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重要发现示意图。据此可推知,该地区()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B.古人类活动较频繁C.曾为闽越文化中心 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重要发现示意图”,可以看出在该流域发现了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以及青铜时代的遗址,说明在该流域有着古人类的活动,且比较频繁,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该地区遗址的发现,并不能得出青铜农具的使用状况,排除A项;仅从图示,不能推断其为闽越文化中心,排除C项;仅从遗址的分布,不能反映阶级阶层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2.汉代设置“河堤谒者”,代表中央专司治河。东汉河堤谒者王景治河后至唐末,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河患,有“八百年安流”之说。河堤谒者的设置()A.开创了古代治水官设置的先河 B.遏止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治理矛盾 D.体现了集权体制下的有效调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汉代设置“河堤谒者”,代表中央专司治河,并且东汉王景治河效果很好可知河堤谒者的设置体现了集权体制下的有效调度,D项正确;开创了说法错误,汉代之前就有治水管的设置,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治理黄河效果很好,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无关,排除B项;中央与地方的治理有很多矛盾材料只是说了一种治河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3.南北朝时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个政权都自认为是“中国”。前秦皇帝苻坚提到氐羌部落时说:“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这说明了,当时()A.民族关系日渐平等 B.儒学主流地位动摇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可知,苻坚认为氐羌部落混杂而居,并不统一,不能构成中原之国的大患,认为当时前秦政权是中原正统,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念加强,C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不平等,排除A项;自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后,儒学在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4.建隆四年(963),享先代帝王礼的祭祀对象共十位,均为功德极高的帝王。而开宝四年(971),定型后的享祭帝王增至七十七位,不仅有尧等功德极高的帝王,也有唐中宗等功德相对平庸的帝王。这一变化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加强 B.宗法观念的弱化C.官僚队伍的膨胀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倡导礼治,统治秩序需要礼制的维护。唐代享先代帝王礼的祭祀对象由“均为功德极高的帝王”到“功德相对平庸的帝王”也位列其中,说明皇权至上的原则逐渐融入唐朝礼仪制度,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礼仪制度的变化,未体现宗法观念的弱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僚队伍的膨胀”,排除C项;材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自先秦到明清,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离不开乡贤阶层。他们是乡绅中的良绅,常常也是宗族长,既能维持乡村社会的礼仪和秩序,也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由此可见,古代乡贤阶层()A.取代了地方行政官员 B.有利于强化基层治理C.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D.完善了地方监察机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他们是乡绅中的良绅,常常也是宗族长,既能维持乡村社会的礼仪和秩序,也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可以看出先秦至明清时期,乡贤阶层对于地方基层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乡贤阶层并没有取代地方行政官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乡贤阶层对地方管理的作用,“民主政治”,表述与中国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乡贤阶层的监察职能,排除D项。故选B项。6.1890年至1894年,清政府平均每年进口总值为1.4亿多海关两,出口总值为1亿多海关两。而1895年至1900年,平均每年进口总值为2.1亿多海关两,出口总值为1.5亿多海关两。这种变化()A.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突出了西方资本输出的需求C.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D.加速了城乡手工业者的破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895年至1900年和1890年至1894年相比清政府进口和出口差额更大了,可知进口更多了,本国的商品市场更小了,所以加速了城乡手工业者的破产,D项正确;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和材料1895年至1900年和1890年至1894年相比清政府进口和出口差额更大了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1895年至1900年和1890年至1894年相比清政府进口和出口差额更大了和西方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1900年,清廷宣布为光绪帝立储,即“己亥建储”。对此,民间社会反应强烈,一些地方督抚持暧昧不明态度,列强则介入立储事务。这说明()A.清廷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政府接受了国际外交惯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00年”,“列强则介入立储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英、俄、日、法、意、美、德、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根据材料“一些地方督抚持暧昧不明的态度”,说明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地方官员势力上升,威胁中央集权,说明清廷统治危机日益加剧,A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维新思想并未成为社会共识,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己亥建储”事件不能说明清政府接受了国际外交惯例,排除D项。故选A项。8.下表为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比例调查表(单位:%),表明当时()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其他户数抗战前3.67.228.454.05.01.8减租后2.46.738.047.02.53.4土地抗战前29.521.029.519.00.80.2减租后13.517.542.522.50.63.4A.中华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B.革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消亡 D.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时期,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地主户数所占比例下降,土地占有率也降低,贫雇农户数所占比例下降,中农贫农土地占有率提高,可见该政策削弱了封建剥削,也团结了地主,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D项正确;减租减息政策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是巩固中华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减租减息政策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壮大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减租减息政策并没有消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9.1949年8月,解放区派出学生篮球队赴布达佩斯参加第十届国际大学生运动会。50年代后,我国运动员又多次参加了在柏林、布加勒斯特、华沙、莫斯科等地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这些活动()A.深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B.旨在缓和与欧洲的关系C.凸显中国体育强国地位 D.折射重体轻文蔚然成风【答案】A【解析】通过中国参加的布达佩斯、柏林、布加勒斯特、华沙、莫斯科等地举行运动会,根据所学知识,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格局之下,中国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参加的多为社会主义阵营组织的活动,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在缓和与欧洲的关系,排除B项;中国在50年代还不是体育强国,排除C项;材料没有文体的对比,体现不出重体轻文,排除D项。故选A项。10.近年来,随着《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的播出,大众对考古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考古热”。2018年我国各类博物馆到访人次已突破11亿,2019年同比增长8.97%。这反映了()A.国力增强提振文化自信 B.科技发展推动大众传媒的转型C.历史真相需要考古实证 D.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近年来,我国掀起了“考古热”,而且参观历史博物馆的人数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因此出现材料现象,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技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而且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是在探讨需求历史真相的方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排除D项。故选A项。11.公元前3世纪,自视为亚历山大继承人的托勒密王朝统治者广泛搜集包括环地中海地区乃至“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博学园。此举()A.消融了不同民族的隔阂与冲突 B.表明了统治者偏好决定文明程度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说明了古希腊政治传统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亚历山大继承人”搜集环地中海地区和“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消融”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统治者偏好影响文明程度,生产力的高低决定着文明程度的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古希腊政治传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对此,恩格斯评价说,“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是十分清楚的。”这说明了,中世纪西欧()A.城市自治运动受挫 B.教会地位举足轻重C.陷于长期分裂割据 D.