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甘肃省陇南市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甘肃省陇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1.考古研究发现,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业起源时间上以及文化发展水平上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在特定阶段超过中原地区,但夏、商、周这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都出现在中原地区。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原地区崛起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国家政治经济的重心 B.适宜生产的气候条件C.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D.多元文化的汇聚融合【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业起源时间上以及文化发展水平上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在特定阶段超过中原地区”,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文明同周边文明不断交融,融合,形成夏、商、周这三个最早的王朝文明,D项正确;中原地区的崛起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心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适宜生产的气候条件,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农业文明的发展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2.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汉武帝以后发展为“德主刑辅”,到唐代最终确立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反映出古代“德法共治”思想()A.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B.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C.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 D.推动了治国理念趋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在汉唐时期继续发展,也即“德法共治”是历代王朝都秉持的治国理念,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德法共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未提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排除A项;董仲舒新儒学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排除B项;不同朝代的治国理念受时代特征的影响,各有特点,而非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3.宋朝城市中有傀儡戏、皮影戏等娱乐活动,由人操纵表演,配有乐器演奏和念白;北宋和金朝时期各地流行的“诸宫调”,多由演出者在舞台上进行舞蹈表演或演唱长篇故事。这些表演形式()A.奠定了元代杂剧的基础 B.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C.适应了士人阶层的需求 D.融合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傀儡戏、皮影戏的乐器演奏和念白,“诸宫调”的舞蹈表演和演唱,都对元代杂剧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元代杂剧的基础,A项正确;诗歌创作的繁荣期是在宋以前的唐朝,排除B项;傀儡戏、皮影戏、“诸宫调”具有较强的娱乐性、通俗性,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排除C项;宋朝城市中的傀儡戏、皮影戏等主要体现汉族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4.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会典》中作为“正贡”的贡品记载,仅日本就有20种;而《皇明永乐志》的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的物品达248种之多。据此可推知,明代()A.官方严格奉行海禁政策 B.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C.朝贡贸易阻碍经济发展 D.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与此相关联,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也即承认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与明朝开展朝贡贸易的国家,与明朝的民间贸易也相对繁荣,反映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朝贡贸易与民间贸易的关系,不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项;“有贡就有市”意即朝贡贸易促进民间贸易,不能体现阻碍经济发展和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排除C项、D项。故选B项。5.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却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马克思这番言论()A.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正当性 B.揭露了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C.主张通过协商解决中英的冲突 D.抨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行为【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却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英国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行为,“站不住脚的借口”,体现了马克思对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性,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性,不能看出英国侵华的目的,排除B项;马克思强调英国侵华的事实,不能得出其对解决中英冲突的方法,排除C项;英国的侵略行为很多,走私鸦片是其中一种,排除D项。故选A项。6.1905年,清廷下旨立停科举的同时,还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举行优贡考试、生员考职和保送举贡,并在1909年按惯例举行拔贡考试。1908年年底,为了庆祝翌年宣统帝即位,还照例开设了举荐孝廉方正特科。这反映了()A.科举停废旨笼络士人 B.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转型C.统治阶层无意推进改革 D.