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3_第1页
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3_第2页
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3_第3页
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3_第4页
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3【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茶文化①、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计2000多种茶品,制茶师因茶而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纷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放眼祖国大地,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大江南北、西南边陲、华南沿海,10多个省市,都有②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艳,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斟一饮中显示出豁达大度。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在拜师、社交、婚庆等重要场合,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影响持久而深远。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和睦中见证幸福;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崇敬中升华情感。谦和礼教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③,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②③2.下列各项中,顿号的用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诗人、画家、音乐家等从事创作性工作的人,往往都是具备高敏感特质的人。B.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C.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D.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从城里到山上的途中,黄先生的一切显现在我的心上。在我有口气的时候,他是永生的。真的:停在我心中,他是在死里活着。每逢遇上个穿灰布大褂,胖胖的人,我总要细细看一眼。是的,胖胖的而穿灰布大衫,因黄先生而成了对我个人的一种什么象征。甚至于有的时候与同学们聚餐,“黄先生呢?”常在我的舌尖上;我总以为他是还活着。还不是这么说,我应当说:我总以为他不会死,不应该死,即使我知道他确是死了。他为什么作学监呢?胖胖的,老穿着灰布大衫!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可是,他竟自作了我们的学监;似乎是天命,不作学监他怎能在四十多岁便死了呢!胖胖的,脑后折着三道肉印;我常想,理发师一定要费不少的事,才能把那三道弯上的短发推净。脸像个大肉葫芦,就是我这样敬爱他,也就没法否认他的脸不是招笑的。可是,那双眼!上眼皮受着“胖”的影响,松松的下垂,把原是一对大眼睛变成了俩螳螂卵包似的,留个极小的缝儿射出无限度的黑亮。好像这两道黑光,假如你单单的看着它们,把“胖”的一切注脚全勾销了。那是一个胖人射给一个活动、灵敏、快乐的世界的两道神光。他看着你的时候,这一点点黑珠就钉在你的心灵上,而后把你像条占了钩的小白鱼,钓起在他自己发射出的慈祥宽厚光朗的空气中。然后他笑了,极天真的一笑,你落在他的怀中,先去了你自己。那件松松裹着胖黄先生的灰布大衫,在这时节,变成了一件仙衣。4.文中写我“敬爱”黄先生,却又写他“招笑”的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文中画横线部分,突出了黄先生“停在我心中,他是在死里活着”的状态,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①卢肇②三载皇都恨食贫,北溟今日化穷鳞③。青云乍喜逢知己,白社犹悲送故人。对酒共惊千里别,看花自感一枝春。君归为说龙门事,雷雨初生电绕身。末秋到家潘图归来无所利,骨肉亦不喜。黄犬却有情,当门卧摇尾。[注]①潘图:袁州宜春人,唐会昌年间贫居长安三载,应举不第。②卢肇:唐会昌三年状元,此前他在科场困厄近二十年。③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6.下列对《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下句典出《庄子·内篇·逍遥游》以北溟鱼化为大鹏比喻自己科场及第,扣合题意。B.颔联与“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中的“青云”都指“隐居”。C.颈联对仗工整,抒发了饯别友人的嗟惊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欣喜。D.尾联运用“鱼跃龙门”的典故,表达了以自己的举业成功来勉励友人东山再起的含意。7.两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并序》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有两种: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是“”,而韩愈所定义的老师是“”。(3)“东风”是我国传统诗文中常用的意象,一般指春风或春天,如“,”。【综合训练】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花草柬聂鑫森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物,还会摆上石凳或椅子,让前来叩访者稍坐,等待主人开门迎客;或者,经过此处的陌生人,走累了,也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有的主人很风趣,还会在门上贴一条窄长红纸,上写:“花草陪人请小坐”。