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系统及瓦斯等级鉴定_第1页
通风系统及瓦斯等级鉴定_第2页
通风系统及瓦斯等级鉴定_第3页
通风系统及瓦斯等级鉴定_第4页
通风系统及瓦斯等级鉴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风系统及瓦斯等级鉴定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王志亮电话8563

手机-mail:friendwzl@163.com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第三部分瓦斯等级鉴定第四部分《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规范》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一、标准的定义对重复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二、标准的内涵

1目的:建立最佳秩序,取得最佳效益;

2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

3对象: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征的重复事物;4本质:统一、协调;

5产生:具有民主性和程序性。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三、标准体系

1从适用范围划分

1)国家标准: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

2行业标准: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

3)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

4)企业标准:由企业自行组织制定,并按相关要求备案,在企业内部执行,作为生产依据的标准。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2从法律约束性划分

1)强制性标准:具有法律属性,依靠强制手段执行。

2)推荐性标准:又称自愿性标准,是指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标准。

3)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在技术发展变化较快的领域,为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有关人员提供参考而制定的标准化文件。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四、标准代号

1国家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代号为“GB/T”。

2行业标准:按行业确定,如煤炭行业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号为“MT”,机械行业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号为“JB”。安全生产标准代号为“AQ”。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

3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的代号又汉语拼音“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分代码前两位数字再加斜线组成强制性地方代码。

4企业标准:由Q加企业编号组成,企业编号应符合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基本导则》的要求。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五、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1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依据。宪法中许多条文涉及到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问题,这是安全法律法规的最高法律依据。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2安全生产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1)安全生产基本法律:安全生产法(2002年11月1日实施)。

2)单行安全生产法律:矿山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

3)相关安全生产法律:劳动法、工会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铁路法、公路法、民航法、建筑法等。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如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等。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

4地方性行政法规: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委会,结合本行政区内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只限于本地区使用。地方性法规不能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

5部门规章:由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各委员会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煤矿安全规程。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

6地方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

7标准:

1)国家标准: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

2行业标准: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第一部分标准的法律定位和内涵

8国际公约、国际条约: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国际条约,以及我国宣布承认或参加的一些已经存在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也是我国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通风方式:进风井和回风井的布置方式。

通风方法: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工作面通风方式:采用通风方式治理瓦斯的基本方法。

通风网络:若干风路顺序相联而成的网状线路。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一、矿井通风方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1中央并列式:

进、回风井布置在井田中央工业广场。特点:地面建筑和供电集中,便于管理,建井期较短,便于贯通,井筒延伸方便;但风流路径长,风阻较大,井底车场和进回风井间压差大,采空区漏风大。适用条件:井田走向长度不大(小于4km),瓦斯及自燃不严重的矿井。中央并列式主井副井风井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2中央分列式:

进风井大致位于井田走向的中央,回风井位于井田浅部边界沿走向的中央,沿倾斜方向二者相隔一段距离。特点:矿井通风阻力较小,内部漏风小,工业广场不受抽出式主要通风机噪音的影响。适用条件:适用煤层倾角小,埋藏浅、瓦斯和自然发火比较严重的矿井。

中央分列式风井主井副井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

3两翼对角式:进风井位于井田中央,回风井设在沿走向的两翼。

特点:通风路线较短,阻力和漏风较小,各采区间风阻较均衡,便于按需分风。工业广场不受回风污染和抽出式主要风机噪音危害。

适用条件:井田走向长,产量高,需风量大,易自燃,有突出危险的矿井。两翼对角式风井风井主井副井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4分区式:进风井大致位于井田走向中央,在每采区掘一个小回风井与采区回风巷相通,不必掘总回风巷。

特点:基本与两翼对角式相同,浅部开采不掘总回风巷,加快投产时间,但开采深部煤田时,通风方式需变化,通常会转变为两翼对角式,对生产有一定干扰。适用条件:同两翼对角式,且煤层赋存浅,要求投产期短的矿井。

分区式主井副井风井风井风井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确定矿井通风方式的要素:基本原则: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投产快、产量大。基本要求:安全出口、风流质量、暖风设备、风机噪音、漏风率、矿井阻力、控风设施、风量分配等。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二、主要通风机工作方法及其特性

1压入式主要通风机设在入风井口,在压入式通风机作用下,矿井井巷大气处在高于当地大气压力的正压状态,矿井地面漏风是从矿内漏向地面。

特点:

