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_第1页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_第2页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_第3页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_第4页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修正版)第一局部(前言)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1,国际关系概念

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局部,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2,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根底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

包括:国际系统的开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5,国际关系理论

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那么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开展的理论.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

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根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

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

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

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方案",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表达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开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现实主义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开展史上占有不可无视的地位.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

《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开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第二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开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确实立〔1948-1979〕

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的问世.此书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

摩根索的重大奉献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根本原那么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

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根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现实主义的根本假定是: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

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年.在这个大框架下,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开展时期.标志有两个: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根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

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与此相照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筒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

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拟"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行为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研究范围扩大,宏观分析加强,先后出现了假设干研究热点;第二:研究重点逐步转向核时代的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技术革命形势下的全球问题;第三;自然科学神速得渗透到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以数学原理,心理分析,电脑运用和模拟分析尤为突出.

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论这两条主线的开展,到1979年会聚到一个顶峰,即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它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根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根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解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

《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引用率最高的书,是第二阶段的集大成著作,是国际关系理论开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第三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繁荣阶段与自由主义的复兴(1979-1992)

国际关系理论开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科的繁荣时期,以现实主义危机和自由主义复兴为根本标志.

1977年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权力与相互依赖》否认了现实主义的三个根本假定,它是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序曲。《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根本假定是:第一,否认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平安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基欧汉和奈认为军事手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能事先假定如此.权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权力也可以来自相互依存,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但是不对等的,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产生权力。

1977年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梳理起来,共有五种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共和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自由主义、认知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

在诸多自由主义流派中,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化程度最高,这主要归功于基欧汉.

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没有新的奉献,而是严格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兹和基欧汉都借鉴了徽观经济学的理论,在理性主义这个大范畴中进行研究.

1984年,基欧汉出版了《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比拟完整地提出了需求学派的制度理论,也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了众多自由主义流派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理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成熟。

这一阶段形成了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第三次论战,从国际关系理论的开展来看,这次论战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对从冷战结束到冷战后时期国际关系深刻变化所作的理论探索,这次论战出现了两次交锋:理性主义对反思主义和建构主义对解构主义.

第三阶段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开展:其一,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的"英国学派"此间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学派大致可以归为社会自由主义学派。其二,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抨击日趋锋利.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开展起来的依附理论仍然在开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在进一步开展之中.另一方面,非主流理论也开始与主流理论正面交锋.

非主流理论的批判对国际关系理论开展做出了重大奉献,加大了第三阶段的争鸣力度,为下一阶段的开展奠定了根底。第四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三足鼎立时期与建构主义兴起(1992—今)

1992年至今,是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分野再显清晰的时期,标志是建构主义兴起并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建构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一直非常重要,只是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在第二时期形成话语霸权,并借助科学方法论的工具,加之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领域自身没有形成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所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80年代末,奥努弗(Nicholas011uf)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正式引人到国际关系学,并出版著作《我们造就的世界》.对国际政治学建构主义做出最大奉献的是亚历山大·温特.

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一篇以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为内容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开始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因素.

1992年,温特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立刻引起轰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可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开展进入第四个阶段的标志.

温特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与新现实主义大作《国际政治理论》形成鲜明对照,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学最后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建构主义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了根本性挑战,并逐步与后二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根本的一条是它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存在不可通约的本体论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的机械一元主义是不能成立的.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认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国际体系的物质性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

现实主义仍在开展.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理论是所谓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它可被视为现实主义开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是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自由主义的开展也仍在继续.一是制度合作研究进一步深人;二是全球治理,与之相关的是软权力的概念;三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结合.

总之,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开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主轴逐渐开展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成为战后西方国际政治思想开展宏线的第一个里程碑;新自由主义成为战后国际政治思想开展宏线的第二个里程碑;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开展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第三讲:国际关系理论开展走向1,从强调循环向强调进化开展.新现实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循环的,而自由制度主义是进化性理论,制度是人为的社会事实.建构主义那么进步突破机械的历史循环论,突出了人的观念的力量,重视人的实践活动的建构功能,强调了文化的作用.从循环理论走向进化理论的实质是关注人的能动性.2,从权力政治向校利政治开展虽然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权力仍十分重要,也可以看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理念轨迹,它在更多地向权利的方向开展.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女权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很大一局部建构主义理论

3,从话语霸权向多元理论和方法论开展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理想主义的天地,第二阶段是现实主义和科学方法论主导,第三阶段已经明显表现出多元态势.

第四讲:国际关系学的三个新的特点(或学科开展趋势)1,对合作的研究力度加大。

新自由主义虽然没有断定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国家之间的冲突,但它从理论上说明了无政府条件下理性地控制和削弱冲突的可能性,论证了国家之间合作的可行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的出现开始否认无政府性的根本内涵,提出了合作从根本上是可能的,冲突不是国际社会唯一的逻辑.

