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扩张变革——世界近现代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生活变化必备知识清晰化关键能力系统化核心素养情境化大题突破必备知识清晰化专题导学从新航路开辟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增强。从一战后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控有了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改革曲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复习“扩张变革——世界近现代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生活变化”,认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共同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时空定位线索主旨线索一全球联系的建立和世界经济格局演变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欧洲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重道远。线索二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线索三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演变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线索四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社会产生巨大进步,从而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习俗社交礼仪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关键能力系统化整合一
走向整体——全球联系的建立和世界经济格局演变1.西方崛起和大航海时代到来(1)背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传播基督教的动力、封建王室的支持等促使欧洲探险家在15~17世纪探索出了多条新航路。(2)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导致了全球贸易网的出现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形成。2.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1)近代商业贸易世界市场形成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逐步形成工业革命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商贸变化商贸中心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经营方式商品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股份制公司等出现和发展商品种类世界各大洲的商品种类增多国际格局世界贸易经历了以英国为中心向多中心的格局变迁(2)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①贸易体系:1947年在美国主导下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②贸易形式: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商务逐渐兴起。3.世界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1)金本位制①形成: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②瓦解:1929年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2)二战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建立①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②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③1945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旨在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①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4)21世纪的国际货币形势: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4.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1)发展历程时间基本历程推动因素主要表现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工业革命,蒸汽机和轮船的出现;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世界越来越紧密连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市场陷入困境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2)存在问题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②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的贸易保护及控制移民等措施。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①特征: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②原因: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③表现: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①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②原因:欧共体成立和发展,西欧内部经济联系加强;日本经济起飞;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③表现: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的经济发展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苏联经济增长极为缓慢;新兴工业化国家出现。(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①特征: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②原因: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冷战的结束。③表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并发展。整合二
突飞猛进——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进步1.工业革命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在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和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广阔的海外市场的英国率先进行由实验科学发达的美德引领成就珍妮纺纱机、复动式蒸汽机等电力的广泛应用、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等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现代工厂制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产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世界市场(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弊端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科学技术获得了较快发展。(2)表现: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影响: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人类视野产生新的变化。整合三
长路漫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1.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演变(1)商业资本主义模式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基本特点是商业控制产业,资产阶级中势力最大的是拥有雄厚财富的商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重商主义是该时期的经济思潮。(2)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理论,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经济思潮。(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和企业间竞争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现象,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是万能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出现了新变化。如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当然各国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也有所不同,如美国80年代减少政府的干预,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2.