这个红纸条,人们称之为“花草束”。曲曲巷中的高家宅院,就是这种格局。男主人高振宇,快七十岁了。除了他,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妻子柳鹂。儿子一家在外地,只有春节时才回来与他们团聚。他们喜欢安静,退休前和退休后一个样,院门常关。但只要他们一出门,见着街坊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客客气气的。他们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但院门两旁的花事常新,花缸按照时令换进换出,春天的山茶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木芙蓉、冬天的绿梅或白梅。他们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缸花草,轮流着让花草出来陪人。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院内靠门两侧的墙根下,栽了许多藤本植物,比如迎春花、紫藤花、牵牛花、爬壁虎之类,再用细麻绳拴在院门顶端和扶持植物的竹竿之间,让柔藤顺着绳子爬到门楣上,变成一座花草牌楼,好看。春有金黄的迎春花和粉紫相融的紫藤花;夏秋的牵牛花,有红有白有紫,像一支支仰天而吹的小喇叭,仿佛铿然有声。退休前,高振宇是本市京剧团的名角,谭派老生。柳鹂先是唱梅派旦角的,后来身体不好,改行成了后台的检箱(收检戏服)人。在职时,早晨要吊嗓、练身段,然后是琢磨戏文;下午得好好休息,晚上要演出。柳鹂55岁就退休了,高振宇一直唱到65岁,红了好几十年,然后在声誉最隆的时候,急流勇退,息影林泉。人们很奇怪,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他饰《碰碑》中的杨老令公、《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亮相一叫板必是“碰头彩”。可他的儿子却坚决不学戏,而想好好读书,将来去造飞机造火箭。儿子被他骂过打过,但倔犟如故,有几句话就最让高振宇伤心:“爹,成一个角比成一个科学家还难,嗓子好身材好是爹妈给的‘饭碗’,还得有悟性,能吃大苦。您是成功了,妈就没成。我不是学戏的料,天下也没几个是!您不要轻易带徒弟,别害了人家。”现在儿子在大西北的一个特殊单位工作,已经是总工程师了。高振宇真的没有带过徒弟,也不接待上门来求教的同行和戏迷。自己走上了这条路,就好好走下去吧。可心里老觉得对不起人,就让院门两旁的花草表示歉意吧,让人看看花,听听他在院里吊嗓子,或者酣畅淋漓地唱上一段,聊作补偿。到真正退了休,高振宇凌晨起床后的大事,是和老妻一起去侍弄花草,一边干活一边轻声哼几句而已。处暑后,天气变凉了。高家院门两旁,分放着一缸雁来红、一缸白菊花。门楣上爬满了清脆的藤叶,一朵朵直立的牵牛花,红红紫紫,还有白色的,开得很热闹。巷子里的人,发现天刚亮,就有一个穿西装的中年汉子,安静地坐在高家花缸边的绿色木靠椅上,上身直直的,两手平放在膝盖上,尖起耳朵听院里的声响。这个人没有谁认识。院里传来录音机播出的京胡声,高振宇唱道:“恼恨那吕子秋行事可恶,恨不得插双翅飞过江河。船行到半江中儿要掌稳了舵。我的儿为什么撒了篷索?”接着,高振宇变了哭腔:“啊……桂英儿啊!”有老戏迷明白,这是《打渔杀家》中萧恩的唱段,“快板”后是“哭头”,而这“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儿”字下行腔,将喉音愈落愈低,透出苍老凄怆之音!有人正要喊“好”,中年汉子忙站起来,摆摆手,又深鞠一躬,然后再坐下听。高振宇反复唱了三遍,才停住。中年汉子站起来,朝挤在巷道里的几个人拱了拱手,然后飘然而去。第二天早晨,中年汉子又来了。高振宇唱的是《碰碑》中,杨老令公与六郎离别后,先唱“二黄导板”再唱“哭头”:“我的儿呀”。声腔极为凄惨悲凉,也是唱了三遍。第三天早晨,巷子里的人,早早地聚集在高家门口,就为听高振宇的“哭头”。那个中年汉子没有来。高振宇也没有打开录音机,没有唱“哭头”。又过了些日子,外地的一个京剧团来湘潭演出,主角是谭派老生传人、年方四十的景金石,戏码是《打渔杀家》、《碰碑》、《四郎探母》。海报上还贴了照片,景金石就是那两个早晨来听戏的中年汉子!巷子里立马欢腾起来。“景老板肯定是来请教‘哭头’唱法的。”“那么,高老板怎么不开门迎客?”“高老板并不失礼,门上有花草柬,门边有花草陪客。”“买票去!听景老板的‘哭头’,等于是听高老板的‘哭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社会环境和“花草柬”的来历,为下文作铺垫。B、“院门常关”“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表现高振宇孤僻高冷、落落寡合的性格。C、景金石如何与高振宇取得联系,演出的情况如何,文中以留白处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D、小说结尾人们的议论,揭示高振宇不开门迎客却不算失礼的原因,照应开头。2、关于文中高振宇要求儿子学京剧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是()A、表现了高振宇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以及京剧艺术能够代代传承的期望。B、儿子的话,强调了走京剧艺术之路的不易,要成“角”得有天分,能吃大苦。C、儿子对学戏的看法,虽令高振宇伤心,却也成为其不带徒弟的原因之一。D、小说补叙高振宇要求儿子学京剧的情况结,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3、小说详细描写了高振宇唱“哭头”的情形,这对人物塑造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有人评价聂森是“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材料一:上欲以高昌为州县,魏徵谏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妇首来朝,其后稍骄倨,故王诛加之。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则威德被于退荒,四夷皆悦服矣。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上不从,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材料二:癸酉,以凉州都督郭孝恪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高昌旧民与镇兵及谪徙者杂居西州,孝恪推诚抚御,成得其欢心。