠PP细胞胰多肽胰岛胰腺胃小肠大肠S细胞促胰液素小肠上部〔三〕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参考P334〕远距分泌:胃泌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等;旁分泌:生长抑素等;神经分泌: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等;自分泌〔autocrine〕:胰岛素腔分泌〔exocrine〕:胃泌素和胰多肽〔四〕胃肠激素的作用1.调节胃肠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促胃液素促进胃运动和胃液分泌。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抑胃肽促进胰岛素分泌。3.营养作用:促胃液素促进胃粘膜生长。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激素主要生理作用刺激释放因素

促胃液素促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蛋白质分解产物促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迷走神经兴奋

促消化道粘膜生长和蛋白质合成扩张胃促胰液素促胰液(水和HCO3-)分泌促胆汁和小肠液分泌盐酸、脂肪酸

抑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

促胰腺外分泌部生长缩胆囊素促胰酶的分泌促胆囊收缩蛋白产物、脂肪酸促胰腺外分泌部生长抑胃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促胃动素刺激胃和小肠运动迷走神经、盐酸、脂肪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一、唾液(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二)唾液的作用1.湿润和溶解食物,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2.清洁和保护口腔。3.唾液淀粉酶在近中性的环境中水解淀粉为麦芽糖。4.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的病毒可随唾液排出。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延髓唾液分泌中枢副交感N稀薄唾液NEⅠⅡⅧACh交感N唾液腺ⅤⅦⅨⅩ粘稠唾液唾液腺(三)唾液分泌的调节二、咀嚼和吞咽(自学)(一)咀嚼:粉碎、搅拌、混合(二)吞咽:吞咽过程分三期:第一期:口腔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第二期:咽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吞咽反射的中枢在延髓。第三期:食管期:食管→胃(食管蠕动)食管下括约肌〔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食管-贲门连接处1~3cm的高压区,未吞咽时腔内压比胃内压高5~10mmHg。作用: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调节:迷走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和体液因素〔胃泌素和促胰液素、CCK和PGA2〕双重调节.如贲门失缓和症

第三节胃内消化外分泌腺

内分泌腺:G细胞、D细胞、肠嗜铬样细胞〔ECL〕贲门腺泌酸腺幽门腺胃的分泌腺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和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壁细胞:Hcl和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粘液颈细胞:粘液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无色,pH0.9~1.5,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分泌量:1.5~2.5L/d。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HCO3-、内因子等。

1.盐酸,也称胃酸

形式:游离酸和结合酸=总酸盐酸含量通常用胃酸排出量表示。根底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的排出量,一般为0-5mmol/h。最大酸排出量:在食物或药物的刺激下,盐酸排出量,正常人为20-25mmol/h。盐酸的分泌机制:主动过程H+来源代谢水,H+-K+ATP酶转运餐后碱潮临床:抑酸药物:奥美拉唑①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②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③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④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⑤进入小肠后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HCl作用:2、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H+胃蛋白酶〔pepsin〕蛋白质眎、胨,少量多肽和氨基酸pH2.0~3.5

胃蛋白酶原3、粘液和HCO3-⑴来源:外表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⑵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

4.内因子⑴来源:壁细胞分泌⑵作用:保护维生素B12,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的吸收。

⑶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1〕Ach:M3受体结合;ECL分泌组胺〔H2〕〔2〕促胃液素:G-34和G-17。〔3〕组胺:肠嗜铬细胞分泌2、抑制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PG〔I2和E2〕、上皮生长因子等。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①ACh②组胺③促胃液素胆碱能N元嗜铬样细胞G细胞磷脂酶C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酶C↓↓↓Ca2+↑cAMP↑Ca2+↑壁细胞M受体H2受体特异受体特异受体M受体盐酸↑质子泵由动物实验(假饲)发现,进食后胃液的分泌机制,可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的划分为头期、胃期、肠期来分析。实际上这3个时期几乎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假饲实验示意图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①头期:Ⅰ.分泌机制:Ⅱ.分泌特点:●量大、酸度高、酶多,消化力强。食物刺激眼、耳、鼻口、舌、咽、食管胃腺胃液头期中枢Ⅴ、Ⅻ、Ⅸ、ⅩⅠ、Ⅱ、ⅧⅩ促胃液素幽门部G细胞②胃期Ⅰ.分泌机制:Ⅱ.分泌特点:●量大、酸度很高,消化力(胃蛋白酶量)<头期。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蛋白质消化产物胃期胃幽门部机械刺激壁内N丛G细胞胃腺胃液促胃液素迷走N、壁内N丛③肠期Ⅰ.分泌机制:Ⅱ.分泌特点:●分泌量、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机械小肠刺激化学肠期12指肠G细胞缩胆囊素小肠I细胞胃腺胃液促胃液素4、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⑴盐酸:胃窦PH≤2.0时,HCl通过直接抑制壁细胞、抑制G细胞、促使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抑制胃酸分泌。十二指肠内PH≤2.5以下时,通过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球抑胃素抑制胃酸分泌.⑵脂肪: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⑶高渗溶液: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肠抑胃素抑制胃分泌。二、胃的运动(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容受性舒张:进食时反射性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容纳和贮存食物。途径:迷走N中抑制性纤维兴奋。2.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