2,社会学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加大。行为体的社会属性和能动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政治的社会学转向表现了在国际关系领域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影响的减弱,社会学影响的增强;表现了物质性因素作用正在减弱、人的因素的作用正在加强。

3,人文精神的加强。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推进,随着物质文明的日益开展,伦理价值、标准制度等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国际关系学界对国际制度的研究,对国际法和国际伦理的再度重视,说明了价值、伦理、标准等文化要素在当今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也表现出国际关系学研究中的人文意识的增强和对伦理标准的复归,人文意识也越来越与科学精神融合在一起。

第五讲: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两个传统一是追求宏理论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建立体系理论的持续努力。自行为主义革命以来,追求宏理论是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者的标志性特征。

二是西方中心的传统,二战之后尤其表现为以美国为重心。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主要理论体系都是在美国产生的,思想理念也是以西方的思想传承为主。这些理论虽然注重学理,但也都是以美国战后面临的国际问题为核心,是为解决这类问题效劳的.第二局部:主要学派第一讲:理想主义IDEALISM又称政治理想主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以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观察和处理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思潮,流派.核心思想是以道德标准和法理标准作为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原那么.兴起于20世纪初叶,被认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起点.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8-19世纪格劳秀斯和康德的思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思潮,但并未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说。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威尔逊.研究重点是战争与和平之类的重大国际问题,并试图寻求防止战祸,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上矛盾和冲突的饿方法.主要观点有:1,人性本善,具有理性,趋于合作;2,道德和法理是拯救世界的关键;3,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为了共同利益,要让渡局部主权给国际组织;4,战争可以防止,战争的出现与人性无关;5,制止战争的方法:A实行民族自决;B废除秘密外交;C以集体平安代替传统的均势体系;D建立国际机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E诉诸国际公众舆论;F改变国内政治制度.理想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受到现实主义学派的批评,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思潮.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宣告了理想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彻底破产第二讲: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人性现实主义)REALISM现实主义学派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渐形成的。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开展于40年代,到50,60年代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思想先驱以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为代表.卡尔1939年出版的<<二十年危机>>奠定了现实主义的根底,1948年汉斯.摩根索发表<<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成熟,全面奠定了现实主义学派的理论根底.现实主义的根本假定:1,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权力,特别是军事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2,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行为体.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定是:A国家中心说B单一国家说C理性国家说.3,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4,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平安,因此在国际问题的排序中,国家平安通常处于最高位置,军事和相关的政治问题支配着世界政治,而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次要的.5,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6,人性本恶,人并不能通过教育和智慧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7,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冲突源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和不可靠的.8,维护国家和平的最好方法是均势。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以权力界定利益是一个最根本的原那么。现实主义学派的兴起及开展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开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二战以后,现实主义理论逐步成为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理论。现实主义的崛起,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现实主义学派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开展所作出的巨大奉献。现实主义最大的理论困境是,它只能通过背离自身的理论假定来弥补自身理论的缺乏,过分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力量,无视了国内因素的作用。

第三讲: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构成的又一次"三十年战争"的产物.论战的一方是理想主义,另一方是现实主义.但这次论战的实质是现实主义的单独表演,既对理想主义的批评.第一次论战探讨了国际政治研究的取向问题,政治观点即均势与法律,国际组织的管理之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哲学和本体论那么次之.现实主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理想主义进行批评:1,批判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看国际关系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全凭主观意志,缺乏耐心细致的分析;2,批判理想主义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3,批判理想主义在研究国际问题时无视权力.

从立论基点和研究结论来看,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分歧具体表现在:

1,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人性恶/人性善

2,对国家关系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主张在道义和民主的根底上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而现实主义那么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各国利益的不可调和,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和利益为轴心,理想主义的道义和民主说教在现实世界行不通.

3,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强调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重要性,视之为维护国际关系秩序的唯一有效工具,认为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秩序代表了全人类的真正利益;现实主义认为,法律与政治相比并不是道德些,离开权力均势,国际组织体系也常常名存实亡.

4,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强调研究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对客观世界抱盲目乐观态度;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那么,强调人类应该面对争斗事实,不可陷入和谐的空想,.

5,对未来的看法不同。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认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普遍裁军和建立民主的世界政府,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束手无策,总之持一种乐观态度;现实主义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空想,历史的悲剧正是来自人的权欲与野心,未来的目标无论多么美好,由于受到这种利己主义的局限,只能局部的实现,总之持悲观态度.

6,国家的目标不同.理想主义认为国家的目标很多,诸如平安,经济开展,人权,正义;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目标就是生存和平安.

7,军事力量的作用不同.理想主义认为军事力量的作用有限,而现实主义认为非常重要.

8,道德作用的不同。理想主义认为非常重要,而现实主义认为无关紧要.

9,国家战略不同.理想主义是集体平安,现实主义是自助和结盟.

10,关于系统变迁。理想主义认为会逐渐摆脱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那么认为系统变迁不会发生.

第一次论战后,现实主义开始确立起主导地位.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在国际关系学科内澄清了实然与应然的关系问题,划清了学术研究与道德伦理研究的范畴,为国际关系学科趋向"科学化"和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根底.