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经济政策盛行时间主要主张评价重商主义(商业本位)15~18世纪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保护国内市场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自由主义19世纪中后期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凯恩斯主义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之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是凯恩斯主义失灵后进行的调整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的宏观调控①加强国家干预(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②减少国家干预: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原因)。③加强国际协调:主要措施为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发挥大国作用。措施a.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b.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c.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社会结构的新变化①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3)社会运动的高涨①原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②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等。整合四
日新月异——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时期表现新航路开辟以来物种交流:美洲物种外传到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同时,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社会生活: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工业革命后食物生产: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社会生活:粮食储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2.人口迁移(1)美洲: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欧洲白人、非洲黑人先后进入美洲地区,引起了美洲族群的变化,混血人种逐渐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2)大洋洲:英国通过流放罪犯、建立牧场、开采金矿等活动,对大洋洲进行殖民扩张;白人逐渐成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华工也为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贡献。3.城市化及城市建设概况表现工业革命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建设电梯、钢筋混凝土技术、集中供暖和制冷、私人卫生间等提高了城市的居住条件,水网、照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影响积极促进了人口转移、产业调整、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等消极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困和治安等社会问题4.近现代交通的发展(1)交通进步①工业革命引发交通变革,出现蒸汽机车、汽船、轮船,发明汽车、飞机。②现代交通发展:出现高速公路、铁路,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2)影响①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世界成为了“地球村”。②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③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5.卫生防疫(1)疫病危害①疫病的传播:带来了人口(尤其是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②天花和鼠疫肆虐欧洲: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带来人口的大量死亡,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2)卫生防疫:牛痘接种法、巴氏消毒法、青霉素及近代解剖学、诊断学和药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卫生防疫能力。(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核心素养情境化微点1新航路开辟与走向整体的世界真题引领1.命题点:有学者对欧洲海上“探险活动”的评价[2023·广东卷,1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答案:D解析:阅读题干材料获取的重要信息有“探险活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通过这些信息不难判断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该学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的重大影响是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说明该学者运用全球史观(视野)来评价新航路的开辟,与该学者评价角度符合的是D项。A项是革命史观(视角),B项是社会史观(视角),C项是文明史观(视角),均排除。2.命题点:世界物种的交流[2022·山东高考,11]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两种作物是从西亚和东南亚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的,也就是这两种作物原产地应是西亚和东南亚;从史实的角度来看玉米原产地是美洲,故排除A、B两项;水稻原产地是中国,故排除D项,C项正确。3.命题点:英国的殖民扩张[2022·全国甲卷,33]下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进口货物占总货物的价值比(%)1664~1670年1731~1740年胡椒20.14.3茶叶0.029.26咖啡0.635.35棉纺织品62.5965.35答案:C解析:材料揭示了17~18世纪,随着英国殖民扩张的发展,英国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亚洲的货值越来越多,故茶叶、咖啡、胡椒等占比变化较大,C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英国确立海上贸易霸主地位,B项排除;18世纪60年代英国才开始工业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4.命题点:殖民扩张与荷兰绘画[2022·广东高考,12]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答案:A解析:17世纪荷兰垄断海上贸易,号称“海上马车夫”,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海外贸易的发达,丰富了荷兰民众社会生活,进而影响了艺术题材,故A项正确;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战争、革命不断,社会政治动荡,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浪漫主义文学产生,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荷兰的海洋贸易由商业公司所垄断,故排除C项;17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反对教权、王权和等级制度,主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5.命题点:19世纪初的殖民扩张[2022·湖北高考,13]如图是发表于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其中两个人物代表的国家是(
)A.西班牙与葡萄牙
B.荷兰与英国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普鲁士答案:C解析:据材料“1805年的漫画《危险中的地球布丁:国家美食家在享用小点心》”可知,这幅画描绘了身穿军装的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和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坐在桌前,正在瓜分一个好似地球的布丁,以此来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故选C项;西葡争霸的时代是15、16世纪,排除A项;第四次英荷战争(1780~1784年)中荷兰战败,荷兰走向衰落,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不能和法国竞争,排除D项。深化认知1.新航路的开辟(1)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达·伽马发现了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2)欧洲人继续海上探险,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全球航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3.新航路开辟,商品世界性流动的表现市场空间范围扩大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玉米、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市场联系便捷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增长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市场组织、维护机制初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4.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创新应用1.[2023·河北百校联盟高三联考]葡萄牙亨利王子(1394~1460年)在世期间,在葡萄牙西南海岸的萨格拉什创办航海学校,培训本国水手;设立专门研究航海技术的观象台,广泛收集地理、气象、造船、海流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聘请热那亚和加泰罗尼亚等地的航海人才为师。这些措施(
