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空点明发展线清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基本形态,影响着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趋向。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育。古代中国商业在重农抑商政策下艰难曲折得发展着,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无法助力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第19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系统已学知识]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_____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青铜(3)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_______,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曲辕犁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________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_______,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_____,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稻麦轮作都江堰筒车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_____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_________。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国家小农经济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________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1)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是_______的经济基础。(2)特点①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归国王所有。②国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能随意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③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④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氏族公社分封制(3)瓦解:_____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井田制逐渐瓦解。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出现确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结果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春秋法律4.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过程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2)特征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和数量。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3)影响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演变1.官营手工业(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全部由_____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2)特点:由_____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官府政府(3)表现①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高炉炼铁及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____南北朝发明灌钢法等,技术长期领先世界②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至唐朝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_____;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粉彩、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_______是著名的瓷都水排白瓷景德镇③丝织业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设东西织室,规模达数千工人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______风格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写实(4)评价利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细密分工和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技艺水平提高弊官府提供原料,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大多采取强制劳动手段,不能调动工匠的积极性;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也容易失传2.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_________,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田庄手工业由田庄经营,涉及纺织、农具、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家庭消费(2)发展历程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隋唐时期民营手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明清时期部分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3.手工业的影响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____”称誉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深化理解]棉布取代麻、丝成为人们主要衣料的原因棉花种植面积广;棉布质优价廉、柔软舒适、保暖性能好;制棉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易于推广;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广。丝国[补漏欠缺知识]一、新教材新增内容宋朝社会的变化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二、史学界最新研究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张邦炜在《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一文中认为,历代史家往往褒扬汉唐为“盛世治世”,贬抑北宋曰“积贫积弱”,这种看法不免失之偏颇。平心而论,北宋弱而不贫。在一定社会内部,大凡生产的显著提高,无不同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的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调整和改善相关。北宋经济的繁荣与租佃关系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至为密切的。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直接生产者对土地所有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比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相对减轻了。同前代的部曲相比,北宋佃农的社会地位高了一点,隶属程度低了一点,有了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来独立经营自己的个体小农经济,因而他们的劳动兴趣有了某些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了某些增长。这正是北宋经济之所以繁荣的关键所在。从历史的横断面上讲,我们有理由认为,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是深入认识整个北宋社会面貌的一把钥匙。从历史的纵剖面上说,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又是中国土地制度演进史上的一方醒目的路标。农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形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设施的完善,特别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形成了建立在个体经营基础上,以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农业。自然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多样性、不均衡性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又一特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正是这一特点的充分体现。古代人民的辛勤劳作,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古代人民的劳动精神,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劳动光荣”应该成为青年学子的座右铭。(一)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探史]史料一汉代砖石画像史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摘自白居易《朱陈村》(节选)史料三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受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摘自《新唐书·食货志》探究:根据上述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提示: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农民安土重迁、民风淳朴;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大力培植自耕农阶层等。[史论形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组织形式的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经营过程的稳定性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生产工艺的精细性土地有限,投入人力、时间较多,耕作技术相对发达,单位产值较高生产目的的封闭性生产只是为了满足家庭单位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纳税,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合作生产水平的落后性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单位的脆弱性收成有限,转迁不便,易受天灾人祸影响而破产(2)影响因素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不利因素①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探史]探究:由上图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示:经济重心南移,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转移,人口分布也随之南移;反过来人口分布进一步影响了经济发展。[史论形成]中国古代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人口受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发展趋势。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使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北方人民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三)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影响