第四讲: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Neorealism

新现实主义学派是第二次论战的延伸和演变的产物,它是以传统现实主义为根底,力求对其进行科学的修正和开展,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他在书中提出了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展开了先河。因此肯尼斯。华尔兹成为新现实主义杰出代表,新现实主义也成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根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了重大的修正: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第三,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的目的。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假定:1,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根本性质的体系;2,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根本行为单位;3,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结构选择〞。

新现实主义学派的根本观点: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奉献是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上面。新现实主义结束了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的假说,在继续传统现实主义根本原理的根底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上至今影响不衰。

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主要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比拟政治学派。前者认为新现实主义完全抽象化的国家失去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他相关属性;后者认为新现实主义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割裂开来;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新自由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但无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3、对无政府逻辑的批判。建构主义质疑国际体系去政府性,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补充内容〔一〕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秦亚青〕

三项内容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大厦的重要支柱,即:国际关系的实质、国际行为体的意义、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前两个因素是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共有的假定,但在新现实主义那里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和阐述;第三个那么是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开展。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都是权力。

WALTZ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社会是等级体系,国际社会是无政府体系,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是等同关系,每个单位的功能相似,不存在世界权威或政府。因此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体系,而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有增强国力。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环节:自私的人性,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以及自助的体系单位---国家。这三个理论环节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为权力而斗争。

国际关系行为体:民族国家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导行为体。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第一个假说是国家中心说,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行为体;第二个假说是单一国家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定国家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三个假说是理性国家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假说对这一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的根本研究单位;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理性国家说那么强调了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这些假说奠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比拟完整理论体系的根底,加大了现实主义作为以科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可操作性。

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国际体系的结构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的第一个论点就是国际体系结构的自在性和独立性,这是新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的重大开展。另一个根本论点是:体系结构是体系层面最重要的特征。体系结构不是结果,而是原因。

国际体系是自在的、独立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体系的结构是自变量,是原因,国家行为是因变量,是结果。国家的战争行为主要是由国际系统的结构决定的,这正是WALTZ理论的核心内容。〔二〕冷战后现实主义的开展

冷战后现实主义理论的开展仍然以权力为核心,但取向却表现在两条不同的轨迹上面:一是最大现实主义,二是最小现实主义.最大现实主义将现实主义的根本命题发挥到了极致,典型代表是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最小现实主义是放松或偏离现实主义根本命题的理论,只保存了某些现实主义的根本命题,如新古典现实主义.

一、进攻性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开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米尔斯海默,代表作是《大国政治的悲剧》。

进攻性现实主义从两个源泉获得了灵感:一是摩根索的权力论,二是华尔兹的结构论。由此提出了两个根本命题:第一,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第二,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煽动国家追逐霸权。米尔斯海默还提出了五个根本假定: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国家永远无法确定其他国家的意图生存是国家第一目标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进攻性现实主义对国际社会持悲观态度,认为国际体系仍然处于〞人人为战〞的霍布斯状态,国家之间互不信任,甚至互为敌人。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这就使平安成为稀缺品,平安的稀缺导致国家之间常常发生冲突,一国要想在冲突中处于主动,维护自身的平安和利益,必须采取进攻性策略,因而当一国认识到相对力量正变得强大起来时,就倾向于向外扩展政治利益和实施对国际环境的控制,以求先发制人,实现自助。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硬核是:无政府状态导致大国追求权力最大化。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悲观的现实主义,悲观程度超过了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在许多方面也超过了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缺陷:原创性甚少的理论,在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上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视角,缺乏原创性。极端的理论,把现实主义关于国家追求权力的程度和关于国家权力扩张的方式开展到了极端。3、反古的理论,完全不谈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暂时的倒退。

二、防御性现实主义

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开展的一个新的分支,代表人物有斯奈德、沃尔特、格里科等。

与进攻性现实主义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的看法要乐观一些,主要观点有:虽然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平安常常是丰裕的而不是稀缺的,由于国家是有理性的,因而他们常常会通过权衡扩张行为的得失大小来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为;国家获取平安的最正确途径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也就是说,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导致剧烈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行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方在〞进攻---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使同是追求平安目标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平安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平稳的,“平安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发动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的威胁。

防御性现实主义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经典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寻求最大限度的平安的假设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坚持国家寻求最低限度的平安。第二,沃尔兹等的新现实主义通常会将国内政治排除在外,而许多防御性现实主义者那么经常使用国内政治来解释问题。

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缺陷在于无政府体系和对平安的追求无法有效地推出国家要采取防御行为。从实践来看,它的适应面要更广一些,但无法解释二战中德、意、日等侵略国家的行为。

〔三〕试比拟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两者是现实主义范式中新出现的对应的两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结构性现实主义,与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一脉相成,但同时继承了人性现实主义的假定: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对于国家为什么追求权力和追求权力的根本逻辑的问题,两者的观点大体相同,即国家追求权力是为了生存,因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迫使国家不得不为生存而担忧。区别在于:无政府状态中的平安状态: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是稀缺的,而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是根本充足的;国家目标: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目标是权力〔平安〕最大化,尽量获得新的权力,成为地区霸权;防止竞争国的崛起,维持临近区域至少两个大国间的平衡。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目标是,平安上奉行满意原那么,拥有的权力要能维持已有的的权力位置,足够维持平衡危险对手即可,而不是权力最大化,权力过大会导致平衡联盟反而损害平安。国家战略走向: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应采取进攻性战略,打破现状,都是修正主义国家,进攻是指增加领土控制。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应采取防御性战略,维持现状,以平衡战略为主,平安困境导致进攻行为。4、国家不计后果扩张的原因: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是体系层次原因,并非不理性。防御性现实主义那么认为是国内层次原因。5、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基于对手的实力来开展自己的权力,而防御性现实主义是基于自己所受到的威胁而开展自己的权力。〔四〕新古典现实主义90年代中后期,美国一些学者认为,单元层次理论和体系结构理论都不尽人意,并开始尝试打破这两种层次理论的分野,谋求一种中庸模式,于是现实主义范式中出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分支。