A.井下巷道大气处于正压状态,有助于抑制煤壁和采空区瓦斯漏出。

B.压入式通风使采空区自燃生成有害气体通过塌陷区向外漏出,减小对井下生产和人员安全的影响。

C.压入式风机停止运转,井下巷道大气绝对静压下降,可能导致煤壁和采空区瓦斯涌出增大。

D.自燃生成气体直接经塌陷区漏出,可能导致自燃隐患难以及时发现。

E.火源具有指向供风方向蔓延特性,促进自燃向采煤工作面方向发展。

F.压入式通风的进风区装设的控风设施对生产有干扰,控风设置易损坏,漏风较大,通风管理较困难。

压入式风井主井副井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

2抽出式:

主要通风机设在回风井口,在抽出式通风机作用下,矿井井巷大气处在低于当地大气压力的负压状态,矿井地面漏风是从地面漏向矿内。

特点:其优缺点与压入式相反。另外,在矿井与小煤窑相通时,会把小窑积存的有害气体抽入矿井,同时,小窑发生事故也会对矿井造成威胁。

抽出式风井主井副井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

3压抽混合式:

主要通风机分别设置于进、回风井口。主要用于压入、抽出互相转换的过渡期。

特点:因正压、负压均不大,漏风量较小。但通风管理复杂。

压抽混合式副井风井风井主井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三、采区长壁工作面通风方式和特点

1一进一回的工作面通风系统(U型、Z型)

U型后退:工作面进、回风巷布置在煤体侧,在我国应用普遍。优点:系统简单、可靠、漏风小。

缺点:上隅角瓦斯易超限,巷道掘进提前量大。U型前进:工作面进、回风巷布置在采空区侧。

优点:巷道掘进独头通风长度短,巷道掘进提前量小,采空区瓦斯不进入工作面。缺点:漏风大,掘进对回采有干扰,进回风巷维护困难。

前进式后退式U型

Z型后退:工作面进风巷布置在煤体侧,回风巷布置在采空区侧。

优点:采空区瓦斯不进入工作面。

缺点:漏风大,回风巷维护困难。

Z型前进:工作面进风巷布置在采空区侧,回风巷布置在煤体侧。

优点:巷道掘进提前量较小。

缺点:采空区瓦斯进入工作面,漏风大,进风巷维护困难。后退式前进式Z型

2两进一回或一进两回的工作面通风系统(Y型、W型、双Z型)用于增加采区工作面的风量,减少上隅角瓦斯积聚。

Y型系统工作面两端巷道均进风,其中一条越过工作面后成为回风巷,通往采区边界的回风巷。

后退式前进式型YW型系统工作面两端及中部分别与位于采空区侧(前进式)或煤体侧(后退式)三条巷道相联,其中选择二条巷道进(回)风,一条巷道回(进)风。

型W后退式前进式

双Z型系统

工作面两端与位于采空区侧(前进式)或煤体侧(后退式)的二条进风巷道相联,工作面中部与位于煤体侧(前进式)或采空区侧(后退式)的一条回风巷道相联。

双型Z3两进两回的工作面通风系统(H型系统)

工作面两端分别与贯通煤体侧和采空区侧的两条巷道相联,形成两条进风巷、两条回风巷的通风系统。其特点是工作面风量大,减少采空区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H型第二部分通风系统与瓦斯治理四、矿井通风网络的基本形式及特性

串联通风网络及其特性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分支彼此首尾相连,中间没有风流分汇点的网路称为串联风网。串联通风网络的特性1.风量总风流质量等于各分支的风流质量,即