)A.促使葡萄牙成为殖民霸主B.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条件C.旨在发展本国的海事教育D.推动了葡萄牙的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亨利王子创办航海学校、研究航海技术、聘请航海人才等措施,都是在为开辟新航路作准备,故选B项;促使葡萄牙成为殖民霸主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排除A项;发展海事教育只是途径,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C项;D项夸大了这些措施的作用,故排除。2.[2023·九师联盟高三质量检测]下图所示为1510~1650年英国南部小麦、羊毛价值指数和地租变化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英国(
)A.生产方式变革刺激消费需求上涨B.重商主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C.世界市场扩展导致商品结构变化D.价格革命加快社会转型进程答案:D解析:据材料图片可知,地租价格波动较大,而小麦和羊毛价格在持续上涨,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导致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的衰落,加快了社会转型,故选D项;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小麦、羊毛价值指数和地租变化情况,没有涉及生产方式变革,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重商”“重工”与“国家干预”,而材料主旨是农业方面价格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小麦、羊毛价值指数和地租变化情况,没有涉及其他商品变化,不能说明商品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3.[2023·辽宁葫芦岛协作校高三上]下表所示是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物种的交换。这些物种的交流(
)A.引起了世界人口的流动B.导致了世界传染病的传播C.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D.造成了美洲印第安人剧减从新大陆引进的物品玉米、土豆、红薯、西红柿、烟草、花生、龙舌兰、奎宁、可可、火鸡等从旧大陆引进的部分物品绵羊、山羊、牛、马、猪、驴、狗、猫、鸡、鸽、鸭、小麦、大麦、大米、香蕉、橙子、芒果、甜瓜、洋葱、葡萄、甘蔗、萝卜等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换的数量增加,其中来自新大陆的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传入其他地区,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故选C项;材料反映粮食作物和动物流动,没有体现人口流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作物和动物的物种交流,并不能得出传染病传播的结论,排除B项;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剧减的原因是疫病,排除D项。4.[2023·安徽合肥九校高三联考]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英国政府借款的机会与债务的规模大大增加。英国的公债在1697年时为1450万英镑,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到1720年时,英国国债超过5千万英镑,逐步形成规模比较庞大的债券市场。由此可知,英国债券市场的形成(
)A.标志着现代金融股票制的创建B.解决了“商业革命”所引发的危机C.拓宽了工业化生产的融资渠道D.适应了对外殖民扩张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英国政府通过公债既可以满足政府的财政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稳定金融市场,为18世纪英国的进一步对外扩张提供了资金准备,故选D项;17世纪初,荷兰已经创建现代金融股票制,排除A项;缓解的应是价格革命所引发的财政危机,排除B项;英国步入工业化生产时期应为1765年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微点2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引领1.命题点: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的服饰变化[2023·海南卷,12]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可知,17世纪,欧洲贵族引领服装潮流,而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转变为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潮流,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经济的促进,以及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升,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引领服装潮流,没有体现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解放,也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排除B项;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是社会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2.命题点:19世纪后期法国的建筑风格[2023·湖北卷,13]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答案:B解析:据材料“19世纪后期”“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工业材料,据材料“‘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感到愤慨”可知,有的建筑师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建成了如埃菲尔铁塔那样的建筑,而“思想纯正”的建筑师对此持反对态度,这正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艺术创新,说明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的变化,未涉及技术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故A项排除;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理性思考,材料中部分建筑师的思想并不符合理性精神,故C项排除;材料中“思想纯正”的建筑师只是一部分,还有部分建筑师已经利用钢铁材料建筑了如埃菲尔铁塔那样的建筑,即并非所有建筑师都固守历史传统,D项观点片面,排除。3.命题点:世界近代化经济的划时代变革[2022·广东高考,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答案:B解析:18世纪后期,英国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材料“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可知,由于机器生产成本较高,工厂主通过加重剥削工人来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社会分化,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故B项正确;工业结构是指工业的构成,涉及轻工业、重工业或各具体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故排除A项;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此时工厂里的工人大多不再是手工工人,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工业革命与物价上涨的关系,故排除D项。4.命题点:工业革命时期的农业生产组织[2022·全国甲卷,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蒸汽机发明后欧美国家农业实行大农场制,多人协同劳作;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发生后,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小型化、个人化,使家庭农场发展迅速。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由雇佣大农场向家庭农场发展的趋势,并非失业人口的情况,B项错误;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但不符合20世纪初农业生产的情况,C项错误;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完全依赖于生产规模,D项错误。深化认知1.