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在血管外科的应用_第1页
介入在血管外科的应用_第2页
介入在血管外科的应用_第3页
介入在血管外科的应用_第4页
介入在血管外科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介入在血管外科的应用介入事业部2016.031、介入治疗介绍目录2.1主动脉瘤2.2深静脉血栓形成2.3肺动脉栓塞2.4上/下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5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2.6布-加综合征2.7肾动脉狭窄2.8急性外周(四肢)动脉闭塞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1、介入治疗介绍目录2.1主动脉瘤2.2深静脉血栓形成2.3肺动脉栓塞2.4上/下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5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2.6布-加综合征2.7肾动脉狭窄2.8急性外周(四肢)动脉闭塞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什么是介入治疗?基本概念: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穿刺针血管鞘造影导管子宫动脉管1、介入治疗介绍1、介入治疗介绍通俗来说:外科治疗是靠手术暴露病灶后来做的;内科治疗则靠服药;而介入治疗,既不用开刀把人体剖开,也不是单靠药物来治疗,它是介乎于二者之间新兴治疗方法,所以更多的医生习惯把介入治疗称为“不用开刀的手术”,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现已与传统内科、外科并驾齐驱,成为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之一。

什么是介入治疗?1、介入治疗介绍介入治疗的原理栓塞灌注成形超选择进入病变组织器官供血血管后,用栓塞剂栓塞材料封堵供血血管,使“肿瘤孤立无援”,乃至“饿死”通过导管导丝及微导管的介导,超选择进入治疗靶血管,将药物送入特定的病变组织器官,起局部化疗作用。运用支架或球囊等特殊材料将病变血管形态重塑,达到血管再通或消除血管梗塞、出血等疾患危险。1、介入治疗介绍相关设备及手术图片展示1、介入治疗与神经介入临床应用范围1、介入治疗介绍目录2.1主动脉瘤2.2深静脉血栓形成2.3肺动脉栓塞2.4上/下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5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2.6布-加综合征2.7肾动脉狭窄2.8急性外周(四肢)动脉闭塞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主动脉瘤(aorticaneurysm)指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的异常扩张,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症状,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称之为主动脉瘤。瘤状破裂为其主要危险。常发生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部降主动脉、胸腹主动脉和腹主动脉。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2.1主动脉瘤主动脉瘤正常动脉壁中层富有弹力纤维,随每次心搏进行舒缩而传送血液。中层受损,弹力纤维断裂,代之以纤维疤痕组织,动脉壁即失去弹性,不能耐受血流冲击,动脉在病变段逐渐膨大,形成动脉瘤。动脉内压力升高有助于形成动脉瘤。2.1主动脉瘤主动脉瘤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1.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原因。粥样斑块侵蚀主动脉壁,破坏中层成分,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变。管壁因粥样硬化而增厚,使滋养血管受压,发生营养障碍,或滋养血管破裂而在中层积血。2.感染以梅毒为显著,常侵蚀胸主动脉。3.囊性中层坏死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断裂,代之以异染性酸性粘多糖。主要见于升主动脉瘤,男性较多见。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症、特纳(Turner)综合征、埃-当(Ehlers-Danlos)综合征等均可有囊性中层坏死。易致夹层动脉瘤。4.外伤贯通伤直接作用于受损处主动脉引起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间接损伤时暴力常作用于不易移动的部位,如左锁骨下动脉起源处的远端或升主动脉根部,而不是易移动的部位,受力较多处易形成动脉瘤。5.先天性以主动脉窦瘤为主。6.其他包括巨细胞性主动脉炎,白塞氏病,多发生大动脉炎等。2.1主动脉瘤病因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按发生部位,可分为:升主动脉瘤,常涉及主动脉瘤;主动脉弓动脉瘤;降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瘤,起点在左锁骨下动脉的远端;腹主动脉瘤,常在肾动脉的远端。2.1主动脉瘤动脉瘤分型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2.1主动脉瘤按按结构,可分为真性动脉瘤:指主动脉壁和主动脉瘤壁全层均有病变性扩大或突出而形成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指主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由于创伤所致。夹层动脉瘤:又称主动脉内膜剥离。是由于内膜局部撕裂,而受强力的血液冲击,内膜剥离扩展,使中层逐渐成夹层分离,主动脉形成真假两腔。真性假性夹层动脉瘤分型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胸主动脉瘤造影2.1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腹主动脉瘤造影12.1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胸、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造影22.1主动脉瘤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腹主动脉瘤造影3胸、腹主动脉瘤2.1主动脉瘤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经皮经股动脉覆膜内支架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2.1主动脉瘤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病因临床表现特点高血压遗传因素主动脉内膜损伤妊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其他疼痛高血压脏器缺血表现破裂表现发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有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主动脉夹层,约33%在24h内死亡,约50%在48h内死亡,约80%在一周内死亡,约75%死于主动脉破裂。主动脉夹层2.1主动脉瘤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白色分割为剥离的主动脉中膜,其内侧显影较浓部分为主动脉真腔,外侧显影较淡部分为假腔释放主动脉支架后造影假腔未显影原理:封闭主动脉近端撕裂的内膜破口,隔断主动脉夹层真假腔之间的血流交通,扩张真腔,促进假腔血栓化,从而稳定主动脉壁经皮经股动脉覆膜内支架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2.1主动脉瘤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深静脉血栓形成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

