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尚书》记载了周公对贵族的训导:不要只以水为镜,更应以民情为镜。《孟子》进而指出“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这反映了A.治国理政体现民主色彩 B.儒家民本思想源远流长C.君主专制权力受到抑制 D.宗法分封制度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材料“不要只以水为镜,更应以民情为镜”体现的是周朝时期就已经强调了民众的重要性,说明的是儒家民本思想源远流长,B项正确;材料与民主色彩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材料与宗法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秦汉时期官和爵分离,爵表等级地位(政治的和社会的),官表政府职事,有官未必有爵,有爵未必有官,官职的重要性远大于爵位。这一做法A.适应了皇权专制集权需要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C.是对周朝爵位制度的继承 D.有利于打破血缘宗法关系【答案】A【解析】爵表等级地位,官表政府职事,官爵分离可以减少贵族势力对国家政治的干预和影响,君主可以通过任命官职加强自己的专制权力,因此这一做法适应了皇权专制集权的需要,故选A;这一做法主要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而非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B;官爵分离不是对周朝爵位制度的继承,排除C;官爵分离和是否打破血缘宗法关系无关,排除D。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标准客观上A.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B.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巩固C.动摇了九品中正制的政治基础 D.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察举制注重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在统治阶级中的重要地位,这主要和儒学独尊有关,B正确;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A排除;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察举制下也选拔了不少人才,排除。故选B。4.史载,平原王陆睿(原姓步六孤)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之女,崔鉴评道:“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这说明()A.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B.选官注重门第而不是才能C.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风气 D.世家大族以联姻垄断政权【答案】A【解析】博陵崔鉴注重姓氏反映其汉族世家大族的门第观念,同时其嫌弃平原王少数民族身份(姓名重复),只是出于其政治地位和才能而不得不联姻,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下存在胡汉民族矛盾问题,而北魏孝文帝通过改汉姓的方式进行调整,说明了改姓易俗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选拔官员的方式,排除B项;魏晋时期确有品评人物风气,但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品评大物标准多样,排除C项;平原王并非传统汉族文化下的世家大族,且材料没有体现“垄断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5.唐德宗在位期间(779—805),方镇取代了州的地位,拥有实际上的一级行政区的职权,如表从侧面反映了唐德宗时期()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中央与地方钱税和粮税分配表项目收入总额支出总额中央提成额地方留成额钱税3139.8万贯1089.8万贯2050万贯粮税1615.7万贯215.7万贯1400万贯合计4755.5万贯1305.5万贯3450万贯A.赋税制度根本变革 B.白银成为法定货币C.藩镇势力日渐增强 D.经济重心加速南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钱税和粮税方面,地方留成额远多于中央提成额,从侧面反映了唐德宗时期藩镇势力日渐增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赋税制度根本变革,排除A项;白银成为法定货币是在明朝,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岛修建了9间库房,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这表明当时()A.制度变革促使人口增长 B.政府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C.厂卫机构利于社会稳定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黄册是政府为征派赋税编造的户口册籍,可见,政府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故B项正确;户籍管理与人口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厂卫机构,排除C项;明朝通过废除宰相制度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7.如表明清两朝全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促使清朝人口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时间明洪武26年(1393年)明万历28年(1600年)清康熙39年(1700年)清乾隆59年(1794年)清道光30年(1850年)人口数量0.7亿1.97亿1.50亿3.13亿4.30亿A.引进高产作物可以养活更多人口 B.摊丁人亩使百姓无需隐匿人口C.户籍改革促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抑商政策促使人口向农业回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这一赋税制度废除了人头税,征税的依据变成田亩,不再依据人口征税,因此百姓无需再隐匿人口,故选B;高产农作物在明朝就已传入,但明末清初人口还出现了下降,排除A;清朝改革的是赋税制度,而非户籍制度,排除C;抑商政策自战国以来一直在实施,排除D。8.1901年7月,清政府按照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这说明清末中央机构改革()A.致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B.迅速摆脱了内外困境C.旨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体现了半殖民地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清政府按照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可得出清政府的改革是在列强侵略之下被迫进行的,体现了半殖民的色彩,D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A项;当时改革并没有摆脱困境,排除B项;C项不是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9.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并且规定:“……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等。这一时期是A.晚清政府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着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其中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等。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0.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3年,政府也可聘请勤劳国事并在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有名望者为议员,但名额不得超过议员总数的1/10。中国共产党旨在()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推动国共合作抗日C.巩固工农革命政权 D.凝聚民族战争力量【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等信息可知,边区政府有关参议员的规定旨在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凝聚民族战争力量,D项正确;长征实现了革命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国共合作,排除B项;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性质是边区政府,不是工农革命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该纲领的颁布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良 B.确保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与中共工作重心转移相适应 D.