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3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历史】2023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历史】2023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历史】2023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历史】2023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A.缺乏历史研究的价值 B.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证实三皇五帝真实存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虽然有想像和虚构成份,但也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传说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排除A项;考古研究要参考这些传说,排除C项;传说可以为研究三皇五帝提供参考,排除D项。故选B项。2.孟子指出只有使民有“恒产”才能使民有“恒心”,国家社会才能和谐运转。这说明孟子具有()A.无为思想 B.兼爱思想 C.民本思想 D.法治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民有恒产”可知,这是关注人民的民生,是民本思想,C项正确;墨家主张无为思想、兼爱思想,排除AB二项;法家主张法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3.秦朝在蜀地最开始实行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行政模式,随着设置的三个蜀侯相继被废除,蜀地才完全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做法有助于()A.统一局面的巩固 B.扩大蜀地的自主权 C.推行郡国并行制 D.防止北方匈奴南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之下,容易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权力,而郡县制之下,地方受控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因此,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统一,A项正确;属地实行郡县制之后,地方的自主权被削减,排除B项;推行郡国并行制与题干信息相悖,排除C项;蜀地位于南方远离匈奴地区,蜀地的制度变化不会影响匈奴,排除D项。故选A项。4.题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古于阗国(西域古国)铜钱,距今约二千年。这可用于佐证当时()铜钱正面为古印度佉(qū)卢文铜钱背面为汉字“铜钱重廿四铢”A.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中国经济处于领先地位C.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D.印度文明深受中国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古印度佉(qū)卢文、汉字”可知,当时,和田地区在丝绸之路上,这一地区的铜钱,有古印度文字、汉文字,这体现出,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A项正确;铜钱背面为汉字“铜钱重廿四铢”,这体现出这一地区受汉文化影响深,但不能体现中国经济处于领先地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在这一地区交汇,不能体现印度文明深受中国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5.此书作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农书,全面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技术。该书是()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D.《天工开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B项正确;《本草纲目》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排除C项;《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6.唐朝诗人李洞的诗作《绣岭宫词》:“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与此诗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犹唱开元太平曲’”,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指的是唐玄宗年号,因此,与此诗有关的历史人物是唐玄宗,D项正确;隋炀帝与唐太宗、武则天均未使用“开元”作为年号,因此,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与此诗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7.题图为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专题是()A.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 B.唐朝商品经济的繁荣C.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 D.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展示的分别是宋代都市的娱乐项目、商业场所、商业经营方式,可知共同描绘的是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景象,C项正确;杂剧、瓦子、商业广告,是宋代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B项;材料没有展示南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8.据《梦溪笔谈》记载:1041—1048年,有人用胶泥制字,再用火烧硬,将松香、蜡、纸灰等混合物熔化,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这一记录证实了()A.指南针的发明 B.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C.造纸术的发明 D.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制字,再用火烧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香、蜡、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题干材料证实了活字印刷术的出现,B项正确;指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磁场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排除A项;造纸的基本方法是先用植物纤维制成纸浆,再以帘模滤水,使纤维交叠其上形成薄片,继而揭下晾干成纸,排除C项;雕版印刷术是在尺寸相等的木板上,刻上凸出来的反写文字或插图,涂墨铺纸,在纸上轻轻一刷,就印出正写的字或图,排除D项。故选B项。9.清代前期,康熙的《大清一统志》经过续编、重修,不但重视记载疆域的沿革变化,而且重视人物记载,除了继续宣扬地方名人、崇尚教化外,也重视政绩显著的官员。这种举措有利于()A.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B.推动工商业的发展C.确保行政队伍的廉洁 D.扩大地方的自主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记载疆域的沿革变化”“重视人物记载”“宣扬地方名人、崇尚教化”“重视政绩显著的官员”可得出这些是清朝统治者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记载疆域的沿革变化”“重视人物记载”“宣扬地方名人、崇尚教化”不能确保行政队伍的廉洁,排除C项;扩大地方的自主性,说法错误,不符合清朝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0.清代中期的诗人袁枚形象地将商品交换活动比作人体内的“血脉”,把商人的社会职能理解为“犹气之行血脉”,宣称“钱之所在即谷之所在”与“商之所在即仓之所在”。这种观点()A.体现了反对专制的精神 B.指出了闭关锁国危害C.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衰落 D.肯定了工商业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袁枚把商品交换比作“血脉,还强调了“钱和商业”的重要作用,这表明袁枚肯定了工商业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反对专政等政治领域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闭关锁国”的危害,排除B项;科举制度的衰落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甲午战争后,张謇提出:“日本人能窥知西洋富强之由来,竭全力以振兴工业。中国但知西洋有坚甲利兵,而竭全力以练兵。舍本求末,故至今犹陷于困境也。”由此可知,张謇主张()A.师夷长技以自强 B.变者,天下之公理也C.实业为救国之先务 D.惟进取也,故日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日本人能窥知西洋富强之由来,竭全力以振兴工业”。可见,张謇重视实业的作用,因此,张謇主张实业为救国之先务,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自强属于洋务派的主张,排除A项;“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和“惟进取也,故日新”属于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排除BD项。