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论文题目**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一、选题依据(一)本文的理论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几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一片良好的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时期,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这些都是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投资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尤为突出。如何系统辨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把握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总体状况,找出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对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还可以丰富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产品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范例)本选题的理论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农村公共产品理论。由于“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三农”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农村公共产品国内对于“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十分引人注目。一些学者开始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角度对农民收入和负担、农村经济增长、公共财政、统筹城乡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国内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界定与特征。张军、何寒熙(1996)从与“私人产品相对”的角度提出了农村公共品的概念。徐小青(2002)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的角度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李葆萍(2004)对农村公共产品给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并且指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在内涵上的三个表现。楚永生、丁子信(2004)按照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标准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外延进行了划分。陈丽萍(2006)认为农村公共产品除了具备公共产品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全局政策性、成本积聚性、多样性、地域性和层次性等五个特征。陈池波(2006)对农村公共品的矛盾性特征作了很有代表性的归纳。不过,至今为止,有关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农村公共产品的边界问题仍有待探索和明确。二、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与农民收入、负担、消费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张秀生(2007)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一书中分别探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农村文化事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陶勇(2005)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合理是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根源,并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设施几个方面阐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的关系。赵丙奇(2002)认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不合理所引发的农村公共品供需矛盾突出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农民减负的关键在于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任晓(2002)认为,农村基层制度外财政的膨胀内生于目前农村公共品稀缺的现实,然而,这并不必然导致农民负担的“加重”,事实上,农民负担只不过是农村基层政府与农民博弈的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确认并界定公共资源筹集制度的合法性及与农村公共品的区别,从而维护公共资源筹集制度的公正。姚洋、荣昭等(2000)研究了农村公共品,如电力、自来水、电视信号等方面的国家投资是否可以增加农村对耐用品的需求。结果表明,就电器消费来说,基础配套设施的好坏对家用电器消费有显著影响。三、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和原因的分析研究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和原因的分析研究非常之多,其中关于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基本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和质量不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失公平等。总量不足一方面是由于需求剧增,另一方面是由于供给不足。李义波(2004)认为,农村居民对于基本性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程度更高,同时居民也认识到非基本性公共产品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郭泽保(2004)认为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入WTO,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等因素,使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有了新的发展。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2005)用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陈永新(2005)认为农民急需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和涉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陈永新(2005)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结构失调,表现为严重的“重硬轻软”和“重准轻纯”。《农村公共事业现状》一书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地区间供给结构不合理;(2)公共产品结构不合理;(3)城乡间供给不公平。叶兴庆(1997)认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不尽合理,无法反映乡村基层内部真实的需求。陶勇(2001)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是根据农村地区的真正需求来决定,而是根据地方决策者的“政绩”和“利益”的需要来决定。李华(2005)以教育、社会保障、科技等公共产品质量问题的实例说明由于改革的滞后和管理因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表现为农村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熊巍(2002)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两大不公,一是城乡不公,二是农村各地区间的不公。胡宝珠、杜晓(2004)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归纳为五个方面:(1)公共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是其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2)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一些基层政府没有切实担负起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3)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着严重不足;(4)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使得财权中央化、事权地方化,从而造成乡镇政府财政匮乏,无力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5)农村公共产品缺乏有效的供给渠道。姚轶蓉(2005)则从政府体制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主要为政府的公共产品投资体制具有非农偏好,呈现出城乡公共产品的非均衡供给;压力型体制下的官员考核政绩化倾向与不当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命令式决策机制等。财政体制不合理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缺位、总量不足、结构失调、效率低下的体制性原因。熊巍(2002)认为我国分税制具有制度缺陷,使得乡镇财政收入极其有限,而且省级以下的转移支付缺少监督,乡镇政府取得的转移支付数额很少。徐小青(2002)认为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权责划分不明晰、交叉重叠严重,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缺位或错位。李秉龙、张立承(2003)通过定量分析法揭示了中国贫困地区县乡财政不平衡状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和规模的影响。陈永新(2005)认为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划分不清,政府与市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划分上不尽合理。贾晓俊(2006)认为,由于事权划分脱离于财权划分,基层政府承担了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事权这种不对称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体制性诱因。叶兴庆(1997)认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不尽合理,无法反映乡村基层内部真实的需求,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四、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改革思路的研究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改革思路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统筹城乡”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以事权确定财权这一焦点上。