[名家论史]观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科技重综合而轻分析,重定性而轻定量,重应用而轻机理,注意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特征及相互关系的观察和利用,而忽视对其自身要素和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始终没有达到可控实验的水平,缺乏精确的数据和概念体系。它借用哲理性的概念(如“气”“阴阳”等)阐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理,能较好地反映各种事物的统一性及其相互联系和转化,却难以深入反映事物的特性。精耕细作这种技术体系的局限和不足,是导致中国在传统社会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摘编自赵青《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历史趋势便于交流各地区的物产和经验,互相推动又可以加速农业传统的发展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国外的交往,善于引种外来作物和吸收耕作经验,对我国精耕细作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精耕细作传统原是建立在小农经营的基础上的,而精耕细作的目标主要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因此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当农具进步、役畜变为重要动力时,小农经济力量的薄弱性就显现出来了。
[史论形成]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影响(1)积极性①农民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且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作出了一定贡献。②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③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2)消极性①较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发展。②受自然灾害、战乱、人口激增、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体现其脆弱性。③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体现其具有落后性和局限性。[智考——浸润素养]1.(2021·湖南高考)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根据材料“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知,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从材料“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答案:D
2.(2020·全国卷Ⅰ)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解析:占城稻是耐水旱作物,在多旱地的北方得到推广,大、小麦是旱地作物,在多水田的南方得到推广,表明宋代土地利用效率提高,A项正确。答案:A
3.(2021·全国乙卷)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
)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解析:据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可知,豫章、零陵、南阳等涉及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区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答案:A
4.(2021·山东等级考)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因此应是隋唐时期,故选B项。答案:B
5.(2021·湖南高考)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项正确。答案:A
6.(2021·全国乙卷)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解析:宋代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从侧面反映存在有百姓不务本的现象,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是存在的,故选C项。答案:C
把握命题动向
常规考法从唯物史观角度出发,采取“经济搭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活环境“唱戏”的形式命题,凸显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创新考法重视历史地图的应用,体现时空观念的价值,突出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运用1.在距今约1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动物骨头残骸、栽培水稻的谷壳和陶器。在距今约9000年的西亚地区遗址中发现了大麦、小麦、驯养的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村落遗迹。据此可以推断
(
)A.人类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代
B.这些地区的人们进入定居状态C.这些地区最早出现了贫富分化
D.社会分工扩大和早期国家出现解析:根据材料“出土了大量石器、动物骨头残骸、栽培水稻的谷壳和陶器”“发现了大麦、小麦、驯养的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村落遗迹”可以看出,此时这一地区的人们已经会种植粮食作物,驯养动物,并形成了集中的村落,说明这些地区的人们进入定居状态,B项正确。答案:B
2.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包括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下图是战国和秦汉时期北部地区农牧界线分布图,导致图中农牧界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耕生产方式的变革
B.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C.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D.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农牧界线与战国时期相比向西推移了,说明种植业的西进,牧区的西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技术、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推广,A项正确。答案:A
3.汉代画像石是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如图中画像石的场景反映出汉代
(
)A.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传统犁耕技术基本定型D.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解析:图片中是汉代农业耕种的场景,从牛耕、锄草等内容可得出这一时期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B项正确;图片中没有手工业,排除A项;传统犁耕技术基本定型是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方式,排除D项。答案:B
4.下表为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A.铁农具普及到全国
B.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形成C.农业生产科技落后
D.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齐全,并已全面用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说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项正确。答案:D
5.西汉政府在长安附近组织开掘漕渠,方便了长安附近的运输,还可以灌溉田地一万余顷;在关中地区修建了白渠、灵轵渠等工程,白渠灌溉得力,受益田地年年丰收。其旨在
(
)A.继续推行黄老之学
B.维护京畿地区的稳定C.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D.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在都城附近地区开掘漕渠、修建水利工程,促进长安一带农业和交通运输发展,旨在维护京畿地区的稳定,B项正确。答案:B
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古代手工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的工匠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弘扬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