加速了国家经济计划的开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致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对工作作凤相关规定适应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作凤的要求,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B项;材料中对国家机关工作作风的要求与加速国家经济计划的开展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守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各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 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阶级的分化源于财产的差异,而财产的差异又导致了共产制家庭公社的解体,C项正确;材料表明财产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A项错误;“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侧重于阐明财产差异导致阶级分化,而非强调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D项错误。13.据记载,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其公民人数从三万人降至二万一千人。罗马的公民人数在公元前6世纪不过八万三千人,而到公元前319年时,公民人数已达到二十五万人。这主要说明()A.人口数量关系国家兴衰 B.古雅典比罗马更加理性C.古罗马比雅典更加民主 D.政治实践影响国家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者公民人数的变化,与其实施的公民政策有直接关系,雅典实施了相对封闭的公民政策,如妇女、奴隶、外邦移民不具有公民权等,使公民的人数下降,影响了雅典城邦的发展,古罗马实施了相对开放包容的公民政策,使公民的人数提升,促进了罗马的发展,可见政治实践对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从公民人数的变化不同并不能断定古罗马与雅典民主程度的高低和两者的理性程度,排除BC项。故选D项。14.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另一项法律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来往,凡否认国王为教会的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由此可见该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A.君主极力维护国家主权,体现主权至上 B.典型的体现了世俗权力对教权的控制C.确立政教合一原则,国家政权宗教化 D.形成了议会君主制,肯定新教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宣布国王足英国教会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可知,英国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至尊法”是英国建立独立教会的重要步骤,国王成为国家的世俗领袖和宗教领袖,体现了世俗权力对教权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极力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王权上升,摆脱罗马教会控制的要求,无法体现国家政权宗教化,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议会君主制,排除D项。故选B项。15.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议会同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之间、议会内部革命力量与反革命保守势力之间议会上下院之间及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冲突或斗争。这样复杂的冲突或斗争得以解决的主要方式是()A.暴力斗争 B.政治妥协 C.宪法制定 D.两党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同封建势力之间、议会内部革命力量与保守势力之间、议会上下院之间及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冲突或斗争得以解决的主要方式是,政治妥协,B项正确;暴力斗争并非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各种矛盾得以解决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宪法制定是政治妥协的产物,不是解决矛盾的方式,排除C项;两党制度是政治斗争的表现而非解决冲突与斗争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6.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A.常务次官随内阁共进退 B.消除了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当政府发生危机或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能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项正确;常务次官长期任职,不随内阁共进退,排除A项;“消除”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官制度对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17.英国肖克罗斯爵士在纽伦堡审判(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法西斯战犯进行的审判)的开庭致辞中说:“……我还是要指出,该公约(《非战公约》)把在破坏公约的情况下发动的战争规定为违法的行为,而且在进行意味着有千百万人死亡和对文明的最后基础发动直接攻击的犯法活动(法西斯侵略及有组织屠杀行为)时,在违法性和犯罪性质之间并不存在区别。”这表明《非战公约》A.是惩治战争罪行的重要法理依据B.推动了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C.改变了人类对于战争性质的评判D.规定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和方式【答案】A【解析】依据“该公约(《非战公约》)把在破坏公约的情况下发动的战争规定为违法的行为,而且在进行意味着有千百万人死亡和对文明的最后基础发动直接攻击的犯法活动(法西斯侵略及有组织屠杀行为)时,在违法性和犯罪性质之间并不存在区别。”和所学知识,《非战公约》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成为二战后惩治西斯战争罪行的重要法律依据,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非战公约》与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的关联,排除B项;《非战公约》的一大局限在于没有区分侵略战争和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非战公约》把在破坏公约的情况下发动的战争规定为违法的行为,没有体现规定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和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18.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的福利支出为20.74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8%;到80年代初时,福利支出685亿英镑,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6%。这种变化说明英国A.国内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 B.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C.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D.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答案】C【解析】英国的福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13.8%,增加到了80年代初的21.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说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不断加大,即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增强,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明国内各阶层贫富差距缩小,故A错误;二战以后,英国就已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未强调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故D错误。19.1971年西方十国集团针对美国接连爆发的美元危机,重新调整货币价值的固定汇率;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的建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上述材料说明A.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巨大冲击B.汇率的自由化市场化得已实现C.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束缚已崩溃D.