吴士健(2002)认为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农村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农村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和农民混合提供;小范围受益的低级公共产品,可以考虑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俱乐部的方式提供。2.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陈晴等(2006)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应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营造市场化运行机制,吸引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吴士健(2002)认为,农村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农村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和农民混合提供;小范围受益的低级公共产品,可以考虑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俱乐部的方式提供。3.拓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筹资渠道。何菊芳(2005)建议积极开拓市场筹资渠道。市场手段筹集资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通过发行国债和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筹集公共品生产和建设资金;出售冠名权或使用权、经营管理权的方式筹集资金;对企业实行地方所得税减免或实行上缴利润的部分减让。4.改变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强调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上。叶兴庆(1997)认为要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使村或乡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以体现。郭泽保(2004)认为要建立和完善需求选择表达机制,政府要转变观念,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供给目标;农民要提高素质,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其合法权益。5.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叶兴庆(1997)认为,首先要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使村或乡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以体现。其次,改革社区领导人的产生办法。乡村两级领导人应真正由社区内居民民主选举产生。贾晓俊(2006)认为,应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当各方面条件成熟时真正“自下而上”的农村公共产品决策程序才会建立。6.构建农村公共产品的多主体、多渠道供给。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选择以及资金的筹集问题上。其一,供给主体。马晓河、方松海(2005)认为政府负有公共产品供给的完全或部分责任。但政府的责任并不等于政府的直接供给。对于大部分公共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委托、购买、代理等方式,把公共服务的供给转移给企业、民间团体来运作,借助市场之力弥合城乡在公共产品问题上的差距。苏晓艳、范兆斌(2005)认为,各级政府是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主体,但决不意味着只有政府才能提供,农民和其他社会成员也可以进入这一领域。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和“量力而行”的原则,采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的方式,充分调动各类主体投资农村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即实行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发展。7.相关配套改革。其一,构建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李彬(2004)提出要建立上级政府对镇的转移支付制度,如果基层机构的财力不足,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寇铁军等(2006)认为在转移支付目标的选择上,纵向平衡和均等化是最重要的两个目标。其二,改革税制。何菊芳(2005)认为取消农业税后,应当在城乡统一税制的原则下,设计适宜的新税制方案,防止在新旧政策和制度转换过程中,形成政府管理上的真空。李华(2005)认为要改善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需要改革农村公共收入制度,清理与规范涉农收费,建立城乡统一税制。其三,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何菊芳(2005)认为,财权划分要充分考虑基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财力需求,按事权定财权。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主题,国外主流经济学已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1919年,林达尔最早使用“公共产品”一词,现代经济学对公共产品的研究是以萨缪尔森发表的两篇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和《公共支出的理论图解》为起点的。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萨缪尔森模型,探讨了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问题,使公共产品理论日益完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奠定了公共产品理论研究的现代基础,进几十年来,马斯格雷夫、科斯、布坎南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等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共产品进行了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而成熟的公共产品理论。在国外繁杂的公共产品理论中,对城市公共品的研究、著述较多,而对农村地区公共品的研究则十分鲜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公共产品和服务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普及和城市化的发展才不断发展和增多的,现代工业文明已覆盖发达国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本身已自动解决了城乡差距问题,所以发达国家的学者自然对此研究不多。另一方面,获取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详细数据和资料是极其困难的。尽管如此,在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有关的现有文献中,其研究成果仍然涉及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数量、供给模式、影响因素等一系列与供给效率有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了理论界的研究热点,理论界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的资金来源、建设主体、政府职能定位、财政金融、农民、绩效评价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农业部课题组(2005)、陈锡文(2005)、温铁军(2005)、韩俊(2005)、张晓山(2005)等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等问题。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且效率低下,而目前我国学者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的研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陷和问题:首先,在研究内容方面,当前学者大多只是从宏观层面上阐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尤其是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然后对其成因做初步的分析,最后是对策和建议。“大部分的相关研究没有针对农民公共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具体研究,一般都是强调经济发展使农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迅速提高,少部分研究对需求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大多偏重于定性研究,而较少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尤其缺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价的研究。此外,国内关于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系统,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但是将公共产品与新农村建设密切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把农村公共品中的农村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研究的更少见。二、本题的主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相互关系,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强化基础设施投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本文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构建新农村建设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理论框架(1)研究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和背景,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特征、目标和任务,剖析农新村建设的难点和制约因素。