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优化建议分析(附问卷)12000字(论文)】_第1页
【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优化建议分析(附问卷)12000字(论文)】_第2页
【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优化建议分析(附问卷)12000字(论文)】_第3页
【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优化建议分析(附问卷)12000字(论文)】_第4页
【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优化建议分析(附问卷)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研究背景就业问题,一直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而影响社会发展较大的就是大学生就业。我国为了维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也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推出用于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都相继出台。另外,大学生的就业机制所处的社会阶段不同也会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而提出适合的就业机制。在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中,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同时也归属到民生的基础工作中。我国各省市随着全面开启大学生就业机制,相关工作也随之积极开展,2017年,我国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进而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基于技能就业专项行动、大学毕业生生基层服务项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大学毕业生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实施得以推动。与此同时,针对全国就业质量及人数在近五年的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行了回顾,提升趋势明显,年均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的是城镇新增的就业人数。不过仍存在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显著,仍存在不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短期内就业人数少及就业难等问题。2.研究意义目前我国较大的民生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而就业机会少、不满工作待遇同样也是文化素质高的青年群体所面临的问题,这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大学生基于经济常态下的就业问题十分具有实践意义,且有着较重要的理论价值。首先,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基于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理论体系的完善及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也使研究大学生就业领域的相关内容逐渐丰富,并以此为参考理论资料用于研究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领域。其次,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度的问题,甚至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研究为了对大学生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现状有充分的了解,针对大学生近两年的就业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整理及汇总,进而将解决方案依据实际情况及我国国情提出来,以促进我国就业质量的切实提高。(二)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各国的相关研究也均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进而对本国社会及经济发展予以推动。在发达国家的就业市场中,作为劳动力高学历群体的大学毕业生生,采取自由配置的措施。而迅速增长的经济,促使大学毕业生生的就业问题在国际劳动市场上日益显著。加拿大大学及学院协会曾提出,学生自身能力不足,是造成困难的关键因素,高校应依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大学生在就业时能予以满足,并在新工作环境中较快的适应。就劳动力市场需求而言,毕业生的能力并不能使其满足,另外,相较于其他就业者,作为新增市场就业群体的大学毕业生生,会更易受到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HighRV(1999)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都期望自身经营收益能提高,而此时失业者的存在不但能提高在职员工的积极性,还能使行业平均薪资降低[1]。美国LevitanJ(2015)学者分析就业问题,采用的是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方法,得出大部分毕业于高校的二十世纪70/80年代的学生都出生于二战之后,劳动力市场在这部分人就业后出现同群效应,基于不变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就业需求人数,使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程度逐渐加剧[2]。美国的LammersWJ,OnweugbuzieAJ学者对20世纪70/80年代大学毕业生生的就业状况深入研究后指出,长期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生逐渐增加,以及大学毕业生自主失业从本质上与自主换工作有所不同[3]。澳大利亚的SiakasK学者就影响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大学毕业生生接受的基础教育、劳动力市场结构及社会整体经济环境相较于个人能力影响就业的程度更甚[4]。2.国内文献从就业整体形势来分析国内大学毕业生生的就业问题,进而将存在于大学生就业中的具体问题准确地找出来,与此同时,也从中意识到亟待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王丹丹(2016)将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基于新经济常态下,将目前突出的大学生就业结构矛盾提出来,另外就业难的现状,因大学生自身定位模糊、脱离市场人才需求的大学生教育、相较于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政府的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等原因而依然存在,进而将相应的改进策略提出来。基于全面的分析,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因素的充分认识,本研究的参考价值较高[5]。王莹莹(2018)针对就业弹性基于迅速发展的经济而持续走低的原因,与中国就业及经济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基于目前我国“增长快、就业低”的情况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6]。上述文献概括分析就业现状的出发点皆有不同,而社会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仍需与当前新经济常态相结合,重新概括就业状况。刘璐宁(2015)针对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重要措施就是将以往大学毕业生生的就业制度改革,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过度教育问题研究》中明确指出,与此同时对高校完善内部专业设置加以强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通过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得以提高,进而学生的综合素质随之提高[7]。文东茅(2017)针对我国高校人才资源及劳动力市场发展间的供需关系,依据主体为劳动经济、高等教育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劳动力市场的用人制度、高校教育体制、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及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是我国高校人才就业的影响因素[8]。王作宝、谢冰洁学者针对大学生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大学生社会保障仅较小的统筹范围、较低的覆盖率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9]。(三)研究目的与内容1.研究目的针对江苏省大学毕业生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将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提出来,就是本研究的总体目标,而通过以下几点阐述研究的具体目标:首先,后文针对江苏省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时,以前文论述的就业相关的理论为理论基础。其次,分析问题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大学生问卷调查。最后,将对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从高校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有效解决的建议。2.研究内容一是针对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收集,进而阐述国内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二是后续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建议,基于对造成江苏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而针对性更强。三是就江苏省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就业相关基础理论(一)就业为了获取收入,有劳动能力的合法行为人进行活动就是就业。