新古典现实主义是想对于新现实主义而言的,是最小现实主义中国家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有罗斯、扎卡里亚、施奈德等。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考虑了国家以及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亦即“倒置的第二意象〞理论。新古典现实主义一方面坚持权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的核心命题,另一方面那么考虑了国家行为的另一个层面,将国家理论扩展到了国际国内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新古典现实主义引进了两个干预性变量:第一:国家决策者对权力的感知。第二:国家能力及其与周围社会的关系。具体观点有: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尤其是其相对力量物质能力是对外政策的首要驱动因素。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国际体系大性质相当模糊,平安也无所谓稀缺或充足,人们只有根据主观经验去解读,即系统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的干预变量加以转化,因此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和间接的,也就是说,体系因素和单位因素对国家对外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才称为新古典现实主义。3、国内层次重要性表达在:第一:对外政策又领导人精英作出,因此领导人对相对权力的认识至关重要;第二,权力分析必须考察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力量及国家与社会的结构;第三,体系压力决定对外政策大方向,但不能决定国家行为的具体细节。

4、它强调平安并非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追求国家相对力量的上升。

新古典现实主义作为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开展,强调了内部变量和外部变量、系统变量和单位变量的结合,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思路和范例,解释能力得到加强。但是,它的弱点是不适合说明国际结构,不能对单个国家间的战略互动的总体结果进行预测。

第五讲:试论述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点.或者试论述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开展。新现实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修补、深化和开展。它与现实主义的比拟表达在:新现实主义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即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这是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

2、在国际关系的因果关系上,现实主义强调世界是由互动国家组成,原因是趋于一个方向。而新现实主义强调,因果关系是不同的,原因是在国际政治的单位层次和结构层次上两个方向发生的。

3、关于对权力的解释,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对权力的追求植根于人性,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标。而新现实主义那么强调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国家追求的目标是平安,这是对现实主义的重大修正。同时对权力的追求是又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导致的。

4、现实主义强调互动单位的作用,而新现实主义强调结构对互动单位的影响;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但是否认无政府状态是一种特征性的结构,而新现实主义认为“自治〞是在结构层次上无政府状态的对应物;现实主义强调了国家的异质性,而新现实主义认为这一假设是不可取的。

5、与现实主义相比,新现实主义对国家平安竞争的看法要相对乐观一些,认为国际体系并不鼓励国家毫无节制的进行竞争,相反,无政府状态促使国家采取防范措施,使它们维持而不是打破现状。

6、现实主义无视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而新现实主义加强了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并提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7、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冲突,淡化国际合作的可能性,无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而新现实主义那么主张国际冲突和国际合作的结合,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重视国际机构促进合作的作用。

8、现实主义着重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权力,新现实主义那么着重研究全球国家间的权力分配,主张结构分析。

9、现实主义着眼于国家,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着眼于体系,认为世界包含着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10、从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现实主义着重归纳综合方法,新现实主义那么偏重推断演绎方法。

秦亚青教授认为,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做了三个重大修正:第一,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开展到了无政府性。人性无法测量,也无法证否,以人性作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从根本上使国际关系学失去了科学性。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的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第三,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政策的目的,国家获取权力是为了国家的生存。在无政府条件下,只有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第六讲:新自由(制度)主义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开展起来的重要国际关系理论,是在学理上与新现实主义抗衡的主要自由主义理论流派,也是在批判和继承新现实主义的根底上形成的.1977年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的出版成为新自由主义重新崛起的宣言,1984年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成为成熟的国际政治理论,也开始了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全面论战,1993年鲍德温主编的论文集《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出版那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迅速开展成为与现实主义势均力敌的饿理论体系。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分析起点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主要方法论工具是理性选择理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制度在标准行为体的行动、会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相互依存论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核心。

根本观点是:1、在国际社会的状态问题上,该学派认为,它根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国际社会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体不存在很大的制约作用;2、在国际关系角色的看法上,新自由主义成认民族国家扮演着重要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3、在军事平安上,新自由主义认为随着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因素相对弱化,国际合作的范围明显扩大。4、在国家平安与经济开展问题上,新自由主义认为两者同等重要,新自由主义在重视国家平安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经济因素。5、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特征。新自由主义认为,体系结构固然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进程与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6、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是因果关系,即在国际表达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导致这些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7、国际制度促进合作。新自由主义强调国家可以以绝对收益为根本考虑,国际制度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本钱和减少不确定性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导致国家实质性合作。8、新自由主义接受了国家是单一、理性的行为体的假设,但认为正是因为国家的单一性和理性,它才需要国际秩序,才需要合理的解决冲突,才能够考虑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利益。

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了国际制度的需求派理论,强调了国际制度对于国际行为体、尤其是国家的国际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讨论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合作的可能和条件。这是新自由主义在理论方面的突破,但它在方法论方面没有新的奉献,而是严格的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另外,新自由主义还启迪和激发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

新自由制度主义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首先,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国际制度-----是为维护和延续某种国际社会体系效劳的;其次,新自由主义淡化国家实力的概念;第三,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只要双方均可得益,就具备了合作的条件。

第七讲:试比拟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异同点。新自由主义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一些根本假说,但是,却又从这些根本假说出发,否认了现实主义的重要结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根本不同。

