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为1990~2022年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分布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B.社会动员能力较强C.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尚未产生 D.开始出现原始农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据题干考古分布图显示,这一时期已有宗教、墓葬、城市或聚居地,尚无手工业、中外文化交流等,其中城市和宗教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可知当时有一定的实力将人们调动起来,可推断社会动员能力较强,B项正确;图中尚无手工业分布,排除A项;材料虽然出现墓葬,但是尚不知墓葬规格差别,无法判断是否出现贫富分化,排除C项;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家畜饲养、农作物的种植的出现以及磨制工具、聚落的发展,材料并不能判断原始农业是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2.“王”在古文字中是斧钺之形。在史前墓葬中,出土大钺、玉钺的墓葬往往是首领之墓;周武王伐纣之时“左杖黄钺”,还用黄钺砍掉了纣王的脑袋。从史前到商周,斧钺都是军权的象征:对外征讨诛伐,对内治军行刑。由此可知()A.早期国家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B.先秦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C.早期政权显示出了集权倾向 D.西周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史前到商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史前到商周,斧钺都是军权的象征:对外征讨诛伐,对内治军行刑,而在史前墓葬中,出土大钺、玉钺的墓葬往往是首领之墓,说明早期政权显示出集权的倾向,C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并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集权统治倾向,无法得出生产力发展状况,排除B项;仅从材料,并未提及王权与神权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3.《史记·苏秦列传》中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于()A.战国时期商业活跃 B.生产力的发展C.国内市场局部统一 D.统治者的重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史记·苏秦列传》中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的繁荣,根本在于铁犁牛耕的推动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项正确;商业活跃是表现,并不是本质,排除A项;国内市场的局部统一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统治者的重视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4.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则威足以临天下,利足以盖世,天下从之。”韩非意在说明()A.古人对五帝间的权力转移有不同看法 B.禅让制下存在权力的激烈斗争C.依托法律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可行性 D.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具有必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舜逼迫尧,禹逼迫舜,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商纣,这四位王者,都是以臣子的身份杀害君主的,而天下人都称赞他们……只要威势足以统治天下,利益足以盖过当世,那么天下人就都会追随他,体现的是君主集权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韩非的看法,无法得出其他学者的看法,排除A项;韩非突出的是君主集权,并不是强调禅让制下存在权力的激烈斗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集权,并未提及法律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5.王夫之《读通鉴论》中记载:“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由此可知,王夫之强调()A.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B.郡县制下贵族政治受冲击C.实行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D.开创郡县制导致秦朝速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认为,实行郡县制,对天子并不利,所以国家的寿命是不长久的,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王夫之强调的是郡县制与秦速亡的关系,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项;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王夫之强调的是郡县制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C项;秦朝没有开创郡县制,早在战国时期,郡县制就已经出现了,排除D项。故选A项。6.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百姓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贴生活。这一政策旨在()A.促进商品流通 B.改善民众生活C.发展小农经济 D.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百姓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贴生活。”可知,汉初,为维护和巩固对国家的统治,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促进商品流通、改善民众生活、发展小农经济都是材料中政策带来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7.钱穆先生在对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某一政令进行阐释时说:“诸侯之嫡长继为诸侯,而其支庶亦各有觊觎侯位之心。有父母者同爱其子,不愿专传重于嫡子,而亲视其支庶为庶人。”这一政令的实施有利于()A.抑制豪强地主 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 D.国家走向统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汉武帝时期的地方诸侯,都很爱他们的儿子们,不愿意让嫡长子继承全部,但是却亲眼看着其他的儿子变为庶人,结合所学可知是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打击了诸侯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地方诸侯的打击,并未提及抑制豪强地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国家本就是统一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8.下表为两汉到魏晋时期的人口统计情况。对表中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年度公元(年)户籍(户)口数(口)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1223306269594978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57427963421007820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1067796056486856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245984016163863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B.少数民族内迁使畜牧区域东移C.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D.连续的战乱使大量人口脱离了国家户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到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两汉到魏晋时期的人口统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汉到东汉,户数和人口大量减少,同时从东汉到西晋,户数及人口也同样大量减少,据此可判断,人口大量减少的原因是连续的战乱使大量人口脱离了国家户籍,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战乱对人口的影响,没有体现江南经济发展的信息,也没有少数民族内迁的信息,排除A项和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9.