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土著性特点,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这主要是由于()A.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土著性特点,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可知,仰韶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这些差异说明这些土著性特点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C项正确;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是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各文化都处于新石器时代,其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大体相当,排除B项;材料中各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历史发展程度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2.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而伴随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软弱无能 B.多种势力争夺所致C.宦官外戚专权 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可知,土地兼并以及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是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皇帝本人的才智和能力对皇权的强弱产生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多种势力争夺、宦官外戚专权都是表象,背后代表的都是豪强地主的利益诉求,排除B、C项。故选D项。3.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A.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 B.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C.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 D.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科举制创立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儒家经典一直都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所以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在选官中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儒家经典所体现的儒家强调的伦理纲常,有利于巩固统治,A项正确;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化,排除C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科举考试使得不具备贵族身份的人进入到官僚体系之中,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4.元朝时期,蒙古人取名时,采用了汉人的字、号,道德观念上接受了汉人的习俗;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学习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这反映出()A.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政府接受汉族文化C.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蒙古人接受汉人的习俗,而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的影响可知民族交融程度加深,D项正确;蒙古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还有汉人接受蒙古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蒙古人在道德观念上接受汉人习俗,没有特指政府,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汉人也接受蒙古文化影响不能推断出汉人完全接受元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5.王安石在郭县的调查,有百亩之田的农户日子仍然艰辛;清初尚未做官的唐甄自述有田四十亩,租佃经营,生活仍然拮据。对这些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地主剥削严酷 B.国家赋税沉重 C.农耕技术落后 D.土地产量较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有百亩之田农户日子仍然艰辛”;“清初尚未做官的唐甄自述有田四十亩,租佃经营,生活仍然拮据”,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之前,宋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古代中国有些时候虽然赋役制度调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交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所以对材料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国家赋税沉重,B项正确;根据材料“有百亩之田的农户”“有田四十亩,租佃经营”,结合所学,虽然古代的“一亩”和现代的“一亩”具体面积大小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太大,所以宋代的“百亩之田的农户”和清代“有田四十亩,租佃经营”的人不大可能遭到地主阶级的“严酷剥削”,排除A项;结合所学,古代中国农业是精耕细作的,农具和农耕技术比较先进,排除C项;宋代和清代在前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又都有高产作物的传入和种植,增加了单位亩产量,排除D项。故选B项。6.慈禧太后曾支持洋务运动,但在预备立宪阶段面对政治变革时,却左右摇摆,采取拖延战术,导致新政以失败而告终。慈禧太后的态度主要是基于()A.时局不断变化 B.西方国家态度 C.维护封建统治 D.个人利益喜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慈禧太后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和维护封建统治,曾支持洋务运动,20世纪初,为了应对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慈禧太后作为清政府实际统治者,并无诚意进行政治改革,说明慈禧太后的态度主要是基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时局的不断变化会影响统治者的态度,但维护统治始终是慈禧太后所作所为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西方国家态度一定程度影响慈禧太后的态度,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当时慈禧太后作为清政府实际统治者,维护统治始终是慈禧太后所作所为的根本目的,其个人利益与腐朽的封建统治已连成一体,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是小唐同学在研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时,搜集的相关材料。据下表可知()被康有为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引进进化论学说,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此后成为中学生的读物。胡适有两名同学,一名叫孙竞存,一名叫杨天择。A.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B.近代中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严复观点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D.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引进进化论学说,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一名叫孙竞存,一名叫杨天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针对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严复发出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材料中胡适的同学名叫“孙竞存”、“杨天择”,说明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观点得以推广,近代中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洋务运动破产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奠定严复的观点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民族危机加深是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背景之一,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8.黄埔学生军参加了棉湖之战并取得胜利,廖仲恺在召集学生军全体官兵大会上讲到:“我们的革命军不过接受了四个月的训练而能取得此成绩,可与黄花岗烈士媲美”。这体现出黄埔军校()A.为国民革命胜利奠基 B.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C.使国民革命潜伏危机 D.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棉湖之战取得胜利体现出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失败,排除A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在黄埔军校建立之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革命取得的成绩和胜利,没有涉及国民革命潜伏的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9.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派干部到东北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洛川会议上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开辟敌后战场。这些事件表明()A.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B.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C.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发生转移 D.