作用:增强胃内压;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

3.蠕动:起自胃体中部,逐步向幽门部推进。频率受慢波电位的控制,3次/min。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胃排空。〔二〕胃的排空〔gastricemptying〕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水>糖>蛋>脂10min2h2~3h5~6h〔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动力: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原动力:胃的运动。影响因素:①胃内的因素促进胃排空:壁内N丛的局部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促胃液素。②十二指肠内的因素抑制胃排空:肠-胃反射;肠抑胃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胃内食物机械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迷走反射壁内N丛局部反射胃蠕动↑紧张性↑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胃窦G.C促胃液素十二指肠食糜盐酸、脂肪高渗溶液胃蠕动↓紧张性↓胃内压Ⅱ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暂停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再次胃排空胃蠕动↑紧张性↑食糜在肠内吸收抑制因素解除影响胃排空的因素机械刺激一、胰液

1.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7.8~8.4,渗透压≈血浆,分泌量约为1~2L/d。

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1、碳酸氢盐:由小导管细胞分泌。

⑴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⑵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一适宜的碱性环境。

2、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3、胰脂肪酶:脂肪→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必须有辅脂酶的协同作用。辅脂酶:胰腺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将胰脂肪酶固定在脂肪外表〔“锚〞〕。4、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肠致活酶胃酸胰蛋白酶组织液胰蛋白酶多肽和氨基酸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月示、胨蛋白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5、其他酶类:

羧基肽酶原(胰蛋白酶激活)水解多肽为氨基酸;

核糖核酸酶水解核糖核酸为单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酶水解脱氧核糖核酸为单核苷酸。

2.胰液分泌的调节〔1〕头期:神经反射〔条件和非条件〕→胰液分泌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促胃液素〕。占20%。

〔2〕胃期:迷走神经和促胃液素→胰液分泌增加。占5%-10%。

〔3〕肠期:CCK和促胰液素→胰液分泌增加。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1.胆汁的性质和成分:性质:肝胆汁金黄色、偏碱性;胆囊胆汁颜色变深,呈弱酸性〔HCO3-吸收〕。成分: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和无机盐等,不含消化酶。2.胆汁作用:(1)促进脂肪消化: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乳化脂肪、增加脂肪酶作用面积。

(2)促进脂肪消化产物和脂溶性Vit吸收: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乳化

⑶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肠--肝循环(三)小肠液

1.小肠液的性质和特点:是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1~3L/d)特点:只有一种酶〔肠致活酶〕

2.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3)肠致活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四、小肠运动(一)小肠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是其它运动形式的根底。2.分节运动: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频率梯度〕。3.蠕动速度慢〔0.5~2cm/s〕,传播距离短(3~5cm)。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可一次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送到末端,甚至推送到大肠。这种运动是由于进食时的吞咽动作、食糜进入十二指肠或由于泻药的作用而引起。

主要作用第五节大肠内消化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功能。大肠的功能:〔1〕吸收水和无机盐;〔2〕吸收大肠内细菌合成的B族和K族维生素。〔3〕形成和贮存粪便。一、大肠液及其作用大肠液的主要成分:粘液和碳酸氢盐(pH8.3~8.4)。大肠液的主要作用:保护肠粘膜免遭机械损伤、润滑粪便。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一)大肠的运动形式:集团蠕动: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可能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⒈袋状往返运动⒉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⒊蠕动〔二〕排便反射排便异常:便潴留、便失禁、便秘第六节吸收一、概述〔一〕各部位吸收能力口:局部药物〔如硝酸甘油、吗啡〕。胃: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水分和无机盐。小肠:吸收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的部位。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①吸收面积大:长5~6米+皱褶+绒毛+微绒毛→200m2;

②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③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长:约3~8h;④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二〕吸收的途径和机制1、途径:跨细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2、机制: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一〕糖的吸收吸收形式: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吸收机制:继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