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商业贸易:本质是交换,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存储和销售的经济活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形成初期是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的社会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市场:市场起源于古时人类对于固定时段或地点进行交易的场所的称呼,指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商业发展基本要素①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②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③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④货币:交易媒介⑤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⑥贸易通道⑦国家政策

单元主旨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1.古代的商业贸易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提高,原始商业出现;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商贸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2.近代商业贸易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全球性的商业贸易成为可能,这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地民众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3.20世纪以来商业贸易与人类生活: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二战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在此之后,世界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极大地提高了商贸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商业贸易观念,但也增大了金融风险。人类的经济活动《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交换生产储备人类社会商贸活动不断扩大的过程:由地方性行为扩大为国与国、洲与洲之间。商业贸易工具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出现。新航路开辟后,商贸活动的内容、形式发生了变化。世界市场逐步形成。20世纪以来,现代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商业贸易范围的扩大商业贸易工具的出现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推动商业贸易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及影响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重点把握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机等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的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掌握古代世界不同区域、古代中国不同时期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发展概况,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联系当前的共建“一带一路”,培养家国情怀。课程标准:时空坐标: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2)条件:(3)目的: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4)商业贸易起源的形式:物物交换(5)意义:商业贸易推动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的产生交换商业贸易补充: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指原始社会末期,游牧部落从其它部落分离出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卖买的商人,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卖买的商人阶层。材料一:“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交易

而退,各得其所。”

——

《易经·系辞》材料二: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

,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王孝通《中国商业史》以物易物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1)兴起阶段:商周时期①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人工货币(铜铸币)②商业贸易区域广泛: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③工商食官: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商人多为官商材料一: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部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中国商邦》工商食官:官府对工商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盛行于西周时期,至战国后期,工商食官制彻底终结,但是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存在。手工业者官商由官府提供原料、衣食材料二:“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本质:政府对工商业垄断性经营的制度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1)兴起阶段:商周时期(2)初步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①商业发展: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私商。②货币流通广泛③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即著名都会兴起)④商业政策的变化: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私营手工业出现。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范蠡(陶朱公):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吕不韦:战国末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官至秦国丞相。端木赐: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善于经商,曾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知识拓展: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也称“重本抑末”,强调发展农业,限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4、评价: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与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根本原因)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问题。(直接原因)④农本商末经济理论指导,重义轻利观。2、原因: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唐宋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离)汉朝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贬低商人地位。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3、过程:(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小农经济、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5、晚晴(近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①洋务运动:“求富”兴办民用工业 ②维新变法:“商战”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名存实亡④清末新政:1903年设商部,正式废止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1)兴起阶段:商周时期(2)初步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3)艰难中有发展阶段:秦汉A、艰难的原因:B、发展的原因:(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商人社会地位低下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前提);②秦朝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③两汉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发展。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②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秦半两材料一“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命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平准书》汉代的商业有哪些特点?西汉长安城①全国性商品流通②重农抑商③政府对市场管理严格④国家插手经营商贸(盐铁专卖制度)特点: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1)兴起阶段:商周时期(2)初步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3)艰难中有发展阶段:秦汉(4)快速发展阶段:隋唐A、原因:B、表现:①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密切了南北经济往来;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③重农抑商政策松动;④对外政策开放,海、陆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唐朝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①柜坊(银行)、飞钱((汇票)、邸店(酒店);②坊市制;大运河促进商贸往来③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发展起来,夜市出现。④对外贸易发展;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1)兴起阶段:商周时期

(2)初步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3)艰难中有发展阶段:秦汉

(4)快速发展阶段:隋唐(5)空前繁荣阶段:宋A、原因: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②政府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③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④纸币的出现和应用;⑤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材料:宋朝政府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很多禁令,比较重要的有:居民区与商业区可以混杂,居民被允许自由也向街开店;取消了宵禁制度,百姓可以在夜问出游、做生意等。