新式教育受到民众抵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05年,清廷下旨立停科举的同时,还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举行优贡考试、生员考职和保送举贡”,可以看出虽然废除了科举制,但是仍有以科举形式的选拔制度的存在,说明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转型,B项正确;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也是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排除A项;通过废除科举制,可以看出统治阶层是在推进改革,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的选拔制度仍对社会有影响,无法得出民众对新式教育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为1943年7月国民党重庆图书杂志审查处呈送中央的待焚部分书刊目录。这反映出国民党()书名著译人出版社出版时间打回老家去张庚戏剧出版社1936年什么列宁主义凯丰中国出版社1941年抗日游击战争一般问题毛泽东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一九一八年的列宁陈原言行社1940年毛泽东抗战言论集张剑萍战时读物编译出版社1938年陕行纪实楚云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全民族抗战潘汉年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A.塑造战时政府形象 B.维护专制独裁统治C.捍卫新闻出版自由 D.消弭红色文化影响【答案】B【解析】据材料“下表为1943年7月国民党重庆图书杂志审查处呈送中央待焚部分书刊目录”可知,材料中关于“列宁主义、抗日游击战争”内容禁止发行,其目的是否认国民党之外的其他抗战力量的贡献,限制共产主义理论的传播,以在思想和政治领域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的发展,并不能塑造战时政府形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国民党限制出版的刊物,而非出版自由,排除C项;材料涉及国民党的措施是消弭红色文化影响,但其宗旨是维护专制独裁统治,D项不是其最终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所示为1951年关于土地改革的宣传画。该作品的主要寓意是()A.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现实 B.社会崇尚劳动氛围浓厚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农民拥护生产关系调整【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51年关于土地改革的宣传画”,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就已成为现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土改,不能得出社会对劳动的崇拜,排除B项;仅从土改的完成,不能得出国民经济的恢复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9.公元前4世纪后期,雅典重大政治案件必须由陪审法庭进行终审,包括公民大会所通过的对官员的指控案件及其判决法令,也必须由陪审法庭进行最终判决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当时雅典()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司法具有较强的独立性C.注重对权力的监督 D.机构职责分配较为混乱【答案】B【解析】结合题干可知,重大的案件必须经过陪审法庭判决才能生效,可见陪审法庭代表的司法权较大,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主要交代陪审法庭的信息,材料不能体现公民大会形同虚设,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雅典司法机构的独立性,未体现对权力的监督,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史实,古代雅典国家机构职责分明,D项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0.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殖民并不以剥削殖民地来满足祖国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西班牙在殖民地收缴的税收大部分被送回祖国用于王室开支,自此,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英西两国政治体制趋同 B.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C.西班牙的生产方式落后 D.殖民地文明程度存在差异【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英国的海外殖民并不以剥削殖民地来满足祖国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西班牙在殖民地收缴的税收大部分被送回祖国用于王室开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依靠掠夺财富,来满足统治者的开支,未能用于扩大再生产,说明西班牙的生产方式落后,C项正确;英系两国的政治体制并不相同,排除A项;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9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西两国不同的发展模式,无法得出殖民地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1.列宁认为只有根据苏俄的实际国情,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才能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他主张在粮食税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城乡间自由贸易和市场机制,把商品交换作为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主要杠杆。列宁这一设想()A.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主张重建市场经济体制C.利于巩固政权统治基础 D.极力维护小农经济形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制定符合苏俄小农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政策,才能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可以看出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来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有利于巩固政权统治,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手段,但是此时苏俄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列宁是想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保障农民利益,进而巩固统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根据苏俄的实际国情,并不是在极力维护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12.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指出“(我们)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并主张推行家庭援助计划,将有工作的贫困家庭作为援助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社会公平 B.稳定统治秩序C.扩大财政支出 D.提高社会效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尼克松宣称对穷人的援助计划使穷人堕落,也即过度的福利政策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他主张援助有工作的贫困家庭,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率,D项正确;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统治秩序是所有福利国家政策都具有的积极影响,此前采取的对穷人的援助计划也起到了上述作用,因此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统治秩序不是尼克松采取新政策的目的,排除A项、B项;援助有工作的贫困家庭,缩小了援助范围,有助于减少财政支出,排除C项。