MS=M1=M2=…=Mn

当各分支的空气密度相等时,

QS=Q1=Q2=…=Qn串联通风网络的特性2.风压总风压(阻力)等于各分支风压(阻力)之和,即串联通风网络的特性3.风阻总风阻等于各分支风阻之和,即串联通风网络的特性4.等积孔按照等积孔的定义,串联风网等积孔与各分支等积孔间的关系为:并联风网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相同始节点和末节点的分支所组成的通风网络,称为并联风网。并联通风网络特性1风量总风量等于各分支的风量之和,即当各分支的空气密度相等时,有并联通风网络特性2风压总风压(阻力)等于各分支风压(分支阻力),即并联通风网络特性3风阻并联风网总风阻与各分支风阻的关系为:并联通风网络特性4等积孔依据等积孔的定义,并联风网等积孔等于各分支等积孔之和,即串并联通风网络比较分析经济性比较R1=R2=0.04串联风路总风阻:并联风路总风阻:串并联通风网络比较分析安全可靠性比较对于串联网路形式,一旦某巷道发生灾害事故,势必对下风侧所有串联巷道产生直接影响,且不易控制;而并联网络形式中各巷道风流相互独立,风量易于调控,某巷道中发生的灾害事故不直接影响其它风路。同时串联风网中上风侧工作面产生的炮烟和矿尘会影响下风侧工作面,风流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从安全可靠性的角度分析,并联网络形式的抗灾能力优于串联风网。角联通风网络及其特性

一、角联通风网络在两条并联巷道之间存在一条联络巷,使一侧巷道与另一侧巷道彼此相连所构成的网络称角联通风网络角联通风网络特性在角联通风网络中,边缘巷道的风流方向是稳定的,而对角巷道中的风流方向是不稳定的,它随两侧边缘巷道风阻比值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出现无风或风流反向的现象,会给现场通风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在通风网络设计中,应尽量减少角联分支的数量。矿井等积孔定义:

为了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衡量矿井通风难易程度,矿井通风学上用一个假想的、并与矿井风阻值相当的孔的面积作为评价矿井通风难易程度,这个假想孔的面积就叫做矿井等积孔。

矿井等积孔物理意义:假定在无限空间有一薄壁,在薄壁上开一面积为A(m2)的孔口,如图(3-8)所示。当孔口通过的风量等于矿井总风量Q,而且孔口两侧的静压差等于矿井通风总阻力(p1-p2=h)时,则孔口的面积A值就是该矿井的等积孔。

矿井等积孔推倒过程:在薄壁左侧距孔口A足够远处(风速取断面I-I,其静压为p1,在孔口右侧风速收缩断面最小处取断面II-II(面积),其静压为p2,风速v为最大。

p1-(p2)=0

因为

p1-p2=h

所以

h=

由此得:矿井等积孔推倒过程:风流收缩处断面面积A’与孔口面积A之比称为收缩系数,由水力学可知,一般=0.65,故A’=0.65A,则该处的风速代入上式,整理得:

·矿井空气密度为标准空气密度,矿井等积孔小型矿井分级标准:

通风阻力等级

通风难易程度风阻R()等积孔A(m2)大阻力矿困难>1.42<1中阻力矿中等1.42~0.351~2小阻力矿容易<0.35>2上表所列衡量矿井通风难易程度的等积孔值,是1873年缪尔格根据当时的生产情况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由于现代化矿井开采规模、开采方法、机械化程度和通风能力等较以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表中的标准对小型矿井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大型矿井或多风机通风矿井应参照下表。

矿井等积孔大中型矿井分级标准:

年产量(Mt/a)

低瓦斯矿井高瓦斯矿井

附注A的最小值(m2)R的最大值()A的最小值(m2)R的最大值()0.10.20.30.450.60.91.21.82.43.01.01.51.52.02.02.02.52.52.52.51.420.630.630.350.350.350.230.230.230.231.02.02.03.03.04.05.06.07.07.01.420.350.350.160.160.090.060.040.030.03外部漏风允许10%时,A的最小值减5%,R的最大值加10%;外部漏风允许15%时,A的最小值减10%,R的最大值加20%,即为矿井A的最小值,R

的最大值。矿井等积孔多台风机矿井等积孔计算:计算依据:根据全矿井总功率等于各台主要通风机工作系统功率之和的原理计算出总阻力,而总风量等于各台主要通风机风路上的风量之和。通风网络解算基本定律一、风量平衡定律风量平衡定律是指在稳态通风条件下,单位时间流入某节点的空气质量(体积)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空气质量(体积);或者说,流入与流出某节点的各分支的质量流量(体积流量)的代数和等于零,即通风网络解算基本定律二、阻力定律对于任一分支巷道或整个网路系统,风流的流动均遵循阻力定律,即通风网络解算基本定律

三、能量平衡定律

1风网中无动力源通风网络中的任一闭合回路,当无动力源时,各分支阻力的代数和为零,即回路中分支风流方向为顺时针时,其阻力取正,逆时针时,其阻力取负。通风网络解算基本定律三、能量平衡定律