---吴晓波《浩荡两千年》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1)兴起阶段:商周时期

(2)初步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3)艰难中有发展阶段:秦汉

(4)快速发展阶段:隋唐(5)空前繁荣阶段:宋A、原因:B、表现:①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②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坊市制打破,草市、早市、夜市繁荣;⑤海外贸易和边境贸易(榷场)繁荣:商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市”的基本形态“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夜市:晚上的集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最早出现于唐朝末年。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瓦子:又称“瓦市”、“瓦肆”、“瓦舍”,为娱乐消费兼营商业的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榷场: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知识回顾:宋边境贸易:榷场榷场,它是指中国辽宋夏金各政权在边境设置的互市市场,它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作用:①有利于边境和平与稳定;②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③丰富各族人民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④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商品;②海外贸易利益巨大;③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使陆路对外贸易受阻;④造船业、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⑤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⑥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压力增大。宋海外贸易繁荣原因:唐:对外贸易:市舶使宋、元、明初:市舶司。(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宋初于广州、杭州、明州(今宁波)设市舶司,后又设于泉州等地。问题探究:与唐长安城比较,北宋东京城商业有哪些变化?市坊分开布局规整西市东市唐长安城打破坊和市的空间限制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材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①市的范围扩大,突破时间、空间和市坊的界限;②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重农抑商政策松动;③出现专业化市场;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⑤出现瓦肆等娱乐场所,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变化: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李白《估客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材料二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

通晓不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空间时间官府监管城市职能宋朝以前严格空间限制,且市坊分开市的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宋朝以来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打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专业性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经济功能增强,工商业市镇兴起发展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1)兴起阶段:商周时期

(2)初步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3)艰难中有发展阶段:秦汉

(4)快速发展阶段:隋唐(5)空前繁荣阶段:宋(6)继续繁荣阶段:元明清时期A、原因:B、表现:①白银大量流入;②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的推行;③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②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加深;③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④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如:徽商、晋商;⑤明朝中期起,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大额贸易发展(美洲白银流入);⑥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⑦白银货币化;⑦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并盛行。商帮的产生发展明清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商人队伍壮大,思想观念转变。但封建社会强调重本抑末,国家无法律保护商人,民间对商人进行歧视。因而明清商人利用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形成商帮。著名的商帮有粤商、晋商、浙商、徽商等。“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无黟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乔家大院:晋商代表,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城市经济功能: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市镇景德镇(江西)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佛山镇(广东)盛泽镇(苏州)乌泥泾镇(上海)合溪镇(湖州)主要行业制瓷交通交通冶铁丝织棉纺织木炭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明清市镇的特点: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时空限制,晓市、夜市等繁荣。(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时期总体特征概况政策商朝兴起发展出现商人;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繁荣工商食官局面被突破,私商兴起;金属铸币大量出现秦汉艰难发展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商贸活动严格限制在政府控制的市内;对外贸易发展,丝绸之路出现重农抑商魏晋南北朝缓慢发展货币在流通中作用减小;出现草市隋唐较快发展实行坊市制;出现柜坊和飞钱;对外贸易繁荣;大运河促进了商贸往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国家鼓励海外贸易。宋元空前繁荣纸币出现;边境贸易(榷场);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明清继续繁荣专业性市镇兴起;农副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发达,全国性商业贸易网络形成;商帮兴盛;钱庄、票号;货币经济占主导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小结: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3、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1)概况:(2)特征: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古希腊: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商业繁荣;《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与商务有关的条文。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元性和差异性;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材料: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叶建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起初是沿海岸航行。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可以离开海岸在大洋中航行。他们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阅读材料概括阿拉伯商业发展的特点①贸易范围广泛;②从沿海岸贸易发展到远洋贸易;③航海贸易发达是东西方经济交往的桥梁;④贸易种类繁多。特点: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

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3、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1)商品种类:

①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②运往中国的商品: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2)主要贸易通道: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贸易通道:汉代-唐代: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起)—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新疆—大月氏(前2世纪中亚地区游牧民族)—安息

(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

,由安息运到西亚、欧洲大秦(罗马)和北非。西域西亚欧洲北非地位: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贸易:中国丝绸等奇珍异宝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主要贸易通道:汉代-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东南沿海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出发—近达南洋—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沿岸。贸易:中国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奇珍异宝问题探究: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汉至宋代丝路贸易路线的变化①汉以陆路为主,海路发端;②唐海陆并举;③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且海上丝路(主要航线有东洋、西洋、南洋三条)日益繁荣。材料: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更为严峻的是受到西域各国政治形势发的影响而经常受阻中断。陆上运输工具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而海上运输船舶运载量大。陆上丝路对发展有一定局限性,它只是向内陆方向发展,即不断地向西发展;至于向东去日本,向东南亚地区、印尼、菲律宾以向非洲、美洲等地区发展就有一定困难,而海上丝路通过海洋联系,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更为重要的,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大批有识之士避于江南,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国家用度,尽仰江淮"。从赖以出口的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来看,东南地区发展很快。—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西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路线变化的原因。①陆上丝绸之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及战乱等,隔断中国与欧洲交往路上通道;③唐宋时期工商业发展及其繁荣;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外贸物品多产于南方地区;⑤统治者的政策支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