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既没杀沙钵罗叶护,并其众,又击吐火罗,灭之。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郭孝恪将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乙毗咄陆又遗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孝恪击走之,追奔至遇索山,降处密之众而归。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馀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道涂所经,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存焉。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上弗听。及西突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徵、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B、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C、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D、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度叫做干支历,文中“乙卯”和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用法一致,都为纪年。B、“郡”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战国时郡县并置,秦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以后,“郡”成为“州”的下一级行政区。C、“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快捷有效的方法。D、古人“东为左,西为右”。文中“陇右”,指陇山以西的地方,而姜夔《扬州慢》中“淮左”即指淮河以东地区。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想将高昌改为一个州县,魏征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获得高昌的粮食布匹,还会消耗唐朝国力,这个做法不可行。B、高昌旧部、镇兵与犯人混居西州,不便管理,郭孝恪从中斡旋调解,诚心诚意抚慰治理,因而深受他们的欢迎。C、乙毗咄陆杀死沙钵罗叶护吞并其部众后,乘胜侵犯西域和伊州,结果被郭孝恪打败,郭孝恪一直追击他到遇索山才凯旋。D、等到西突厥进犯高昌,太宗才感到后悔自责,认识到没有采取魏征和褚遂良的意见是错误的,高昌的局面是咎由自取。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2)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9、在如何对待高昌的问题上,魏征与褚遂良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23答案与解析【基础训练】1.①博大精深②引以为荣③淋漓尽致(每处1分,符合语境即可)2.D3.示例: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4分)4.①抓住他“胖胖的”特征详细刻画其外貌,显示出我对他观察入微,表现我对他的喜爱。②为后文突出眼睛的“神光”作铺垫,形成对比:外表招笑,但精神却极吸引人。5.①写错觉:遇上穿灰布大褂,胖胖的人就以为是黄先生;②写积习:同学聚会时不自觉问起“黄先生呢?”;③写矛盾:现实里黄先生已死,我心中黄先生还活着:④写感受:我不舍黄先生,怀念黄先生,所以我总以为他不会死,不应该死。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典故、意象、表现手法与情感内涵等的能力。B.“都指‘隐居’”理解不正确。结合题目“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及“青云乍喜逢知己”可知此句的“青云”指状元及第,后者指隐居。故选B。7.①《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将自身及第与友人落榜对照着来写,一方面写自己乍登青云的惊喜,另一方面抒发对友人落第归乡的嗟叹。同时,也传达了以己之科考成功勉励友人发奋攻读以登龙门的意绪。②《末秋到家》全诗采用对比手法,通过亲人无情无义而黄犬却有情有义的对比描写,辛辣嘲讽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贪慕荣利的恶俗风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一诗的对比,可着重从颔联和尾联的对比切入。颔联“青云乍喜逢知己,白社犹悲送故人”,结合题目“及第后送潘图归宜春”可知,“青云乍喜”是说自己及第的惊喜,“白社犹悲”是指有人落第的悲伤,将自身及第与友人落榜对照着来写,一方面写自己乍登青云的惊喜,另一方面抒发对友人落第归乡的嗟叹。颈联“君归为说龙门事,雷雨初生电绕身”,“龙门事”“鱼跃龙门”的典故,“说龙门事”是诗人以自己科考成功勉励友人发奋攻读以登龙门,“雷雨初生电绕身”表达了对友人将来一举中第的期许。分析《末秋到家》一诗的对比,可从归乡后“骨肉不喜”与“黄犬有情”的对比切入。诗人落第归来,对于家人来说没有什么“利”可图,因而“骨肉亦不喜”,连家人都不高兴;但是“黄犬却有情,当门卧摇尾”,家里的黄狗却有情有义,对诗人的归来十分高兴,摇着尾巴欢迎诗人回家。通过亲人无情无义而黄犬却有情有义的对比描写,辛辣嘲讽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贪慕荣利的恶俗风气。8.