故选D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士大夫对民众的劝诫,大多结合相关社会教化活动来进行。宋仁宗时期,“文治浸盛,学校大修,远郡僻邑莫不建学”,“州郡不置学者鲜矣”,宋仁宗还对江淮以南地区的民间非法宗教“皆严禁绝”,大力推行儒学。两宋时期的士大夫、官员常常对所辖地区的名宦名士、孝子贤孙、贞节烈女进行统计上报,对受到朝廷褒奖者给予减赋或旌表门闾的奖励,“广厚风俗”。赵朴任职越州时,就上报神宗对上虞县刘承诏加以旌表;朱熹任职南康军时,通过查阅方志、走访各地,对东晋陶侃、北宋刘涣等前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或建祠,或拜谒,以此来教育民众。——摘编自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材料二明代初期,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以纲常礼教为总原则,继承了以儒为宗的统治思想,通过“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乡饮酒礼”来落实。此外,明政府还将闾阎百姓作为教化的主要对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要求县官亲自下乡督查乡约讲授情况,以重其事;明代闾里还建有申明亭和旌善亭,“凡民间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皆书其实行,揭于其中,劝善也”。明代统治者认为“致治之道在于善俗”,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并亲作“农桑学校诏”,督促执行,以导善行。——摘编自许燕婵《试论明代教化》材料三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在不断创立对穷人进行扫盲并传播宗教的慈善学校的同时,季审小法庭也发展成为民间基层较为繁忙的司法机构,处理案件并普及司法常识。17世纪,乡绅和富商捐助建立了大批提供通识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学校,并将子弟送到欧洲大陆游学。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政府主动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的举措,使更多的英国乡村民众获益。——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时期社会教化的共性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与近代英国在社会教化方面产生不同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社会教化的积极影响。【答案】(1)共性特点:推行儒家思想;突出学校功能以基层政府为主导;有士大夫、乡绅阶层参与;教人向善,旌表名人;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2)原因:明代中国,专制集权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近代英国,宪政体制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发展。(3)积极影响:传播了启蒙思想;提高了民众的司法意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解析】(1)共性特点:依据材料“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得出推行儒家思想;依据材料“有司今后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得出突出学校功能以基层政府为主导;依据材料“两宋时期的士大夫、官员常常对所辖地区的名宦名士、孝子贤孙、贞节烈女进行统计上报”,得出有士大夫、乡绅阶层参与;依据材料“赵朴任职越州时,就上报神从宗对上虞县刘承诏加以旌表”,得出教人向善,旌表名人;从两者的目的分析,得出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2)原因:明代中国,依据材料“明政府还将闾阎百姓作为教化的主要对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要求县官亲自下乡督查乡约讲授情况,以重其事”,得出专制集权体制强化;依据材料“必书农桑”,结合所学得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依据材料“朱元璋就十分注重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基层百姓,以纲常礼教为总原则,继承了以儒为宗的统治思想”,得出理学居于统治地位。近代英国,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分析,得出宪政体制逐步确立;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依据材料“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得出思想解放运动发展。(3)积极影响:依据材料“英国基层社会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得出传播了启蒙思想;依据材料“季审小法庭也发展成为民间基层较为繁忙的司法机构,处理案件并普及司法常识”,得出提高了民众的司法意识;依据材料“英国政府主动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的举措,使更多的英国乡村民众获益”,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口岸—腹地”空间秩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1)口岸形成了现代式的功能性城市;(2)口岸城市的外部市场准入度高;(3)口岸城市与内部市场联系密切。——摘编自方书生《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与内容》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具体的城市或地区为例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所列城市或地区符合图示秩序,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阐述: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经济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城市功能逐渐增强,成为引领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中心口岸。上海经济的发展吸引长三角地区民众进入上海,也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上海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也加速了长三角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江南地区民族工业发展起来,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综上所述,“口岸-腹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解析】依据材料“口岸形成了现代式的功能性城市”,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得出论题: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阐述:从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得出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经济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城市功能逐渐增强,成为引领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中心口岸。