及推行较为开明外交的政策;⑥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已经有较大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等;⑦海上丝路优势:如相比于陆上丝路,运力大且成本低。

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对外贸易区域原因:材料:陆上丝绸之路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的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异同点。陆上丝绸之路:以政治交往为主,文化与经济交流为辅;海上丝绸之路:政治交往与商贸活动并重,规模更大,

民间参与度更高。①都是国家主导的;②都充满政治性;③都以和平交往为主要方式。不同点:相同点: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3、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1)商品种类:①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②运往中国的商品: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2)主要贸易通道: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3)主要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目的: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影响:瓦解原因: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①国力下降;②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③西方殖民势力冲击。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协和万邦)②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③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古代中国统治者创造的一套中外关系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

核心内容是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中国再给来贡诸国以相应的封赏,包括物品和名誉称号。

朝贡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具雏形,秦汉以后,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朝贡制度发展到顶峰,此后逐渐衰落。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3、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1)商品种类:①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②运往中国的商品: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2)主要贸易通道: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3)主要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4)贸易管理机构:①唐宋: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②清朝: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1757年在广州设“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十三行”行商代理。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3、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1)商品种类:①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②运往中国的商品: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2)主要贸易通道: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3)主要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4)贸易管理机构:①唐宋: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②清朝: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5)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特点:①贸易路线海陆兼具;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②贸易范围广:涉及东亚、东南亚、中西亚、北非(直接)、欧洲(间接)③商品种类丰富:丝绸、茶叶、瓷器(宋以后)等;④政府管理严格,设置专门对外贸易机构;⑤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⑥朝贡贸易为主,后期限制对外贸易。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⑦外贸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商业贸易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3、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

4、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5、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国外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罗马:1世纪前后,穿中国丝绸成为时尚。拜占庭:6世纪中国丝织技术传入。博物馆首场大量中国元明瓷器。13世纪,阿拉伯人用罗盘针导航,并传到欧洲。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编钟、波斯银盒、非洲象牙。敦煌莫高窟:始建于4世纪的佛教宝库。长安:唐代建有基督教寺院;印度天文历法知识传到唐朝。小结: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阶段对内贸易状况

对外贸易状况古代中国商业发展趋势商周已经出现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贵族手里;“工商食官”①商业政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战国至清);②坊市结构:坊市区分——打破界限(宋)③商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手工业品商品化(明清)④对外贸易:开放——限制(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春秋战国“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将中国丝绸等运往亚、欧、北非,再将奇珍异宝运回唐宋打破时间的限制;坊市分区制度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中国商品出口南洋、波、阿、红、南。设市舶司,朝贡贸易元明清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朝贡贸易是重要方式;海禁、闭关锁国清政府设公行、“十三行”古代商业繁荣原因(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4)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5)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工具1、货币:商业贸易的媒介(1)概念:(2)产生原因:①生产力发展;②商业规模扩大,货币成为媒介。(3)表现:(4)意义: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其本质而言,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商朝铜铸贝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古埃及货币小亚细亚金属货币

材料: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西晋】鲁褒《钱神论》①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商品交换和流通;②成为财富的象征,催生拜金思潮③促使商业功能转化,从互补余缺到逐利增财④产生贫富分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货币的崇拜揭示出货币对传统儒家标榜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扭曲。【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指出金币的史料价值,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可用于研究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及西方国家的商贸往来频繁。洛阳北魏墓地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铸造时间是491-518年。拜占庭帝国金币在我国出土数量很多。古代中国出现国外货币说明了什么?①跨国贸易交往增多②商品经济繁荣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原始—夏贝币铜铸币商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唐期北宋元朝明中期后多种金属货币统一货币,通行半两五铢钱铸币权归中央开元通宝绢丝一度作为货币多种货币并行纸币交子出现纸币宝钞为主白银成为主要货币过程:规律: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②主要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③其他原因:国家政策、货币的材质、货币的铸造或印刷技术也会影

响货币的演变和发展。①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

海贝→铜仿制海贝②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秦半两钱)③铸币权进一步收归中央:(汉武帝五铢钱)④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唐初开元通宝)

⑤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北宋交子)⑥由纸币宝钞币向白银流通的演进(白银货币化)原因: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工具1、货币:商业贸易的媒介2、信贷:商业贸易的机构(1)概念:(2)特点:(3)原则:信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贷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体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狭义的信贷通常指贷款。即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材料