共同之处表达在新自由主义成认了新现实主义的三个根本命题:第一,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第二,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享有主权,具有单一性和理性两个根本特征;第三,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行为的最高准那么。此外,两者都是体系理论。

1993年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一书出版,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论战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鲍德温从六个方面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比拟: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新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无政府状态而无视了相互依存,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冲突;新自由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导致无秩序社会,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冲突的冲要条件。此外,新现实主义比新自由主义更强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关于国际合作。双方都成认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但在其可行性和可靠性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合作持消极态度,合作依赖于国家权力,当两个国家只关心相对收益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零和搏弈,就没有合作的余地。新自由主义持积极态度,支持国际合作,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合作是正常的,也是经常发生和存在的现象。国际制度能保证国家合作,因为国家是理性行为体。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更关心相对收益,新自由主义那么认为,在平安事务中相对收益的考虑比在经济事务中更重要,国家的目的是获取绝对收益。关于国家的优先目标。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平安的第一性,这是由无政府状态所致,没有军事实力的保证很难取得经济利益。新自由主义那么强调即使在充满军事力量的世界中,国家也试图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经济领域更容易形成国际合作。关于实力和意图。新现实主义更为关注国家的实力而不是意图,认为实力是国家平安和独立的根底,同时更为关注国际体系中力量的分配。新自由主义那么强调国家的意图,认为实力仅仅是作为影响国家意图和偏好而言的。关于制度和机制。新现实主义者坚持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缺少超国家权威机构的协调或者强制的手段维持国际秩序情况下,国际制度及机制无法有效地起作用。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是理性的,国际机制是解决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有效手段,国际制度可以实现国家间合作。

基欧汉和奈还提出了两者的其他区别:新现实主义主张“以国家为中心〞的观点,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角色;新自由主义主张“以全球相互依存为中心〞的观点,认为国家不再是占据中心地位的国际社会角色,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增强。在军事平安上,新现实主义认为,对国家来说,权力、平安和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可能降至次要地位,军事实力的作用相对减弱,国际合作领域明显扩大。3、双方都重视经济因素。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必须依靠自身实力,以维持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为此可以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新自由主义那么视经济利益与国家平安同等重要,不能无视,也不能随便放弃或牺牲。4、在研究方法或层次上,两者也不一致。新现实主义是一种体系结构层次上的分析方法,重点在体系角色之间的权力分配上;而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体系过程层次上的分析方法,强调研究体系角色相互作用的权力模式。第八讲: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又称科学派或行为主义学派.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卡尔。多伊奇等人。该派主张对国际关系进行纯科学的理论研究;主张引进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国际关系进行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主张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国际关系进行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主张价值中立,重视实证研究,力图将国际关系系统化、一般化和定量化。其科学哲学根底是科学实在论。从认识论角度上,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无区别。行为主义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学方法论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其推动下,西方国际关系学先后出现了国际系统论、沟通理论、博弈论、相互依存论、一体化理论等新的内容。它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使西方国际关系学日趋活泼,推动了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开展。然而,行为主义理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远远没有到达像现实主义传统理论那样的成熟程度。

第九讲:后行为主义学派

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产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克劳斯。诺尔和詹姆斯。罗森诺等人。该学派是在行为主义学派的根底上开展而来的,主张把国际关系学建成一门完全独立的理论学科,使其具有更大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在研究方法上,它主张把科学行为主义同传统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注重根底理论的研究,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定量分析,又注重定性分析;既要研究国际系统,又要研究行为者个体;既要注重边缘性、跨学科性,又要具有自身的特定界限和独立的学科体系。后行为主义实际上是对以前各学派的理论倾向、尤其是研究方法的一种综合,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学方法论的根本完善。

第十讲:传统主义学派

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主要是从政治现实主义流派中分化出来的,它既保存了自己理论母体中的根本特征,又从政治理想主义流派中汲取了某些有用的东西。它不像现实主义那样突出权力和国家利益,而较为重视均势和世界秩序。他们指出,传统学派的饿研究方法仍然是有用的,重要的,哲学、历史学、法学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根底,现实主义研究方法细致、精确且富有逻辑性。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马丁。怀特、美国的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思。华尔兹和斯坦利。霍夫曼等。根本观点是:1、认为世界政治中充满着经常的纷争与冲突,由于缺乏制止这种冲突的国际权威机构,诉诸武力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2、迄今为止能克服世界无政府状态的最有效途径是“世界秩序理论〞,该理论反对诉诸武力,主张扩大经济合作,开展多边关系,目标是建立温和型国际体系,手段是加强国际组织在维护和平方面的作用;3、主张用历史和现实的方法分析均势,认为从过去的五强均势到今天的五角均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4、强调伦理道义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第十一讲: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二次论战即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之争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论战的继续,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虽然历时不长,但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论战通过1966年的《世界政治》杂志进行,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具体来说是寻求软理论还是硬理论,是解释还是理解,是标准还是实证,是模糊还是精确,是要进行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等。

科学行为主义从两个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评: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视之为国际关系的核心,无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现实主义在界定像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传统主义学派对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批评集中在三点:科学行为主义过于局限于实证范围,未能更好的把握事物本质;科学行为主义将理论研究降低为臆造的模式,致使所提出的分析理论无法最终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理论;3、科学行为主义过分地强调计量化,往往无视国际关系不同现象之间的本质。