就业的内涵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所不同。就业的新发展特点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呈现出来,逐渐消除了就业的城乡差异化,将新就业形态呈现出来,其导向为市场,也就是说政府不再是这一阶段就业的主导。(二)人力资本理论目前,城市多为中国教育体制的定位,各大院校培养人才也是依据的城市的需求,而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仅适用于城市的专用性人力资本,留在城市工作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基于此缺乏供给到农村地区的人才。大学毕业生生每年都会被重庆市许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人力资本较为丰富,优化大学毕业生生就业结构是人力资本向经济增长转化的主要途径,为了使最优分配人力资本得以实现,需与重庆市经济产业机构特点相结合,促进毕业生优势能充分发挥的岗位竭力与毕业生相匹配。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江苏为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发展动能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1]。这一特征也导致我国的人才流动随之趋于减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市场上“僧多粥少”的局面。(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问卷《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研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制作,采用线上发布的方式,以问卷星为平台,在网络上使用朋友圈、微博、问卷星等方式发布来收集数据,经过十一天的调查(2021年4月1日到2021年4月11日),共获取117份有效问卷,以不记名的方式收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较为真实的想法和认知,从而调查了解和把握有效的论文数据,其中包括大学生对就业现状的掌握、对自我职业生涯的认知、对高校就业教育的需求以及对市场或雇主的用人需求的认知等。本次调查问卷一共设计了13道题目,选择类题型,,第一部分两个问题,分别是问卷填写人的性别和专业,目的在于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一共五个问题,主要是针对调查对象的就业现状把握和自我职业生涯的认知进行调查统计;第三部分两个问题,是研究调查对象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的掌握情况和对高校就业教育培养所提出的需求;第四部分,即调查对象对自我就业竞争力提出可提升的方面。图SEQ图\*ARABIC3.1调查对象的专业(二)江苏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战略,助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22]。”这表明国家已经开始注重高等素质的综合内涵发展,为满足应届毕业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而转变。这一点,从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上也能一探究竟。当下,“学位”和“学历”并不再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唯一标准了,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寻找求职者身上的其他“闪光点”,如创新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1.缺少创新人才,导致企业“用工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23]。”在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中也反映了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不过,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不少企业出现了人才缺失和断层的情况,高校无法为所有企业提供大量创新人才,具体表现在虽然每年有大量的人才供给,但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心仪的创新人才,出现特殊的“用工荒”现象。在殷文华《用人单位视角下的人才需求与评价分析及对策建议》[24]中的数据指出,在其调查的714所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中,仅有13.59%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表示肯定,这意味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现有创新能力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该现象的持续,将会严重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和保障可持续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础。2.大学生跳槽引起的人才培养成本损失许多用人单位积极组织开展校招会,向应届毕业生抛出橄榄枝。但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环境存在误差,导致毕业生职业发展初期的稳定性较差,跳槽的现象频频发生。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25],2015-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都超过了三分之一,其中90%以上是主动离职,具体如下图3.2所示。图3.22015-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在其入职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人才培训。然而,大学生跳槽现象的频繁出现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恶性循环,具体表现在其人才培养成本损失加重和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增大。因此,在这种前提下,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会顾虑重重,某种程度上,这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概率,导致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矛盾激化。3.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与人才培养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然而高校的教育体系是较为单一化和固定化的,没有及时跟随市场的变化而更新,导致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新需求,用人单位无法寻找到适合的人才,导致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之间产生矛盾。社会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而高校所为大学生设置的专业课程仍缺乏灵活的创新元素。由此可知,没有及时更新的高校教育体系,使得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难以相契合。4.人才需求减弱与人才供给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新常态下,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以及各行业的发展规模也逐渐减速,因此,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增长趋势也日渐放缓。与此情况相反的是,各高校年年扩招,应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由2015年的749万上涨至2021年的909万,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增长了将近两百万人。具体的数据如图3.3所示。图3.32015年-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的蔓延。用人单位不再一味地追求劳动力数量,而高校为社会提供的人才资源却年年增长,使得供需矛盾日益激化。

四、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高校方面的原因在劳动力供需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面临用人单位考核时的欠缺。更棘手的问题是,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培养和提升中,我国高校没有扮演好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是将教育资源大量集中于理论教学之中。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对高校的就业培训体制提出了多方面的诉求。然而,高校在完善大学生职业教育体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并没有及时回应学生的诉求,导致在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一方面,高校无法发挥最佳效果。图4.1调查对象认为高校能在帮助毕业生的就业的方面1.教学工作与实际相脱离伴随着互联网的喷井式发展,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向前推进,热点的话题在持续两三个月后,也会被后来的新生事物而代替。由此可知,传统而稳定的高校教育体系,在这个急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略显落伍。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无法主动且及时的去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以往重课堂理论轻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在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矛盾的冲突中,高校的表现显现出其劣势。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显示,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创新建设和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储备”“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精确的要求,但高校在回应这些要求时,存在延迟的问题。