1/2锱优质银子,公平的利率将被加上。从伊里阿马塔哈尔手中,伊里伊丁楠借下了银子。在3月,他将要归还银子(和)利息。证人:里皮特辛、阿布瓦喀尔和皮尔胡姆。在泥板上盖上了他们的印章。日期:11月1日,汉穆腊比第42年。—M.席格瑞斯特《古巴比伦账目文献》根据材料一描述古巴比伦人如何签订借贷合约。①明确借贷双方;

②写明还款时间及本息数目;③写下证人姓名并盖章;④写明日期①偿还性;②增值性;③流通性。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工具1、货币:商业贸易的媒介2、信贷:商业贸易的机构(1)概念:(2)特点:①偿还性;②增值性;③流通性。(3)原则: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4)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地区时间信贷史实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经营借贷:商人、神庙、宫廷。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生活消费类借贷明显具有扶贫特征,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公元前16-前11世纪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2-前21世纪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国际贸易结算中以使用汇票为主。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保障、商业贸易的工具1、货币:商业贸易的媒介2、信贷:商业贸易的机构(1)概念:(2)特点:(3)原则:(4)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①西周:《周记》中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②春秋: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③唐朝: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

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飞钱有两种形式:“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等,携劵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唐朝飞钱“飞钱”的作用:①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②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不便。中国古代的当铺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唐宋时期,当铺通称为“质库”,有时亦称“解库”“解典”等。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

宋代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贷,还逐步发展出了有息存款。

到清朝,有些当铺还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工具1、货币:商业贸易的媒介2、信贷:商业贸易的机构(1)概念:(2)特点:(3)原则:(4)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①西周:《周记》中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②春秋: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③唐朝: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

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并取代不少汇兑业务;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北宋:“交子”—货币代用劵,类似活期存款单,具备流通职能,我国古代最早纸币。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四川——“钱引”;两淮——“交子”湖广——“会子”;东南——“会子”交子便于民众携带,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工具1、货币:商业贸易的媒介2、信贷:商业贸易的机构(1)概念:(2)特点:(3)原则:(4)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①西周:《周记》中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②春秋: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③唐朝: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

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并取代不少汇兑业务;⑤明朝: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钱铺业务:兑换银钱、经营存款、汇兑款项、发放贷款。⑥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钱庄)萌芽于南宋末期,是由兑换银、钱等货币的钱店发展起来的。钱庄资本是从事货币借贷业务的生息资本,它与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发展密切结合,形成商人、地主和高利贷者的三位一体。

——《新编中国通史第三册》庄票:庄票是由民间金融业的商户、当铺、地方商会等机构发行的信用纸币,一般没有经过当时政府的批准,流通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也有少数庄票跨区域流通。据相关史料考证,庄票萌芽于北宋的大中祥符年间,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凭票即付。所以庄票可代替现金流通。庄票作用:①解决了市面上找零的困难,改善并提高了发行者的经营状况;②从客观上看,对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票: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后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工具1、货币:商业贸易的媒介2、信贷:商业贸易的机构3、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保障(1)概念:(2)特点:(3)契约精神:指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⑤受法律保护唐·石染典买马契约材料一

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材料二

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结合材料思考,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地区时间商业契约史实古埃及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前2600年左右古巴比伦时期中国商周汉朝唐宋以后契约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已经使用契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出现了契约凡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契约应用更加广泛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工具1、货币:商业贸易的媒介

2、信贷:商业贸易的机构3、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保障(1)概念:

(2)特点:(3)契约精神:(4)古代世界各地契约的发展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工具1、货币:商业贸易的媒介

2、信贷:商业贸易的机构3、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保障(1)概念:(2)特点:(3)契约精神:(4)古代世界各地契约的发展(5)契约作用: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三大商业工具的演变,说明了什么?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

何影响?①商业领域日益扩大;商品经济发达表现;②生活方式与观念转变①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物质、文化、精神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商业的发展使货币成为了财富的象征,滋长了人们的拜金主义思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商业的发展使商人地位提升,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结构④使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商业型城市兴起。⑤出现信贷和金融服务机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化了人们的产权观念和契约精神。

响:说明:商人组织形式:官商→私商→商帮商业活动场所:固定→不固定商业活动范围:地区性→全国性→国家间商业政策:始终奉行重农抑商商业工具:多样化思考:结合本课内容,分析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①商业市场的形式多样。如城中的市、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等。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宋代以前,商业发展受到官府严格控制和管理;宋代,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也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明清时期,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③商品种类逐渐增多并日趋生活化。先以贩运、交流土特产品和经营奢侈品为主,后来以民众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为主。④对外贸易长期发达。在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兴盛。明清时期受经济政策的影响,对外贸易渐趋萎缩。⑤货币种类(交易媒介)不断丰富。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北宋出现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广泛使用。⑥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等。⑦商业地位低下。由于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小结: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材料:中国古代的商业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排挤下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商业作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附属品,始终在古代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毕竟从长远来看,商业大抵在一种动态中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吴慧:《中国古代商业》依据材料,并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分析古代中国商业的“变”与“不变”。变:发展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政策: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存在地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对外贸易方式:朝贡贸易是重要方式,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不变: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