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因时而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71年开始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随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改了相关条款,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这反映出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D项正确;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巨大冲击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汇率的自由化市场化得已实现,排除B项;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束缚没有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20.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是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且农耕文明产生的地方无不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就自然条件而言,这是因为这些地区()A.都位于农业发达地区 B.都位于地势平坦区域C.都位于人口稠密地区 D.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都位于大河流域,分别是黄河、两河流域、恒河与印度河、尼罗河,因此农耕文明较发达,D项正确;AC项不是自然条件,排除AC项;四者并不都是地势平坦,排除B项。故选D项。21.“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上述诗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陈述丝绸之路商品贸易兴衰 B.再现汉唐盛世风采C.赞美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盛况 D.陆上交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材料“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体现了一队队的商人带着自己的货物穿梭在丝绸之路上,因此其共同的主题是赞美丝绸之路上贸易盛况,C项正确;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盛况,不能体现其兴衰,排除A项;两则材料只反映了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盛况,无法体现“再现汉唐盛世风采”,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状况,不能说明陆上交通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C项。22.18世纪,在亚、欧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的土地上疯长。这一现象A.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影响 B.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说明经济交流丰富了人们生活 D.暴露了列强殖民扩张的罪恶【答案】C【解析】由于经济和物质的交流,使亚欧的社会生活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材料讲述了18世纪亚欧人饮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发生于15-16世纪,不是直接影响,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3.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A【解析】“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②正确;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而且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机械生产,也不属于现代农业,③④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4.盛泽镇(今江苏苏州吴江区),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和晋商 B.明代开始突破坊市制度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但明清时期,其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这说明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商帮的信息,排除A项、宋代开始突破坊市制度,排除B项;明清时期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25.下表为2001-2011年中国主要农业机械数量和增艮率。据此可推知()年份小型拖拉机(万台)年均增长率(%)大中型拖拉机(万台)年均增长率(%)联合收割机(万台)年均增长率(%)20011305\83\28\200615683.717215.75715.3201118112.944120.7111143A.我国走在现代化农业的前列 B.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全面推广C.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D.工业化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2001--2011年我国大中小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数量都有所增加,这说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C项正确;我国并未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排除A项;受国情影响,现代化农业机械并未全面推广,排除B项;D项中的“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马铃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到乾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迫切垦荒增粮,外来高产作物承担重要角色。乾隆三十年后,马铃薯开始引入西南、西北山区,尤其是陕南高原(秦巴山地)。20世纪40年代,马铃薯种植在国民党管辖区、日伪占领区和抗日根据地得到大力发展。随着一系列技术障碍的突破,20世纪中后期马铃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原来种植马铃薯较少的地区如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也开始规划、引种,扩大种植面积。在西南、西北,战乱导致人口迁移,人口压力增大,粮食需求增加,还曾专门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和农业促进会,指导进行马铃薯引种、育种、扩种工作;在陕甘宁边区,通过示范区、展览会、技术资料宣传等方式有力地促进马铃薯的扩种。随着马铃薯的传播,因地尽而山,亦造成了对占国土近半的山地、高原过度的开发。在文学上,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形成了一个文学小说流派山药蛋派。土豆也已成为中国歇后语的主角。——摘编自丁晓蕾《马铃薯在中国传播的技术及社会经济分析》等材料二马铃薯在欧洲经历了从观赏研究、经蔬菜园圃、到主粮之一的三个种植发展阶段。16世纪,马铃薯从南美传到欧洲。18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殖民地,欧洲国家两大交战集团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长期的战乱致使各国都遭遇了食物紧缺的严峻考验。在这场战争中,马铃薯块茎由于深埋地下而躲过了被侵略的劫难,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供养着普鲁士人度过那些缺衣少食的战乱之年,并在国家恢复重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铃薯进驻西方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各国政府因势利导,采取文化格调诱导,动用法律强制手段,发展技术创新引领等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使得马铃薯得以在其统治域内推广种植。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马铃薯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20世纪60年代之后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到品种改良方面,马铃薯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摘编自王秀丽《马铃薯的世界传播及对中国主食产业开发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铃薯在我国广泛传播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在中国和西欧广泛种植的相同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作物引进应关注的问题。【答案】(1)影响:促进了人口的增加,缓解了人口压力;改变了中国的种植物结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抗战时期的粮食保障;促进了文学的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2)产量大,易存活,对环境要求不高;人口扩大对粮食的需要;战争期间能够缓解粮食紧张情况。