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_第1页
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_第2页
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_第3页
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_第4页
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考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占八、、考题统计考查难度命题分析预测1、 皇帝制度的特点2、 秦朝中央官制及地方制度2014.全国卷1.2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重点知识梳理】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 ▲背景:1、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秦国统一六国3、 思想: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兴起4、 实践:商鞅变法的成功实践(二) 内容:1、 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2、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车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J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3、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三)巩固措施1、选官制度:沿用军功受爵,制定一套选拔制度。2、监察制度: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检查制度3、考核制度:建立一套考核官吏的制度4、法律制度:制度《秦律》,轻罪重罚(四)影响:▲(1)积极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2)消极影响: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探究:】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三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高考典例】01.(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又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仪,然后宰相上奏皇帝•呈帝最后代上鉞决°商谏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厂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次本题选乩心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径皇帝裁决.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朝议制度的理解。对军国大事皇帝都交给群臣讨论,然后把讨论的结果上奏给皇帝,最后由皇帝裁断。这种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制约作用的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但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正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需要突出强调,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02.(2015年海南卷历史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03.(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2〜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3) 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4)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7分)【答案】(1) 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了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了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2) 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发展: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非常相似。(4分)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3) 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4分)主要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分)【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能力。根据表中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罗马的主要史实进行概括即可。如:根据①中“商鞅变法和《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①时期两者都制定了法律;根据②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和罗马统一意大利”可以看出②时期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根据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看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根据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看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根据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等关键词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的扩张与灭亡。课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2015•全国卷II)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016・课标III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015・天津卷)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015・四川卷)“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5.2016年1月9号正义网:中国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察举制6.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2015・北京卷)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2016・课标I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015•海南卷)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2013・山东卷)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秦汉时期,凡遇军国大事,先由朝臣议定,最终由皇帝裁决,因此,A项表述最终由朝臣议定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之争,故B项排除。材料中“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体现了皇权至上,材料没有体现对皇权的限制、监督,C项排除。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选D项。答案:D解析:材料叙述的主体是中书令、尚书令的地位变迁,而非少府,A项不是材料的意思,故排除。B项是材料信息的一部分,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反映了中书令、尚书令由汉代“去公卿甚远”到唐“居真宰相之任”,这说明了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叙述中书令、尚书令的地位变迁,而没有包含门下省的相关信息,而且材料体现的是中书令、尚书令的地位提高,而不是曲折发展,故排除D项。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可排除C项,世袭制、科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分别是血缘亲疏、才学、孝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