学者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B.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 D.调和了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中国。根据材料“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帝国制度重建、走出颓势作出了贡献,也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士族在东晋后逐步走向衰落,排除C项;材料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调和了各族矛盾”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0.4世纪时,华僧已取代胡僧,成为译经、传教及组织僧团的主要力量。过去胡僧以原居国名为姓(如竺、康等)的习惯,已代之华僧以释为姓。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C.佛教影响主流文化 D.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4世纪(中国)。根据材料“4世纪时,华僧已取代胡僧,成为译经、传教及组织僧团的主要力量。过去胡僧以原居国名为姓(如竺、康等)的习惯,已代之华僧以释为姓。”可知,华僧已取代胡僧,成为译经、传教及组织僧团的主要力量,说明佛教呈现本土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佛教的传入,而非民族融合,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佛教的本土化,没有体现其对主流文化的影响,也没有体现中外文化的交流频繁,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11.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中指出:“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这可用于说明,唐代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B.依然维护士族的特权C.受人为干预的影响较大 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由主要官员把控,且不糊名,受到或畏惧权势、或受亲人影响、或因为人情等因素影响,其公平、公正性不强,说明唐朝的科举制受人为干预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但材料中描述的是唐朝科举制的弊端,排除A项;维护士族的特权的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打破士族特权,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科举制的弊端,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12.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下令为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挂于凌烟阁内以供瞻仰,此后一百余年,没有大的变化。到唐中晚期,代宗、德宗、宣宗再画功臣像列于凌烟阁。这一变化反映了()A.宦官专权严重 B.藩镇割据平定 C.皇帝权威丧失 D.动荡局面再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唐太宗下令为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此后一百余年,没有大的变化,说明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安定,但是唐中晚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政局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凌烟阁的画像才会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动荡,无法得出宦官专权,排除A项;唐中晚期,藩镇割据发展迅速,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排除B项;“丧失”,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评价王安石是个“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的“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下列措施符合这一评价的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保甲法 D.将兵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林语堂先生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评价其中某项具体措施,认为该措施主观上项帮助百姓解决困难,客观上加重百姓负担,据所学可知,青苗法的实行是为了帮助农民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提供谷物或货币贷款,要求是农民志愿而且贷款利息低于市场贷款,但是地方官员为求政绩,不管农民是否需要或者愿意贷款,一律摊派,经过层层手续最终贷款利息与高利贷一样,A项正确;农民水利法是兴修水利的法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符合“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排除B项;保甲法是要把农户组织起来,设立保甲户,平时生产,闲时训练,与材料“基督救世之心”不相关,排除C项;将兵法针对政府不涉及百姓,不符合“基督救世之心”,排除D项。故选A项。14.书坊是较早运用雕版印刷技术进行文化传播的场所。南宋时,民间坊刻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快超过官刻并在整个刻书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放松 B.下层文人的推动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文化传播的需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时,民间坊刻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快超过官刻并在整个刻书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对书籍的需求增加,促使民间坊刻发展起来,在整个刻书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C项正确;政府政策的放松、文人的推动、文化传播的需要都是民间坊刻发展的原因,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15.“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到了宋代,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这反映了宋朝()A.谏官失去对皇权的制约 B.君主专制的加强C.中央集权程度持续加深 D.谏官制度的完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到了宋代,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可知,宋代的谏官与之前的不同在于,其将监督的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大臣,特别是执政大臣,说明执政大臣的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而皇帝权力受制约减少,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项正确;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而非失去对皇权的制约,排除A项;中央集权描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说明谏官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16.元朝时,许多儒生转入基层,他们在民间以私塾方式教学,并为工商和一般人服务。这一现象()A.利于儒学的平民化趋势 B.消除了精英和庶民的距离C.源于儒生社会地位降低 D.促使自然科学更加理论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元朝时,许多儒生转入基层,他们在民间以私塾的方式教学,并为工商和一般人服务。”可知,元朝时期,随着政局的变化,大量儒生转入基层,他们在民间以私塾的方式教学,并为工商和一般人服务,有利于促使儒学在社会基层的传播和发展,推动其平民化,A项正确;消除了精英和庶民的距离,“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是因为政局的变化,而非儒生社会地位降低,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自然科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进入到了发展完善阶段。