(3)要适应本国国情;注意改进农作物种植技术;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解析】小问1详解】影响:根据材料“到乾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迫切垦荒增粮,外来高产作物承担重要角色”可概括出促进了人口的增加,缓解了人口压力;根据材料“20世纪中后期马铃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原来种植马铃薯较少的地区如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也开始规划、引种,扩大种植面积”可概括出改变了中国的种植物结构;根据材料“在西南、西北,战乱导致人口迁移,人口压力增大,粮食需求增加,还曾专门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和农业促进会,指导进行马铃薯引种”可概括出有利于抗战时期的粮食保障;根据材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形成了一个文学小说流派山药蛋派。土豆也已成为中国歇后语的主角”可概括出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根据材料“随着马铃薯的传播,因地尽而山,亦造成了对占国土近半的山地、高原过度的开发”和所学可概括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根“乾隆三十年后,马铃薯开始引入西南、西北山区,尤其是陕南高原(秦巴山地)”,可知易存活、对环境要求不高;据材料“在西南、西北,战乱导致人口迁移,人口压力增大,粮食需求增加,还曾专门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和农业促进会,指导进行马铃薯引种”,可知人口扩大对粮食的需要;根据材料“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供养着普鲁士人度过那些缺衣少食的战乱之年”,可知战争期间能够缓解粮食紧张情况等。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马铃薯进驻西方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各国政府因势利导,采取文化格调诱导,动用法律强制手段,发展技术创新引领等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使得马铃薯得以在其统治域内推广种植”,可知要适应本国国情;根据材料“随着马铃薯的传播,因地尽而山,亦造成了对占国土近半的山地、高原过度的开发”,可知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之后马铃薯的栽培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到品种改良方面,马铃薯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可知注意改进农作物种植技术。27.【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材料一1906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其中有人指出:“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材料二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社会各界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min,稍微合拢)裆裤为主。——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提倡“剪发易服”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穿着变化的特点。【答案】(1)理由:清末新政的实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

(2)特点:服装式样多元化;西装与中山装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社会上层与下层穿着差异大。【解析】(1)理由:根据慈爱了“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可知,清末新政的实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2)特点:根据材料“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可知,服装式样多元化;根据材料“帝制取消后,社会各界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可知,西装与中山装成为时代发展潮流;根据材料“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min,稍微合拢)裆裤为主。”可知,社会上层与下层穿着差异大。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国建国后,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摘编自《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将单位之外的社会个体重新组织起来,便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民政部于1986年提出要争取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由此提出了社区的概念,随后1991年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政策构想,并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进行社区建设实验。为了从更高层次力推社区建设,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统筹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到9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了社区制的建章立制。2001年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年中共中央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摘编自李春根、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不同阶段基层治理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趋势。(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答案】(1)方式: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发展时期)——市镇治理(自治)工业革命后——社区开始形成二战后——社区自治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要方式。趋势:逐渐民主化、法制化;自治化程度不断提高(自主权逐渐扩大);治理主体多元化;基层服务多样化;基层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2)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政府主导;先试点再推广;城乡兼顾(城乡一体化趋势,社区建设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大)。【解析】(1)方式:根据材料“美国建国后,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可以概括其方式随着时间的变化是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发展时期)——市镇治理(自治)工业革命后——社区开始形成二战后——社区自治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要方式。趋势:根据材料“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可见,其发展的趋势是逐渐民主化、法制化;自治化程度不断提高(自主权逐渐扩大);治理主体多元化;基层服务多样化;基层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2)特点: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将单位之外的社会个体重新组织起来,便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之后实行了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社区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材料“民政部于1986年提出要争取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由此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统筹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可见,社区建设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2001年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可见,社区工作先试点再推广;城乡兼顾或城乡一体化趋势,社区建设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大。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64年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9年曼彻斯特的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并取得专利权1775年阿克莱特申请到梳棉机、曲柄梳棉机、粗纺机和进料器等发明专利18世纪80年代英国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加工来自亚洲、美洲等地棉花1789年曼彻斯特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1830年英国建成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