两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1、科学行为主义注重国际关系的数量变化,把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参数和变量的总和,认为国际关系研究正趋于计量化;传统主义那么注重国际关系的质量变化,把国际关系看成是一个历史进程,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反对计量化;

2、在具体方法上,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注重于行为经验的实证研究;传统主义学派那么强调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相互内在联系的研究,注重于历史与现实的标准研究,认为法律、哲学、历史、伦理学仍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根底;

3、科学行为主义主张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引入国际关系的饿研究领域;传统主义坚持“利益〞和“权力〞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地位;

4、科学行为主义认为国家不再是国际关系的唯一参与者,应重视对非国家行为体的研究;传统主义认为国家即使不是唯一,但仍然是国际关系的根本行为主体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5、科学行为主义提出在研究中应超越价值评估,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研究的目标是开展抽象的、普遍的理论;传统主义认为重要的政治问题必然要涉及道德和伦理,从哲学和历史的观点来看,应注重应用研究和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6、科学行为主义主张对国际关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中吸取研究技术和理论概念;传统主义强调必须保持国际关系学科的特点和完整性。

第二次论战中传统主义与科学行为主义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英美研究方法的比拟。这次争论的饿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拟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负面效应是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或多或少被边缘化了。这次争论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和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出现,它们既实现了理论的简约和相对科学化,同时又保持了在逻辑上的丰富思辩性。复合相互依存ComplexInterdependence

相互依存论的根本理论假设,认为国际关系体系中存在着多种相互依存关系是其根本特征.代表作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1977〕。根本观点:国际社会存在着多渠道联系,包括国家之间、跨政府和跨国家的关系,任何一种联系都加强相互依存,每一种行为体都起着相应的作用。国家间关系的议题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且没有明确的先后次序排列,军事平安问题不再始终居于国际关系议事日程的首位,世界问题不再有明显的高级政治、低级政治之分,国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区别日益缩小。在复合依存占优势的领域,如西方兴旺国家之间,军事力量的作用减弱,但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和保护他国免受侵略和威胁中,武力仍是重要的政策工具。对于复合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的开展趋势及对外交的影响,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富于理想主义的看法,认为相互依存的水平将日益提高,终将导致世界共同体的出现、世界国家的形成。另一种是现实主义的看法,认为相互依存不能改变各国追逐权力和国家利益的本质,相互依存越开展,带来的新问题越多,管理和控制手段跟不上,可能增加利害关系冲突、摩擦,发生动乱,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国家还是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体。复合相互依存模式的缺陷在于:复合相互依存在分析国际关系时仍未能提供真知灼见。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对复合相互依存针对的是世界的总体剖析,而现实主义的权力与相互依存的分析针对两个国家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应用气氛划分也不能成立。2、复合相互依存模式的三个特征不仅没有介绍清楚复合相互依存与一般相互依存的经济、生态相互依存有何区别,而且三个特征之间的逻辑联系也有问题。3、复合相互依存模式本身似乎超出了国际关系的研究范畴。

两枝世界政治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开展,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的极大兴趣.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罗斯诺教授认为,在冷战后时期,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三大根本矛盾。冷战结束使国际关系从“两极〞向“两枝〞格局过渡,所谓“两枝格局〞即“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但罗斯诺认为,两者并非平分秋色,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在国际政治中的支配地位日趋削弱,而强调全球相互依存的“多中心国际体系〞的地位却日益凸显。罗斯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不乏犀利的洞见和系统的论证,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众所公认的。美中缺乏的是,善于创造新名词的罗斯诺有两处关键的概念建构〔“国家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权威领域〞〕容易让人产生迷惑。另外,罗斯诺所指的多中心世界政治实际上是结合“美国第一〞和“美国的世界领导责任〞的全球为中心的政治模式。地缘经济学Geo-economics

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主要代表人物是前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地缘经济学工程主任爱德华。卢特沃克。地缘经济学理论的要义在于,冷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出现了重新组合,原先的地缘政治被地缘经济所取代,原先的军事集团竞争让位于经济集团竞争,当今国际关系的焦点是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实力竞赛,而不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军事对抗。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是:以日本为主导的环太平洋经济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半球经济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地缘经济学的内容是:地缘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家间的新的竞争关系;研究对象是,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而损害对方国经济开展的经济竞争行为;研究范围是经济战场,而不是军事战场。地缘经济既是冷战后国家间进行交往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政策,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能力和意愿推行地缘经济政策。地缘经济学的特点:地缘经济学的“地缘〞与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概念并不完全吻合,它指的是民族国家以国家领土作为地理含义的竞争单位。从本质上讲,地缘经济学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地缘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兴旺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非开展中国家之间或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地缘经济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兴旺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霸权稳定论HegemonicStability

从国际系统结构着手分析系统稳定、认为霸权结构是稳衡结构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创,基欧汉为该理论奠定根底,克拉斯纳予以补充,莫德尔斯基和吉尔平将该理论扩展到军事平安领域。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成认国际关系具有剧烈竞争的性质,现代民族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平安和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霸权国提供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很难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秩序,所以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稳定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存在;无霸权的存在,国际社会处于无规那么的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规模战争很容易爆发,国际体系将会解体,造成全球政治混乱,经济倒退。简言之,其主要观点是:霸权带来稳定说;霸主自我牺牲说;霸权必衰说;霸权丧失导致不稳定说。