同时,高校教育脱离真正的商业环境,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缺少途径来对真正的商业环境进行生动而彻底的了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高校的教学工作脱离实际,无法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培训和提升。图4.2调查对象认为用人单位会看重毕业生的方面2.就业信息的不对称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成为了一种珍贵的资源,谁能抢先一步掌握信息,谁就能第一时间占据先机。然而,由于高校对社会信息的把控存在滞后的情况,所以大学生和雇主之间的信息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对称地实时交换,这成为了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中的一大阻碍。高校作为大学生和雇主之间的交流媒介,在信息交流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并没有及时向大学生传递雇主对应届毕业生的用人需求,就会造成大学生不能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对于雇主来说,高校并没有及时向他们告知近年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就业竞争力水平等重要信息,这使得雇主对即将聘用的大学生的了解并不到位,导致雇主未能摸清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甚至存在后期企业将面临时间上和人力上的巨大损失的潜在问题。3.“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实现优秀管理和带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所制定的标准性执行文件,影响着是否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决定着是否能够成功地提升大学生地就业竞争力。然而,目前“课程结构不合理”这一问题是摆在提升高校人才方案是否能有效实施的“拦路虎”,具体表现在高校的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过高,大学生能参与实践课程的次数并不能满足其需求。大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学习理论课程上,导致其在进行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掌握如何进行社会实践的方法和技巧。依据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然难以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失去优势。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实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鼓励大学生产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职业生涯长短期目标、选定职业生涯角色和追求职业生涯道路的有效途径之一[28]。不可否认,我国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果,但我们仍要客观且理性地看待国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现状,针对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和有效的改进,其具体表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力度无法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匹配,无法确切落实。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仅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有过或正在实习培训、工作的岗位与自身专业对口或相近相关。这一现象的产生,正是因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被一昧的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从而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选择时,缺乏明显的专业性,导致学生在进入不匹配的工作岗位后,无法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失去专业对口的就业竞争力优势。图4.3调查对象实习、工作的岗位与自身专业是否对口或相近相关(二)大学生方面的原因1.学生综合素质缺乏“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能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这要求高校在进行育人工作的时候,既要教授理论知识,也要组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动。促进大学生潜在能力和后天教育的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为往后的求职期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毕业生在面向社会需求时,能寻找到可以最大发挥自我价值的岗位。然而,从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生活在日益优越的环境中的大学生不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体育锻炼的意识也是不如以往,并没有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力的目标。其次,求职者如果在受教育时期未能受到符合时代发展所需求的职业教育,那么在其毕业求职时,心理状态无法与社会规律相容,不断遭受挫折,则会使其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以上,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大相径庭,也会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差强人意。2.职业规划意识不足产生关注就业现况的意识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前提,但在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调查中,可以根据数据直观地发现,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在大学生涯的后期才开始产生该意识,甚至有少数被调查者表示至今对就业的相关信息并没有及时关注。职业规划意识的不足,将会导致大学生对自我认识的不完整、无法强化大学生对现今激烈社会竞争的适应能力、降低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培养的针对性,甚至会对就业市场人才的合理配置产生消极的影响。图4.4调查对象开始关注就业的阶段3.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欠缺大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水平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获得心仪的工作,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大学生能否可以将这份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由于高校的授课形式仍以大班授课为主,无法针对个人进行培训,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应对社会需求时略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大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去了解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并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的原因。在问卷调查中,多数人表示“抗压能力不足”、“缺乏团队合作能力”和“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运用到工作中”是他们面对的三大难题。此外,被调查者也表示希望在交际能力、独立处理工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上能有所提升。图4.5调查对象认为现在自身所欠缺的能力4.大学生存在就业观误区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就业市场也在逐步的完善,但由于我国的就业信息交流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大学生的就业观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如问卷调查的结果,体现在大学生就业的理想期待和其就业现实待遇的矛盾。一是,大学生过于看重物质待遇和薪酬高低,不愿意去存在发展潜力但待遇较弱的用人单位。二是,学习过于功利。大学生为了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不断考取证书和提升其学历,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学习本身所带有巩固知识和陶冶情操的作用。三是,大学生的心态无法在面临不公平处境时保持平和。有些大学生偏激地认为,寻找理想的职位,必须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行,从而不利于其保持积极的求职心态。图4.6调查对象如果大学毕业立即就业的第一选择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优化对策在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看来,经济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窗口期”,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塑造了新兴的人才流动机遇[29]。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基础,高校和大学生如果能抓住发展的时机,主动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积极回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才能保证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实现对称的信息交流,促进人才、高校和企业的三方发展。