故选C项。12.1912年《泰晤士报》报道:“他功成身退,身为一个男人和一个爱国者,他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尊崇。”“他致力于对民众进行共和政府观念与原则的开化与推广。”与该历史人物有关的是()A.创办《新青年》 B.提倡三民主义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开辟井冈山道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对民众进行共和政府观念与原则的开化与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人物是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清朝封建专制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B项正确;《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记约法”,是指民国三年(1914)五月一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的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排除C项;1927年10月,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13.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到1925年,全国先后成立新文学社团130余个,出版文艺刊物不下百种,新文学著作和译作有近千种。这反映出()A.北伐战争进展顺利 B.抗日救亡思想传播广C.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于是,到1925年,全国先后成立新文学社团130余个,出版文艺刊物不下百种,新文学著作和译作有近千种,D项正确;北伐战争进展顺利是1926年到1927年,排除A项;抗日救亡思想传播广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排除B项;文学社团、出版文艺刊物体现的是文化的发展,不能体现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4.题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军队在1937年9月到1945年6月这七年半的战绩统计。材料表明()主要战绩大小战斗十一万五千余次敌伪共损计一百三十六万余人收缴步马枪四十三万余支攻克地堡三万四千余座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日军速战速决计划被粉碎C.抗日战争局势发生逆转 D.敌后战场作出了重要贡献【答案】D【解析】题表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时期取得的重要成就,体现了敌后战场对抗战作出的重要贡献,D项正确;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排除B项;中途岛战役后,日本海军精锐尽失,海洋控制权彻底丧失,使日本军队再也无法对战局做出清晰的判断。有力的打击的日本军队的嚣张气焰,为后面同盟军的反攻吹响了胜利的号角,排除C项。故选D项。15.1947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并劳师动众地把海军调入长江,以防范刘邓大军渡江作战。这表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A.使解放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B.彻底推翻“三座大山”C.使南京国民政府受到严重威胁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大别山作战检讨会——海军调入长江,以防范刘邓大军渡江作战”可知,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而专门开会,并以海军防范刘邓大军,这体现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使南京国民政府受到严重威胁,C项正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彻底推翻“三座大山”,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市通过建立专门组织机构,有序稳步地解决北京市的失业问题。1950年7月至1952年9月,在救委会及市劳动局登记的失业人员与求职人员中,仅仅经过政府介绍就业的即达25000多人。这一举措()A.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 B.服务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C.推动了土地改革完成 D.彻底解决了城市工人失业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了社会中大批的就业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就业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定,A项正确;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土地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土地改革是指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即把一部分人占有的土地转移给另一部分人所有。广义的土地改革不仅包括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而且包括土地租赁契约的改变。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彻底”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7.题表是陕西宝鸡地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前后粮食产量对比表。据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比较粮食总产量粮食亩产量人均产粮农村人均种植业产值1949年4.7亿公斤67.5公斤351公斤132元1956年7.49亿公斤88.6公斤445公斤177元递增率6.11%3.96%3.45%4.28%A.促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清除了殖民地经济残余【答案】C【解析】据材料“陕西宝鸡地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前后粮食产量对比表”可知粮食产量的增长,体现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第一次是1927年秋收起义开始,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开辟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入经济建设上来,排除A项;一五计划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废除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对列强在华的经济特权进行了全面清理,清除了殖民地经济残余,排除D项。故选C项。18.20世纪80年代,位于安徽南部群山之间的“八五钢厂”,职工可以听港台歌曲、看海外电影、跳交谊舞、读世界名著……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A.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改革开放带来新的变化 D.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采取措施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利用开放后引入的港台歌曲、海外电影、交谊舞、世界名著就成了有效途径,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C项正确;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是在建党一百年时,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二十一世纪被,排除B项;我国在建国一百年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排除D项。故选C项。19.万隆会议召开之前,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的亚洲国家只有5个,非洲的建交国则一个也没有。万隆会议后到1964年,与我国建交的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已有30个。这说明万隆会议()A.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消除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误解C.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D.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突破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万隆会议后到1964年,与我国建交的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已有30个。”和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积极开展会外交往,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万隆会议后,与我国建交的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说明万隆会议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突破口,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A项;消除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误解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与万隆会议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颁布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共2300余部,地方性法规达19万件之巨。