霸权稳定论的两个重要假设:一是霸权国为稳定的自由贸易体系提供领导角色;二是虽然主导国家获益,但小国也获益,国际公益使小国能获取更多好处。

霸权稳定论实质上是一种强权说,“公益〞和“搭便车〞说掩盖了大国剥削弱国和小国的实质,其目的主要是为美国的饿霸权主义辩护,鼓吹美国重振霸权国威力。

霸权Hegemony该词来自于希腊语Hegemonia,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基欧汉将霸权定义为,一个单一的支配的世界的力量,确切的说,霸权指一国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的运作。在经济领域里,霸权意味着对物质资源的控制。吉尔平也认为霸权就是一个单一强国控制和支配着国际体系内的弱国家,但这种控制只是相对控制。所以霸权意味着一个单一的具有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国家支配着国际体系。霸权的实力主要来源于两种资源:其一是有形资源,如国内生产总值、石油进口依赖性的大小等;其二是无形资源,如一国对于自己国力和货币的自信程度,而经济力量是霸权实力的最基根源泉。霸权会经历产生、开展、强盛和衰落四个阶段,这都与实力有关。

霸权周期理论/霸权更替学说Hegemoniccycle(秦亚青写)

讨论霸权系统更替和霸权国兴衰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说,代表作有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的《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和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该理论认为,霸权系统由于系统中主要单位权力增长的差异,系统中权力开始重新分配,因而导致系统失衡并逐渐造成系统性危机。霸权国本身也经历了兴起-成熟-衰弱的过程。大国间的不平衡开展是霸权更替的根本原因。当系统结构真实反映大国间相对权力地位,尤其是霸权国和其他大国相对权力地位时,当各大国均认为改变现有系统会失大于得时,霸权系统呈均衡状态,但是霸权国对维护现有系统有着最大的国际责任,要制定国际规那么、向国际社会提供诸如军事平安和经济秩序等公共物资,加之本身存在的报酬递减现象,因而其消耗总是大于资源。久而久之,所谓“帝国战线〞过长的现象使霸权国的国际承诺和国家实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力量越来越弱,综合国力日益衰退。同时,其他大国可以利用霸权系统稳定的有利条件,寻求自身开展。结果使系统中权力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现有霸权系统已不能反映其霸权地位,最后可能通过霸权战争,即世界大战,才能真正解决系统变革和霸权更替问题。该理论的主要学者认为新的霸权国往往不是旧霸权系统的挑战国,而是旧霸权过的同盟国。同时,衰弱时期的霸权国可以二次振兴,成为新一轮的霸权国。该学说把国际系统中的霸权更替看成历史的必然,把国际系统的不稳定状态和世界性战争归结于霸权国的衰退,其研究范围根本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系统,这就使其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领导〕长周期理论LongCycleTheory(秦亚青写)

世界政治开展进程理论,亦称政治长波论。重点研究周期性开展和变化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乔。莫德尔斯基的《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和乔。戈尔茨坦的《长周期:近代繁荣与战争》。该理论从历史角度讨论自1500年以来国际系统的开展,认为全球政治系统呈周期性变化,每一周期有一个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制定国际规那么、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世界秩序。每个周期约100年,经历全球战争、全球强国、非正统化、权力分散四个阶段。世界性战争标志着旧的领导国家的退位和新的领导国家确实立,因而是周期的开始与终结,长周期指两次世界性战争之间的时间。国际系统呈长周期开展的动力是国际权力的不均衡开展―――世界领导国家权力衰弱、权力逐渐分散、直至挑战国家出现,并引发世界性战争。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挑战国家失败,领导国家退位,经济根底雄厚的第三国成为新的领导国家。自1494年至今,出现了五个长周期:1494-1579年的葡萄牙周期、1580-1689年的荷兰周期、1689-1792年和1792-1914年的两个英国周期和1914年至今的美国周期。长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颇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试图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世界霸权的变化作出解释和预测,但有很强的历史宿命观。该理论关于世界领导国家有助于国际体系稳定的假设也没有得到确切的论证。权力论

权力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政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应得惩罚的权力、报偿的权力和制约的权力。权力政治论是现实主义流派的核心学说,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摩根索提出:权力意指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于影响和控制的能力。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影响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国际政治的一切解释都离不开权力,国际政治的本质是为权力而斗争。权力与影响力不同,权力的结果往往是强制性的,而影响力的效应往往是他们自己主动产生的。国际关系中权力存在的根源,在现实主义看来,就是源于个人对权力的追求。权力的存在要有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着价值和利益的冲突;在权力的关系中,一方最终一定会对另一方的要求有所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所花的代价比不服从所花的代价要小;在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被行使者之间的差异越大,双方之间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国家的权力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军事在权力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国家的权力作用受到限制主要表达在:权力的应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个国家权力因素中的外交因素。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国家权力;3、国家的权力受到名誉和道德的限制。权力政治论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特别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也最为充分。