2风网中有动力源在任一闭合回路中,各分支的通风阻力代数和等于该回路中自然风压与通风机风压的代数和。通风网络解算基本定律的现场应用通风系统评价回风段阻力比例B17有效风流功耗B15外部漏风率B14通风机效率B13监测系统状况B9通风等积孔B8风网调风系数B7通风设施状况B6角联分支状况B5通风网络的条理性B4通风困难工作面数目B3串联通风比例B2控风设施效率比B18主要通风机工况调变率B12主要通风机工况增变率B11灾变处理计划B10工作面通风合格率B1通风合格率B1吨煤通风成本B19有效风量率B16矿井通风系统状况A系统安全性A1主要通风机状况A4系统抗灾能力力A3系统稳定性A2系统效率A5通风系统评价1·通风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来分析当前通风系统在保障井下各用风地点的风量、控制井下灾害发生等方面的可靠状况,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⑴

工作面通风的合格率:

它是从通风的最终效果来衡量通风系统的有效性,包括风量和风流质量两个方面。风量的评价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来确定;风流质量是一个无因次量,采用如下指标来确定:第一,以月为单位来计算工作面发生瓦斯超限的天数。第二,每天只要有一次瓦斯超限则计为该天瓦斯超限。第三,每月有三天瓦斯超限,则该工作面确定为通风不合格面。

通风系统评价⑵串联通风比率:它是指串联通风的采掘工作面占矿井总采掘工作面的比例。⑶

通风困难工作面的数目:通风困难工作面是指虽然工作面的通风合格,但使用了辅助通风、可控循环通风等手段来满足风量需求,或者处于最大通风阻力线路上,难以再增大风量的工作面。

通风系统评价⑷角联分支的状况:是指连接不同分区通风区域,且风流方向容易发生变化的分支。通常我们将矿井通风系统分为进风区、用风区和回风区。如果角联分支处于矿井的回风区,则对通风稳定性影响较小。如果角联分支处于同一采区的进风区或用风区时,会对矿井通风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如何角联分支处于不同采区的进风区或用风区时,会对矿井通风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⑸

监测系统状况:是指矿井监测系统的配备情况、运行状况、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在实际应用中可按照相关规定及实施细则,以安全检查表的形式来确定监测系统的总体安全状况。

通风系统评价2·通风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是评价矿井通风系统的调节能量和风流突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⑴

通风网络的条理性:它与风网复杂程度、角联分支的多少、工作面分布情况、矿井的通风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分支越多的风网越复杂。但是如果通风系统分区鲜明,角联分支又很少,则通风网络仍然比较容易管理,风网的复杂程度并不高。但是如果矿井有多个水平同时生产,而工作面布置又比较分散,分区之间角联分支又较多,则即使分支数目不多,风网的复杂程度却很高,通风管理困难。因此,该评价指标只能定性评价,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的意见确定。

通风系统评价⑵角联分支的状况:在通风系统的安全性中已做了说明。⑶通风设施状况:该项指标可分为通风设施数量和通风设施质量两个方面。通风设施数量可以用整个矿井中控风设施数量与用风地点数量的比值来确定。如果该比值较小,则说明控风设施较少,风网中存在较多的自然分风风路,风量可能浪费。如果该比值较大,则说明控风设施较多,风网中人为的增加了过多的通风阻力。具体到每个矿井采用的标准比值,则需依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通风设施的质量主要由通风设施的工程完好率、漏风率等方面来确定。

通风系统评价⑷风网调风系数K:该指标反映了多风机情况下网络调节的能力。对于多风井通风的矿井,通风网络中有一部分是各台主要通风机共同作用的区域(通常是进风区中的一部分)。当对某台主要通风机进行性能调节或对其所辖风网进行风阻调节时,这种变化会影响矿井通风网络公共区段的分量和阻力分布,从而会影响其它主要通风机的工况。风网调风系数就是反映这种情况下通风网络可调性的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K-整个矿井的风网调风系数Qj-主要通风机风j的回风量m3/sKj-主要通风机j所辖风网的调风系数

hj-主要通风机j单独通风段的风压Pahs-各主要通风机所辖风网的总风压pa当K值接近1时,说明各台主要通风机压力都消耗在各自的通风区域内,相互之间影响较小,通风系统调风容易。K值越小,各分区系统间的影响越大,通风系统调风越困难。