(1)此时无声胜有声往往取酒还独倾(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传道授业解惑也)(3)示例一: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示例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示例三: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示例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综合训练】1.B【解析】“表现了高振宇孤僻高冷、落落寡合的性格”错误,从“只要他们一出门,见着街坊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客客气气的”描写来看,高振宇夫妇还是随和合群的。2、D【解析】“补叙”错误,这部分属于插叙,主要是承接上文交代高振宇不带徒弟的原因,并引出下文。3、①“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详细描写唱“哭头”,淋漓尽致地展现剧中人伤心、悲痛的心情,能让读者感受到他高超的演唱技艺;②连续两天“唱了三遍”,表现了他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③“哭头”一幕的唱词,暗含了高振宇因儿子不肯学戏、远离自己的凄凉心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根据“有老戏迷明白,这是《打渔杀家》中萧恩的唱段,‘快板’后是‘哭头’,而这‘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儿’字下行腔,将喉音愈落愈低,透出苍老凄怆之音”“高振宇唱的是《碰碑》中,杨老令公与六郎离别后,先唱‘二黄导板’再唱‘哭头’:‘我的儿呀’。声腔极为凄惨悲凉。也是唱了三遍”“第三天早晨,巷子里的人,早早地聚集在高家门口,就为听高振宇的‘哭头’”可知,“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详细描写唱“哭头”,淋漓尽致地展现剧中人伤心、悲痛的心情,能让读者感受到他高超的演唱技艺;根据“一个穿西装的中年汉子,安静地坐在高家花缸边的绿色木靠椅上,上身直直的,两手平放在膝盖上,尖起耳朵听院里的声响”“高振宇反复唱了三遍,才停住”可知,高振宇连续两天“唱了三遍”其实是在教导这位中年男子,表现了他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根据“可他的儿子却坚决不学戏,而想好好读书,将来去造飞机造火箭。儿子被他骂过打过,但倔犟如故,有几句话就最让高振宇伤心……”“接着,高振宇变了哭腔:‘啊……桂英儿啊!’”可知,“哭头”一幕的唱词,暗含了高振宇因儿子不肯学戏、远离自己的凄凉心情。4、①故事发生的环境: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这些都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②小说塑造的人物品行端正,修养高雅,技艺精湛,具有君子风范。如高振宇是京剧谭派老生,教授京剧形式别样,不图名利,有卓尔不群的文化特质和磊落胸怀;③小说中穿插介绍京剧知识,突出了传扬国粹——京剧艺术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守望。【解析】根据“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物,还会摆上石凳或椅子”可知,文章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根据“但只要他们一出门,见着街坊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客客气气的……他们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缸花草,轮流着让花草出来陪人”“高振宇是本市京剧团的名角,谭派老生……高振宇一直唱到65岁,红了好几十年,然后在声誉最隆的时候,急流勇退,息影林泉”,高振宇为景金石连唱三天“哭头”,可见,高振宇待人客气,技艺高超,不求名利,培养后进,因此小说塑造的人物品行端正,修养高雅,技艺精湛,具有君子风范。根据“高振宇是本市京剧团的名角,谭派老生。柳鹂先是唱梅派旦角的”“早晨要吊嗓、练身段,然后是琢磨戏文”“‘快板’后是‘哭头’,而这‘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儿’字下行腔,将喉音愈落愈低,透出苍老凄怆之音”等可知,小说中穿插介绍京剧知识,突出了传扬国粹——京剧艺术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守望。5、D【解析】句意:如今要是贪图高昌的土地将它改置成唐的州县,那就必须要有一千多人常年在那里镇守,几年一换,来来往往死掉十分之三四,置备衣物,远离亲人。“为”宾语是“州县”,“州县”后断句,排除BC;“千馀人镇守”为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6、A【解析】文中“乙卯”为纪日,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为纪年。7、C【解析】“郭孝恪一直追击他到遇索山才凯旋”错误。郭孝恪追奔到遇索山,追击的是处密部众,而不是乙毗咄陆可汗,陈述对象有误。8、(1)(而且)又将迁徙的犯人流放到此地,这些人都是些无赖之徒,正好骚扰边境,哪能有益于排兵布阵!(“谪徙”,迁徙流放;“边鄙”,边境;“行阵”,排兵布阵)(2)希望陛下另外选择可以立为可汗的高昌王子,让他成为高昌的一国之主,子子孙孙,感念陛下的大恩大德,永远做大唐帝国的藩王。(“高昌子弟可立者”,定语后置,应为“可立高昌子弟”;“君”,成为君王;“负荷”,承受,此处可译为“感念”)9、①都认为应该再立高昌国王;②都认为应保留高昌属国地位而非设置行政区域;③保全高昌有利于宣扬散播唐朝威德;④都认为将高昌设为州县消耗财力、物力、人力,且得不偿失。⑤怒不迁众,抓获叛逆者治罪,安抚其他百姓。【解析】依据“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可概括为:都认为怒不迁众,抓获叛逆者治罪,安抚其他百姓。依据“存其社稷,复立其子”“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可概括为:都认为应该再立高昌国王。依据“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馀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可概括为:都认为将高昌设为州县消耗财力、物力、人力,且得不偿失。依据“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