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的分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课标-人教版_第1页
民主革命的分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课标-人教版_第2页
民主革命的分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课标-人教版_第3页
民主革命的分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课标-人教版_第4页
民主革命的分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课标-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主革命的分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1919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的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世界历史.1927-1937(二战前)1.根本特征:二战战争策源地形成2.主要事件:①经济危机②罗斯福新政、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③法西斯的扩张与反法西斯斗争1、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最主要)2、中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从幼稚走向成熟.3、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国历史阶段特征第五单元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节国民党前期的统治北京政权[张作霖]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三个政权并立宁汉合流国民政府改组[1928]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形式统一全国国民政府北伐日本制造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针—实践—理论〕1、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2、八七会议:3、秋收起义: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总方针确实立〔工农革命军、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一〕方针与实践〔一会三义〕教训:中国革命的重心必须由城市转入农村大革命的教训?首先吸取的教训?失败后的首要任务?考点一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人民军队从城市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二〕井冈山星火----实践中道路的形成1、建立概况〔1927-1928〕①军事:游击战争、朱毛会师、红四军②经济:土地革命③政治:工农革命政权二、实践中理论的形成

共产党的领导(前提、最重要条件)土地革命(根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立足点和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1、理论的形成〔P9〕2、理论的内容〔一条道路三个方面〕3、对理论的理解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①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支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环节。离开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根据地就不能存在和稳固。②不进行土地革命,就不能广泛发动群众,取得革命战争所必需的战略物力资源,武装斗争就会失败。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根据地就失去了群众根底,不能稳固和开展。③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会失去依托,就会变成黄巢、李自成式的流寇主义,不可能长期存在,土地革命的成果就得不到保障。三、理论提出的影响和意义①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提出了“农村中心〞的杰出思想。主张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使农村开展为稳固的根据地,形成对城市的包围,最后夺取大城市,这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重大开展。

②正确解决了在农村条件下能否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认为农村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根据地的建立,有大量农民先进分子入党,他们同样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③解决了怎样将落后的农村开展为先进的革命阵地的问题。通过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民武装,改变了农村的落后,从而具备了包围城市的物质根底。

④科学解决了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并不意味着放弃城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以乡村工作为主,城市工作为辅,城市配合农村,待革命力量强大后,再攻占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

⑤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冲破教条主义,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中革命具体实际情况全,进一步丰富和开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①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②要正确对等外国经验,一切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千万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③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四、历史启示:五、理论指导实践----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展1、各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星火燎原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稳固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①开展土地革命原因:从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和革命任务去分析实质:废除封建剥削,改变农村生产关系路线:P11意义: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②开展武装斗争〔形式:反围剿〕③根据地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3、根据地领导政权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工农政权从历史方面来说,受大革命影响,特别是湖南的农民运动高涨,这里群众根底好。从地理方面来说,井冈山地区山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它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力量相对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开展革命力量;井冈山四周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延伸】1927年秋收起义后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试从历史和地理两个角度分析毛泽东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依据。【形成认识】1928年到1930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开辟,说明了什么道理?要使革命取得成功,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读图思考】分析根据地的分布特点及原因。特点:原因:远离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以几个省份的边界,集中于江南地区。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开展不平衡……背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进行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左倾〞错误的推行〔根本〕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经过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路线:转折:遵义会议结束: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意义国民党中共红军的长征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保存革命的种子锤炼革命的种子散播了革命的种子胜利原因:正确领导、长征精神、人民支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民族矛盾上升社会舆论压力中共力量壮大蒋之反动本性攘外安内背景:实质:

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目的: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表现:对外:对日妥协〔“何梅协定〞〕对内:对中共及红军第四次“围剿〞第五次“围剿〞对国民党内的抗日民主力量镇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镇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第四次反围剿概况:1932.6〔鄂豫皖、湘鄂西〕1933.2中央根据地结果:鄂豫皖、湘鄂西:失败中央根据地:胜利原因:败:胜:客观上:敌强我弱主观上:主要领导人的左倾错误周、朱抵抗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次序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比例第一次10多万3万多2.5:1第二次20万3万多6:1第三次30万3万多10:1第四次50万7万多7:1第五次50万10万5:1

乌江江长赤水大渡河金沙江西瑞金江西湖南福建贵州广西西康四川陕吴起镇甘肃三军会师会宁1936.10毛尔盖泸定桥安顺场贵阳黄河腊子口草地雪山1934.10.1935.10.遵义1935.1.