(2)界定基础设施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边界,介绍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理论,论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3)辨识新农村建设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关系,全面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并分析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第二部分: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实证研究(1)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与问题,得出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效率低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的三大问题。(2)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的成因,分析出资金短缺、投资主体单一和缺位错位、投资决策机制不合理是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1)从总量、结构、主体和管理四方面设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总体思路。(2)研究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体制,遵循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民主化和筹资渠道多元化的原则。(3)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基础设施投资的市场化改革、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投资职责、确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与生态保护型基础设施投资的优先序。论文大纲:导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二、国内外研究动态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新农村建设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基础理论第一节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概述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基本理论一、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概念二、基础设施投资机制三、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三节农村基础设施概述一、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分类二、农村基础设施的特征三、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第四节基础设施投资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性分析第二章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第一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总体分析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强度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益第二节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问题一、投资总量不足二、投资结构不合理三、投资效率低下第三节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的成因分析一、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不足二、投资主体单一、缺位和错位三、投资决策机制不合理四、筹资渠道单一五、基层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平衡六、各级政府投资责任划分不明确第三章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分析第一节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一、增加投资总量二、明确投资主体三、优化投资结构四、规范投资管理第二节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体制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主体选择机制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机制三、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第三节强化基础设施投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配套措施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平衡基层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三、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投资责任和权限四、加强投资序列设计五、建立健全投资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六、完善基础设施产权制度七、深化基础设施投资的市场化改革结语三、完成期限,进行方式和采取主要措施论文研究进展时间表及主要方法:2008年12月—2009年5月,毕业论文开题准备时间,主要工作内容:阅读20篇以上的相关英文文献,100篇以上的相关中文文献(目前已经完成10篇左右的英文文献,50篇相应的中文文献);2009年4月—6月,实证调研实施阶段,通过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访谈,获取相关数据。2009年10月,完成论文数据分析及文章初稿。2009年12月,完成论文定稿。2010年4月,毕业论文答辩准备2010年5月,毕业论文答辩。主要研究工具和方法:运用综合分析与典型个案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实证分析中,运用多元统计回归、因子分析法建模,并用SPSS13.0进行数据和模型处理。四、主要参考文献书目[1]Samuelson.Paul.A,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36(November,1954).[2]Bruce,Neil(1998).PublicFinanceandTheAmericanEconomy[M].Reading,MA:Addison-Wesley.[3]XiaoboZhang,ShenggenFan,2004.“PublicinvestmentandregionalinequalityinruralChina”,AgriculturalEconomics,No.30.89-100.[4]West,LoraineA.andMinlingPan.“TheRoleofFarmHouseholdInvestmentandItsContributionto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china”,1992.[5]Fan,Shenggen,LinliuZhangandXiaoboZhang,2000,GrowthandpovertyinruralChina:theroleofpublicinvestments,2000.[6]Park,Albert,SanguiWang,andGuobaoWu.2001.RegionalpovertytargetinginChina.JournalofPublicEconomicsforthcoming.[7]StateStatisticalBureau(SSB).1996.Chinafixedassetinvestmentstatisticalmaterials,1950-1995.Beijing:ChinaStatisticalPublishingHouse.[8]Li,Guo,ScottRozelleandLorenBrandt.Tenure,landrights,andfarmerinvestmentincentivesinChina,AgriculturalEconomics19(1998)63-71.[9]Fan,shenggen,2000.“ResearchInvestmentandtheeconomicReturnstoChineseAgriculturalResearch,”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Vol.14,no.92.[10]陈池波、胡振虎、傅爱民.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11]陈铭恩,温思美.农民收入、粮食生产与竞争能力:广东省财政农业投资效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4.[12]戴天柱.中国财政投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3]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4]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2.[15]雷原.农民负担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建[J].财经问题研究,2005,6.[16]林万龙.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1,4[17]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18]刘丙申.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公共品属性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http://CJWT./"财经问题研究,/cjfd/qk.asp?display=chinese&encode=gb&filename=vYFNzhnYq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南平市九三英华高级中学2021年高二数学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度国际劳务输出质量监控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培训与咨询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品质保障大平方楼房买卖合同2篇
- 2024年种羊长期租赁合同3篇
- 2024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服务合同模板3篇
- 2024高校产学研合作合同
- 2024铁路货运班列运输合同
- 2024版业主与施工方协议
- 2024软件居间服务与市场拓展执行合同3篇
- 2023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完整版
- 大学《工程力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详细答案
- cn.7a一种酱香型大曲酒固态发酵的生态控制方法
- TLFSA 003-2020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调味面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 LY/T 2244.3-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第3部分:景观保护
- GB/T 8491-2009高硅耐蚀铸铁件
- 供水安全与抢修
- DB31 595-2021 冷库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指标
- 第三章果蔬采后生理课件
- 【英语手写体】26英文字母手写体描红书写字帖
- 实习护生压疮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预防态度的调查问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