通风系统评价⑸矿井通风等级孔A:该指标用于直观描述矿井风网总风阻的大小,即通风的难易程度。对于单风井系统,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A-矿井通风等级孔m2R-矿井风网总风阻kg/m7对于多风井系统,其计算公式:式中:Qi-主要通风机i所辖风网的总风量m3/s

hri-主要通风机i所辖风网的总风阻Pa通风系统评价3·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主要用来评价通风系统在灾变情况下抵抗灾害、控制风流的能力。共分析六个方面,其中的四个因素:串联通风的比例,风网的复杂程度,角联分支的状况和矿井监测系统状况已经阐述,另外两个因素是;⑴

灾害处理计划:制定完善、可行的矿井灾变处理计划,对矿井救灾有重要作用。该部分主要评价灾害计划中与通风控制有关的内容,以衡量通风系统的抗灾能力。该指标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变处理计划中对通风系统影响的内容,对灾变有影响的下风侧区域的处理方式,通风路线中的避灾路线,矿井反风计划的有关内容,火灾期间局部反风和分流控制措施等。

通风系统评价⑵

主要通风机工况增变率:该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在矿井灾害时期,井下风网发生较大变化时,主要通风机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工况增变率反映工况点在工作特性曲线上风量、风压可能增加的比例。风机工作特性曲线以效率大于60%,风压小于最高驼峰压90%的合理工作区段作为考察基准

通风系统评价

4·主要通风机的运转情况:评价矿井主要通风机是否合理、可靠的运转。主要有四个指标,工况增变率已经叙述,另外三个指标为;⑴主要通风机工况调变率:该指标反映矿井主要通风机是否有进一步增大风量和风压的能力。对于有多条可调工作特性曲线的主要通风机,为衡量其可以调节的幅度(即在当前工作曲线上方还有几条可调特性曲线),需要使用工况调变率来进行。它反映出矿井在不改变矿井风阻特性的情况下,通风机可以提供的供风能力。通风系统评价⑵

通风机的工作效率:该指标用来反映通风机运行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主要与风机自身的特性有关。主要通风机工作效率是指其静压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主要通风机i的工作效率hFi-主要通风机i的静压

paQFi-主要通风机i的出风量

m3/sNFi-主要通风机的输入功率

KW通风系统评价⑶

外部漏风率:反映主要通风机装置的漏风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DWL-矿井的外部漏风率

QWL-矿井外部漏风量之和

m3/s

QFi-通过主要通风机i的风量

m3/s通风系统评价5·

通风系统的效率:对矿井总体通风效率的评价,包括六方面的内容,其中通风机效率前面已经叙述,其它因素如下所述;⑴

矿井有效风流功耗:指井下单位有效风量所消耗的能量,它是通风系统综合通风效率的体现,是衡量矿井通风系统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W-矿井有效风流能耗率

KJ/M3QFi-通过主要通风机i的风量

m3/shFi-主要通风机i的静压

pa-主要通风机i的工作效率

%-主要通风机i的匹配电机及传动效率的综合效率

%QY-矿井的有效风量

m3/s通风系统评价⑵

矿井的有效风量率:指井下风流通过各工作地点实际风量之和与各主要通风机风量之和的比值,它是对井下风流有效性的评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Y-流经井下所有用风地点的风量之和

m3/s

QFi-通过主要通风机i的风量

m3/s通风系统评价⑶回风段阻力比例:是指回风区的阻力占矿井总阻力的比例。如果该比例值较大,说明矿井主要通风能耗都作用在回风区域,该区域应该作为通风改造的重点。⑷控风设施的效率比:该指标反映出使用了多少控风设施才能达到风流控制的目的,可以考察是否存在控风设施重复设置的情况。该指标分为两部分来考察,一是调节设施(风窗、风卡、调节风门)的状况,一是控风设施(风门、临时风墙)的状况。对于风量调节设施,不论矿井通风网络的规模如何,调节设施的数目应该与矿井用风地点的数目接近。最佳的情况是:每台主要通风机除最大阻力路线外,其它的通风路线都应只有一个风量调节设施。因此确定调节设施效率比的范围为1.0~1.2。对于控风设施,主要指风门和临时闭墙,其效率比的范围取1.0~2.0之间。通风系统评价(5)吨煤通风成本:该指标反映了保障生产所需的通风投入。构成吨煤通风成本的费用主要有:通风电费、通风设施工程和维护费、通风巷道工程和维护费、通风管理费、通风仪器设备折旧和维护费等。按年度统计这些费用后除以矿井的年产量就得到吨煤通风成本。该指标值随不同时期的物价变化和矿井的灾害状况而变化,其取值范围可以参考矿井历年来的历史状况和相似矿井的指标来确定。第三部分矿井瓦斯等级一、世界各国瓦斯等级的划分