(一)高校的对策高校是实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一目的的重要组成主体。在我国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要求高校更应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三角关系,做到及时总结并反馈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其组织者和运行者的优势,有效进行对大学生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指导。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117名大学生也表示希望学校能在多方面为其提供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应重视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在课程体系方面,学校可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更新教学内容,将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开展学生工作技能培训项目,让大学生在相关活动中,加深对实际工作环境的认识、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强化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在课程改革建设过程中,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相同一,两者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自我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2.推动就业指导中心建设,加强信息交流近年,根据国家相关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多数大学都展开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推荐原则,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积极打造就业沟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咨询、指导、管理等服务,尽可能地为毕业生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中心要加强信息品台建设,强化校企合作,主动恰接用人单位,通过积极开展校招会、求职讲座等活动,协助用人单位甄选人才。3.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很多都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和能力,造就了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高校要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选择。4.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就业是毕业生的人生重要转折点,由此可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成了大学教师应更加重视的教学内容[30]。一是,将课本内容与就业现状相统一。理论结合实际,让大学生在课堂中也能生动地了解到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加深对自我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认知。二是,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提升自身实力。在问卷调查中,关于大学毕业立即就业时的第一选择,大多数大学生仍会倾向于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在大家专业都对口的前提下,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不仅能巩固其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二)大学生的对策1.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完善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将传授知识和思想道德相结合,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为己任,加深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从而让他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也能找到适合自己并且心仪的工作;让尚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综合素质课程通过锻炼身体素质和磨炼心理素质两个方面,生理和心理两大方面相互作用,以推进大学生积极塑造其坚强的个性和稳定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打好良好的基础。2.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多媒体发布的信息疯狂地流窜在大学生周围,不难让部分好高骛远的大学生产生一些不切合自身实际的想法。为了有效过滤片面或消极的多媒体信息,大学生在校时,要积极参加导师和辅导员推荐的讲座或其他形式的活动,以帮助自身去意识到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可有效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甚至能积极地影响大学生终身职业生涯的发展。越早地认识到自身,不仅能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角度来学习专业知识能技能,更能在学习生活中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需及时进行职业评估和调整,让自身在大学阶段有效地提升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在求职阶段发挥自己的职业能力,突显自己的优势。3.关注就业实况,提升就业竞争力优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无疑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能有效完善这一方面的机制构建,也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更应该时刻关注就业形势的发展,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策略。根据问卷的反馈,被调查者有意识地观察着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如“创新建设和实践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储备”等方面。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动,大学生应自觉主动地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长期处于“象牙塔”中,缺乏对真实职场的了解,对就业的信息并不接受全面,有时会产生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对自身认知并不客观、对未来职业生涯并不清晰等情况。大学生要积极主动的与辅导员进行交流沟通,了解真实职场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纠正自己的思想误区;积极参加校友的回校交流活动,通过向同校前辈的学习,了解到未来工作中自己所需要的能力;积极利用学校资源,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交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规划科学的职业生涯

六、结论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了加深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的研究对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优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从大学生个人角度而言,有利于其终身的职业发展;从高校的角度来衡量,有利于加强其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和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说,不仅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有利于我国提高总体经济实力。因此,开展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设,既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原则,更要适应国家、社会、高校和个人的要求,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参考文献[1]HighRV.EmploymentofCollegeStudents[J].AcademicAchievement,1999:13.[2]BarberM,LevitanJ.BalancingtheBooks:TheImpactofUniversityStudents'OutsideEmploymentonAcademicPerformanceandEmotionalWell-Be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2015,21(3):14-19.[3]LammersWJ,OnweugbuzieAJ,SlateJR.Academicsuccessasafunctionofgender,class,age,studyhabits,andemploymentofcollegestudents[J].ResearchintheSchools,2001,8(2):71-81.[4]KostoglouV,SiakasK.Graduatesentrepreneurship:Investigatingself-employmentofuniversitystudents[C]2ndInternationalFINPINConference-PromotingEntrepreneurshipbyUniversities.2008.[5]王丹丹.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6(1):3.[6]王莹莹.劳动力空间集聚对个体劳动者就业概率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4):13.[7]刘璐宁.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