这一做法()A.促进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 B.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D.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2001年中国颁布了多部有关对外经济的法律法规,说明经济贸易领域需要加强规范,法律规定的制定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D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1984年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排除C项。故选D项。21.2020年考古学家在萨卡拉地区的一座距今约2500年的皇家墓地遗迹中,发现了大量木乃伊、面具、雕像、石像以及巨幅的莎草纸书等遗物。该考古遗址可能位于()A.印度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爱琴海地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萨卡拉地区的一座距今约2500年的皇家墓地遗迹中,发现了大量木乃伊、面具、雕像、石像以及巨幅的莎草纸书等遗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萨卡拉又译塞加拉,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部约30公里,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该考古遗址可能位于尼罗河流域,C项正确;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排除A项;两河流域文明统称为古巴比伦文明,排除B项;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22.公元805年,法兰克王国的一份法令强调,凡拥有12曼希(每曼希约30英亩)的采邑者要全副武装服兵役,如果不穿锁子甲,装备不达标,其采邑将被没收。据此可知,采邑制度()A.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B.推动了西欧庄园的发展C.使国王掌握了军国大权 D.开启了欧洲封建化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采邑者需要向法兰克国王提供兵役,否则他的被赐予的采邑就会被收回,这体现了国王和采邑者之间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关系,A项正确;题干与庄园的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国王对军权的掌控,排除C项;公元5世纪至11世纪,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开启”一次说法过于绝对,且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3.有史学家曾说,拿破仑的霸权并不总是通过武器或殖民化实现的,他还通过征服人心来传承他的遗产,他构想国家的方式在欧洲多国都深入人心,甚至如今波兰的国歌中还可以找到拿破仑的名字。其论述旨在强调拿破仑()A.摧毁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B.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C.进行了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D.促进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还通过征服人心来传承他的遗产,他构想国家的方式在欧洲多国都深入人心”,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征服人心的手段指的是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在拿破仑军队占领的国土曾强行实施,因此在历史上流传甚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法律几乎都借鉴了这部法典,它规范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精髓,B项正确,排除A项;拿破仑军队侵占外国领土,进行的是侵略性质的非正义战争,排除C项;拿破仑与欧洲工人运动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4.某文献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推断,该文献是()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即要展开阶级斗争反对资产阶级,出自于《共产党宣言》,D项正确;《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权利法案》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但非宪法。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独立宣言》的中心思想是宣布美国独立,它深刻地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5.英国在印度不断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压缩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以保证棉花的供应。“到1850年,印度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万英亩,在19世纪最后10年间,棉花种植达到了1700万英亩”。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加强对印度原材料掠夺 B.促进了印度手工棉纺织业发展C.扶持印度传统农业发展 D.激励了印度棉农种植棉花热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0年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印度不断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棉花属于经济作物,也是棉纺织业的原料,可见,英国加强对印度原材料掠夺,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印度控制印度的农业种植,其目的是为了自身经济发展,而非帮助印度发展,排除BC项;印度大面积种植棉花是受英国控制,而非自愿,排除D项。故选A项。26.有学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是残缺不全的,这个国际秩序无法完成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宗旨与任务。”该学者指的“国际秩序”是()A.世界殖民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雅尔塔体系 D.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可知该国际秩序是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起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是雅尔塔会议上所确立的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和秩序,排除C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苏联的解体,东欧形势的剧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垄断国际政治的局面被打破,标志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7.1925年,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已基本上达到一战前水平,财政预算抹去了赤字,工人的实际工资已达到了战前水平的134%,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这说明当时苏联()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到欢迎C.逐步消灭了贫富分化 D.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5年苏联的经济、社会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恢复经济展,取得了显著成效,A项正确;1921年开始已经停止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贫富分化”被消灭,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8.1944年10月,美英和苏联在雅尔塔达成了所谓的“巴尔干百分比”,即苏联在罗马尼亚,英美在希腊各占90%的主导权;苏联和英国在南斯拉夫各占50%的主导权;苏联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占80%的主导权,美英占20%。据此可知,“巴尔干百分比”()A.实现了巴尔干半岛的永久和平 B.埋下了地区冲突的隐患C.缓和了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 D.