庄园经济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普遍的混乱状态”可知中世纪西欧陷于分裂割据状态,“王权是进步”因为王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城市的产生,未涉及城市自治,排除A项;材料与教会地位无关,排除B项;“西欧的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可知庄园经济仍然存在,“彻底瓦解”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3.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A.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 B.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C宗主国经济结构改变 D.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荔枝原产于中国,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洲际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说明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D项正确;洲际间饮食习惯不可能同化,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荔枝在洲际间传播不会影响各洲的生物多样性,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宗主国的经济结构是否已经发生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14.19世纪以来,伦敦广泛流行用“城市之肺”比喻公园、公地等城市绿地,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者也极力利用这一比喻同城市绿地侵占者进行抗衡。这体现了英国()A.阶级矛盾难以调和 B.工业化发展中价值观念冲突C.卫生改革成就显著 D.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停滞不前【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以来”“伦敦广泛流行用‘城市之肺’比喻公园、公地等城市绿地,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者也极力利用这一比喻同城市绿地侵占者进行抗衡”可知,反映的是19世纪英国对公园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而公园有利于净化环境,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体现了工业化发展中价值观念冲突,B项正确;材料无关阶级矛盾,而且“难以调和”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卫生改革的成就,排除C项;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化发展水平,“停滞不前”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5.1913年至1920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1920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2/3。据此可推知,当时()A.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 B.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C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 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13年至1920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信息可以得出,一战期间作为主战场的欧洲在经济发展方面大受影响,又根据材料中的“1920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2/3”信息可以得出,一战后美国实力迅速上升,这就使得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巨大挑战,综合可知,一战重大后果之一就是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了,C项正确;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它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所以“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到“多国”这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发生在二战结束以后,仅从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6.1958年,美苏正式签订文化交流协定,在文艺、科教等领域持续展开了一系列交流活动,文化关系成为两国关系中相对稳定的内容。此后,这一政策为美国历届政府继承。这反映了()A.美苏争霸重心逐步转移 B.两极格局下缓和与紧张并存C.文化交流主导国际关系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美苏进行全面冷战对峙,但同时美苏在文化领域展开交流活动,反映两极格局下缓和与紧张并存,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美苏争霸重心转移,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化交流主导国际关系,排除C项;当时美苏进行全面冷战对峙,和平与发展尚未成为时代的主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05年,袁世凯等人向清政府上《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称“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奏折获光绪帝诏准。请你推测当时民众获知科举制废除的可能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答案】反应一:支持。理由:科举制日渐僵化;为新式人才提供机遇;符合时代潮流。反应二:反对。理由:原有晋升之路断绝;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动荡因素增加。反应三:迷茫或失落。理由参照反应一、二。【解析】反应及理由:根据材料“1905年,袁世凯等人向清政府上《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奏折获光绪帝诏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支持”、“反对”、“迷茫或失落”三个方面推测当时民众获知科举制废除的可能反应。根据材料“……‘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日渐僵化;为新式人才提供机遇;符合时代潮流等方面说明“支持”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原有晋升之路断绝;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动荡因素增加等方面说明“反对”的理由。还可以结合“支持”与“反对”的原因说明“迷茫或失落”的理由。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之后众多科学研究学会得以建立。18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300项,19世纪中期上升到4500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年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科技创新管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意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以来的科技创新管理,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特点:国家导向;立法保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以教育改革为推手;重视国际交流。(2)过程:从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举国体制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意义:有利于革除传统体制的弊端;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认识:科技创新管理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依据材料“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可知,国家导向;立法保障;依据材料“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可知,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依据材料“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可知,以教育改革为推手;依据材料“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可知,重视国际交流。【小问2详解】过程:依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可知,从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举国体制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意义:可以从革除传统体制的弊端、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回答。【小问3详解】认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科技创新管理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14—18世纪中外文化发展简表时间中国外国14—16世纪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心声。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被视为“人文主义之父”。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系统介绍“太阳中心说”。17—18世纪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古典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特》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制度、道德、宗教等展开无情批判。——据陈文海、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论题:14-18世纪,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阐述:14-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社会处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发展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古老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出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总之,大致同一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而古老的中华文明则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14-18中外文化简表“可得出论题为14-18世纪,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次,结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明清小说科技巨著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元时期,茶叶“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以北苑为代表的建安茶园被列为官茶园。北苑茶品种繁多,《东溪试茶录》中记:“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次曰甘叶茶、三曰早茶、四曰细叶茶、五曰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