1前苏联(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一级:瓦斯相对涌出量小于5m3/t;

二级:瓦斯相对涌出量5~10m3/t;

三级:瓦斯相对涌出量10~15m3/t;

超级:瓦斯相对涌出量大于15m3/t,或有

瓦斯喷出现象;突出:开采突出煤层。第三部分矿井瓦斯等级一、世界各国瓦斯等级的划分

2波兰无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小于5m3/t;

低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5~10m3/t;

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10~15m3/t;

高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大于15m3/t,或有瓦斯喷出现象;突出:开采突出煤层。第三部分矿井瓦斯等级一、世界各国瓦斯等级的划分

3德国微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0.3~3m3/t;

低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2~6m3/t;

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4~12m3/t;

中等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8~25m3/t;

高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20~60m3/t;

超级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50~120m3/t。第三部分矿井瓦斯等级一、世界各国瓦斯等级的划分

4印度一级:瓦斯相对涌出量小于1m3/t,且矿井总回风瓦斯浓度小于0.1%;

二级:瓦斯相对涌出量1~10m3/t,且矿井总回风瓦斯浓度大于0.1%;

三级:瓦斯相对涌出量大于10m3/t,且矿井总回风瓦斯浓度大于0.1%;

第三部分矿井瓦斯等级一、世界各国瓦斯等级的划分

5日本高瓦斯矿井: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回风巷道风流中可燃气体含量大于0.25%;

2)采掘工作面风流中可燃气体含量大于

0.5%;

3)停风1小时,采掘工作面或人行巷道风流中可燃气体含量大于3%。低瓦斯矿井: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皆为低瓦斯矿井。第三部分矿井瓦斯等级二、我国矿井瓦斯等级划分

11980年以前:我国基本上采用前苏联矿井瓦斯等级划分方法,划分为四级。一级:瓦斯相对涌出量小于5m3/t;

二级:瓦斯相对涌出量5~10m3/t;

三级:瓦斯相对涌出量10~15m3/t;

超级:瓦斯相对涌出量大于15m3/t,或有瓦斯喷出、瓦斯突出现象。

第三部分矿井瓦斯等级二、我国矿井瓦斯等级划分

21980年至2001年:划分为三级低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小于10m3/t;

高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大于10m3/t,

或有瓦斯喷出现象。煤与瓦斯突出:开采突出煤层第三部分矿井瓦斯等级二、我国矿井瓦斯等级划分

2001年以后,加入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作为划分依据之一。低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小于或等于10m3/t,且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40m3/min.

高瓦斯:瓦斯相对涌出量大于10m3/t,或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40m3/min.

煤与瓦斯突出:采掘过程中,只要发生过一次突出,该矿井即为突出矿井。

第三部分矿井瓦斯等级三、矿井瓦斯等级划分标准的变动

1提出的建议

1)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受产量影响,瓦斯等级划分指标不合理。

2)增加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回风流瓦斯浓度、瓦斯灾害严重程度等指标。

3)采用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作为指标。

4)增加矿井瓦斯等级的级数。第三部分矿井瓦斯等级三、矿井瓦斯等级划分标准的变动

2达成的共识

1)三级分类法较为合理,过多分级会造成瓦斯管理上的困难。

2)采用瓦斯相对涌出量和绝对涌出量作为分级指标。

3)矿井瓦斯等级的分级对象是矿井,不再采用采区来划分矿井等级。第四部分《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规范》解释AQ1025-2006安全生产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年号主要内容制定依据适用范围鉴定资质瓦斯等级基本概念鉴定程序制定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的修订历史1.第一部“煤矿安全规程”于1951年9月由燃料工业部组织制定,当时叫《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草案)。