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巴尔干百分比”实际上是分割势力范围,苏联和英美在二战后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必然走向对抗,这种在一国范围内分割势力范围做法必然会引起地区冲突,B项正确;“巴尔干百分比”不会实现巴尔干半岛的永久和平,排除A项;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是形成“巴尔干百分比”的诸多原因之一,不会缓和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排除C项;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29.如题表所示,这表明()时间大事20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同时欧洲防务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计划搁浅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正式成立20世纪70年代法国试图限制超国家权力,并拒绝英国成为会员国20世纪90年代欧洲共同体转型为欧洲联盟A.欧洲在合作中曲折中前行 B.英法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欧洲综合实力超过了美国 D.欧洲无法实现政治一体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本身就需要产生超国家权力,而且,英国也是欧洲国家,而法国试图限制超国家权力,并拒绝英国成为会员国,这体现出欧洲一体化出现曲折,但是,最终欧共体发展成欧盟,这说明,欧洲在合作中曲折中前行,A项正确;在加入欧共体问题上英法有矛盾,但这不能说明它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排除B项;表格内容没有体现美国,因此欧洲综合实力超过美国无法体现出来,排除C项;欧洲在政治一体化问题正在不断取得进展,排除D项。故选A项。30.题图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状况。这反映出()A.世界贸易秩序的合理性 B.区域之间经济合作趋势日益加强C.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提升 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和示意图可知,跨国公司,西方发达国家占有大多数,母公司在发达国家本国,子公司在全世界颁布、赚钱,最终世界财富流向发达国家,这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D项正确;材料体现出世界财富流向发达国家,这体现出世界贸易秩序的不合理性,排除A项;材料中跨国公司体现的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中,发展中国家财富外流,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31.我国古代很早就有通往各地的道路,有些道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代是古代中国陆路交通网的初创期。秦统一前,北方日益强大的匈奴成为中原政权的威胁……秦始皇认识到出于保卫边防目的,必须建立交通、通信和军需补给等快速反应体系,一旦战争爆发,中央能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战机制。于是在公元前212年,命蒙恬和扶苏在镇守边关的同时监修直道。——摘编自高子期、周晓陆《秦直道建筑探究》材料二见下图。材料三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直道修建目的及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敦煌郡邮驿设置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中国对外交通发展的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目的: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积极作用: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推动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等等。(2)特点:分布广或分布比较密集,数量多,沿河、沿古道分布,等等。(3)变化: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北方民族政权并立,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商品经济繁荣;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进步;等等。【解析】【小问1】目的:根据材料“秦始皇认识到出于保卫边防目的,必须建立交通、通信和军需补给等快速反应体系,一旦战争爆发,中央能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战机制”可知,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积极作用:可从加强地方控制,促进文化经济交流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推动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等等。【小问2】特点:根据材料二可知,汉代敦煌郡邮驿设的数量很多、主要是沿着河流等水域分布、分布比较广,具体可以阐述为分布广或分布比较密集,数量多,沿河、沿古道分布等等。【小问3】变化:根据材料“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可以归纳为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可从民族政权的争夺、宋朝科技的进步、政府的政策引导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北方民族政权并立,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商品经济繁荣;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进步等等。32.近代以来,我国报刊事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国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于1838年10月停刊。该刊所刊载的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摘编自任会来等《简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材料二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不仅涌现了一批相当数量的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为宗旨的刊物,而且很多早期宣传新文化的报刊也纷纷转向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据统计,1919年至1920年,在全国400余种报刊中,具有不同程度社会主义倾向的报刊就有200余种。——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是上海报纸创办最多的时期,1985年底达到76种,其中以专业性的报纸为最多。在经济方面,有《上海商报》等;政治法制方面的,有《上海法制报》等;以特定读者为对象,由群众团体主办的报纸也有十余种。此外,铁路、海港、汽车等行业以及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等企业,还办有《上海铁道报》等企业报,共计100多种,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报纸体系。——摘编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新闻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来华西方传教士所创办报刊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报刊宣传内容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上海报刊业发展的新变化。【答案】(1)特点:刊载内容较丰富;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涉及知识面广;带有一定宗教性;主要介绍西方和东南亚等国情况。目的:传播知识;开展传教活动的需要;为殖民主义扩张服务。(2)十月革命传入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等等。(3)报刊数量增加;报刊功能增多;专业性加强;面向特定读者;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中心的特色。【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材料“该刊所刊载的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可知,刊载的内容较丰富,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涉及知识面广;根据材料“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可知,带有一定宗教性;根据材料“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可知,主要介绍西方和东南亚等国情况。目的:根据材料“该刊所刊载的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等各个方面”可知,传播知识;根据材料“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可知,开展传教活动的需要;根据材料“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可知,为殖民主义扩张服务。【小问2】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不仅涌现了一批相当数量的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为宗旨的刊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