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全球化角度两次工业革命中涌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世界整体化的形成和发展社会转型角度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角度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的科学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文明化社会化角度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包括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问题生态文明角度两次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工业革命后欧洲学者提出的社会经济学说(1)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如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李嘉图等提倡市场机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倡导自由竞争。为后世开创了一个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它适应了时代要求,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2)民族主义的经济学说。德国人李斯特等提出,他们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他们主张加强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等。(3)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有些学者在目睹了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之后,提出了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的主张。这种学说后来被称为“社会主义”。创新应用1.[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美洲金银的流入曾在欧洲掀起了价格革命的浪潮。而1859年至1869年间的黄金产量相当于1848年前三百多年间的黄金产量总和,却没有发生较大的通货膨胀。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释放巨大产能B.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调整C.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D.稳定的全球金融秩序形成答案:A解析:同样是金银的快速增长,新航路开辟后导致价格革命,而19世纪却对价格影响不大,是因为工业革命生产的大量商品抵消了通货膨胀,故选A项;B、D两项只能是次要原因,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不符,故排除;物价稳定与贫富差距加大无关,排除C项。2.[2023·河北承德高三检测]19世纪中期,英国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率占47.1%,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打破了两性分工的绝对界限,缩小了男女两姓在社会生活中的差异。妇女们多了工友、同事、上司等社会角色,构建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推动了英国阶级结构的变化B.使得传统的家庭模式日益稳固C.提高了普通女性的政治地位D.一定程度改变了女性社会地位答案:D解析:据材料“缩小了男女两姓在社会生活中的差异”等可知,工业革命后,女性更多参与到社会生产劳动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角色,女性的社会地位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性别关系的变化,并非阶级结构,排除A项;女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对传统的家庭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尚未反映出女性政治地位的状况,排除C项。3.[2023·秦皇岛市高三三模]下表所示是20世纪初有关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状况表。表中现象(
)A.是垄断组织形成与发展的结果B.证实了美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C.推动了石油开采与化工的发展D.说明美国是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汽车生产量汽车价格1903年,生产1700辆;1908年,生产10000辆车;1916年,T型车年产量达到50万辆1913年,一辆T型车从800美元降至500美元,1925年降到300美元以下答案:C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产量不断增加,而价格却不断下降,必然会导致购买和使用汽车的人增多,从而推动石油开采与化工的发展,故选C项。4.[2023·湖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三测评]从1848年起,普鲁士政府开始直接投资修建铁路,到60年代,国有铁路已占普鲁士铁路总数的一半以上。普鲁士统一德国后,逐步收购私营铁路,大部分铁路转为国有。这说明(
)A.国家政权有力推动工业革命开展B.德国工业革命具有社会主义倾向C.德国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德国经济发展借鉴苏联建设经验答案:A解析:材料描述了普鲁士实行铁路国有化政策,带动德国各邦效仿,推动了德国铁路建设,结合时空观念,体现出了国家政权推动德国工业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铁路国有化不能等于社会主义,排除B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行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苏联还没建立,排除D项。微点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改革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命题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23·广东卷,15]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答案:C解析:1924年斯大林为了迅速摆脱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先进的工业国,逐渐建立起“苏联模式”,工业领域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题干材料“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工业人民委员部”数量不断增加等这些信息都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这些做法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于1941年,时间上与题干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比例失衡问题是“苏联模式”长期实行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为各个工业人民委员部的建立导致的结果,故B项错误;“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并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故D项错误。2.命题点: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2023·湖南卷,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答案:B解析: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0~199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农业科技助推农业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劳动力的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3.命题点: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2023·广东卷,16]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图示反映的是受20世纪70年代初“滞胀”的影响,出现的“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等问题,基于此,西方各国纷纷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此来缓解经济发展的困难,故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危机、越南战争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美国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1971年),取消美元的固定汇率制(1973年),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故B项错误;1978~1982年苏联是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1964~1982),这一时期处于美苏争霸激烈,西方与苏联的关系并未缓和,故C项错误;面对“滞胀”西方各国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而非恢复自由放任政策,故D项错误。4.命题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2022·湖北高考,15]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A.输出了革命文化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C.打破了外交孤立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答案:B解析:据题干材料“在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输出了革命文化,只是一种形式,与题意不完全吻合,排除A项;依据史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实行,十月革命过程中乃至结束后,都需要经济的支持,B项正确;瓷盘的出口就能打破外交孤立,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兼有两个时代标记”本身不涉及艺术审美旨趣,排除D项。