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取得明显成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派干部到东北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洛川会议上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抵抗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并组织军事力量坚持全面抗战,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并未体现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A项;在抗日战争期间,党的革命重心并未发生转移,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贡献,并未反映国民党的抗战贡献,无法得出国共合作抗战取得成效,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面两幅图所体现的事件说明()A.美苏争霸决定中国外交政策 B.中国与美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国际环境变化影响中国外交 D.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其原因是美苏争霸和中苏关系破裂,因此国际环境变化影响中国外交,C项正确;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1919年中美才建交,两国领导人分别是邓小平和卡特,排除B项;中国一直秉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图所述信息中,导致1985—-2020年粮食平均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A.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城市建设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C.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D.生产经营方式未能适应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生产经营方式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打破人民公社体制的一种制度创新,其制度效率到1984年之后已逐渐达到极限,因而当1984年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之后,粮食乃至整个农业生产在机会成本的推动下成了生产要素大量外流的产业,未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1985—2020年粮食平均增长率下降,D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就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该原因并不是1985-2020年粮食平均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相对减少,但并不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该做法是有利于农业的生产,而不是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12.《论古希腊的自耕农》一文中讲到:在商品经济的比重和广度方面,希腊某些城邦的自耕农经济可能具有更多的商品经济成分。于是在自耕农的“乡巴佬作风”中流露出重农和爱财的双重意识。由此可知()A.古希腊农业和商品经济同等重要 B.经济发展程度影响民众意识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民主意识提高 D.古希腊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希腊城邦的自耕农经济带有商品经济的成分,自耕农的“乡巴佬作风"流露出重农和爱财的双重意识,可见经济发展的程度影响民众意识,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业和商品经济同等重要的问题,排除A项;希腊的民主意识与自耕农的“乡巴佬作风”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古希腊商品经济成分对民众意识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古希腊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3.加尔文派《比利时信条》宣称,自然界是“在我们眼前的一本佳作,在其中的一切受造之物,不论大小,都引导我们观摩上帝不可见的事”。这种观念被英国皇家学院追捧和采纳。这说明()A.宗教改革有利于近代科学进步 B.宗教改革揭开了科学革命序幕C.英国重视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 D.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权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其中的一切受造之物,不论大小,都引导我们观摩上帝不可见的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派的这一信条有助于激发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探索欲望,发现科学的奥秘,推动近代科学的进步,A项正确;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英国重视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加尔文派对天主教会的批判,排除D项。故选A项。
14.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曾说:当年“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苏联探寻“计划’的秘密”。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过渡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反映出()A.经济危机促使西方国家放弃自由贸易政策B.对苏联模式借鉴有利于西方经济政策调整C.苏联计划模式与西方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D.西方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注,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B项正确;西方国家并未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西方国家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并不是计划模式与西方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方国家对苏联模式的借鉴,西方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体现不出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5.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一次核危机事件,最终苏联接受肯尼迪要求,撤走了导弹。这一结局()A.使苏联放弃了与美国争霸政策 B.导致当时国际关系日趋紧张C.利于国际关系缓和与世界和平 D.促使古巴脱离社会主义阵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一次核危机事件,最终苏联接受肯尼迪要求,撤走了导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期间,双方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在客观上有利于国际关系缓和与世界和平,C项正确;苏联放弃了与美国争霸政策,“放弃了”一词说法错误,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A项;古巴导弹危机促使美苏双方关系趋于缓和,而非日趋紧张,排除B项;古巴现在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6.不结盟运动高度重视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评估工作,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们一再表达自己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方案。这主要是由于()A.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D.冷战政策制约了其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存在,不结盟运动国家利益受损,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A项正确;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世界殖民体系,与谋求经济秩序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为不结盟运动国家谋求新秩序创造条件,但不是直接因素,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国家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直接因素在于不合理的经济秩序与冷战政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狭义上的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在西周时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平原、山地、丘陵、源地上的森林和草原生长繁茂,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5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被广泛使用,黄土高原南部的关中平原、汾河中下游平原植被大量开垦成耕地,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植被逐步为耕地替代。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不断向北部和西部推进,原有的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约为40%左右。至唐宋时期,森林覆盖率下降至33%左右。至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摘编自陈怡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古代造成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下降因素,并阐述理由。【答案】(1)铁器工具的发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区域的不断拓展(农耕文明的拓展);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人口数量逐渐增加)。(2)因素一:都城修建。理由:古代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修建时需要大量木材,而陕西地区是中国古代前期朝代都城所在地,因新建或因战火毁坏而重新修建,但古代交通相对不便而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导致大量木材被砍伐,森林覆盖率下降。因素二:民族冲突。理由:这一地区曾建立众多少数民族政权,政权之间的对立和战争,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军事和生活所需导致木材、粮食需求量大,毁林、造田等因素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因素三:政府政策。理由:政府为巩固统治,重视农业发展,实行屯田等政策,鼓励军队或民众毁林造田,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其他因素,理由阐述合理即可给分。