历史背景: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全国煤矿中有30%—50%的采煤工作面采用的是非正规的残柱式采煤法,有30%的矿井采用自然通风,瓦斯、煤尘和火灾等方面的防治措施还没有起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了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需在安全管理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避免发生事故。因此制定了第一部“规程”-《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草案)。该规程适应当时我国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力促进了煤炭工业的恢复工作。制定依据2.第二部“煤矿安全规程”是于1955年12月由燃料工业部组织修订和颁发的《煤矿和油母页岩矿保安规程》。历史背景:三年(1950—1952年)恢复时期过后,中国煤炭工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原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年产32.43×106t增长到1955年的130.73×106t,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适应第一个五年(1953—1957年)计划时期煤炭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燃料工业部对《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草案)进行了修改补充,并于1955年12月颁布这部《规程》。该修订在很大程度上是仿效苏联的《煤矿、油母页岩矿保安规程》而制定的。

制定依据第三部“煤矿安全规程”是于1961年10月由煤炭工业部组织制定的《煤矿保安暂行规程》。历史背景:经过三年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后,煤炭工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长壁式采煤法,瓦斯、煤尘和火灾等防治技术,截煤机和联合采煤机得到了推广应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情况,急待有一部新的规程来管理和规范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在这种背景下煤炭工业部制定了《煤矿保安暂行规程》。这部规程,仍然存在着照搬国外“规程”条文的现象。

制定依据第四部“煤矿安全规程”是于1972年4月由煤炭工业部颁发的《煤矿安全试行规程》。历史背景:这部《规程》是在当时煤矿事故频繁、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中共中央发表了(1970)71号文件,指示“搞好安全生产,把被破坏了的安全工作恢复起来”的历史背景下修订颁发的。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这部《规程》没有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上急需解决的技术规定、管理责任、组织保证、监督等做出明确规定,而是用空洞的条文和口号代替责任和监督,取消了安全监察专职机构和各类人员安全责任制,使得《煤矿安全试行规程》的贯彻执行没有组织保证,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制定依据5.第五部“煤矿安全规程”是1980年2月由煤炭工业部组织修改制定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12章462条)。历史背景:根据1972年4月颁布的《煤矿安全试行规程》实施近8年时间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了保护生产力,确保煤炭生产的安全,煤炭工业部从1978年开始集中煤矿生产、建设、设计、科研、院校等各方面的60余名专家对原有的《煤矿安全试行规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经过2年多时间,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于1980年2月颁布了符合当时煤矿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的《煤矿安全规程》。这部《规程》颁布实行后,中国煤炭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综合能力有了很大增强,原煤产量由1980年的620×106t上升到1985年的847×106t,机械化程度由19%上升到40%,安全生产也出现了逐步好转的势头。

制定依据第六部“煤矿安全规程”是1986年7月由煤炭工业部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15章512条)。历史背景:它是结合第五部“煤矿安全规程”贯彻执行过程中条件和情况的变化,为适应生产建设需要,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在1980年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的基础上经过修订而成的。

制定依据7.第七部“煤矿安全规程”是1992年10月由能源部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历史背景:它是结合1986年版的《煤矿安全规程》实施六年多时间里,煤矿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为适应煤炭工业生产建设现代化的需要,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在1986年版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而制定的,分为井工煤矿适用的《煤矿安全规程》和露天煤矿适用的《煤矿安全规程》两部分。井工部分由15章523条构成,1993年1月1日起贯彻实施;露天部分由14章280条构成,1993年4月1日起执行。

制定依据8.第八部煤矿安全规程是2001年9月28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并于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历史背景:煤炭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煤炭工业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制定依据第九部煤矿安全规程是2004年10月18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会议审议通过,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历史背景: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适应新形势对煤矿安全工作的要求,保持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对2001版煤矿安全规程进行修订。《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规范》(AQ1025-2006)就是依据2004年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而制定的。制定依据10.第十部煤矿安全规程是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1月1日施行。这次规程的修改主要是针对目前放顶煤开采技术和矿井安全监控装备的参差不齐的现状,主要是对第六十八条和第一百五十八条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适用范围矿井设计:预测瓦斯涌出量+参考瓦斯涌出量预测矿井瓦斯等级(矿井通风系统设计的依据)。井工生产矿井:每年进行瓦斯等级鉴定正在建设矿井:每年进行瓦斯等级鉴定自然井:以自然井为单位,不是采区。可以不鉴定的条件:特殊原因长期停产、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煤炭行业管理部分批准,按照上年度瓦斯等级确定。鉴定资质煤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