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产业结构的变动课件_第1页
发展经济学产业结构的变动课件_第2页
发展经济学产业结构的变动课件_第3页
发展经济学产业结构的变动课件_第4页
发展经济学产业结构的变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经济学产业结构的变动12.1工业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12.1.1产业及产业结构工业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工业(Industry)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工业只包括制造及机械生产;广义的工业可定义为“生产一群同类商品的一群生产单位,此种商品的相同性为最大或者相异性为最小。”产业是广义的工业。产业结构(IndustrialStructure)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产业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后者不仅包括产业间的关系结构,还包括产业间不同企业间相互关联的结构。三次产业划分法三次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概念是1935年英籍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Fisher)首先提出的。英籍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Clark)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广泛运用了“三次产业”思想。在克拉克之后,库兹涅茨(S.Kuznets)对国民经济结构变化作了更为详尽的研究,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农业产业(A部门)、工业产业(I部门)和服务产业(S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逐渐采用了三次产业划分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开始采用三次产业划分法。12.1.2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就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差异和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科林·克拉克在配第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他将各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农业为主的低开发经济社会;(2)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社会;(3)商业和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一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人们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12.1.2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库兹涅茨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横向、纵向考察总产值结构变动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动,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进一步证明了克拉克的发现,用事实说明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钱纳里(H.Chener)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考察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并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作为外生变量,代入用回归方程建立的GDP市场占有率模型,即得出一个标准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市场占有率模型钱纳里为了建立标准产业结构设计了一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市场占有率模型;其中,——第i产业的粗附加价值的市场占有率Y——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N——人口表15-1是对1000万人口典型情况使用上述模型测算的标准产业结构。后来,钱纳里等人为了提高标准产业结构模型分析准确性,改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市场占有率的模型,建立了三组标准产业结构分析模型。这些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大量相互关联情形,并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的特征及差异性。国民生产总值市场占有率模型12.1.3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工业部门之间的结构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一般认为,工业发展过程正常地要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家具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学、机械、汽车、钢铁等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产值和速度上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工业部门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学者对工业部门结构变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有代表性人物包括霍夫曼、盐谷佑一和钱纳里。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对工业化(实际是重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提出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被称之为“工业化经验法则”,亦称霍夫曼定理或霍夫曼法则。霍夫曼认为,工业化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成长率并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工业部门间的特点的结构变化,而且具有一般倾向。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标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认为这个阶段实现了工业化。这就是所谓的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工业部门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日本经济学家盐谷佑一利用产业关联理论,对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重新论证。他采用消费资料和资本资料的产品分类,采用总产值进行数量统计。其计算结果表明:(1)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霍夫曼比率稳步下降,资本资料工业比重上升是一普遍现象;(2)从霍夫曼比率来看,日本在工业化时期即其重化工业化阶段,下降很明显,与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吻合,但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瑞典,按其最终产品划分的两部门比率是较稳定的,没有按照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发展,这也说明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不能反映整个工业化过程。工业部门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作用的变化,为了解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他在运用产业关联理论深入地考察制造业各产业部门地位作用变化的同时,还揭示出制造业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钱纳里运用截面分析,对20世纪50年代具有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的工业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把工业部门分为3类:投资物品及相关产品、其他中间产品和消费产品。与霍夫曼相比,钱纳里把中间产品单独分为一类,而在霍夫曼那里,中间产品或归于资本品或归于消费品。不同工业部门的细分及随人均收入的变化趋势,见表15-3。12.2结构转换与总量增长的关系15.2.1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产业结构转换离不开经济增长过程。从较长的经济发展过程看,经济的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是紧密相联和互为因果的。钱纳里、鲁宾逊等人,以新古典总量增长模型为基础,加进结构变量,以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结构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一研究所设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GY为总的经济增长(GNP);(I/Y)为投资同GNP的比率(资本存量增长的替代变量);GL为劳动力的增长;X3为劳动质量(或教育)的度量;XA为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度量;XE为出口增长的度量;XF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度量;XD为发展水平的度量。12.2结构转换与总量增长的关系12.2.2产业关联与总量增长产业关联就是产业间的联系方式,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投入产出关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分析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最有效的工具是投入产出表,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利用投入产出表可十分清楚地表示在投入产出过程中产业间所发生的一切联系。见表15-5投入产出平衡表产业关联产业间发生联系是源于两种经济活动:一是该产业的生产投入过程,即各部门的第I象限的纵向经济活动(X1j,X2j,…,Xnj),是指该部门通过需求与其他供给部门所发生的技术经济联系;二是该产业的产出分配过程,即各部门的第I象限和第II象限表示的横向经济活动(Xi1,Xi2,Xi3,…,XinYi),是指该部门通过供给与其他需求部门所发生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对总量增长的影响是通过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水平、规模和质量来进行的。12.3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15.3.1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1)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2)需求结构变动(3)供给结构变动(4)国际贸易(5)技术进步12.3.2产业结构演变的形态:产业间优12.3.3产业结构演变的机制:主导产业转换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Rostow)根据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同,提出了“主导部门”(Leadingsectors)的概念。主导部门,或称主导产业,它是指在经济发展某一特定阶段的产业结构中客观地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前波后及、带动一大批产业发展作用的产业。罗斯托在研究经济起飞问题时指出,作为主导产业应有以下特性:(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2)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扩散效应是识别主导产业的重要标志。12.3.3产业结构演变的机制:主导产业转换罗斯托对产业间的扩散效应作了规范,认为这种扩散效应是指某些部门在各个历史间歇的增长中,起到了“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回顾效应;(2)旁侧效应;3)前向效应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作用,罗斯托将此称为“主导部门综合体”。主导部门及主导部门综合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主导部门及主导部门综合体。然而,主导部门的更迭序列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技术的、经济的内在逻辑,呈现出有序的方向性。12.4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15.4.1第三产业的兴起是工业化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向前推进,物质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为之服务。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国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也需要第三产业兴起,以满足居民不断扩大和不断高级化的生活需求。第三产业一旦兴起,反过来又会大大推动和加速工业化进第一,通过联系效应或引致效应,第三产业能够推动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第二,通过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第三,通过提供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第三产业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提供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效率。12.4.2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换第三产业的兴起,大大改变了一国的产业结构,也大大改变了社会经济的格局和性能。从产业结构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使社会经济从原来主要由第一、二产业组成的产业结构,转变成由第一、二、三产业组成的产业结构,而且使各个产业升级换代,使各个产业内部的结构,以及各个产业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从社会经济的格局和性能来说,第三产业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使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促使国民经济日益“软化”。12.4.3第三产业发展的阻碍因素与途径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1)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很少(2)第三产业门类不全,活动范围有限(3)第三产业效率低,服务质量差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第一,认识错误和观念陈旧第二,发展政策上的失误第三,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一直实行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第四,不重视教育,不尊重知识和人才为此,要大力培育市场,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要真正重视知识和人才;革新观念,切实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12.4.4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崛起发源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80年代兴起的高科技革命。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知识经济的特征如下:知识经济是以高新科技产业为其主导产业;知识经济中存在着收益递增规律;知识经济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形态;在知识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互联互动。12.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