冲突论

国际冲突是理解国际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冲突论和利益论、权力论一起被称作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冲突的概念: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冲突的形式有暴力和非暴力的,有显性和隐性的,有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有可理解和不可理解的。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中。国际冲突的根源分析,肯尼思。沃尔兹提出了“三概念〞:“人性与国际冲突〞,人的私念和权欲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国家与国际冲突〞,国家体制弊端日显,社会矛盾深化,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控制,统治集团往往从对外冲突或战争中寻找出路,这是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在原因;“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冲突的外部原因。国际冲突的五种类型:一般冲突、国际危机、恐怖活动、内战与革命、国际战争。国际冲突的解决途径:政治解决途径,包括国家间的谈判、协商、斡旋和调停;法律解决途径,以国际法庭为主进行的调解、仲裁和裁定等;行政解决途径,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所作的各种努力。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冲突论的影响锐减,然而,在博弈论与国际冲突方面仍有新的进展。均势论〔均势〕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对权力态度转变和各种结果。均势概念具体为: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势;均势是国家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均势的模式,摩根索概括为两种模式:其一是“直接对抗式〞,其二是“竞争式〞。均势有三个比不可少的条件:无政府结构最少两个行为体各行为体的目标应是维护自身的生存平安。19世纪以来的均势呈现四种主要类型:欧洲均势〔1818-1815年维也纳会议至一战爆发〕、过渡性全球均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两极均势〔二战之后至60年代中期〕、全球多极均势〔60年代中期以后〕。当代的均势是“复合均势“,是由美苏中日西欧组成的一种“五极体系〞,其特点是均势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呈现为核竞争和核对峙。均势理论的特征是西方均势理论的根本目标是寻求均势;实力是均势的根底;随机变换联盟是实施均势的重要手段。此外,形成均势需要一个有实力的强国充当的中心平衡机制。均势是稳定国际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维护和平的积极一面,但均势也有缺乏之处,主要表达在不确定性、不现实性、不充足性三点。均势不同于均势理论。均势是某种客观存在,均势形势可以为我们所利用,效劳于争取和平的斗争,但均势理论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手段和态势,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均势外交,不过是以均势来掩盖争霸,目的是为了攫取优势和世界霸权。

均势〔BalanceofPower)〔秦亚青\杨闯写〕

指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平衡状态。以力量平衡为原那么谋求自身利益的政策称为均势政策。研究力量平衡与国际稳定的关系的理论称为均势论,属研究国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稳定的理论。均势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战争的论述,主要指城邦国家之间相对力量的平衡及其对国家之间战争的影响。进入20世纪后,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对均势进行研究,逐步将均势从一种国家对外政策目标提高到国际关系理论,着力研究均势与国际系统稳定的关系。代表作包括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的斗争》、爱德华。古立克的《欧洲传统均势论》等。该理论认为,如果国际系统的主要大国保持根本均衡的实力,并为此采取灵活结盟的手段,以防止其他国家称霸,国际系统就可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均势的根底是实力,相互对立的国家为增强实力和争夺优势的斗争,往往又会打破业已形成懂得均势。传统均势理论将欧洲一个世纪〔1815-1914〕的相对和平归功于欧洲均势,认为以英国为均衡国的欧洲大国均势关系是维持和平的根本机制。一战以后,均势理论受到理想主义的攻击,集体平安体系被认为是更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二战以后,由于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核军备的开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核恐怖均势〞,均势理论再度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地位和作用的加强,欧洲在欧美联盟中独立自主倾向的开展、中国国际作用的加强等因素使两极体系向多极均势过渡。冷战后,两极均势结束,多极均势格局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际关系的理论家开始重新讨论传统均势关系的可能、意义和作用。历史终结论TheEndofHistory

在世界迈向结束冷战之时西方研究国际关系开展模式的新理论,是西方世界对"共产主义彻底失败"产生的盲目乐观心态的产物.在兰德公司任职的美国前国务院弗朗西斯.福山于1989年夏季号《国家利益》杂志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1992年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其观点。主要观点为:冷战结束说明西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等赢得了彻底胜利和与西方对立的其他意识形态体系的失败。哲学意义上的长期意识形态冲突告一段落,长期以来的人类冲突因此宣告终结。追求自由成为人类的主要奋斗目标。虽然福山所指的历史终结在特定的时间内局限于一定地区,但他坚信历史的终结必将在所有的地区实现。批评这一论点的学者认为福山的论述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分析,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论证,是站不住脚的。冷战后的形势并未出现福山所预料的情形,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经济诸方面的争夺更趋复杂、锋利。1989年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不再适应形势,西方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如何开展出现许多新的分析与探讨。代表性的观点有“单极时刻〞论、“民族国家衰落〞论、“不再有主要战争〞论等,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影响最大。

国际利益论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根本原那么.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概念经历了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这三个开展阶段。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由谁来决定;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来决定,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作用。对于这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在国家利益的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开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这样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防止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第二,它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第三,它具有自身的灵活性。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第二派认为一国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局部国际利益的总和;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统治者的利益。一个国家国家利益的制定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这就是一国实力。国家利益在一国外交政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任何其他因素都不能取代它。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亨廷顿和约瑟夫。奈以新的视角对国家利益问题作了新的探索,但他们根本还是从保持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维护美国的国家根本利益出发,进行国家利益的新探索,他们提出的主张仍摆脱不了“世界问题美国化、美国利益全球化〞的模式,实质上代表的是西方文化、认同和价值的国家利益观。地缘政治论Geopolitics〔秦亚青写〕认为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和国家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政治理论。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拉茨尔最先提出地理政治的概念,20世纪瑞典地理学家基伦首次明确使用地缘政治一词。根本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