5.命题点:联邦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2022·湖北高考,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故选A项;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措施有延迟退休、放开计划生育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以上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排除C项;缩小贫富间差距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深化认知1.苏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政策特点或实质影响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2)其本质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2)布尔什维克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力量,他们主张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要求限制以至消灭小生产者和“富农”,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用计划原则取代市场机制高度集中:苏联模式(1)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2)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1)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2)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2.罗斯福新政体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4.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创新应用1.[2023·山东日照高三联考]1919年,苏俄建立了总局管理体制,即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面按工业部门设立总管理局,为企业下达生产计划,调拨原材料,收缴制成品,垂直管理企业。其首要目的是(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实行工业扶持农业D.加快工业建设步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战时经济体制,将全国大中小企业全面收归国有,由国家对社会资源进行统一调配,以实现集中力量取得战争胜利的目标,故选A项;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正式建立,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将所有的粮食优先保证战时供应,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2.[2023·湖北武汉高三调研]下表是苏联集体农庄的相关数据,这一时期的苏联(
)A.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B.建立了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C.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D.从小农国家发展为工业强国
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57.085.9233.3243.7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单位:百万户)1.06.015.78.5集体农庄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4.933.687.499.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29~1937年苏联集体农庄数不断增加,参加农庄的农民比重不断提升,表明苏联正在推行农业集体化,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故选C项;材料是关于农业集体化发展的数据,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无关,排除A项;苏联集体农庄并不是现代农业,排除B项;1937年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3.[2023·安徽安庆二模]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悲观和失望情绪。但同一时期,苏联文学则生机勃勃,一大批优秀作家创作了许多歌颂现实的优秀作品。由此可见,两者(
)A.经济状况的巨大反差B.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C.军事斗争的不同状况D.冷战对峙的攻守态势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20世纪20至30年代,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所表达的社会思潮形成鲜明对比,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此时西方正处在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学中的不同社会思潮正是对同一时期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故选A项;反映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是二战后的冷战,排除B项;20世纪20~30年代,双方并未发生战争,排除C项;冷战对峙的攻守态势出现在二战以后,排除D项。4.[2023·浙江宁波高三选考]下图反映了1974年至1979年间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部分情况。在此期间这些国家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A.成立二十国集团,用抱团姿态加以应对B.减少政府福利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C.改浮动汇率为固定汇率,促进全球贸易D.适当增强政府干预,以便稳定社会秩序答案:B解析:据柱状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消费品价格的增长率远远大于其平均生产增长率,再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可知,为应对“滞胀”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据所学,二十国集团成立于1999年,排除A项;据所学,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实行固定汇率,排除C项;面对“滞胀”危机,欧美主要国家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而不是增强政府干预,排除D项。微点4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1.命题点:世界银行设立初期的贷款审批情况[2023·湖北卷,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贷款国别法国荷兰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巴西申请额5.05.355.00.43.50.52.50.22.096.01.0批准额2.51.9500.1600.400.120.34100.75答案:C解析: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大多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2.命题点:二战后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国防研发投资变化的主要因素[2023·山东卷,15]下图为1949~1985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美国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在1949至1985年有一定波动,20世纪60年代以前占比较高,1965至1977年基本处于下降状态,1977年以后又处在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因此政府研发投资用于国防研究比重下降,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题干涉及时间内,美国对外战争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且60、70年代美国在发动越南战争,此时对外战争较之前频度烈度有所增加,而题干中70年代美国国防研究占比下降,不符逻辑,排除B项;在题干涉及时间段内,美国并非一直都面临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主要是在70年代以来,而题干涉及时间还包括70年代以前,排除C项;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与题干中美国国防研究占比变化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3.命题点: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比重的变化[2023·全国乙卷,35]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多,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出口额不断增多,在世界出口额比重中占据较高比例,发达国家增加对外出口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本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根据材料“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深化认知1.