三个因素中,单一因素较少致病,常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其中血液成分改变导致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原因。DVT形成机制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DVT形成机制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DVT形成机制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注意:80%的DVT临床无症状症状体征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

主要特点: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

其他: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s征阳性)。临床症状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临床症状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急性期血栓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50%患者可发展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临床症状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分类: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临床表现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在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成功施行导管溶栓后如髂静脉狭窄>50%,首选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为避免有游离栓子经血液进入肺部造成肺栓塞,建议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经导管取栓,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适用于发病7d以内,全身状况良好的中央型或混合性DVT患者。血栓抽吸术,同时可在狭窄区配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DVT的介入治疗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创伤小,并发症少溶栓药物通过导管直达血栓内部,溶栓效果明显好于经外周静脉溶栓由于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部位,因此用药量小,全身药物浓度低,并发症少导管接触性溶栓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滤器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滤器“捕获”的栓子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术前CTV女性患者,40岁

主诉:左下肢肿胀20余天病例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行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左股静脉置管溶栓术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髂静脉静脉造影+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恢复血运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Fogarty带囊导管取栓经导管取栓术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采用大号套管放入病变血管,中间再放入小号导管将血栓抽出。新鲜血栓有效,对陈旧血栓则无效。术前、术中与术后均需抗凝治疗及/或溶栓治疗。导管血栓抽吸术2.2深静脉血栓形成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肺动脉栓塞

肺栓塞是内源性、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一组临床及病生理综合征,称为肺动脉血栓栓塞,简称肺栓塞。

80%栓子来源于体部深静脉。1.属常见病,居高血压、冠心病之后居第三位误诊率高,达70-80%病死率高(30%),居心血管病、肿瘤之后居第三位

2.及时治疗死亡率下降达8%(约下降4倍)

3.影像学诊断是及时治疗的关键。

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及气促(>20次/分)、胸痛、昏厥、咯血、咳嗽、心悸等。介入治疗:肺动脉血栓溶解术--滤器置入(防止血栓脱落)须同时治疗下肢或盆腔静脉血栓2.3肺动脉栓塞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上/下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上/下腔静脉受临近病变侵犯、压迫而引起的上/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上/下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4上/下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又称纵隔综合征,是上腔静脉或其周围的病变引起上腔静脉完全或不完全性阻塞,导致经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液部分或全部受阻,从而表现为上肢、颈和颜面部淤血水肿,以及上半身浅表静脉曲张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面部、颈部、去干上部和两下肢水肿;颈静脉充盈,胸部和上腹部浅表侧支静脉曲张、皮肤发干;咽部、气管与支气管水肿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声嘶和喘鸣,平卧或弯腰时加剧;咽部水肿,致吞咽困难;眶周水肿,结膜充血,可伴有眼球突出;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头痛、眩晕、惊厥及视觉与意识障碍;周围静脉压升高,上肢静脉压高于下肢,肘前静脉用常升高。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2、神经介入的临床应用2.5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2、神经介入的临床应用2.5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上腔静脉血栓合并上腔静脉狭窄或闭塞者,大部分血栓溶解后配合进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治疗才能维持持久疗效,也可直接进行内支架压栓治疗。适用于单纯新鲜的上腔静脉血栓局部灌注溶栓/局部搅拌溶栓配合灌注溶栓2、神经介入的临床应用2.5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布-加综合征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受阻而形成的窦后性门静脉高压和(或)下腔静脉高压的临床综合征。布-加综合征2.6布-加综合征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急性期病人有发热、右上腹痛、迅速出现大量腹腔积液、黄疸、肝大,肝区有触痛,少尿。本病以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1,年龄在2.5~75岁,以20~40岁为多见。特点2.6布-加综合征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分型2.6布-加综合征分型病变及特点下腔静脉阻塞型(至少1支肝静脉通畅)(1)膜性阻塞,引起狭窄或闭塞(2)节段性阻塞,引起狭窄或闭塞肝静脉阻塞型(1)a型,三支肝静脉阻塞,至少一支为入口部阻塞且有交通支(2)b型,肝静脉广泛狭窄或闭塞混合型下腔静脉原发性阻塞,或三支肝静脉均阻塞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预开通与大球囊扩张成形术:内径在5mm以下者;

单纯大球囊扩张成形术:内径大于5mm者;

破膜与大球囊扩张成形术:隔膜中央无孔道,即下腔静脉膜性完全阻塞时,需用导丝硬头或破膜穿刺针先行破膜,后行球囊扩张,一般连续扩张3次,将隔膜完全撕裂;

搅拌溶栓与大球囊扩张成形术:下腔静脉膜性或节段性性狭窄或闭塞合并血栓形成,并排除血栓发生脱落的可能性。以上可根据实际情况相结合使用,同时根据压力梯度决定是否置入内支架。下腔静脉膜型阻塞的治疗2.6布-加综合征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图:布加氏综合征治疗前,下腔静脉闭塞,侧枝循环明显形成下腔静脉膜型阻塞治疗病例2.6布-加综合征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图: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闭塞段球囊扩张,显示明显“蜂腰”段下腔静脉膜型阻塞治疗病例2.6布-加综合征2、介入治疗在血管外科的应用图: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闭塞段球囊扩张,显示“蜂腰”段消失下腔静脉膜型阻塞治疗病例2.6布-加综合征2、介入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