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时空限制;交易媒介: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货币交易,再后白银货币化。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交易内容:由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

到以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到区域性商人(商邦)商业领域: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和雇佣劳动相结合;

(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商业发展程度:商业发展程度不断变高,

出现了金融服务机构和大量工商业市镇。拓展:史料的分类1、根据载体分类(1)文献史料: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文学作品等

价值: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历史传承的主要方式

局限:个人、政治、时代因素(2)实物史料: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

价值:可信度高,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弥补文献史料不足

局限

:年代鉴定较难;不一定能展示全貌;意义不能准确的判断(3)口述史料: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史诗等(4)现代音像史料:录音、录像、纪实性影视作品

价值:对现代史直接深入研究

局限:史诗、神话、传说、故事虽能反映历史,

但有大量创造和虚构情节;容易受当事人主观因素影响(5)数字资源:电子书、网页、多媒体资料2、按学术价值分类:原始史料(第一手史料)、转手史料(第二手史料)(1)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等原始资料,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以一手史料居多。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2)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文献史料以二手史料居多。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3)价值:一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古代的商业贸易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起源: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起源与发展:随着商业规模扩大,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丝绸之路朝贡贸易作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财富象征;商业功能向逐利增财转化古代世界的信贷古代中国的信贷古代世界的商业契约古代中国的商业契约课堂小结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汉初统治者放宽对山林资源开发的限制,商人势力壮大,工商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抑制工商业政策的松动,因此汉初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抑制工商业政策的松动,C项正确;汉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总体是低,排除A项;材料反映汉朝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宽松,而政府未鼓励发展工商业、没有提到司马迁的重商思想,排除B、D项。故选C项。1.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初“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民间更是出现了“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俗语。这反映了()A.汉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汉初鼓励发展工商业C.汉初抑制工商政策的松动

D.司马迁具有重商思想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宋元明清各朝都通过颁布极其严酷的法律条文来禁止民间仿冒纸币”等可知,政府对仿冒纸币的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体现了政府对纸币发行的严格管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通过制定严刑峻法来惩处仿冒纸币行为,表明国家法律严酷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知当时仿冒纸币现象很普遍,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说明法律执行的效果,无法体现体现民间纸币印刷得到了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2.宋元明清各朝都通过颁布极其严酷的法律条文来禁止民间仿冒纸币。元明两朝还将相关严刑峻法印于币面。各朝官方都明令天下,“民间私自买卖(假币)者犯禁”,违者从承受最轻的连打带罚到惹下杀身之祸不等。这表明(

)A.宋元明清时期法律极其严酷

B.仿冒纸币现象在当时较普遍C.纸币发行受到政府严格管控

D.民间的纸币印刷得到了控制C3、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解析:从两幅图片及注释对比来看,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的娱乐场所、饮食服务业、零售与服务业等部分的分布相对分散,这说明的是当时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限制,B正确;B解析:据材料“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可得出,因为当时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鲜花成为了市场上畅销的商品,故很多农田种植了鲜花,这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D项正确;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女性以鲜花为头饰是一种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鲜花种植出来后是否进行加工,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种植粮食作物或其他经济作物变为了种植鲜花,不能体现土地利用相对于之前是否精细化了,排除C项。故选D项。4、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D解析:据材料“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就有80件,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陈列37件,土耳其托布卡博物馆和伊朗阿迪比尔宫也收藏了数十件”可知,元朝时期的青花瓷,在土耳其和伊朗等地皆有发现,说明元朝时期同西亚地区贸易联系密切,当时到达土耳其是通过海上与陆的丝绸之路,说明当时海陆贸易比较发达,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元朝的对外贸易情况,无法得出元朝的疆域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元朝对外关系转型,排除C项;材料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制瓷技术的进步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5.据考证,元青花瓷世界上现存大约300多件,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就有80件,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陈列37件,土耳其托布卡博物馆和伊朗阿迪比尔宫也收藏了数十件。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A.海陆贸易比较发达

B.统治疆域较为辽阔C.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D.制瓷技术领先世界A解析:据材料“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实行和平的对外政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政策调整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的转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反映的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朝贡,排除D项。故选C项。6、对于向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