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经营方式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民间私人经营农户的副业产品用途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民间消费的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流通方式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出售劳动力无偿调用各类匠户私营主雇工农民自身特点、地位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工匠技术高超,集体劳动;不计成本一直受到压制,曲折发展;明中叶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与家庭农业相结合,技术落后,生产分散;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续表(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探史]史料一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金布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司空》等部分中可以看到,秦对官府手工业的各种制度,如产品的品种、数量等,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劳动者则有工师、工匠、徒、隶等,由曹长领班工作。生产门类有铁的开采和冶铸、铸钱、车辆、兵器、用具、漆树的种植与漆的生产等。产品主要归官用,也有出售的。——摘自林剑鸣《秦史稿》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当时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管理制度的影响。提示:特点:用制度进行严格管理,有详细的规定;严格控制劳动者;分工细、门类多;对市场影响小。影响:有利于关系国计民生经济的稳定发展,巩固政权;工艺传承具有封闭性,不利于技术的推广,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史料二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和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为原料)、纺织分离(城乡家庭女红与市镇染场、坊分头进行)已经开始。——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中国经济史纲要》探究:(2)根据史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提示:废除匠役制度,自由劳动力充足;产量增加;地区性分工明显;行业分工更细。史料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摘编自《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探究:(3)根据史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提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史论形成]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名家论史]观点1850年以前,作为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江南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但江南基本没有煤铁工业,生产、生活工具用铁甚少,更遑论其他贵金属。造船和工具制造等行业都有一定发展,但在工业中占比不断下降。相应地,江南主要使用木炭和薪等燃料,以木材为主材,但人均消费量不高。在明清江南,人力一直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较大规模的作坊或手工工场不仅不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江南手工业发展速度快,技术领先,但煤铁工业和工具制造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缺乏机器动力和大型工场,这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史论形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拓展;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资金用来购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劳动力因素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政策因素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设立关卡,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则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组织因素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观念因素传统文化以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宗法观念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技层面传统科技趋于停滞,缺乏科技创新动力根本原因腐朽的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续表[智考——浸润素养]1.(2019·北京高考)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东周时期楚国生产的丝绸,说明这一时期已能够生产做工精良的刺绣丝绸且产品传播到了当时的西域地区,A项正确。答案:A
2.(2020·全国卷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解析:根据材料,明代官营手工业生产官府所需物资,但是明中叶后,官府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是产品,说明其产品并非官府所必需的了,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削弱。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材料也符合这一史实,D项正确。答案:D
3.(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正确。答案:A
把握命题动向
常规考法考查点主要集中于三种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及其地位的转变上,而地方卷多集中于古代手工业的地域分布及蕴含的历史信息创新考法试题多从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联系、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重视古代工匠精神的弘扬与继承等方面的命题,体现知识间的关联1.据专家考证,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留存的时期大约处于商代早中期之间。考古工作者在新发掘的三星堆“祭祀坑”的黑色灰烬中,提取到了肉眼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下列有关商代丝织业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育蚕丝织技术在当时开始萌芽B.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C.出土的商代遗物多次发现玉蚕D.甲骨文中有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育蚕丝织技术开始萌芽于新石器时代,而不是萌芽于商代,A项符合题意。答案:A
2.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记载,东汉政府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57处,其分布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
)冶铁工业区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四川山西、陕西云南、甘肃其他铁官数目12处各7处6处各5处各2处4处A.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
B.冶铁业分布呈现出均衡性特征C.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手工业布局解析:根据表中铁官分布的数据可知,东汉时期,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主要分布在汉代的经济发达地区,由此可知经济发展影响手工业布局,故D项正确。答案:D
3.考古学家从汉代一件精美的漆耳杯上发现铭文,内容是6道工序流程,及相关6名工匠,7位监造官吏名字。这表明汉代
(
)A.漆器生产技艺水平精湛B.工业生产制度化C.官营漆器生产管理严格D.职业管理体系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这件精美的漆耳杯上,刻有工序流程和工匠及监造官吏名字,表明其是官营手工业产品,体现了官营漆器生产管理严格,故C项正确。答案:C
4.清初,广东罗定等地“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缩:亏本)”。这表明当时
(
)A.手工工场生产规模宏大
B.冶铁技术在世界最先进C.生产区域化的程度提高
D.官营冶铁业发展较繁荣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手工工场内工人众多,分工细,说明其规模大,A项正确。答案:A
新教材视野
[选自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P83正文]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新考题印证
(2020·山东等级考)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
图2图3——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提示: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图2: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唐代(天宝元年)。图3: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新考向发掘
1.明朝中后期,江浙、福建一带大量引种番薯以及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棉花是种植地域最广的经济作物,在政府的鼓励下,出现“地不分南北,遍种于天下”的情况。这说明当时
(
)A.农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B.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C.南北的饮食结构趋同
D.明政府强力干预经济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高产粮食作物被引进、棉花广泛种植,这说明与之前相比,农产品结构有了新变化,故选A项。答案:A
2.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
)A.缘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推动了各地联系的加强C.促使经济重心日益南移D.影响了各国的兼并战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增强了各自的实力,影响了各国的兼并战争,D项正确。答案:D
3.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版权买卖合同的交付与支付条款2篇
- 电动门订购安装合同
- 代为垫付研发费用的协议(04版)
- VI设计合同书范本
- 二手房地产交易信息化服务合同
- 北京市某打桩公司2024年度承包合同
- 2024年度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综合版)
- 二零二四年风力发电项目开发与合作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材料采购与贷款协议3篇
- 审计学(第5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 审计抽样练习题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 英语拓展模块 课件 Unit 4 Beauty Is About How You Feel
- 低蛋白血症的护理查房
- 【建筑学课件】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与设计流程
- GB/T 43370-2023民用无人机地理围栏数据技术规范
- pecvd工艺原理及操作
- 小区不锈钢宣传栏施工方案
- 环保设备运行管理台账
- 城镇土地估价规程
- 中国移动服务技能大赛备考试题库500题(供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