【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铁器被广泛使用”可得出,铁器工具的发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从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不断向北部和西部推进,原有的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可得出,农业生产区域的不断拓展(农耕文明的拓展);根据材料“至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15%”可得出,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城市建造需要大量的木材,因而得出,古代都城修建会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然后从木材对于都城修建的重要性、陕西地区是中国古代前期朝代都城所在地等角度阐述理由。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的民族冲突和战争中,建造军营需要木材,出现为了筹措军粮而毁林造田的现象,所以可得出,民族冲突是古代造成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因素这一;接着从军事和生活需要、毁林造田等角度进行阐述。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王朝重视农业发展,一些朝代实行屯田政策,政府政策也是古代造成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下降的因素这一;然后就重农政策、屯田政策、毁林造田进行阐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1年,张之洞授山西巡抚,整顿吏治、严禁鸦片,使山西民风大有好转。他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张之洞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他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大败法军,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891——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筹练江南自强军,后来又以此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张之洞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先后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方言、铁路、师范、普通教育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起先以支持维新活动的面目出现,但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即登报声明自除上海强学会会长之名,并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严斥积极支持变法维新的官员。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张之洞主张“安内乃可攘外”,多次上书清廷,要求对义和团严加镇压。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张之洞因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受到社会各方面舆论的强烈谴责。——摘编自胡晓曼马道宗《中国名人大传:张之洞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评价张之洞。(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答案】论题:张之洞在近代教育上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存在局限性
一方面,张之洞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推动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很高。张之洞的主张符合教育近代化的潮流,有利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产及其新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思想解放。他的教育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先让学生学习经史之学,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学习其他的技能来弥补不足,相辅相成。此外,大力进行教育改革,设立工农兵学商等各类学校,学校不单一,内容更加细分化。另一方面,张之洞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主观目的是进一步弘扬封建伦理纲常,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与现在的人才培养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利于培养出优秀人才。
尽管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存在局限性,但他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了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上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还可以从他对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态度等方面论述。
【解析】题目要求根据材料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评价张之洞,要从他的贡献和局限性作答,可以选取教育方面。所以,论题可以是张之洞在近代教育上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存在局限性。然后进行论述,根据材料信息,“张之洞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先后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方言、铁路、师范、普通教育等等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可以得出张之洞兴办各类学堂,派遣留学生。这反映张之洞的主张符合近代教育近代化的潮流,有利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思想解放。另一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张之洞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弘扬封建伦理纲常,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进行总结,尽管张之洞的教育理念存在局限性,但他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了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上做出重要贡献。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佛兰德,13世纪时乡村工业就已成为城市行会手工业的重要竞争对象。15世纪时英国东南部、德国南部、法国北部、阿拉贡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乡村工业的兴起。15世纪中后期,一些地方的乡村工业已较为普遍,并形成一些中心。从15世纪起,从东欧流入西欧的大宗商品(谷物、木材,后来还有羊毛)不断增多……而从西欧流入东欧的纺织品(包括奢侈品和中档织物)、盐、酒、丝绸等也日益增多。14、15世纪里,西欧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西倾,商业网也出现西移迹象,里斯本、塞维里亚、伦敦、巴黎、布鲁日安特卫普迅速发展。以前,我们习惯上把中世纪看成黑暗的中世纪。实际上,由于经济、政治生活都具有竞争性,西欧中世纪的技术的应用与传播速度相比较而言是很快的。特别是中世纪后期,这方面的进展相当明显。——摘编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材料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但它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大家遵循共同制定的制度,就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甚至可以超出经济范围,就相互之间的一些政治外交领域的敏感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自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古晚期经济发展的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积极影响。【答案】(1)乡村工业兴起,并形成一些生产中心;西欧的生产区域化程度不断加强;西欧经济发展重心和商业网西移,兴起一批工商业城市;技术的应用与传播速度加快;近代化的曙光初现。(2)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逐渐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国家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影响(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解析】【小问1详解】趋势:据材料“13世纪时乡村工业就已成为城市行会手工业的重要竞争对象。15世纪时英国东南部、德国南部、法国北部、阿拉贡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乡村工业的兴起”可知乡村工业兴起,并形成一些生产中心;西欧的生产区域化程度不断加强;据材料“14、15世纪里,西欧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西倾,商业网也出现西移迹象,里斯本、塞维里亚、伦敦、巴黎、布鲁日安特卫普迅速发展”可知西欧经济发展重心和商业网西移,兴起一批工商业城市;据材料“,西欧中世纪的技术的应用与传播速度相比较而言是很快的。特别是中世纪后期,这方面的进展相当明显”可知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地产项目施工合同流程解析
- 福州房屋买卖合同公证服务
- 通信设备总经理招聘合同
- 学校网签版施工合同
- 城市地下供水箱涵施工协议
- 矿泉水企业聘用合同范本
- 商务写字楼租赁合同三篇
- 游泳教练员培训合同三篇
- 土地租赁合同安全责任条款
- 集体公共设施用地出让合同
- 2024年就业协议书样本
-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实验室安全准入教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医学教程 《精神卫生法》解读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解答题应用题大全50题含答案
- 保健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管理制度
- 中外广告史(第三版) 课件 何玉杰 第10、11章 美国广告的发展、日本广告的发展
- 2024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备课
- 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制度
- Unit 6 I will bring a big bottle of orange juic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少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4年秋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二章 认识细胞 1.2.1 学习使用显微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