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1)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3)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2.经济全球化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影响(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2)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方式。(3)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选择。4.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阶段表现自我隔绝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世纪至1840年)明清时朝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1949年)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资本输出地游离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迅速融入世界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1978年以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中国的对策(1)表现①从生产国际化走向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②从流通国家化走向贸易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③全球金融市场联网和各国货币国际化形成金融市场一体化。④世界经济增长中心走向多元化。(2)中国的对策①中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支持多边贸易。②中国将加快同有关国家商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③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创新应用1.[2023·安徽蚌埠二模]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一体化进程表集团项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共体合作趋势松散型外向化内向化→外向化成员国21315一体化程度正在形成中的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经济同盟国家主权多样化趋势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该表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导致区域发展失衡B.发达国家引领区域集团化发展C.国际贸易自由发展的阻力增大D.区域差异影响着集团化的走向答案:D解析:欧共体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致,故一体化程度较高;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故选D项;区域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不是全球化导致的,排除A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论坛性合作组织,采取“国家一致”原则,未体现发达国家的引领作用,排除B项;区域集团组织内部加强经济合作,相互给予优惠政策,推动了集团内部国际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2.[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二]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在水果、激素牛肉等农产品以及钢铁、飞机制造等工业品上的贸易摩擦频繁。1980年至1985年之间,关贸总协定所有诉讼数目中有三分之一是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诉讼。这反映出(
)A.关贸总协定无法适应新的国际形势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C.西欧国家联合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D.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的贸易摩擦频繁,这说明随着欧共体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关贸总协定是否能够高效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排除B项;欧共体与美国存在贸易摩擦,并不能说明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排除D项。3.[2022·山东枣庄市月考]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这表明(
)A.全球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世界形势动荡不安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属于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人类合作共同面对,A项正确;材料与世界格局及局势无关,B、C两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并非是进程缓慢,D项排除。4.[2023·重庆高三月考]图示为统计的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1999~2021)图示数据反映出(
)A.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B.美元的霸权地位开始受到挑战C.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D.全球货币体系正酝酿新一轮变革答案:D解析: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全球外储和美元外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美元外储占比却呈下降趋势,说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有所动摇,全球货币体系正酝酿新一轮变革,故选D项;据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已经崩溃,而材料时间是从1999年起,排除A项;据所学,美元的霸权地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受到了挑战,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C项。大题突破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材料问答题]真题研析——在品悟中探寻规律[例]
[2023·湖北卷,18][美元霸权与国际秩序](15分)材料—
20世纪30年代的货币混乱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在各国中激起对于国际合作的热望。从英美提出战后国际货币计划开始,凡参与讨论的国家都没有对其目标提出异议。在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推动他国同意一系列国际货币安排,筹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诸国所获得的成绩,如稀有货币条款、过渡时期的设置等无一不是顽强斗争的结果,绝非源于美国方面的慷慨恩赐。苏联代表认为,会议对于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法国代表回顾了货币与经济会议的多次失败后,认为此次会议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摘编自王在帮《霸权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企业广告发布代理合同
- 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计划
- 年度本土化市场计划的实施
- 二零二四年度综合布线系统及网络设备合同2篇
- 楼宇智能化工程招标合同三篇
- 二零二四年度影视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标的影视作品详细信息2篇
- 2024年国内仓储及物流服务合同版B版
- 2024年专业销售服务综合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奶牛养殖基地施工承包协议版B版
- 2024年仓储物流中心租赁协议版B版
- 磁性护理工作总结
- 2024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英语一模试卷
- 202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招聘考试真题
- 第5章 对函数的再探索 综合检测
- 专题05-因式分解(历年真题)-2019-2020学年上海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学生版)
-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普货运输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秦统一中国-说课稿-教学设计
- 2024年ESD防护技术全球市场报告:机遇与挑战
- 广西壮族自治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监理招标文件范本(2020年版)
-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2024-2030年中国地热能市场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展望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