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九第18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与外交_第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九第18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与外交_第2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九第18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与外交_第3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九第18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与外交_第4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九第18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与外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与外交必备知识·拓展融合【思维引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2.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_________的国家。(2)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牢固基石,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独立主权【以图解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素养点拨】1.时空观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建立、发展、曲折的历程。2.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成就及影响。3.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等理论,客观评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及影响。4.家国情怀。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成就中,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①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_________的性质。②作用:代行_________________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准备。(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_________和民主监督。(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临时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_________两大原则。(2)意义: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___________正式确认其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2)意义:满足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1954年宪法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4.“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法律制度:公民的_________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法律成为一纸空文。(2)社会秩序: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3)民主制度: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也不能实行。基本权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易错陷阱】1.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2.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易错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无决策权。(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思维引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整?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素养点拨】1.时空观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现代中国的外交经历了初步奠定外交基础到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历程。2.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3.家国情怀。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成就,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三、外交成就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表现为“三大政策”。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的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_________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地站在_________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帝国主义社会主义(2)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①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1950年与苏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________,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④万隆会议:提出“_________”方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基本准则求同存异2.70年代的外交成就:(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解冻。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年2月,_______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④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⑤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_________。尼克松外交关系(3)中日邦交正常化。①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_____________》。②意义: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推动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中日联合声明【以图解史】1.“一边倒”外交方针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关键词汇】“求同存异”方针(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易错陷阱】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点认识(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在1972年,而是在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情境素材】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材料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思维交互: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材料指出其作用。◆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第一问根据材料“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可知考查的是政党制度。第二问根据材料“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归纳即可提示: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是形成稳定的关键。2.“五四宪法”材料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着手宪法起草工作。宪法在起草中,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确定了人民民主原则,还遵循了社会主义原则,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面貌。——摘编自豆星星《修宪制度研究》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宪法”所依据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和“新的社会形势”各指什么。指出“1954年宪法”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微点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关键信息第一问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12月27日”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根据题干中“1954年宪法”结合所学即可回答提示:宪政建设经验:《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实施;新的形势: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政治制度: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史论阐释】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

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色:(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名家评史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材料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解读】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探究点二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情境素材】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材料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①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②的方式,“你对我好,我对你也好;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也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面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思维交互: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及建交方式的特点。◆微点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根据材料①“承认即是建交”可得知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②“先谈判后建交”可知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由两者得出,针对不同性质国家采取不同的外交方针提示:方针:“一边倒”。特点: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①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徐海滨《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的外交有何重要意义?◆微点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由材料中①“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②“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可得知,外交原则的提出及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义提示: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疑虑;为新中国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为解决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团结更多的国家抵制霸权主义。【史论阐释】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

2.一致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保持行动、思想的一致性,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研透高考·命题前瞻【考情播报】【真题示例】

(2018·全国Ⅲ卷·T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题思维(1)明立意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以中共八大刘少奇政治报告为切入点,考查国家法制建设。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加强法制建设,但恰恰是在其后的“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从重视法制到践踏法制,事实本身就说明法制建设与主要矛盾变化密切相关↓(2)抓关键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3)排干扰①A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②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③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已考真题】角度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2018·全国Ⅰ卷·T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解析】选A。据题意可知,“不接受”是关键词,A正确;结合所学,此时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故B错误;冲破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是在20世纪70年代,C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西方不等于“国际”,D片面,排除。2.(2016·全国Ⅰ卷·T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解析】选B。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联系,故B正确;70年代,中国才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故A、D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故C错误。角度二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调整与成就3.(2020·全国Ⅰ卷·T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材料一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从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可知中国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第二问原因,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意识形态影响外交关系,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关系密切;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在外交上依附美国,与中国关系对立。根据材料一“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与中国关系冷淡;“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同时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也推动了联邦德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地方高考题组】1.(2020·江苏单科·T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解析】选B。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现在的国家真好”“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体现出新中国获得民众的认可,故选B;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故排除A;材料中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成就,不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故排除C;D中“全面建立”说法绝对,故排除D。2.(2019·江苏单科·T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解析】选D。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等手段,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显然错误,符合题意。由图中“大旗招展全球”可知,A正确,不符合题意。由“1949年10月3日”可知,B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漫画的画面内容和“1949年10月3日”可知,C正确,不符合题意。3.(2018·北京单科·T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解析】选A。由材料中“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等,可知当时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成为世界重要大国之一,故A符合题意;B错在“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与本题时间不符,C错误;D错在“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4.(2018·浙江11月选考·T17)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解析】选B。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印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这些内容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中得到体现,可以判断出是万隆会议,因为万隆会议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因此选择B。“不结盟”思想和运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故排除A。“单极―多极化”是在冷战后出现的,故排除C。“日内瓦精神”与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关系不大,故排除D。5.(2017·江苏单科·T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解析】选B。由材料“两国总理”承认社会制度不同,由此制定了国与国交往的原则,可知是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正确;日内瓦会议是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故A、C不符合题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强调社会制度的同一性,故D不符合题干要求。6.(2017·浙江11月选考·T15)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选B。本题考查万隆会议。据材料中“周恩来”“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以及“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可知该次会议是万隆会议,故选B。7.(2020·浙江7月选考·T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材料二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力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的尝试。——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5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5分)【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大外交举措的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1)题具体内容,依据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和平共处的原则;依据材料一“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依据材料一“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并结合所学得出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还有互不侵犯、平等互惠等两个原则。第(2)题第一问指导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第二问重要成就,结合所学回答即可,如2001年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0年倡议召开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举办第九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贸组织等。答案:(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意义: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成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安理会“五常”首脑会晤);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贸组织(WTO)。【待考预测】1.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组织全国各大城市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进行了两个多月讨论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又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约有1.5亿人参加讨论……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该宪法出台的过程说明了 (

)A.宪法修订程序是极其复杂的B.宪法制定的严肃性和群众性C.宪法的出台经过了充分讨论D.宪法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解析】选B。材料数据说明1954年宪法从起草到通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发扬民主,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参与,充分说明宪法制定是非常严肃的,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宪法的制定,而不是修订,排除A;C只体现出群众性,排除;材料说明宪法代表广大人民的意愿,而不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排除D。2.1948年,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原稿中的“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B.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C.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D.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领导阶级【解析】选A。毛泽东修改后的稿件内容由强调工人阶级地位转变为强调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合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决心和诚意,故选A;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国共产党早已经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均说明了这一点,排除C;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3.20世纪50年代中国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20世纪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