从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得出上海经济的发展吸引长三角地区民众进入上海,也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上海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西方经济侵略分析,得出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也加速了长三角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江南地区民族工业发展起来,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最后总结,得出“口岸—腹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15.阅读材料,回到问题材料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频发,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战争一波又一波地在全国十余个省席卷开来。康熙登基前,全国耕地面积只有五百四十九万二千余顷,不及明代初统计耕种土地额的十分之六。而山海关外广大地区,更是“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清政府的盘剥使赋税变得更加紊乱,摊派也增多了,在宣布废除明代的“三饷”后,又按照明制逐年征收“加派”的税银。雍正元年(1723年)颁发诏令:“自次年伊始将丁银均派到地亩之中,造册征收,在全国推行单一赋税征收标准的‘摊丁入亩’税制改革。”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具体做法是:一是明中期实行的一条鞭法继续施行,个别丁银摊入田亩征收,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摊丁入亩政策在乾隆执政年间通行全国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二是将丁银摊派到田赋中征收,取消了以前的“丁税”,黎民百姓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赋税负担相对加重,一定程度上限制或者缓和了土地兼并之风;三是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加速人口的流动,农民和手工业者得以自由迁移,买卖劳动力。——摘编自李顺明、李济南《“摊丁入亩”对当前我国财税改革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摊丁入亩”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摊丁入亩”改革的积极影响。【答案】(1)背景:阶级矛盾尖锐(或农民起义频发);耕地抛荒严重;清初赋税紊乱(或摊派增多);财政困难。(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简化了征收的手续;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清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的兼并;削弱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频发”可以得出阶级矛盾尖锐(或农民起义频发);根据“全国耕地面积不及明代初统计耕种土地额的十分之六,山海关外广大地区,更是“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可知耕地抛荒严重;根据“清政府的盘剥使赋税变得更加紊乱,摊派也增多了”等信息可以得出清初赋税紊乱(或摊派增多)、农民负担沉重;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制定“摊丁入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见清政府财政困难。【小问2详解】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将丁银均派到地亩之中……在全国推行单一赋税征收标准”可以看出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简化了征收的手续;根据“黎民百姓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可以得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根据“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加速人口的流动”可以得出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促进生产力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赋税货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摊丁入亩使地主赋税负担相对加重,一定程度上限制或者缓和了土地兼并之风。16.阅读材料,回到问题材料两伊战争自1980年9月22日至1988年8月20日,历时8年。美苏都对两伊战争采取了中立和均势的政策。美苏虽表面上声明保持中立,不直接介入,但实际上却利用战争机会加紧了对海湾地区的争夺,排挤对方。美苏中立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伊在战争爆发前与美苏都有矛盾,不冷不热,难以形成美苏各支持一方的态势。另外,由于海湾地区问题的敏感性,两伊战争潜伏着无法预测的不利因素,美苏都不愿直接插手,造成一方获胜的局面。美苏认为,一旦伊朗获胜,必将扩大伊朗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如果伊拉克获胜,又将把伊朗彻底推向对方的怀抱。只有两伊形成“不战不和”“不胜不败”的局面,才能实现美苏的最大利益。——摘编自杨明星《试论两伊战争及其遗产》(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对两伊战争采取中立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伊战争对中东和世界的影响。【答案】(1)原因:海湾地区是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两伊在美苏之间游走,未形成稳固同盟;战争持续时间长,具有不可预测性;出于牵制对方和维持均势的需要。(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打破了中东政治力量平衡;导致阿拉伯世界分裂,为美国的干预地缘政治创造了条件;推迟了和平解决中东阿以争端的进程;刺激中东地区武器研发和购买军备,威胁了地区安全;导致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触发了新的世界经济危机。(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美苏……加紧了对海湾地区的争夺,排挤对方”得出海湾地区是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根据材料“两伊在战争爆发前与美苏都有矛盾,不冷不热,难以形成美苏各支持一方的态势”得出两伊在美苏之间游走,未形成稳固同盟;根据材料“历时8年”“潜伏着无法预测的不利因素”得出战争持续时间长,具有不可预测性;根据材料“只有两伊形成‘不战不和’‘不胜不败’的局面,才能实现美苏的最大利益”得出出于牵制对方和维持均势的需要。(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两伊战争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和国家关系,打破了中东政治力量平衡;两伊战争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对交战双方的不同态度,使中东国家分成支持伊朗的国家、支持伊拉克的国家和中立国3个阵营;两伊战争导致中东各国关系紧张,推迟了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两伊战争给本来就不稳定的中东局势,增添了新的紧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