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26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客观题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賡续的重要空间。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材料二: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D.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备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3分)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C.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一律拆除。D.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4分)(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有声电影
老舍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目“有声电影”既是一个事物名词,其实也是围绕它而展开的事件,简约而意蕴丰厚,是串连全文的线索。B.小说以二姐对“有声电影”的独特理论开篇,让读者对二姐有了初步印象,同时以一般小说少有的议论笔调,评价二姐的行为,奠定了本文讽刺的笔调。C.作为小说事件的参与者,本文叙述者似乎扮演了一个和他们一起去看电影的同行者的角色,这种角色赋予了文章语言一种独特的力量,让读者因为深切的理解而感到同情,却又忍俊不禁。D.谦让本是美德,可是在正在放映的电影院里,这种“打架似的推让”全然不顾周围人的感受,作者讽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7.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11.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献池州牧杜荀鹤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献给地方官,意图在于展示才华抱负,与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情感相同。B.“江路静”与“郡城安”,写出凶年之后、戎装断绝的安定美好生活。C.颈联“惊断莺声”景物描写具有衬托作用,表现劳动人民的勤于劳作。D.本诗将丰富的内涵压缩于七律短幅中,语言清新通俗、平易近人。13.诗人追求仁政,“仁政”在诗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小题。(3分)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谢亭送别许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都属于送别诗,题目中王诗点出了友人去往地,许诗点出了送别友人地。B.王诗中以“柳”寄寓了留恋不舍之情,这与“榆柳荫后檐”中“柳”表意不同。C.许诗以唱歌送行起笔,想象友人在红叶青山急流间泛舟远行,表达美好的祝福。D.王诗“劝君”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惜别之情,这与许诗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9小题,每空1分,共18分)15.(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3)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16.(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让我们感受到在广阔天地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超脱世俗的快乐与自由。(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主客投入自然怀抱后,兴之所至,吟诵《诗经》中的诗句的场景,同游之人此时心境开阔,无拘无束。(3)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17.(1)《赤壁赋》中写出诗人仿佛要远离人世,飞入仙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3)《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三、课内基础知识(23分)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山不厌高(满足)②羁鸟恋旧林(约束)B.①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②惟觉时之枕席(睡觉)C.①艰难苦恨繁霜鬓(艰苦)②使快弹数曲(赶快)D.①憔悴损(折损)②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3分)A.①举酒属客(劝请)②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③金石可镂(雕刻)④磴几不可登(石阶)B.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应)②声非加疾也(快速)③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环绕)④去来江口守空船(来来回回)C.①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②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喜爱)④正襟危坐(高)D.①纵一苇之所如(往,到)②枉用相存(问候、探望)③采之欲遗谁(遗留)④使快弹数曲(快速)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栗深林兮惊层巅④顺流而东也⑤不耻相师⑥云青青兮欲雨⑦小学而大遗⑧侣鱼虾而友麋鹿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⑩是故圣益圣,愚益愚A.①\②③\④⑥⑨\⑤⑧\⑦⑩ B.①④\②③\⑥⑨\⑤⑧\⑦⑩C.①④\②③⑧\⑥⑨\⑤\⑦⑩ D.①\②③⑤⑧\④⑥⑨\⑦⑩21.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3分)A.①而耻学于师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善假于物也④俟我于城隅B.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郯子之徒③不知东方之既白④凌万顷之茫然C.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自唐显庆以来③輮以为轮④作《师说》以贻之D.①目遇之而成色②扣舷而歌之③蟹六跪而二螯④侣鱼虾而友麋鹿22.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何为其然也?②崖限当道者③月出于东山之上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⑤凌万顷之茫然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⑦不拘于时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⑧⑩/②⑤/③⑥/④⑦/⑨ B.①⑧/②⑤⑥/③⑨/④/⑦⑩C.①⑧/②⑥/③④⑦/⑤⑨/⑩ D.①⑩/②⑤⑥/③⑦⑨/④⑧23.对下列各句的艺术特色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淳朴宁静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描绘天姥山的雄伟气势,动态感强烈。D.“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反衬周郎,“雄姿英发”的周郎正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苏轼。2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分类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用的是“赋”的手法。B.“封狼居胥”,词中指霍去病远征匈奴,胜利后登山祭天,以记功勋。古代也有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为“封”。C.咏史怀古诗词常运用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即借三国吴魏战事典故讽喻南宋宋金对峙。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2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斗转星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但江面已远。①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感慨人生短暂,江山永恒②如今滩地上已盖满房子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④几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⑤抬头北望,远处才见白茫茫的长江江面⑥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A.③②①④⑥⑤B.⑤③②⑥①④C.⑥⑤③②①④ D.⑥②①④⑤③四、写作(60)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下周,学校将为高三的同学们举办成人礼,你作为高一代表上台演讲。请结合你对以上材料的认识,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感悟、思考与祝福。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解析】D项,“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2.A【解析】B项,“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C项,“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D项,“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3.D4.①对比
②聚村而居
③合作