长征的经过中央革命根据地(34.10)渡过湘江放弃去湘西改道贵州强渡乌江遵义会议(35.1)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35、10〕飞夺泸定桥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遵义会议

⑴背景: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损失沉重;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左倾〞错误的不满情绪到达顶点,强烈要求改变党的领导⑵内容:军事上:辨明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纠正了……肯定了……组织上:改组党中央领导,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

选举了……取消了……⑶意义:左倾错误——正确领导幼稚——成熟(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死——生“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点:同: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背景),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内容),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结果)。异:“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极大危害。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时机主义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蒋介石政策的“转变〞1〕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舆论2〕外表转变:安内的最终目的是攘外3〕实质未变:对红军“围剿〞;对日本妥协。5〕政策的实践:第4、5次“围剿〞、《何梅协定》、适应“华北政权特殊化〞方针本节小结4〕根本原因:阶级属性决定共产党策略的“转变〞1〕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2〕实质:反蒋,保存革命的火种和力量。3〕结果:在曲折中开展,在困难中长大【例题】阅读毛泽东《七律·长征》:答复:〔1〕根据诗写出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事件?〔2〕诗词中所指“三军〞是实指吗?为什么?〔3〕归纳出红军在长征中表现了哪种精神?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但由于蒋介石在通往湘西的道路上埋伏重兵,故而毛泽东建议向贵州前进,强渡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与陕北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三军〞是虚指,其实只是红一方面军;红一、红二、红四三军会师是在1936年。长征精神指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牺牲自我的集体主义精神。①根本原因-----日本的既定方针------1927年东方会议,垂涎中国领土已久。②直接原因:转嫁危机的需要;与美国争雄,打破华盛顿会议形成的远东局势的需要。③国民党政府全力“剿共〞,无心北顾,给了日本可乘之机。④美英:忙于应付严重的危机,无暇东顾。考点二日本的侵华和中国人民局部的抗战一、日本的侵华〔1931---1937〕〔1〕背景:〔2〕侵华史实1、九一八事变〔1931/9/18〕①东三省沦亡。伪满洲国(1932)〔殖民地〕②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开始打破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华盛顿体系被冲击。①华北日益殖民地化②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③英美矛盾的激化3、华北事变〔1935〕2、进犯山海关和热河地区〔1932〕〔3〕日本侵华的影响1、助长了日本侵华的野心,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2、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3、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并掀起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二、中国的局部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原因①中日矛盾逐步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②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表现①第一阶段: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931---1935〕①第二阶段: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5---1937〕3、1931~1936年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主要特点①范围广,涉及华北、东北、福建等地。东北是抗日民主运动最早兴起的地区;华北的抗日民主运动从1933年起逐步到达高潮,其他地区也积极响应。②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群众根底十分广泛。东北军民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组织东北抗日武装,领导学生运动;国民党爱国力量冲破蒋介石反动政策的束缚和阻挠,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许多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也参与进来。③抗日和反蒋联合起来。蔡廷锴等举起抗日反蒋旗帜。名称时间地点领导主要活动结果(影响)抗日义勇军1931抗日联军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3.111933年春1932年底1936年东北上海察哈尔福建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宋庆龄蔡元培冯玉祥吉鸿昌蔡廷锴李济深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宣布反蒋抗日、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抗日民主运动作出了奉献在蒋介石和和日伪军的夹击下失败在蒋介石和日军的夹击下失败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八一宣言》〔1935〕2、瓦窑堡会议〔1935〕确立了……的方针3、《论反对……的策略》:奠定了……的理论根底〔1935〕4、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5〕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建立〔1936〕

反蒋抗日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瓦窑堡会议1、背景:华北事变后主要矛盾变化;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2、时间:1935.123、内容: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4、意义:说明中共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5、《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内容、作用)。补充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的异同相同点1、爆发地点:北平;范围:全国2、都不是单纯的学生运动〔先锋〕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4、都走与工农运动相结合5、都有民族矛盾不同点1、最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2、领导:初步具有……;共产党西安事变原因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B、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C、张、杨二将领的爱国热情D、蒋介石的倒行逆施〔直接〕E、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亲日派、亲美派、中共各方态度: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结果:和平解决意义中国政局转折——由内战到和平国共关系转折——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共产党

国民党工农武装割据1927—1931三次反革命围剿1930—1931红军的长征1934.10/1935.10/1936.10第四、五次反革命围剿1932.21933.10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瓦/论/一/西西安事变1936.12日本九一八事变1931华北事变193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主要矛盾:民族矛盾三种力量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一、30年代蒋介石政策的演变及中共对策镇压共产党不抵抗,镇压共产党攘外必先安内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庐山谈话自卫宣言积极反共,消极抗日273135363738武装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坚持三反对专题整理(一)政策变化:(1)1924年前后,由领导工人运动到实现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与国民党合作到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3)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二)政策变化的依据:(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3)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调整在1924年到1936年的这一历史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政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扩展】国共十年对峙间,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2、中共在东北组织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3、与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声援其进步活动。4、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5、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华北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理论根底。(4)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国共两党的关系

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根本因素合作——对峙、斗争——合作——战争〔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4〕国共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本章阶段特征:2〕中共: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3〕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变成民族矛盾为主〔1935〕1〕由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旧军阀的统治,建立起一党专政5〕美日关系:由绥靖到遏制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到北方。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政策的转变: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破产对国民党政策: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幼稚走向成熟【换个角度】十年内战时期的六次著名“转移〞〔1〕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共两党所代表的中国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斗争转为中日民族矛盾。〔3〕中共中央和红军由南方转移到北方;〔4〕中共最高领导权由错误方转移到正确方;〔5〕国共两党的特点发生变化;国民党由革命的、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政党,走向反动,成为代表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6〕由国内革命战争转移到民族革命战争。(05江苏)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自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阔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预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摘自《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933年12月5日〕①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反蒋抗日。原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中国共产党党内“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05江苏)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二:〔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开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②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全国救亡高潮掀起;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