开皇五年(585年),文帝命令大索貌阅,进行全国性户口盘点。在大索貌阅的同时,还推行析籍政策,规定堂兄弟以下分立户籍,以防容忍。隋朝还因袭北魏的三长制,五里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闯,设闯正;四闾为族,设族长。唐代基本沿用隋制,但对编制时间、格式、份数等做出比较严格的规定。唐前期在户籍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已明确了城邑与乡村的分野。《通典》记载了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为防止人口的无序流动,唐玄宗时委派宇文融进行括户,并给予安抚政策使其复业,唯如此才能掌握民数,获得赋税。——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特点》材料二唐朝前期均田制的实行将农民从地方贵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获得相应的土地。均田制下的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按丁计征,因此国家只有加强对人口的有效控制才能实行赋税的征收。唐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并随着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和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社会的转型要求户籍制度进行变革。——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户籍制度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中叶户籍制度变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因素。〖答案〗(1)特点:发展较为完善;承袭前代并有所创新;管理严格规范(规范化、法制化);城乡分治;与赋税制度紧密结合;兼具治安职能(加强基层治理)。(2)原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商品经济的发展;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剧;赋税制度变革的要求。因素:政权更替和战乱的影响;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关于隋唐时期户籍制度的特点,由材料“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进入到了发展完善阶段”可知,发展较为完善;由材料“文帝命令大索貌阅,进行全国性户口盘点”、“隋朝还因袭北魏的三长制”可知,承袭前代并有所创新;由材料“但对编制时间、格式、份数等做出比较严格的规定。”可知,管理严格规范(规范化、法制化);由材料“已明确了城邑与乡村的分野。”可知,城乡分治;由材料“唐玄宗时委派宇文融进行括户,并给予安抚政策使其复业,唯如此才能掌握民数,获得赋税。”可知,与赋税制度紧密结合;由材料“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并结合所学可知,兼具治安职能(加强基层治理)。【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唐中叶户籍制度变革的原因,由材料“唐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并随着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强,”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剧;由材料“社会的转型要求户籍制度进行变革。”可知,赋税制度变革的要求;据所学可知,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与均田制紧密联系的租庸调制难以维系。第二小问,关于补充一条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因素,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影响户籍制度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政局是否稳定,其次,统治者会根据维系统治需要不断调整,还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户籍制度,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户籍制度也会变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材料二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摘自《后汉书·东夷列传》(1)简要阐述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2)历史学界关于金印的真伪存在质疑,如果继续研究还可以运用哪些史料加以补充?〖答案〗(1)史料价值:从史料类型上看,材料一为实物史料,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或从史料来源看,材料一为一手史料,材料二为二手史料。从金印的材质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冶铸业技术;从印文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书法文字的状况;文献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日本的发展状况;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对外交往、朝贡贸易的状况;对于研究汉朝的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史料:方志、笔记、外国文献、碑刻、文学作品、档案资料、中外考古发现。〖解析〗【小问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史料类型上看,材料一为实物史料,或从史料来源看,材料一为一手史料;根据材料“摘自《后汉书·东夷列传》”可知,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或从史料来源看,材料二为二手史料;根据材料“‘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金印的材质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冶铸业技术,而从印文看,可以用来研究汉朝书法文字的状况;根据材料“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可知,文献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日本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用来研究汉朝的对外交往、朝贡贸易的状况;最后,进行总结,总之材料中的史料对于研究汉朝的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史料:根据材料“金印及印文”及“《后汉书·东夷列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史料研究的“孤证不立”原则,还可以从方志、笔记、外国文献、碑刻、文学作品、档案资料、中外考古发现等方面寻找史料进行补充。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夫晋之渡江也,遗中服之雅俗,据吴人之旧土。齐梁之后,风教荡然,危弱相承,礼刑不立,五代四姓,浸微以灭,上无所授,下无所归,虽欲正之,人谁适从!魏氏先实漠北,控弓朔、代,南平燕赵,遂通秦凉。出令作法,变风迁俗,天地有奉,生人有庇,且居先王之位,宅先王之国,子先王之人矣,则是夏禹之出东夷,文王之祚西羌,爰集大命,以抚方夏。《诗》、《书》所载,谓之何哉。前世大儒断南北之疑者,所以正魏也。——摘自(北宋)张方平《南北正闰论》材料二至北宋时期,石介(北宋初期学者)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摘编自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材料三经(金代)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包括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包括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时期中国观的新变化。〖答案〗(1)观点:认为北魏是正统。理由:北魏地理上统一中原地区;移风易俗,传承中原文化;北魏和北宋地理位置上具有相似性。(2)新变化:从汉人聚集地变为多民族的生活的元朝疆域;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观点:据材料“前世大儒断南北之疑者,所以正魏也”,得出认为北魏是正统。理由:据材料“魏氏先实漠北,控弓朔、代,南平燕赵,遂通秦凉”,得出北魏地理上统一中原地区;据材料“出令作法,变风迁俗,天地有奉,生人有庇,且居先王之位,宅先王之国,子先王之人矣,则是夏禹之出东夷,文王之祚西羌,爰集大命,以抚方夏”,得出移风易俗,传承中原文化;从两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