④继承(一点1分)5.C【解析】C项,“思想意识转变过程”错,从头至尾,众人的思想意识并没有变化6.C【解析】C项,“作为小说事件的参与者”错,本文的叙述者并没有在故事之中出现。7.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答出其中的3条,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8.C9.C【解析】“王之蔽”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10.A【解析】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国出使诸侯,而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11.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答:对赵国采取劝说,对燕国采取威胁;向赵阐释借兵的好处,向燕国阐释不借兵的后果;均给3分。如果只是分别陈述对赵国、燕国的游说内容各得1分。在此基础上又有比较,再给1分)文言文关键词语注释: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将要)攻魏,子(你,古代对人的尊称)为(替,给)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主谓之间,不译)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希望)子之(主谓之间,不译)行也!”重(丰厚)为之约(置办、配备;约本义为绳索;还可翻译为“贫困”,如久约不忘平生之言;“求取”,如约功)车百乘(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孟尝君之(到)赵,谓赵王曰:“文(田文,指孟尝君。古人称己称名,以示对对方的尊敬)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冒昧)借兵者,以(表目的,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不是)能强于魏之兵(介词结构后置,意为比魏国军队强),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每处)危(处于危险境地)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屏障)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介词结构后置,意为和秦国歃血为盟;歃血,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如“~~为盟”),是(这)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将要)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原因)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答应;应承),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到北边)见(拜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年成)不熟(有收成,丰收;与“熟”同义的有“登”、“稔”)二年矣,今(现在)又行数千里而以(表目的,来)助魏,且奈何(将要怎么样呢)?”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国都的城门;国,指国都,如“去国怀乡”)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还,还是)未许(答应)也。田文曰:“臣效(献出)便计(简便易行的计谋)于王(介词结构后置,向大王献出简便易行的计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请允许我)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屈服于别人;“折节”在文言文中还常常翻译为“改变平日的志向行为”)割地,以国之半与(给)秦,秦必(一定)去(离开)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凭借)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道路的里数)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发兵,出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通“悦”,高兴;大说,十分高兴,很高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立即)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请求和魏国讲和)。因归燕、赵之兵,而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参考译文: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转危为安。”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孟尝君说:“我来借兵,实际上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相反,魏国却连年战争不断,老百姓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今天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歃血结盟,那赵国就将直接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每年也会兵灾不断,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于是同意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军将要攻魏,希望大王救援。”燕王说:“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救援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说:“远赴数千里之外救援,这是有利于燕国的。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驰援别人,还有可能吗?”燕王还是不肯发兵。孟尝君说:“我献妙计给大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我只得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就要大变了。”燕王说:“我能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吗?”孟尝君回答:“燕国不去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辱割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撤走后,魏王会兴起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军,再联合赵军,以四国之兵来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运输也方便了,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回国复命了,我愿听从您的意见。”于是为孟尝君派出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魏王非常高兴,说:“您这么快就借到了燕、赵的大军,真了不起。”秦王大为恐慌,割地与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赵的军队回国,并封赏了孟尝君。12.A
【解析】A.“意图在于展示才华抱负,与以求引荐的干谒诗情感相同”错误,本诗意在反对战争,赞扬地方官实施仁政,与传统干谒诗不同。13.①反对战争,体现仁政。直接抒发对“小康”的祈愿,叙述水陆交通安全,郡城不见戎装,表达对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②重视生产,体现仁政。描写商贾往来不绝,百货畅行无阻,新麦得以收割,嫩桑得以采摘,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③以民为本,体现仁政。想象背井离乡的流民,闻说家乡变化,不久远道还乡,安居乐业,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④为官仁爱,体现仁政。这首诗献给当地官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钦敬和赞美,也是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答出其中的3条,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4.C【解析】C.“想象”和“祝福”错误。此句是实写友人离别的情境,看似明丽的美景实则反衬诗人的不舍与伤感之情。15.(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16(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3)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7(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18.A【解析】B项,②觉:睡醒。C项,①苦:极,表程度的副词。②快:畅快。D项,①损,很、极,表示程度极深19.D【解析】A.正确。B.“适”:享受。句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疾”:强劲。句意:声音并没有更强。/“居”:停留。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去来”:偏义复词,走了以后。句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C.“稍”:逐渐。句意: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爱”:通“薆”,躲藏。句意:她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我搔头徘徊心紧张。/“危”:端正。句意: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D.“遗”:赠送。句意: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员工培训服务协议版
-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帮课堂】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学与练(部编版)
- 2024商业银行贷款及土地抵押协议样本版
- 2024年店铺管理者聘用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品牌形象宣传广告物料定制合同版
- 2024年山东省消防设施建设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室内装修材料供应与施工标准协议版B版
- 奢侈品行业零售店长发展白皮书 2024
- 2024年家用保洁员短期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年专项物流合作协议范本版B版
- 运维部运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总结汇报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 初中生物说题
- 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
- 社区居民COPD筛查流程图社区COPD病例管理流程图
- 实验室化学危险品使用记录表
- 张爱玲《金锁记》教学课件
- 良工 减温减压装置使用说明书
- 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
- 热固性粉末涂料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